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名著选:三国志选

中国史学名著选:三国志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缪钺,郑天挺 著,缪钺 注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三国
  • 史学
  • 名著
  • 选集
  • 古典
  • 中国历史
  • 陈寿
  • 史料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55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158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左传》是编年史.在选题时要避免过分零散,就必须参用纪事本末体;但如完全采用纪事本末体,就有很大一部分应当选用的资料.要因为零散而被割弃。因此,《三国志选》除尽量采用纪事本末体外,仍保存了原有的编年史的体制.以容纳许多不能联系的资料。《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是我阁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精力所撰成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述了共约三千年的历史。《汉书》亦称《前汉书》,《汉书》的名称,是班固自定的,见《叙传》《前汉书》之称,是对《后汉书》而言。粱元帝《金楼子-聚书篇》说:“又使孔昂写得《前》、《后汉津》《史记》、《三国志》,《晋阳秋》合得六百三十卷。”为《汉书》加“前”字之始。范哗著《后汉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做过比较,得出结论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拟作,所以为短。纪传者,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作之。”因此他采用了纪传体。陈寿的《三国志》,就大体说来,超出于其他诸家关于魏、蜀、吴三国史事的撰著,后人对它评价颇高。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说:“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迁、固,非妄誉也。”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引起后人的批评与责难。《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部编年体通史,这鄙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0三年),下迄后周驻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全书分为:百九十四卷,甩三百多万字,写出了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文字简练,记事周详,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

内容简介

   中华书局版《三国志》,总结了清初顾炎武、何焯一直到近代学者对于《三国志》校勘的成果,并作进一步的整理。处理办法,分为两类。甲、属于编排上的错误,依前人校语径改。乙、《三国志选》中可疑及难解的字句,经前人校改者,择其较重要的就在《三国志选》上改了,用圆括弧表示删的,用方括弧表示增的。校改的根据,书后另有“校记”说明。《三国志选》完全采用了这些校改,有关“校记”亦照抄于书末。
   《三国志选》所选各篇,分段及标点符号亦依据中华书局版《三国志》。原本中断句及所用符号偶有不妥之处,则酌加改正。所选诸篇,均加注释。注释标准,考虑高等学校历史系学生的需要,凡关键性的、必要的字音、字义、人名、地名、书名、名物、制度、典故等都加注,个别难解的句子,亦酌加诠释。注释力求简要,避免繁芜,不详征博引,不多作考证。有的字音、字义或典故,裴注中有解释者,不再注。凡是已经注过的,再出现时,除必要者外,一般都不重注(譬如“赤壁”,在《武帝纪》中注过,以后《诸葛亮传》、《吴主传》、《周瑜传》中的“赤壁”,即不再注。又譬如《武帝纪》兴平元年“先以骑犯青州兵”,注:“骑,读去声,音寄,作名词用,指骑兵。”以后各传中“骑”字如此用者甚多,都不再注)。有许多是采用古人或近人注释中的意见(如《文选》李善注、《通鉴》胡三省注、卢弼《三国志集解》等),非必要时,亦不尽一一标明。解放后,全国各县市行政区划变动甚多,注释中在用今地名注古地名时,凡是一九六一年以前已撤销合并的县市,均加“旧”字以区别之。

目录

说明
武帝纪
任峻传
郑浑传
仓慈传
陈思王植传
王粲传
钟会传
华佗传
杜夔传
乌丸鲜卑传
诸葛亮传
李恢传
张嶷传
姜维传
吴主传
周瑜传
吕蒙传
陆逊传(节录)
诸葛恪传(节录)
校记(据中华书局版《三国志》转录)

