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百象:美国传教士甘博民国初年拍摄的杭州老照片

西湖百象:美国传教士甘博民国初年拍摄的杭州老照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弘 著
图书标签:
  • 西湖
  • 杭州
  • 老照片
  • 历史
  • 传教士
  • 甘博民
  • 民国
  • 摄影
  • 文化
  • 浙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4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02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是美国的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1908至1932)年间,甘博先后四次访华,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关于中国的图像档案——这些影像资料再现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的社会百象。
甘博的照片融写实、素描、民俗、社会学和艺术于一体。他不仅抓住了中国民国初年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还对一贫如洗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这种人道主义的情感使他的相机变成了他和异国人民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缩短了他和镜头前百姓之间的距离。很少有摄影师能像甘博这样,把人道主义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摄影之中。

目录

引言
论西德尼·甘博于1917-1919年间拍摄的一组杭州老照片
甘博家族与杭州之江大学的深厚渊源
西德尼·甘博杭州西湖老照片(1917-1919)
从城隍山上鸟瞰杭州城
从费佩德家三楼眺望湖滨和葛岭之一
从费佩德家三楼眺望湖滨和葛岭之二
从费佩德家三楼眺望湖滨和葛岭之三
杭州城隍山上的一组老房子
吴山顶上的一个主日学校
吴山顶上主日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
吴山顶上主日学校的三位小男孩
吴山顶上包府的虎头铡
吴山顶上包府的看门人
吴山东岳庙里的阴曹地府
吴山东岳庙里的牛头马面
吴山东岳庙里的黑白无常
吴山东岳庙里的血污池
吴山东岳庙里的阎罗殿
吴山东岳庙里超度冤魂的铜钟
吴山东岳庙里的各路神仙
杭州城里一位母亲乞丐及其婴儿
运往松木场的木材和毛竹
杭州城内运河上的竹排
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
杭州东河上的万安桥
杭州城内运河的另一座石拱桥
杭州东河坝子桥附近的翻坝
杭州人用绞盘把船拉上翻坝
货船沿着翻坝的斜坡滑人东河的河道
杭州的凤山水门
杭州运河船民的一个小男孩
杭州运河上的一条客船
杭州运河上的绍兴乌篷船之一
杭州运河上的绍兴乌篷船之二
杭州运河上的绍兴乌篷船之三
杭州运河上的一条农船
杭州运河上的一位船民
杭州运河上船民的一对女儿
杭州运河人家的一个养鸭场
杭州的一家鸟店
杭州的一家劈柴店
杭州路边卖荸荠的小贩
杭州的一位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的肖像照片
算命先生的特写镜头
杭州城里的一位算命先生
杭州御街的保佑坊
杭州御街上的店铺
杭州御街的街景
杭州马路边的“门儿饭”
杭州一位穿街走巷的老年小食贩
杭州街道旁的一家小食铺
杭州御街上的一个冥洋作坊7l
杭州一家专卖锡箔元宝的冥钱店
杭州御街上的一位冥器行师傅
杭州御街上一家专织马带的店铺
杭州的一个丝绸作坊
杭州茶馆里的大水壶
正在钻孔的一位杭州木作坊小学徒
杭州木作坊里的车床
杭州的一家油纸伞作坊
杭州工匠正在装鼓皮
装好鼓皮的大鼓被晾在一边
杭州一家细木作坊的祖孙三代
杭州御街上制作灯笼的工匠
杭州大井巷刚开张的张小泉近记店铺
杭州御街上正在制作棕绷床垫的两位手工艺人
杭州一位竹篾行的师傅
杭州一户养蚕人家
杭州通江桥的九和染坊
杭州的另一家旧式染坊
一群代人念经超度的杭州老太太
送死者上路的谶语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位于大方伯的临时会所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新会所大楼的背面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新会所大楼的正面
杭州正则学校的男生10l
杭州正则学校的女生
正在上课的正则学校学生103、
杭州城里的一位拾荒者
杭州城里的一个路边神龛
杭州新改造过的延龄路
新落成的杭州湖山堂
杭州的一位小女孩
杭州人家养孩子所用的婴儿立桶
杭州城里看热闹的人群
杭州一位疲惫的劳工
杭州城西的清波门
杭州火车站的院子里
从西泠桥桥洞遥望保傲塔
杭州文澜阁牌坊和圣因寺
圣因寺内的御碑亭
杭州“曲院风荷”南面的玉带桥
杭州的保傲塔
远眺葛岭和西湖
从葛岭远眺西湖和杭州城之一
从葛岭远眺西湖和杭州城之二
从葛岭远眺孤山和西湖
葛岭的陡峭山壁
伉州北里湖和宝石山
泛舟西湖
沆州西湖上的手划凉篷船
……

