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剑鸣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殖民地时期
  • 北美历史
  • 18世纪
  • 早期美国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革命前
  • 英国殖民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9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9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7
字数:5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叙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近200年的历史,并将这个时期概括为“美国的奠基时代”。凸现了它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本书不仅重视政治、经济等传统史学所关注的内容,而且吸收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成果,对北美社会演变的各个侧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书引证丰富,大量利用了各殖民地的档案和当时人的日记、书信、旅行记等原始文献,广泛吸收了美国和国内最近几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外美国早期史研究的前沿进展。本书还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既重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又强调英格兰文化的主导作用,并对美国早期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作者简介

李剑鸣,湖南常德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1994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湖南益阳师范专科学校、湘潭大学和南开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曾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2002—201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3--2008),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96—1997)和哈佛大学(2001--2002)从事研究。著有《大转折的年代》(1992)、《文化的边疆》(1994)、《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等。

精彩书评

李剑鸣教授所著《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洋洋洒洒,广征博引,既注意吸纳“新史学”中数据统计、百姓生活、族裔交融、文化变迁等内容,又不忘“旧史学”注重故事、突出人物和叙事生动的长处,进而把美国的胚胎时期——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近200年历史,勾画得棱角分明,有声有色,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外国史著作。
——任东来,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李剑鸣教授的《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 775)》是研究美国殖民地时代历史的学术专著,单从书名上就可看出作者的创新之处: “奠基时代”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美国立国之前的历史,使殖民地时代有机地成为美国整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纵览全书,更可看出这是该研究领域一部堪称学术精品的力作,充分反映出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美国独立前近200年历史的学术积累。全书气势宏大,视野广阔,资料丰富,论证翔实,既有微观描述,又有宏观把握,处处散发着作者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
——王晓德,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两个世界的相遇
一、历史的新舞台
二、印第安人的世界
三、欧洲人与美洲
四、英国殖民运动的发轫
第二章 英属北美的形成
一、艰难的开端
二、清教殖民地的建立与扩展
三、第二次殖民浪潮
四、动荡与重组
第三章 土地、劳动和经济发展
一、土地的占有和开发
二、仆役劳工和自由劳工
三、黑人奴隶制的形成
四、经济生活的变动
第四章 政治自主性的成长
一、殖民地政府的形成
二、母国的政治控制
三、自治能力的增强
四、激烈的权力斗争
第五章 多样性的发育
一、社会力量的增长
二、地域的扩展
三、族裔与文化的多样化
四、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六章 社会生活的场景
一、家庭生活
二、衣食住行
三、教育与智性生活
四、生活质量
第七章 独立运动的兴起
一、七年战争前后的北美
二、独立运动的序幕
三、不断加深的危机
四、一个时代的终结
1776年以前北美历史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索引

