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大门。虽然其中不乏艰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但作者在介绍背景和铺陈论点时,总是保持着一种温和的引导姿态。它不像某些纯粹的学术专著那样拒人千里之外,反而像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求知者指点迷津。通过阅读,我对某些历史时期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开始寻求更系统、更本质的理解。坦白说,阅读速度慢了下来,因为我需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每一个论断,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反而让我感觉收获更为扎实和持久。
评分文笔方面,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韵味。行文流畅自然,辞藻华美却不矫饰,逻辑推演严密却又不失文人的灵动。时而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将复杂的学术概念阐释得深入浅出;时而又似深潭幽谷,引人探寻,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真意。作者对于遣词造句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是不甚熟悉的学术领域,也能因为其优美的文笔而保持阅读的兴趣。这种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的写作风格,实在难能可贵,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文字的盛宴。
评分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这套文集无疑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对前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谱系和思维方式。我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研究中,会有无数的学者从这里汲取灵感和养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某个时期的思考,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框架。它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和求真态度,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合上书卷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敬佩作者倾其一生的心血,铸就了这样一座知识的高峰,供后人瞻仰和攀登。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他对于古代文献的考证和梳理,那种严谨细致的态度,简直是治学典范。不同章节之间,虽然主题跨度较大,但逻辑脉络却异常清晰,仿佛有一条无形的金线将所有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尤其是一些涉及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总能提供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既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又不失深刻的哲学思考。读完一个章节,总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那种知识被重新构建和丰盈的感觉,是阅读其他普通读物难以体会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感的书页,透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感到舒适,不会有视觉上的疲劳感。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古籍文献的影印部分,清晰度高,细节到位,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从整体设计到细节处理,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文集的尊重和用心,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初次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旧纸张特有的味道,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仿佛能触摸到作者当年伏案疾书的场景。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漫谈国学
评分黄世康秦孟姜碑文考
评分书太脏了!在积极从教、培养人才的同时,专力研究中国戏曲史,对于宋元南戏造诣颇深。1934年,在《燕京学报》上发表《宋元南戏百一录》,辑录了54种戏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一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近代南戏研究的科学基础,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以来在戏曲史研究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另外,整理出可考的宋元南戏总目167本,辑成《宋元戏文辑佚》。还主要编撰出版了《元本琵琶记校注》、《汤显祖戏曲集校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汉上宧文存》、《戏文概论》等。这些论著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巨大,在国外如苏联、日本、欧美等许多国家也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戏文概论》被公认为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1984年10月,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他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奖荣誉奖。
评分很好很满意,三折多购入。
评分《谜史》、《宋元戏文辑佚》、《戏文概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汉上宦文存》、《汉上宦文存续编》这几本都有了。。。。
评分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5
评分朱则杰、周于飞《<清尊集>与“东轩吟社”》,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评分《西厢记》作者问题的商榷
评分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610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