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大幅面疆域版图,一览地图上的东汉历史。
15000字的行文解读,为您展现一个全景东汉。
7幅历史地图,全面剖析东汉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0余件精选文物,带您走进灿烂的东汉时期。3幅传世名画,诠释东汉遗风。
8张景观图片,在现实中探东汉遗迹,为您系上古今的历史纽带。
9大栏目、3类辅文,以不同的专题解读东汉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东汉王朝。
《图说中国历史:东汉》以东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东汉时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装帧形式为对开单张折叠图。
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疆域版图:展示东汉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朝代图说:正说东汉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城市图说:以地图的形式详解东汉都城——洛阳。
地名择要:古今地名对照,诠释东汉时期重要地点的过去和现在。
历史名人:详解东汉时期的风云人物,评析东汉名人的历史价值。
逸闻趣事:笑看东汉时期的历史趣事,正解东汉时期的逸闻传说。
历史长河:以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展现东汉的历史进程。
历史时间轴:选取东汉的关键历史节点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中。
西史对照:简述与东汉同时期西方的重要历史事件,分析东西方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历史比例尺:以地图比例尺的图解样式展现东汉在中国历史中的时间位置和比例。
中国地图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中央级专业地图出版社,是编制历史地图、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的机构,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尊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历史地图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品牌产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尤其是我社1989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地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面
一、朝代图说
东汉
二、城市图说
雒阳
三、地名择要
1.汝南召陵
2.鄗县
3.鄯善
4.昆阳
5.天水成纪
6.湖阳
7.会稽上虞
四、历史名人
1.刘秀
2.张仲景
3.张衡
4.班固
5.许慎
6.郑众
五、逸闻趣事
1.强项令
2.杨震四知
3.跋扈将军
4.举案齐眉
5.严子陵钓台
背面
一、政治
1.尚书台
2.完备的监察机构
3.庞大的军队体系
4.外戚、宦官之祸
二、军事
1.昆阳之战
2.崤底之战
3.平陇之战
4.灭蜀之战
5.东汉反击匈奴
6.班超经营西域
7.黄巾起义
三、文化艺术
1.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2.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3.马踏飞燕
4.画像石、画像砖
5.神农本草经
6.《古诗十九首》
四、经济与社会生活
1.造纸术的传播
2.制瓷业的发展
3.敦煌悬泉置汉简
4.十二生肖的流行
5.王景治河
五、历史长河时间轴
六、历史比例尺
七、西史对照
八、参考资料
《图说中国历史:东汉》:
在秦和西汉初年,尚书仅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负责呈报章奏,秩六百石,地位、待遇都较低。东汉建立后,刘秀加大尚书的权力,并成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三公和九卿只能受命办事,要想参与中枢决策,必须经过皇帝的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六曹尚书的职责涉及行政、民事、外交、司法诸多方面,并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大大削弱了三公的权力。
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对朝廷官员的监督,在前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上,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监察机构,主要包括御史台、司隶校尉和州刺史,大大加强了皇权。这些监察官员权力极大,在朝廷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比如,据《后汉书·宣秉传》所载,当时光武帝特召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尚书令议事,设专席请他们就座,当时京城称他们为“三独坐”,可见深得皇宠。
军队的设置和分布彰显着拱卫京师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精神。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武装叛乱,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六年(30年)还下诏废除了负责地方部队和治安的郡国都尉,将地方军权归于守、相。虽然这仅限于内郡,边郡因为边防多事未被废除,但对地方军权已经削弱不少。
……
坦白说,我过去对东汉历史的认知非常碎片化,总觉得光武中兴后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模糊的“衰落”阴影中。然而,这本《图说中国历史:东汉》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对东汉“科技爆发期”的描绘,简直是惊人的。特别是对张衡在浑天仪、地动仪上的成就介绍,书中不仅有精密的结构图解,还配上了现代科学原理的简要注释,使得复杂的古代发明变得易于理解。另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部分是对“医学”和“农学”的梳理,它展示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如何在那个瘟疫频发的时代为百姓带来希望,以及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前身是如何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基础。这种将政治史、军事史与科技史、社会史融为一体的叙事角度,极大地拓宽了历史的边界。