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8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培训教程
原价:35.00元
作者:嵇国光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506652766
字数:257000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注重内部审核的规范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规范性方面主要参照了国际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教程;实用性方面主要是根据作者15年来从事内外部审核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心得;有效性方面主要是作者在对众多客户质量管理体系咨询、认证实践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原则及做法。
内部审核作为企业管理的检查工具不能仅停留在符合性方面,而应以有效性为重点;不能仅局限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围,而应扩大到其他需要检查的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企业通过每次内部审核应能导致改进行为并取得成果,使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但任何检查工具,只有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作为合格的内部审核员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1)正确理解并掌握选定的标准、文件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2)正确掌握使用审核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目录
1 主要术语介绍
1.1 有关审核的概念
1.2 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2 审核的分类
2.1 审核对象分类法
2.2 审核委托方分类法
2.3 审核范围分类法
3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一般步骤
3.1 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的步骤
3.2 第二方审核的步骤
3.3 第三方审核的步骤
4 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4.1 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
4.2 内部审核的基本特点
4.3 提高内部审核效果的途径
4.4 我国获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现状分析
5 内部审核方案
5.1 审核方案的定义与理解
5.2 审核方案的管理
5.3 审核方案的编制
5.4 审核方案的记录
6 内部审核活动
6.1 审核启动
6.2 组织学习文件
6.3 现场审核的准备
7 现场审核实施
7.1 现场审核实施的基本内容
7.2 首次会议
7.3 现场审核
7.4 不合格项报告
7.5 末次会议
8 内部审核报告
8.1 报告内容
8.2 报告中的审核结论
8.3 报告中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及要求
8.4 报告处理
8.5 报告格式
8.6 注意事项
9 跟踪审核
9.1 跟踪审核的含义、目的和范围
9.2 跟踪审核的作用
9.3 跟踪审核的实施
10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10.1 内部审核员的职责
10.2 审核组长的职责
10.3 审核员的工作
10.4 审核员的资格
10.5 审核员的管理
10.6 内、外部审核员的区别
11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要点及方法
12 管理评审
13 产品质量审核
14 能力训练与练习
作者介绍
嵇国光先生,1984年开始专业从事全面质量管理(TQM)工作,1985年起担任某国营大企业企管办主任,1990年至1994年在某局负责全省范围TQM、现代化管理和现场管理推行工作,1995年起专业从事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是第一批获得国家注册的高级审核员,曾入选“中国管理咨询专家5
文摘
序言
这次阅读体验,我必须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我原本以为历史书都是枯燥的年代记录和官僚体系的梳理,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文字功底简直是炉火纯青,那种古典的韵味和行文的节奏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能听到古代士大夫在庙堂之上辩论的声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传记部分时的细腻笔触,他没有简单地将人脸谱化成“好”或“坏”,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动机和挣扎。举个例子,对某位重要大臣的描绘,既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才干,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性格中的弱点和最终的悲剧性结局,这种复杂性和真实感,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历史作品所应具备的。说实话,我经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琢磨一些措辞,因为有些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初读时很容易被忽略。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永恒主题——野心、无奈、智慧和局限。它不是让你记住多少个日期,而是让你真正“理解”历史的重量。
评分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难度曲线有点陡峭,但坚持下来后,获得的知识密度是其他任何渠道都无法比拟的。它的结构设计非常严谨,脉络清晰得像是精密的工程图纸,即便是跨越数个朝代的篇章,也能找到清晰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地理和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政治走向的分析,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常常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历史绝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人物的独角戏,而是无数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我也必须提醒初学者,这本书的背景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如果对当时的官职设置、礼仪制度一无所知,可能会在开始的几十页里感到吃力。但只要度过这个适应期,你会发现它为你搭建了一个无比坚实和广阔的认知框架,后续阅读其他相关史料时,都会感到豁然开朗,仿佛拥有了一把解读古代社会运行机制的万能钥匙。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用“做学问”的态度去对待的巨著。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磨合期”的,它不像现代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用大量的通俗比喻和轻松的语言来取悦读者。它的语言是典雅的,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拗口,需要查阅一些注释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古典的语境,你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美感和力量。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制度演变”的深刻剖析,书中对某一特定朝代初期为了巩固统治而设计的那些精巧的权力制衡机制,描述得细致入微,展示了古代政治家们在制度设计上的高超智慧。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联想到现代社会的一些治理难题,发现古人的许多尝试和教训,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去研习的档案,它记录的不仅是过去,更像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一次深度田野调查。读完后,我对“历史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有了全新的、更具体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展现出的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作者似乎刻意拉开了距离,不带过多强烈的主观色彩去评判,而是将所有相关的史料和不同学派的观点都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避免了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化代入,反而促使我更深入地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停留在“这是否公平”的层面。我甚至感觉,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像一位超脱于时空之外的观察者,用近乎冷酷的理性,解剖着王朝的诞生与覆灭。这种叙事风格,对于希望建立自己独立历史观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它强迫你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认识到很多事情的“真相”,可能并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侧面构成的整体。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辩证法的教科书,而非简单的史书。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厚度给“镇住”了。封面设计得挺古朴的,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墨色和字体,立刻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去翻开的,毕竟历史典籍嘛,总怕自己难以啃下来。没想到,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感觉就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老道,他不像是在简单地罗列史实,更像是在给你讲述一个宏大舞台上发生的故事,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即便是几百年前的人物,读起来也仿佛触手可及,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与辉煌。特别是关于那些关键转折点,作者的处理手法非常高明,不偏不倚,但又充满了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洞察,让人读完之后,会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锤炼,它教你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何理解权力的运作逻辑以及制度兴衰的内在规律。强推给所有对深度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它需要时间,但绝对值得你投入的每一分钟。
评分书,感觉有点儿软
评分我喜欢,
评分对我来说不好!!是节选!
评分国学经典,值得阅读,物美价廉
评分国学读本,很值,值得收藏了
评分对我来说不好!!是节选!
评分作者是好作者,书是好书,美中不足有三点点,一是非常用字无注音注释,二是居然有译文,三是还是简装本,省去了多少内容,选取是否合理,一家之言耳!!!
评分看完三国志,就该看汉书了,先准备着,既然买了,就要发挥书的价值。
评分书,感觉有点儿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