精彩书摘

西德尼·甘博首次随父亲一起访问杭州是在1908年,当时他才刚刚18岁。他的家庭与这个古老的中国城市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他的父亲戴维·甘博(David Gamble),作为宝洁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实业家和慈善家。跟杭州的美国长老会传教使团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戴维带儿子西德尼首次前来杭州访问的那年,;正逢美国北长老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杭州育英书院酝酿在钱塘江边的秦望山山坡上购买地皮,以便建立新校区,让学校升格和扩大办学的规模。当时费佩德也是刚刚从宁波的一个美国北长老会学校调到了杭州的育英书院任教,并被委任以监理新校区建设的重任。戴维·甘博出手不凡,毫不含糊地为育英书院计划中的新校区建设捐赠了盖一座大楼和修建浙江首个大型田径运动场的一笔巨款。1918年,当费佩德去美国为之江学院的校园基础建设进行募捐时,戴维·甘博再次慷慨解囊,又捐出了在之江校区创建一个图书馆大楼及其配套藏书和设备的另一笔巨款。
在首次访问杭州时,西德尼·甘博也与之江大学未来的校长费佩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他俩之间存在着年龄的差距,出生于1873年的费佩德比甘博大了整整17岁,但是他俩具有共同的摄影爱好,都是对于用照相机镜头来记录中国人文地理具有强烈兴趣的发烧友。西德尼于1917年6月和另一位名叫安尔吉(J.Hi Ucoat.Arthur)的北长老会传教士发烧友一起与费佩德在上海会合.共同参与了一个历时四个月之久的赴西藏探险和摄影之行。这次极具冒险精神的摄影之旅虽然因为西藏边境因僧侣暴乱被关闭而未能达到去拉萨的初衷,但是他们在沿途各地及川北地区的拍摄活动也留下了三千五百多张内容相当精彩的黑白照片。
由于家族与之江大学之间的渊源,以及自己与费佩德所结下的友谊,甘博数次来华旅居时都经常来往于北京和杭州之间,尤其是1917和1919年这两次在杭州逗留期间,西德尼·甘博几乎走遍了杭州城的大街小巷和西湖的众多景点,拍下了数以百计表现杭州人文景观的照片。在如今收藏在美国杜克大学善本书、手稿和特藏图书馆中的近五千张西德尼·甘博中国老照片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于1917-1919年间在杭州所拍摄的一组老照片,总数约有两百张。

