基本信息
书名: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沁河湿地
定价:85.00元
作者:上官铁梁,郭东罡;行龙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03094722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沁河湿地》首次以沁河湿地生态为主线,对沁河湿地生态的数据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书中图文并茂,论述了沁河湿地概况、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动物资源、生态功能等,诠释了沁河湿地的社会地位和生态价值。目的是通过普及湿地知识、认知沁河生态、科学利用湿地,唤醒全民更加关爱湿地,自觉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目录
前言
一、说在前头
1.湿地概念
2.湿地资源
3.经济价值
4.生态价值
5.社会地位
二、沁河概览
1.地形地貌
2.水文特征
3.地质构造
4.流域土壤
5.气候特征
6.河流水系
7.社会经济
8.主要湿地
三、湿地植物
1.区系组成
2.区系成分
3.区系特征
4.资源植物
四、植被类型
1.木本群落
2.湿生植被
3.沼泽植被
4.水生植被
五、湿地动物
1.动物组成
2.两栖动物
4.湿地鸟类
5.主要兽类
6.主要鱼类
7.主要昆虫
六、湿地保护
1.主要问题
2.保护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行龙,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兼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著有《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1992)、《走向田野与社会》(200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2010)、《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合著,2011),主编《社会史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郭东罡(1980-),山西沁源人,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环境生态工程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植物学、恢复生态学。近年来,共承担课题2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山西植被志·针叶林卷》《太岳山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等6部。
上官铁梁(1955-),山西阳城人,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共承担课题65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著作《山西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山西植被志·针叶林卷》等8部。
文摘
序言
前言
一、说在前头
1.湿地概念
2.湿地资源
3.经济价值
4.生态价值
5.社会地位
二、沁河概览
1.地形地貌
2.水文特征
3.地质构造
4.流域土壤
5.气候特征
6.河流水系
7.社会经济
8.主要湿地
三、湿地植物
1.区系组成
2.区系成分
3.区系特征
4.资源植物
四、植被类型
1.木本群落
2.湿生植被
3.沼泽植被
4.水生植被
五、湿地动物
1.动物组成
2.两栖动物
4.湿地鸟类
5.主要兽类
6.主要鱼类
7.主要昆虫
六、湿地保护
1.主要问题
2.保护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编排,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心智历程的尊重。从基础概念的建立,到深入到复杂情境的分析,再到最后对于自我成长的引导,整个阅读路径设计得非常自然和平滑。每一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扣合,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洽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所保持的审慎态度,它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鼓励读者去自我验证和反思,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知识传递方式。读完后,我感到自己获得了一套系统化的思维地图,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这套地图能帮助我在未来面对各种人际迷宫时,找到清晰的出口。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种低调又不失深度的设计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触感,翻阅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累。从打开包装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每一个内页的排版都显得那么讲究,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心境都变得平和下来。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在现在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不时地吸引我想要去触碰和翻阅,那种油墨的清香仿佛带着某种力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充满期待。我确信,对于热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和仪式感。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探讨人际互动机制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鸡汤。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是一种极其实用的“工具箱”,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将书中学到的视角应用到日常的沟通场景中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例如,在家庭聚会中,我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对话中潜藏的权力动态和情感角色扮演,这让我得以跳出情绪化的反应,采取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回应。这种即时性的反馈和应用价值,是衡量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是否优秀的黄金标准,而这本书无疑是超乎预期的。它真正做到了将知识转化为洞察力。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那种无声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揭示人与人之间互动模式的底层逻辑,迫使我不得不去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和反应习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无意识地重复某些固定的剧本,这本书就像一面高清的镜子,精准地映照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效率低下的互动模式。每一次阅读深思,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型的心理“内省”,让我对自己的情绪触发点、防御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学习了别人的理论,更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这种内在的变革力量,远比单纯获取新知识来得更加持久和宝贵。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境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剖析,又不乏生动鲜活的案例描摹。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那种流畅而富有逻辑性的论述所吸引,感觉作者仿佛坐在我对面,用一种极为清晰、不含糊的态度,将复杂的问题层层剥开,直到核心。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并非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完一个章节,我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思维被拓宽、认知被重塑的愉悦感是难以言喻的。这种行文风格,使得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熟悉的我,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从中汲取营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