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凡、林玉莲编著的《环境心理学(第3版)》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密切结合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环境心理学。即环境—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建成环境 和自然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作为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它涉及到文化学、 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 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胡正凡、林玉莲编著的《环境心理 学(第3版)》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第 3版)》密切结合实 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筑学、室内设 计、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 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绪论
**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
**节 感觉
一、感觉的特点
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
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
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二、知觉定势
三、习惯化——适应
四、对变化的知觉
五、认知
六、感觉、知觉与认知的关系
第三节 知觉研究与环境设计
一、视知觉研究的深化
二、听觉体验和声景研究
三、其他知觉
第二章 环境知觉
**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二、基本观点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
二、概率性的世界
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
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
一、环境信息的特点
二、对“复杂性”的偏爱
三、环境元素的“显著差异”
四、对自然环境的体验
五、多种知觉体验间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环境认知
**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一、城市认知地图研究
二、城市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和特点
四、认知地图的功能
五、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六、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七、大尺度环境的认知
第二节 空间定向
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
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
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
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
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
第三节 认知距离
一、认知距离的概念
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
三、影响认知距离的其他因素
第四节 城市和区域公共意象研究实例
一、武汉市公共意象
二、城市风景区意象研究实例
三、校园公共意象比较研究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节 唤醒理论
一、情绪的维度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三、唤醒水平与任务绩效
第二节 环境应激理论
一、应激反应
二、应激源的种类
三、适应环境应激的代价和意义
四、汶川大地震及其启示
第三节 适应水平理论
一、刺激过度
二、刺激不足
三、顺应与适应
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一、行为场景的定义
二、场所的环境特征
三、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四、场所的生命
五、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节 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
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
四、噪声的来源及防治
第二节 拥挤
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
二、影响拥挤感的因素
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
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
第三节 空气污染
一、空气污染的来源
二、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和认知
三、空气污染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
第六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二、人际距离
三、人际空间定位
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二、私密性的功能
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第三节 领域性
一、领域和领域性
二、领域的类型
三、领域的功能
第七章 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节 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和差异
一、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
二、城市环境中的显著差异元素
三、形成显著差异元素
第二节 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
一、与城市审美反应有关的理论模型
二、综合性模拟研究
三、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
第三节 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
一、城市意象组成要素探讨
二、影响认知成图的因素
三、城市意象与日常生活
四、其他后续研究
五、空间句法研究
第八章 场所的评价意象
**节 场所外观评价意象综述
一、场所评价意象研究及其意义
二、相关的理论研究
三、研究场所评价意象的方法
第二节 影响评价反应的因素
一、具有正面影响的环境属性
二、具有负面影响的环境属性
三、影响评价反应差异的因素
第三节 实例研究:校园评价意象
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
二、情感评价地图
三、审美评价地图
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
第四节 两个主城区的评价意象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
二、南阳市主城区的评价意象
三、襄樊市主城区的评价意象
四、有关问题讨论
第九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节 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
一、早期国外的研究
二、近年的研究
三、分析外部空间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第二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四、行为习性的差异
第三节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研究实例
一、武昌红楼广场和首义广场
二、滨江公园与汉口江滩
三、特色活动的研究和观察:川西城镇的“吃讲茶”
第四节 基于行为的设计建议
一、寻求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
二、注重外部空间的生态联系
三、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
四、预防和减少不良和破坏行为
第十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
**节 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
一、超载假设
二、城市环境应激
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
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
第二节 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
一、研究方法
二、应激与应对行为
三、亲和与亲社会行为
四、城市犯罪与恐惧感
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
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
第三节 城市实际问题讨论
一、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
二、重视社会网络和场所依恋
三、城市*新和造城运动
第十一章 建筑环境与行为
**节 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
一、建筑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二、“适用”的现代术语
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
四、环境与行为信息
五、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
第二节 建筑体验研究概述
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
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
三、影响建筑体验的因素
四、室内空间的体验
第三节 建筑认知研究概述
一、建筑的意象
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向
三、室内的认知距离
四、室内空间定向
第四节 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
一、居住场所
二、老年人福利设施
三、其他建筑类型
结语:走向*有应用价值的环境一行为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感谢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很久,虽然书名是《环境心理学》,但它给我的启发远不止于此。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空间感知”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案例,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私人空间”的定义差异,让我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空间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书中分析的城市广场设计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交互动,以及建筑内部采光、色彩对情绪的微妙作用,都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环境。我曾经以为,环境心理学只是研究人对环境的反应,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它更是一种关于“人与环境共生”的哲学,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如何设计出让人舒适的环境”,更是“如何在环境中实现人的自我实现”。书中的图文并茂,大量的实景照片和示意图,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即使是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和思考。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书中提到的一些心理学原理,比如调整自己的书桌布局,让工作效率有所提升,这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生活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社区营造”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社会心理学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的部分,让我看到了环境心理学在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的论述所打动,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公园、社区中心)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成为促进居民互动、建立社会联系的场所。书中的“环境行为研究”部分,让我意识到,社区的设计不仅仅是提供物理空间,更是要创造能够鼓励积极行为、促进社会交往的条件。比如,如何通过设置适宜的座椅、绿化和活动设施,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书中关于“环境公平与包容性设计”的章节,也让我对如何为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社区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成功的社区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更要注重营造一个充满人情味、能够让居民感到归属感的“心”空间。
评分这是一本我拿到手就爱不释手的书,尤其是关于“行为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那一部分,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城市规划从业者量身定做的。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城市肌理如何影响居民的出行模式、社区认同感,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行为习惯。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陌生人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的讨论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城市案例的比较,揭示了在缺乏紧密社会联系的环境中,物理空间的设计如何承担起引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例如,书中对“可达性”和“通透性”的详细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街道设计和公共设施布局的重要性,明白一个看似简单的路口设计,可能就关乎着行人的安全感和社区的活力。此外,关于“环境信息和指示系统”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何设计清晰有效的指示牌,才能减少人们在陌生环境中产生的焦虑感,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非常出色,我感觉自己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而是更加关注人在其中的体验和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尤其让我着迷的是关于“环境危机与心理应对”的探讨。在当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让我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境退化对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书中关于“生态失落感”和“自然缺失症”的讨论,让我意识到,长期脱离自然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心理效应,也让我更加珍视与自然的连接。作者通过对不同环境问题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人们在面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危机时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环境行动来缓解焦虑和提升应对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环境教育与意识提升”的章节,它强调了通过教育和公众参与,来改变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环境问题,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并积极地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评分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建筑与人的互动关系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建筑环境的心理效应”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研究案例,阐述了建筑的空间尺度、肌理、材质甚至声音环境,是如何对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体,比如不同形式的窗户设计如何影响居住者的情绪状态,或者开放式办公空间与封闭式办公室在员工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上的差异。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光环境”的探讨,从自然光的利用到人工照明的设计,都详细分析了其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作用。书中还提到了“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让我对色彩的感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美学的考量,更是对空间氛围和使用者心理感受的营造。这本书帮助我将抽象的建筑理论与人的内在需求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使用者心理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回应。
评分正版,很好。
评分书还不错,帮同学买的,有发票不错
评分到了是开封了的,纸质一般,但是重在内容,就不多说
评分还不错
评分正版,很好。
评分很不错的车子,只是刹车闸把感觉不是太顺手,需要慢慢适应。
评分不错
评分还不错
评分到了是开封了的,纸质一般,但是重在内容,就不多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