前言/序言

  
千岛湖:人间仙境的探秘 千岛湖,原名新安江水库,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和建德市境内,以其星罗棋布的岛屿、清澈碧绿的湖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这片被誉为“中国见过的最美的水”的湖泊,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中,孕育着勃勃生机,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湖光山色,千姿百态 千岛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千岛”的景观。据统计,湖中有大小岛屿1078个,这些岛屿错落有致,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每个岛屿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故事,有的岛屿峰峦叠翠,林木葱郁,宛如天然的植物园;有的岛屿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岛屿则掩映在迷雾之中,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最著名的岛屿之一是梅峰岛,此处被誉为“千岛湖第一高峰”,登上梅峰岛,可以俯瞰整个千岛湖的壮丽景色,万千岛屿尽收眼底,湖面波光粼粼,山峦连绵起伏,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想象一下,在晨曦初露之时,薄雾缭绕在岛屿之间,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那景象定是如梦似幻。又或者在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湖面染成一片橘红,远处的山峦披上金色的外衣,整个千岛湖都沉浸在宁静而辉煌的氛围中。 另一个极具特色的岛屿是月光岛,这里以情侣相关的景点闻名,有姻缘石、月老祠等,是许多情侣前来祈求美好姻缘的圣地。岛上的设计也充满了浪漫气息,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甜蜜气息。而蜜山岛、龙山岛、鸟岛等,也都以其各自的特色吸引着游客。龙山岛上有古老的龙泉寺,香火鼎盛,为这片人间仙境增添了几分灵气。鸟岛则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类,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清晨或傍晚,成群的鸟儿在空中盘旋,发出此起彼伏的鸣叫,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除了岛屿,千岛湖的湖水本身也是一大看点。湖水清澈见底,富含多种矿物质,被誉为“饮用水的世界级水源地”。在晴朗的日子里,湖水呈现出宝石般的碧绿色,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游客可以乘坐游船穿梭于湖光山色之间,欣赏两岸连绵的青山,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游船缓缓驶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仿佛在低语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有时,还能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偶尔跃出水面,溅起晶莹的水花。 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印记 千岛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安江水库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地貌,也淹没了许多古老的村落和历史遗迹,这些被淹没的文化,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传说中。 传说,在水库建设之前,淳安县城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城内古建筑林立,人文荟萃。如今,虽然城池已沉入湖底,但关于它们的记忆依然鲜活。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研究者一直在努力发掘和整理这些被遗忘的文化遗产。 千岛湖周边地区,也散布着不少历史遗迹,如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寺庙、摩崖石刻等。这些遗迹默默地诉说着这里的过去,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例如,睦剧是流传于淳安一带的古老戏曲,其唱腔、表演方式都保留着浓郁的民间特色,是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宝贵财富。 此外,千岛湖的民俗文化也独具特色。淳安地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如淳安麦芽糖、淳安山茶油等,这些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每逢佳节,淳安的乡村里常常会举行各种热闹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社戏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生态的宝库,自然的馈赠 千岛湖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宝库。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湖区内生活着多种多样的鱼类、鸟类和陆生动物,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千岛湖的鱼类资源尤为丰富,特别是“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以及各种野生鱼类,使得千岛湖成为一个著名的渔业基地。品尝新鲜的千岛湖鱼,是来到这里不可错过的体验。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炖汤,都能品尝到鱼肉的鲜美和嫩滑。 湖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严格的环保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千岛湖的水质常年保持优良,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明珠”。 休闲度假,身心放松 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完善的旅游设施,千岛湖已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你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旅游方式,满足不同的需求。 乘坐游船是游览千岛湖的经典方式。游船会带你穿梭于湖光山色之间,近距离感受岛屿的魅力。你也可以选择快艇,体验在湖面上飞驰的刺激。喜欢亲近自然的朋友,可以选择在岛上徒步,感受森林的宁静和清新的空气。 对于热爱运动的游客,千岛湖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湖面上可以进行各种水上运动,如帆船、皮划艇、摩托艇等。岸边的自行车道、徒步道也为骑行和徒步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还可以尝试在湖边垂钓,享受一份宁静的乐趣。 入住湖边的度假酒店,更是能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宁静之中。清晨,被鸟鸣唤醒,推开窗户,便是满眼的绿意和波光粼粼的湖面。夜晚,在露天餐厅品尝当地美食,仰望星空,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千岛湖不仅是一个可以欣赏美景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让人忘却尘嚣、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等待着你去探索,去感受,去体验。它就像一位温婉的姑娘,用她最纯净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到访的客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视觉艺术角度来看,这组作品展示了极高的审美造诣。摄影师对构图的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善于利用光影来塑造空间感和氛围,尤其是在处理西湖周边的自然景观时,那种对“空”与“实”的平衡拿捏得炉火纯青。照片中人物的动态抓拍尤其令人称道,那些行色匆匆的行人、挑着担子的商贩,都被定格在了最富有张力的那一刻,赋予了静态画面以强大的叙事性。这不像是冷冰冰的记录,更像是精心编排的舞台剧幕间一瞥。我常常在想,在那个尚不普及胶片的年代,每一次快门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和慎重的选择,因此每一张留下的影像都显得弥足珍贵,充满了对瞬间的敬畏。

评分

我常常在想,这些照片背后的“人”究竟是谁?虽然书中的重点似乎在于场景和建筑,但我却总忍不住去揣摩那些模糊的、匆匆一瞥的影像中的面孔。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啊,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却被时间的长河永远地封存在了这一方寸的银盐纸上。这种“历史的在场感”是阅读文字无法比拟的。看着他们身上的服饰,他们的劳作场景,我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朴素而坚韧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谁”的记忆。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不是抽象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他”和“她”所构筑的。这本书带来的情感共鸣,远超乎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解读视角——通过一个“局外人”的眼睛去看待本土的社会变迁。一位来自异域的传教士,其文化背景决定了他观察的角度必然与本土文人或普通市民有所不同。他镜头下的杭州,既有传统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也折射出近代化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微妙裂痕。比如他拍摄的教堂、学校与传统庙宇的并置,那种对比本身就极具思辨价值。这迫使我们跳出固有的历史框架,重新审视那个转型期的杭州城是如何应对外部世界涌入的新事物、新思想的。这种跨文化的记录,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多维参照系。

