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南扬文集:汉上宧文存续编

钱南扬文集:汉上宧文存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南扬 著
图书标签:
  • 钱南扬
  • 清代文学
  • 诗歌
  • 散文
  • 文集
  • 汉上宧
  • 续编
  • 文学史
  • 古典文献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08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081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钱南扬(1899--1987),名绍箕,字南扬,以字行,浙江平湖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中文科,师从许之衡、钱玄同、刘毓盘、吴梅等著名学者。1925年大学毕业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与学术研究,曾先后任教于宁波省立四中、临海省立六中、杭州省立一中、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州师范学校、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1959年起,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先生专研我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戏曲史,尤其在南戏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成就卓著,深受海内外学人的瞩目与推重。
此次出版钱南扬先生的著作,除收有《谜史》、《宋元戏文辑佚》、《梁祝戏剧辑存》、《戏文概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南柯梦记校注》、《汉上宦文存》等著作外,另将钱先生的散篇论文汇辑为《汉上宦文存续编》,单独出版。

目录

宋元南戏总说
宋元南戏
戏剧概论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
《西厢记》作者问题的商榷
《西厢五剧注》序
《十孝记》非元戏
《千字文》院本之前后
目连戏考
读日本仓石武四郎的“目连救母行孝戏文研究”
中国戏曲的舞台艺术
明清传奇概要讲义
论明清南曲谱的流派
南曲谱研究
曲谱考评
曲牌上的“二郎神”
《南曲谱》一词两见之理由
跋《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
关于《南词引正》
读《古剧说汇》
读《孤本元明杂剧》眉端记
浙江的戏剧
浙江戏曲考
谈本省戏剧文献
昆剧是发展的时候了
南戏、杂剧、传奇的区别
黄世康秦孟姜碑文考
《南曲谱》及民众艺术中之孟姜女
孟姜女鼓词与《听稗》鼓词
万喜良的石像
目连戏与四明文戏中的孟姜女
越娘背灯
明刻本童痴二弄《山歌》跋
韩凭故事
漫谈国学
读《浮生六记》
中山狼传
九九消寒图
天一阁之现状
镇海姚梅伯著述考
北京大学教授剪影
鲁迅先生讲中国小说史
北行日记
杭州日记
自传
钱南扬先生行年略考

精彩书摘

又,宝敦楼旧藏《传奇汇考标目》也著录大都刘珏的《张解元墙头调莺燕》、王德仲的《襄阳府调狗掉刀》。可见当时大都不但有戏文在演出,而且在编撰、刊刻,其盛行可知。杂剧的受戏文影响,不一定要等到元朝后期,戏文,杂剧才相互起影响。所以《西厢》五剧就是真的受了戏文的影响,也不能证明它不是王实甫所作;况且它在结构、格律方面,还是和一般杂剧一样,如:每本各有题目正名,各为四套曲子——间有五套的,或外加楔子等等,并不能说它突破了杂剧的惯例。
固然,《西厢》五剧中,在唱法方面,有些地方确不守杂剧的规律。如一套张生唱的曲子,忽然由他人插唱了几支。这是后人不懂曲律,妄加修改的结果。如第一本开头的楔子,即为后人所加,陆采《西厢记自序》云:“至都事王实甫易为套数,本朝周宪王又加《赏花时》于首。”又如第一本第二折,弘治本旦唱《耍孩子》,红唱《五煞》;而刘龙田本、张深之本二曲都属生唱。第四折,弘治本、刘龙田本都由旦、红各唱《锦上花》一支;而张深之本二支都属红唱。正因为后人在随时改动,故各改本之间又互有差异,王实甫原本决不会是这样的。总之,《西厢》五剧,并没有受戏文的影响,它的唱法不合规律,乃出后人妄改。
中凡先生的第六个论据是:从王实甫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方面看,认为王实甫其他作品都不大高明,因此怀疑《西厢记》不是他所作。