前言/序言


探索历史的深邃回响:三部不容错过的历史巨著 以下为您推荐三部与《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主题迥异,但在历史研究领域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著作。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跨越不同的时代背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独特视角。 --- 一、《罗马帝国的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作者:爱德华·吉本 (Edward Gibbon) 字数预估: 约1200-1500字(此为导读及内容概述的篇幅,原著体量远超此范围) 核心主题: 罗马帝国自公元2世纪鼎盛期至15世纪君士坦丁堡陷落,长达千年的兴衰过程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剖析。 这部鸿篇巨制是西方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影响之深远,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吉本以其无与伦比的古典学功底、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以及对历史动态的深刻洞察,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帝国衰亡图景。 内容概述与侧重点: 《罗马帝国的衰亡史》并非仅仅记录了军事上的节节败退或王朝的更迭,它更着重于对“文明的内在腐蚀”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吉本的叙述从“五贤帝”时代的稳定与繁荣开始,却不厌其烦地描绘了后续帝国在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军事依赖雇佣军、以及社会结构僵化等方面所遭遇的系统性危机。 一、 政治制度的异化: 吉本详细论述了元老院权威的旁落,以及皇帝权力如何从共和制下的“第一公民”逐渐演变为受军队拥戴的绝对君主。他尤其关注了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的战略意义,以及这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的文化重心和治理模式。 二、 宗教力量的崛起与影响: 作为一个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吉本对基督教的兴起及其在帝国后期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进行了极其审慎而犀利的分析。他探讨了早期教会的教义争端如何牵扯了世俗政府的精力,以及教皇权力的膨胀如何逐步侵蚀了皇权的世俗权威。吉本的观点虽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但他客观地呈现了宗教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如何重塑了罗马的精神世界。 三、 蛮族迁徙与军事衰弱: 帝国后期,面对日耳曼部落(如哥特人、汪达尔人)的持续压力,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和忠诚度均大幅下降。吉本细致描述了边境防御体系的崩溃,以及罗马精英阶层对“蛮族”的日益依赖,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的名义上的终结。 四、 拜占庭的延续与停滞: 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吉本探讨了其如何在继承罗马衣钵的同时,却因保守的官僚体制、过度集中的经济控制以及持续的宗教冲突而逐渐失去了开创性。最终,他将叙事推进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彻底落幕。 历史价值: 吉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历史视为一个有机体,衰亡并非突发事件,而是内部矛盾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他的作品要求读者超越简单的善恶判断,去理解权力、文化、宗教和经济等多种复杂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 二、《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The Glory and the Dream: A Narrative History of America, 1932-1972)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 (William Manchester) 字数预估: 约1300-1500字(此为导读及内容概述的篇幅,原著体量庞大) 核心主题: 1932年至1972年间,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和普通民众生活的全景式记录,重点聚焦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二战、冷战初期以及民权运动的高峰期。 如果说《美国的奠基时代》关注的是殖民地精神的起源,那么曼彻斯特的这部作品则聚焦于美国作为一个现代超级大国在短短四十年间所经历的剧烈自我重塑与身份认同危机。这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叙事史,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个人故事完美结合。 内容概述与侧重点: 曼彻斯特的叙事手法极为亲切和引人入胜,他擅长捕捉时代精神的细微波动,将复杂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体验。本书的核心在于展示美国如何在危机中爆发潜能,又如何在胜利中迷失方向。 一、 大萧条的阴影与新政的诞生(1932-1939): 书的开篇描绘了“胡佛时代”的绝望景象,以及富兰克林·罗斯福如何以其个人魅力和坚定的决心,通过“炉边谈话”重拾民众信心。曼彻斯特详细剖析了“新政”的各项措施——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到社会保障法——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联邦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标志着美国社会福利国家的初步建立。 二、 战争的动员与全球角色的确立(1940-1945): 作者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珍珠港事件后的全国动员。他探讨了美国经济如何从萧条中彻底走出,转变为世界“民主兵工厂”的过程。重点不仅在于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更在于后方社会结构和种族关系的微妙变化。 三、 冷战的焦虑与郊区化浪潮(1946-1959): 战后,美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但与此同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红色恐慌”也达到了顶峰。曼彻斯特生动地再现了麦卡锡主义的荒谬与残酷,以及中产阶级向郊区大规模迁徙的社会现象,这种郊区化如何塑造了美国家庭结构、消费文化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四、 动荡的十年:民权、越战与文化断裂(1960-1972): 这是全书最为紧张的篇章。