它清晰地揭示了,即便是在王朝衰落的背景下,社会内部依然孕育着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为理解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和研究。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军事史略感兴趣的人,我对任何关于汉朝的书籍都会先审视其在军事方面的叙述深度。这本关于东汉的书籍,在军事描绘上,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把重点仅仅放在光武帝的统一战争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细致勾勒边疆防御体系的演变,特别是对窦宪击破北匈奴的战役部署图解,细节之丰富令人咋舌。不同于一般史书的笼统描述,这本书竟然能找到并重现了当时使用的部分兵器形制图,比如环首刀的形制变化,以及对“弩”这种强大远程武器的战术应用分析,简直像一本古代军事技术手册和战史的完美结合。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边疆少数民族(如羌族、鲜卑)的反抗和双方的军事博弈有非常客观且平衡的叙述,避免了脸谱化的“蛮夷”描述,而是将冲突归因于土地、资源和战略空间的争夺,视角非常现代。读到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上的军事护卫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大漠深处的驼铃声和戍卒的号角,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的结合度非常高,它成功地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我发现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在研究那些插图的细节上,它们绝非简单的配图,而是经过精心考证的“视觉文献”。比如,书中关于东汉社会风俗的描绘,无论是热闹的集市场景,还是士人阶层举办的“清谈会”,亦或是底层人民的劳作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我特别喜欢它对“清谈”这种文化现象的呈现方式,通过复原的场景和引用的当时名士的对话片段,让我理解了玄学思潮如何成为精英阶层的精神避难所,以及它与政治现实的微妙张力。文字的选材也极具功力,它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宫廷的奢靡与地方的凋敝形成鲜明对照,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王朝内部的巨大裂痕。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不强迫你记住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日期,而是让你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困境和追求,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我一直以为历史书都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叙述,直到我翻开了这本关于东汉的书籍。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牵着你的手,走在光武中兴后的长安大街上,给你娓娓道来这里发生的一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地方豪强的描绘,那些大家族是如何通过土地兼并、修建坞堡,实际上架空了中央集权的。书中对“屯田制”的讲解更是细致入微,不仅讲了它的军事意义,更深入剖析了它对底层农民的经济影响,甚至用数据对比了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趋势。文字的流畅性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的文言词汇,即便是描述复杂的官僚体系和察举制度,也通过流程图和角色功能解析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儒学在东汉时期“经学化”和“政治化”过程的分析,那些对“五经”的钻研如何从学术探究演变成选拔人才的工具,乃至最终导致思想的僵化,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剖析结构”,读起来酣畅淋漓,思维的火花不断被点燃,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
评分这本《图说中国历史:东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于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总是被厚厚的文字劝退的“半吊子”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首先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那个时代的氛围营造,那种从西汉的鼎盛走向衰亡的过渡期,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仿佛能透过那些绢帛上的画像,想象出雒阳城内衣着光鲜的士人如何在竹林下清谈玄学,也能感受到地方豪强势力如野草般疯长,暗流涌动的紧张感。书中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没有像传统史书那样堆砌人名和年号,而是巧妙地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穿插叙事。比如,它专门用了好几页篇幅来详述造纸术的改进对知识传播的深远影响,配图是那个时期简牍与纸张的对比展示,直观又震撼。再比如,对“党锢之祸”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描绘士大夫阶层的心路历程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让我深刻理解了“清议”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绝望的。这套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在“看图”的同时,脑海里也在“思考历史”,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刻画,那种由盛转衰的宿命感,跃然纸上,读完后让人扼腕叹息,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将历史与地理很好的串联起来,给孩子好好看看
评分图很大很清晰
评分总在京东买书,又有优惠券更实惠了!
评分值得购买!…
评分还好吧 帮朋友买的 用着还行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东西方面的文
评分我以为是本书
评分一张图全方位展示当时的历史文化重大事件,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