精彩书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日:“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一]《江表传》日: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及坚亡,策起事江东,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每请会宾客,常顾权日:“此诸君,汝之将也。”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③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日:“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卜’况今奸宄竟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①讨不从命。㈡
[一]臣松之按《礼记?曾子问》子夏日:“三年之丧,金革之事无避也者,礼与?初有司与?”孔子日:“吾闻诸老聃日,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郑玄注日:“周人卒哭而致事。时有徐戎作难,伯禽卒哭而征之,急王事也。”昭所云“伯禽不师”,盖谓此也。
[二]《江表传》日: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
权移书求索,术报日:“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日:“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②(会稽)程普讨乐安,③太史慈领海昏,④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一]《吴录》日:是时权大会官寮,沈友有所是非,令人扶出,谓日:“人言卿欲反。”友知不得脱,乃日:“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遂杀之。友字子正,吴郡人。年十一,华歆行风俗,见而异之,因呼曰:“沈郎,可登车语乎?”友逡巡却日:“君子讲好,会宴以礼,今仁义陵迟,圣道渐坏,先生衔命,将以裨补先王之教,整齐风俗,而轻脱威仪,犹负薪救火,无乃更崇其炽乎!”歆惭日:“自桓、灵以来,虽多英彦,未有幼童若此者。”弱冠博学,多所贯综,善属文辞。兼好武事,注《孙子兵法》。又辩于口,每所至,众人皆默然,莫与为对,咸言其笔之妙,舌之妙,刀之妙,三者皆过绝于人。权以礼聘,既至,论王霸之略,当时之务,权敛容敬焉。陈荆州宜并之计,纳之。正色立朝.清议峻厉,为庸臣所谮,诬以谋反。权亦以终不为己用,故害之,时年二十九。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D分为建平县。②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是岁,使贺齐讨黟、歙,③黟音伊。歙音摄。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④以六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