曼彻斯特深入记录了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争、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太空竞赛的辉煌,以及约翰逊总统对越南战争的升级。他毫不回避地探讨了社会精英与反战青年之间的鸿沟,以及1968年后的社会撕裂感,最终以尼克松总统的政治遗产收尾。 历史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亲历感”。它不是一部枯燥的政策分析,而是一部关于美国如何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工业强国,蜕变为一个内部充满矛盾、却又在外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复杂现代国家的社会编年史。 --- 三、《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 载体形式: 石碑铭文(原件现藏于卢浮宫) 核心主题: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条文,是现存已知最古老、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成文法典之一。 虽然《汉谟拉比法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但作为理解古代社会结构、法律思想和国家治理理念的一级史料,其重要性无可替代。它提供了一个“没有被后世修饰的”早期文明的真实切片。 内容概述与侧重点: 这部法典刻在一块近八英尺高的玄武岩石碑上,顶部雕刻着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沙玛什手中接过权杖的画面,象征着法律来源于神圣的授权。法典内容主要分为序言、正文(约282条法律)和结语。 一、 社会等级与差异化惩罚: 法典清晰地揭示了古巴比伦社会森严的阶级结构。法律明确区分了“自由人”(Awilum)、“平民”(Mushkenum)和“奴隶”(Wardum)。例如,殴打一位自由人的惩罚,远重于殴打一位平民或奴隶。这种“同态复仇”原则(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并非普遍适用,而是严格根据受害者和施害者的社会地位来裁决的。 二、 经济活动的规范: 大量条款涉及农业、商业贸易、债务和信贷。法典对土地租赁、灌溉系统的维护责任、谷物价格和借贷利息进行了细致规定。这表明当时美索不达米亚的经济活动已经高度复杂化,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权威进行干预和规范。例如,它规定了建筑商必须对其建筑物的质量负责,如果建筑倒塌致死人,建筑师本人也可能被处死。 三、 家庭与婚姻法: 法典对家庭关系有着详尽的规定,包括婚姻的缔结、离婚的条件、妻子对家庭财产的权利,以及收养的法律效力。它体现了父权制的特点,但同时也为女性(尤其是自由人女性)在特定情况下提供了一定的财产保护。 四、 司法程序与证据: 法典中包含了一些早期的司法程序,比如在某些无法取证的情况下,可能会诉诸于“神判”(如跳入水中,神灵会保护无辜者),这反映了当时司法实践的原始性。 历史价值: 《汉谟拉比法典》是理解古代国家权力、神权与王权结合的典范。它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已经认识到,统一、公开的成文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和巩固统治的必要工具。它为后世立法思想的演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源头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的色调沉稳大气,仿佛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阅读起来触感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得当,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在阅读时变得井井有条,不容易迷失方向。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整体体验,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对于那些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属性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价值,它安静地躺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沉思的邀请。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被作者宏大的叙事结构深深震撼了。他并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记录,而是巧妙地将北美殖民地早期不同地区——从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社区到弗吉尼亚的种植园经济——的独特发展轨迹穿插叙述,勾勒出一幅多中心的早期美国画卷。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避免了叙事上的单调乏味。尤其是在描述早期移民群体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时,作者笔触细腻,对于不同信仰体系和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尤为深入。他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在“新大陆”的蛮荒中,人类社会如何艰难地重建秩序和价值观的过程,读起来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泥土和木材的气息。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如何引导读者去反思“开端”的含义。它强迫我们跳出后来的美国革命叙事的框架,去审视在1775年之前,北美这片土地上实际发生的、充满矛盾与未完成性的社会建构过程。它细致地描绘了从宗教狂热到实用主义的转变,从欧洲等级观念的移植到北美特有社会形态的萌芽。读完后,我对于理解美国精神的复杂根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明白了后来的独立宣言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充满挣扎与妥协的“奠基”实践之上的。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供后人继续挖掘和思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其对“奠基时代”中那些被传统史学常常忽略的社会群体的关注。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那些白人精英的政治宣言和军事行动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原住民部落在面对欧洲殖民者扩张时的复杂心态和策略变化。作者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信件和地方记录,揭示了贸易、疾病和土地争夺如何一步步将原住民推向绝境,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反抗和适应的韧性。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美国经验”的理解,让人意识到所谓的“发现”和“奠基”,是以多么惨烈的代价完成的。