评分

这本摄影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日杭州的时光之门,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那些老照片捕捉到的瞬间,不仅仅是建筑和风景,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命力和生活气息。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那些模糊的边缘和斑驳的光影,反而更添了一种岁月的厚重。仿佛能听到当时街市的喧嚣,闻到西湖边特有的泥土和花香。摄影师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没有刻意去“美化”眼前的景象,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观察者的冷静和好奇心去记录。这让我对民国初年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来得生动和震撼。看着那些曾经高耸入云的佛塔,那些如今已然改貌的街巷,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对逝去美好的惆怅。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画册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是顶级的享受。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复古色调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照片的年代感得到了完美的凸显。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对于我这样对老照片收藏和研究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对原件神韵的还原度至关重要。照片的层次感和细节保留得非常出色,即便是那些经过百年风霜洗礼的底片,其暗部和亮部的过渡依然清晰可见,这无疑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张照片都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信息量,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考证照片背后的具体故事和背景,这种探索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可查看佛的快点可查看快点快点可可

评分

看老照片,了解历史,值得一阅

评分

沈弘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朋友介绍的之前在网上在线看了几章励志的觉得还不错西湖百象美国传教士甘博民国初年拍摄的杭州老照片,在新浪上看完了目录虽然昨天订的书今天拿到算是非常快速但中途那焦灼等待的心情却是不减分毫非常期待这本书书很好拿来就读了一半好像国内的作者就无法找到那么好的立场来表达新观点书装裱也很好个人觉得真是太好看了资料很详细写法很幽默虽然也是在了解历史但感觉像在看小说一点也不枯燥想要了解抗战时期内战事情那些只是分子和军界人物的人可以买回去看看哦,淡淡的文字淡淡地诉说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是美国的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1908至1932)年间,甘博先后四次访华,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关于中国的图像档案——这些影像资料再现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的社会百象。甘博的照片融写实、素描、民俗、社会学和艺术于一体。他不仅抓住了中国民国初年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还对一贫如洗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这种人道主义的情感使他的相机变成了他和异国人民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缩短了他和镜头前百姓之间的距离。很少有摄影师能像甘博这样,把人道主义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摄影之中。,细细品读最主要的是,有淡淡的忧伤和岁月磨砺之后的淡然西德尼·甘博首次随父亲一起访问杭州是在1908年,当时他才刚刚18岁。他的家庭与这个古老的中国城市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他的父亲戴维·甘博(),作为宝洁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实业家和慈善家。跟杭州的美国长老会传教使团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戴维带儿子西德尼首次前来杭州访问的那年,正逢美国北长老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杭州育英书院酝酿在钱塘江边的秦望山山坡上购买地皮,以便建立新校区,让学校升格和扩大办学的规模。当时费佩德也是刚刚从宁波的一个美国北长老会学校调到了杭州的育英书院任教,并被委任以监理新校区建设的重任。戴维·甘博出手不凡,毫不含糊地为育英书院计划中的新校区建设捐赠了盖一座大楼和修建浙江首个大型田径运动场的一笔巨款。1918年,当费佩德去美国为之江学院的校园基础建设进行募捐时,戴维·甘博再次慷慨解囊,又捐出了在之江校区创建一个图书馆大楼及其配套藏书和设备的另一笔巨款。在首次访问杭州时,西德尼·甘博也与之江大学未来的校长费佩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他俩之间存在着年龄的差距,出生于1873年的费佩德比甘博大了整整17岁,但是他俩具有共同的摄影爱好,都是对于用照相机镜头来记录中国人文地理具有强烈兴趣的发烧友。西德尼于1917年6月和另一位名叫安尔吉(..)的北长老会传教士发烧友一起与费

评分

旧时的西湖,历史的记忆

评分

东西不错,下次还要来买,送货很快

评分

看看真的很亲切,但是已经回不去了

评分

杭州人看看老杭州,还是很有趣味的。

评分

可查看佛的快点可查看快点快点可可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