前言/序言

  《中国史学名著选》是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课程史学名著选读编选的。目的在通过选本训练学生阅读古典历史文献的能力,并略知我国古代著名历史著作的各种体裁和基本内容。
  本书先编选《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六种选本,分册印行。体例不要求一致。或按年代先后,或按原著卷帙次第,或按问题性质分类,编次成书。
  选本重点选录名著的代表作品,包括它所反映的这一特定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的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文化思想的流派和民族关系等内容,以及著者的历史观点。
  选本作了必要的简单注释,旧注可用的尽量采用。《三国志》裴松之注全录,《通鉴》胡三省注除反切外全录。
  选本尽可能采用最新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没有新标点本的选用较好版本,必要时附加校勘记。
  选本对于选录的名著都作了说明,简单介绍它的内容、体例、写作经过和通行版本,以及著者的生平、重要著述和学术影响,并说明选本的选录原则。
好的,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中,不包含《三国志》的选本。 --- 《史海撷英:中国古代史学经典选读(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图书简介 卷帙浩繁的史林,独立于“三国”的精粹撷取 本卷《史海撷英:中国古代史学经典选读(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中国古代史学图景,其选篇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完全摒弃了对《三国志》及其相关史料的收录与解读。我们深知《三国志》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本书的使命是挖掘和呈现那些同样光芒万丈、却常被三国叙事的辉煌所掩盖的史学巨著的精华,旨在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具纵深感的古代史学视野。 本书的选材范围涵盖了从先秦的史官记录到魏晋风度初成的多元史观,精选了那些奠定了后世史学理论、提供了独特历史视角、或以其卓越文学成就著称的文本片段。我们聚焦于“史”之“法”与“史”之“文”,力求在不触及三国历史叙事的框架下,展现中国古代史学的多样面貌与核心价值。 --- 第一部分:先秦史学源流——信史的萌芽与道德的建构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史学的滥觞,探讨古代史官如何从神话传说中抽离,建立起对“信史”的初步认知,以及史学如何成为教化后世的工具。 一、《尚书》与《春秋》:史官的“述”与“作” 我们精选了《尚书》中具有明确史料价值的篇章,如《尧典》、《舜典》,重点分析其在政治哲学与时间观念上的构建,而非其史实的精确性。对于《春秋》及其早期传文,我们选取了不涉及曹魏、蜀汉、东吴的重大事件段落,着重考察其“微言大义”的笔法及其对后世史家“褒贬”观念的影响。例如,对早期霸主更迭、礼乐崩坏的记载的节选分析,展示了儒家史学批评精神的起源。 二、《国语》与《左传》:叙事艺术的成熟 《国语》的选篇集中于周室衰微背景下各国权臣的言论与权谋,特别是关于“封建之义”的论辩,旨在凸显先秦史学中对政治伦理的探讨。 而《左传》的选段,则是一场中国古代叙事艺术的盛宴。我们精选了涉及晋、楚、齐、秦等大国春秋时期纷争的宏大战争场面、精妙的外交辞令以及个体命运的悲剧性瞬间。重点突出了如“城濮之战”、“崤之战”等经典篇章的文学感染力,及其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早期探索。此部分旨在展示在没有成熟“纪传体”框架下,史学如何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戏剧冲突来塑造历史记忆。 《史记》的前奏:诸子百家的历史观 本部分引入了诸子百家对历史的论述,这是理解后世史学形态的关键。我们选取了: 墨家对战争与劳役的记录及其“非攻”史观的体现。 孟子关于“仁政”与“王道”的历史论证,特别是其对夏商周兴替的评价框架。 荀子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其“法先王”的思想如何塑造了史学为政治服务的早期模式。 --- 第二部分:汉代史学的转型——纪传体的确立与地方志的兴起 本部分聚焦于史学体制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范式,以及区域性史著的并行发展。 一、《史记》的博大与深邃(避开三国时代人物) 《史记》是无法绕开的高峰,但为避开《三国志》的范畴,我们对《史记》的选篇进行了严格限制。精选内容侧重于: 本纪:主要选取了秦以前的帝王纪,如《项羽本纪》的艺术高峰,展示了“一人一传”的潜力。 世家:重点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兴衰,特别是齐太公世家、晋世家等,用以观察分封制度的瓦解过程。 列传:选取了如“刺客列传”、“游侠列传”、“滑稽列传”等,展示了司马迁超越帝王将相,对社会多阶层命运的关怀,以及传记文学的丰富性。 书/表:精选了《律书》、《天文书》等技术性文献,以及《三代世表》等,用以分析史学对社会制度和自然规律的整合尝试。 二、《汉书》的典范与规范 《汉书》标志着史学向“一代史”的规范化发展。本书选篇侧重于: “艺文志”的节选:作为中国古代最系统的文献目录学成果,我们选取其对先秦至西汉学术流派的划分和评价,展示史学对知识体系的整理能力。 “地理志”的细节:关于西汉疆域、郡县设置的记载,提供了珍贵的地理学和行政史资料。 人物传记的结构:对比分析《汉书》人物传记与《史记》的异同,重点展示后世史官如何遵循既有框架进行史料的增删与重构。 地方史志的先声 选取了早期的地方志或山川形胜的记载片段(如某些谶纬或地理杂记的史学残留),以体现史学在中央集权之外,对地方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 第三部分:魏晋风度的史学侧影——史观的演变与史著的独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摆脱了汉代的宏大叙事框架,开始呈现出更强烈的地域性、士族倾向以及对史学理论的反思。 一、《吴志》以外的魏晋史料梳理 虽然《三国志》在这一时期的史著中占据显著位置,但本书必须完全回避其内容。因此,我们转而关注: 《晋书》的选篇:选取关于西晋建立、永嘉之乱及东晋衣冠南渡的关键性传记(避开涉及三国旧臣的传记),重点分析士族政治对史料选择的影响,以及“清谈”风气如何渗透到历史评价之中。 二、《水经注》:地理学与史学的结合典范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杰出代表。本书选取了其关于黄河、长江流域重要河段的描绘,重点分析其如何将历史遗迹、神话传说与精确的地理勘测相结合,形成一种“具象化的史学”。其对山川形胜的详尽记录,是研究古代交通、水利与军事地理不可或缺的史料。 史学理论的反思与争鸣 精选了魏晋时期史学家(如刘义庆、裴松之等人,仅取其评论性文字,不涉及三国史事)关于史学撰写原则、史料取舍和文学性表达的论述。这些零散的文字,揭示了当时史学界对“实录”与“文采”之间张力的深刻认识。 --- 结语:独立视角的价值重申 本选集通过对《三国志》的刻意“缺席”,强迫读者跳出最为人熟知的历史片段,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从先秦的道德训诫,发展为汉代的制度规范,再到魏晋时期的文化反思。读者将发现,脱离了三国鼎立的叙事主线,中国史学依然拥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结构、叙事技巧和知识体系,这些正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基石。 