评分

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学者的严谨,但又不失文学性的描绘能力。他擅长使用精准而富有张力的词汇来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例如,在描述早期殖民地总督们的权力斗争时,文字间充满了张力,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权力在新世界土壤上萌芽时的野蛮与脆弱。他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过程环环相扣,即便是对于经济史方面的论述,如重商主义对殖民地贸易的影响,也处理得深入浅出,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把握核心要点。这表明作者在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

后来买了套美国通史,所以送同学了。。。。

评分

国内学者美国史研究极好的著作。

评分

独立战争前的美国历史,看称美国的崛起,国内唯一拿得出书的美国史著作

评分

读懂美国应从其开国之初始。现有社会,后有美国,其国家性格深深植根于“五月花”以来的拓殖历史。

评分

中使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简明地讲述报告所包括的基本资料,讲述这些资料中包含的相 关信息,以及发掘者的一些联想、思考等。还随文配上非常直观的图片。这使得我们一下子在原先被 包围得冷冰冰高不可窥的考古报告外,非常便捷地寻到一些真切的窗口,轻松地就了解到报告的基本 内容,并能建立起一些继续深入的路径,进而找到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于是,考古报告变得不再让人 感到生疏隔膜,完全改变了过去那付使人爱之不得又恨之不愿的面孔,极大方便了考古专业之外的其 他学科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我们常常听到社会各方面呼吁建立“人文关怀”,视之为现代文明的一种进 步。其实从一定角度说,学术研究也存在这样需要。可乐报告“发掘者说”章的开设,何尝不是一个 特别专业性的学科给予社会各界读者的“人文关怀”呢? 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果,社会科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也越来越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吸取和使用考古科学的成果。同时也越来越愿 意加入到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丰富和加深考古学的研究。但是考古报告编写传统的定式体例, 极大阻碍了人们直接阅读考古报告,除了考古学者外,人们,包括从事历史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者, 几乎已经不愿、或畏难直接阅读考古报告。结果人们获取的考古资料往往是几经转手演绎过的二手资 料,而这种演绎多数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甚至是来自再次性的文学化创作。应当说,这不仅不利于 社会文明整体化进步,也大大有损于考古学科的深入发展。 可乐报告编撰者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反省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忽略。梁太鹤先生在“后记二” 中特别提出: “考古报告是考古人将揭示和认识的古代遗存公之于世的直接形式,也是社会公众真实 了解考古成果最希望阅读的主要资料。但如果考古报告始终只能成为考古业内人士才能读懂的‘内部 资料’时,考古是不能说已切实履行到自身的社会职责的。直言之,考古人从开始已经不经意忽略了。 社会公众应享有的那一份权利。这份权利本该还给公众!”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编撰 者在严格遵循考古学科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用“发掘者说”章的方式,开创了考古报告编写的一次革 新。尽管编撰者一再声称只是一种不大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依然要大声为他们的做法击节 叫好!从形式上看,这确乎是一次不大的革新。但从观念上说,这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它态度鲜明 地向整个学科提出一个不容再忽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们击节, 正是要为这种学术研究中高风格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叫好! 由于树立了明确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的编写显得格外详备、细心。比如在对出土遗物的介绍 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遗物的分类和外形特征,还特别注意到对遗物的工艺技术的分析介绍。这在很多 考古报告中是被忽略或不够重视的。实际上,考古研究中除了一般的类型学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之外, 对遗物遗迹后边所包含的人类行为学的研究也是不应忽略的重要内容。如果报告缺乏对遗物工艺技术 的分析介绍,将会使行为学的研究非常难以开展。此外,可乐报告对遗物的介绍还特别重视其中所包 含的文化现象,每一类文物都开设有专章对相关文化现象加以介绍。这当然首先得通过研究者自己对 遗物的深入观察和多角度研究之后,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作出结论。比起单纯报道遗物形态, 这样肯定为读者提供了大为丰富的文物信息。可乐报告在资料的编排、组织、查询方面作了很好的处 理,使读者查找起来甚为方便。使用考古报告时难以查找一些具体资料是我们常遇到的遗憾,比如有 的遗物需了解该类型在整个遗址的分布情况,或需了解一件在某单位中具体的存放方式,却往往会完 全无从查找,或者让你十分费力地从数十、数百个墓葬的统计总表中慢慢去挑选计算。而可乐报告在 分类介绍遗物时,不光举例介绍一件标本,还交待了该类别的所有件数及编号,这使查找时无需再到 总表费力地去逐件寻找。而且报告除了对遗物的综合性分析介绍外,还另外列举出每一个墓葬单位的 ?9?9 215?9?9 万方数据 2008年第5期 2008年10月版 全部信息和图样。这可以做到对任何一件遗物都能清楚查到相关的具体信息。此外,在墓葬登记总表 之后,报告还专门公布了所有出土器物的分类统计。这是一般考古报告所缺乏的内容,但却是让读者 从横向和纵向路径都可以方便去查到有关遗物资料十分有用的一种组成。可以看出,编撰者在构筑资 料查核系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深入思考。 贵州夜郎历史研究在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以及各级 领导的重视,日益形成一个众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在这样形势下,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难免会侵淫其 中,这对学术研究十分不利,还会造成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

评分

读懂美国应从其开国之初始。现有社会,后有美国,其国家性格深深植根于“五月花”以来的拓殖历史。

评分

这本书很有名,值得细细查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