本书旨在成为一部独立的、具有批判性选材视角的史学入门佳作,为对中国古代史学体制、叙事美学及理论发展有兴趣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清晰、无干扰的阅读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史学名著选:三国志选》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三国志》这部经典著作心存敬畏却又望而却步的朋友们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次严肃而愉快的阅读旅程。编选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没有简单地将《三国志》全书照搬,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精准地从陈寿的鸿篇巨制中剔除了那些对于理解核心脉络来说略显冗余的部分,保留了最具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的精华篇章。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史诗感——从群雄并起到三国鼎立,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叙述都力道十足,人物的塑造也因此显得更加鲜明。尤其是那些关于战略布局和政治权谋的描述,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感受着决策者的雄心与无奈。这本书的选篇逻辑极其清晰,它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引导读者高效地掌握了三国历史的骨架和血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初学者,它避免了面对原著时的迷茫;对于老读者,它则提供了一种重新聚焦和品味经典的角度,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在精选的语境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三国志》有些敬畏,总觉得那是需要特定学术背景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但《中国史学名著选:三国志选》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它就像是为这条深邃的历史长河架设了一座坚固而又平易近人的桥梁。选取的篇幅恰到好处,既能让人充分领略到陈寿笔力的精妙,又不会因篇幅过长而产生阅读疲劳。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选材的侧重上,似乎非常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既有宏大的战争叙事,也不乏对士族阶层兴衰的细腻描摹。读完之后,我立刻对三国历史的认知产生了一种“正本清源”的感觉,许多流行的稗官野史的谬误,都在这部精选的史书中得到了澄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经典,即便是被截取了精华,其光芒依旧无法掩盖,而且通过这种精炼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超乎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更多是供人欣赏和了解的,但后来我发现,它其实是一本极佳的“史学方法论”的入门教材。编者在选材时,显然侧重于那些体现了陈寿作为史学大家独特眼光和写作手法的段落。例如,对比《三国志》中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物的记述方式,就能清晰地看到史家如何在有限的笔墨中勾勒出复杂的历史图景。对于正在学习历史写作或者希望提高自己分析历史文本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活的范本”。它展示了如何运用史料、如何进行人物评价、如何组织篇章结构,这些都是干货。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阅读其他关于三国的史学评论,看看学者们是如何解读这些被精选出来的经典段落的。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历史鉴赏水平。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选”本多少会失之于偏颇,但这本书的编排巧妙地平衡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罗列了重要的战役和人物传记,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精心的章节排序,构建了一种流畅的叙事节奏。读着那些关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传记,你会发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简单地褒贬,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准确地抓住了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复杂动机和局限性。比如,对某些关键性转折点的处理,选文的侧重点明显倾向于展现历史必然性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张力,这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通俗历史读物。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史料注释的严谨性,虽然是选本,但对一些关键史实的来源和争议之处,都有恰到好处的补充说明,保证了学术上的可靠性。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在接受一次由专业史家引导的、对历史文本的深度解读。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适中,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沉浸式体验厚重的历史题材至关重要。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喧嚣的时期开始阅读这本《三国志选》的,坦白说,我需要一种能够让人心神安定、专注于宏大叙事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它没有过度美化历史,保持了史书特有的那种克制和冷静,但恰恰是这种不加雕饰的笔触,反而使得历史人物的命运显得更加沉重和真实。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治国方略和人事纷争的片段时,我感觉自己正在与千年前的智者对话。很多现代的管理学或领导力书籍中探讨的理论,都能在这些被精选出来的篇章中找到最原始、最生动的例证。它让我思考的不是“谁赢了”,而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探究,是这本书超越一般“三国故事”读本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不同地域(魏蜀吴)的叙事风格在选文中也有微妙的对比,这种对比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三国时代多元文化的张力。

评分

给孩子买的,作为文言文阅读训练

评分

原著写得好,但是呢,注解也算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

评分

书的印刷质量还可以,值得一读

评分

这套书系内较好的一本书,附有裴松之的注

评分

好看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参考《后汉书选》评论

评分

好看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给孩子买的,作为文言文阅读训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