前言/序言


钱南扬文集:汉上宧文存续编 以外的精选书目推荐 以下为您精心挑选的几部具有深厚学术价值和广泛阅读兴趣的古籍与近现代学术著作,这些作品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开创性或里程碑式的意义,与《钱南扬文集:汉上宧文存续编》的特定主题(地方文史、特定时段或文人的汇编)有所区别,旨在拓展您的阅读视野。 --- 一、 史学与思想史的宏大叙事 1. 《中国思想史》 (多卷本,如由冯友兰、侯外庐等不同版本) 推荐理由: 思想史是理解特定地域、特定文集成书背景的基石。《钱南扬文集》中的文章,无论是对地方风物的记述,还是对前人学说的阐发,都植根于中国思想史的脉络之中。 内容概述: 本著作(以较具代表性的版本为例)系统梳理了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近现代思潮涌入的数千年历史进程。它不仅梳理了儒、释、道等主流学派的核心义理,更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阶段特定思想如何反映社会结构与政治权力。例如,对宋明理学(如朱熹、陆九渊等)的分析,将有助于理解清代学人(如钱南扬先生的时代背景)在面对新旧学问交替时的学术立场与情感基调。此外,它详细考察了“天人感应”、“道统与治统”等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学术参照系。阅读此书,如同站在高处俯瞰历史长河,能更好地定位任何个体文集的历史坐标。 2. 《资治通鉴》 (或其精要点校本) 推荐理由: 政治史与编年体史学的典范,是理解中国传统士大夫知识结构和道德关怀的必备读物。 内容概述: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其宏大的时间跨度(起自战国初期,终于五代十国之末),详尽记录了中央集权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其编纂体例,即“别为部目,不著年月,以事件为主”,使得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清晰可辨。书中对重大政治决策的分析、对忠奸善恶的评判,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中“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研究《汉上宧文存续编》中涉及的社会治理、地方事务处理等内容时,通鉴提供的历史镜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 --- 二、 汉语言文学与文献学的深入探索 3. 《中国文学史》 (如袁行霈主编本) 推荐理由: 提供了文学批评和断代史的框架,帮助读者跳出地域限制,理解钱南扬先生所处的文学时代特征。 内容概述: 这部文学史著作以文学体裁的发展为线索,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到近现代的演变历程。它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文人创作的风格流变、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成就。例如,书中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散文的发展脉络的梳理,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汉上宧文存续编》中的诗词歌赋部分时,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其格律、用典是否遵循当时的文学规范,或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所突破与创新。重点在于其对“文体”演变规律的揭示。 4. 《中国古籍版本学概论》 推荐理由: 鉴于《钱南扬文集》的特殊性(可能包含手稿、地方刻本),版本学知识是进行深度文献研究的关键工具。 内容概述: 版本学是研究古籍形态、流传与价值的基础学科。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雕版技术、装帧形制(如册页、卷轴、册子装)、刻印特征(如字口、墨色、版式设计)以及抄本的特点。它教授读者如何辨识“宋刻本”、“元版”、“明代中晚期翻刻本”的细微差异,理解“蝴蝶装”、“线装”的时代性。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欣赏到古籍本身的美学价值,更能对《汉上宧文存续编》的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流传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 三、 地域文化与地方志研究的典范 5. 《方以智全集》 (或其中涉及的科学、哲学论述部分) 推荐理由: 钱南扬先生的学风可能受到明末清初跨学科思想家的影响,方以智(博学通达的代表)是一个极佳的对比和参照。 内容概述: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其著作体现了传统士人对西方科学(通过传教士引进的知识)的早期吸收与本土化尝试。《方以智全集》中不仅包含其哲学著作如《物理小篇》,更涵盖其诗文、杂著。研究方以智,可以看到在明清易代之际,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传统经学框架内容纳新兴知识,这与清代地方文人在“乾嘉考据”与“经世”之间寻求平衡的学术态度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该全集的深度和广度,能为理解地方学者复杂的心智世界提供一个高标准的横向对比。 6. 《中国地方志研究导论》 (侧重于清代区域志的编纂特点) 推荐理由: 地方文集的整理与地方志的编纂在方法论上高度相关,此书能提供一个系统的方法论指导。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清代地方志的编纂高潮及其背后的学术动因。它详细分析了地方志的“山川”、“建置”、“人物”、“艺文”等标准栏目是如何构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图”的。特别强调了清代士绅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他们既是史料的搜集者,又是标准的制定者。通过学习地方志的编纂规范,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汉上宧文存续编》中那些关于人物传略、风俗记录、山水题咏等内容的组织逻辑和潜在的“地方中心主义”视角。 --- 结语 以上推荐的书籍,从宏观的历史哲学(思想史)、纵向的政治实践(资治通鉴)、横向的文学批评(文学史)、基础的文献学(版本学),到具体的地域文化参照(方以智、地方志研究),它们构成了理解任何一部重要文集所需的知识背景体系。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中华学术长河中的瑰宝,独立于《钱南扬文集:汉上宧文存续编》之外,但能极大地丰富您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认识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大门。虽然其中不乏艰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但作者在介绍背景和铺陈论点时,总是保持着一种温和的引导姿态。它不像某些纯粹的学术专著那样拒人千里之外,反而像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求知者指点迷津。通过阅读,我对某些历史时期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开始寻求更系统、更本质的理解。坦白说,阅读速度慢了下来,因为我需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每一个论断,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反而让我感觉收获更为扎实和持久。

评分

文笔方面,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韵味。行文流畅自然,辞藻华美却不矫饰,逻辑推演严密却又不失文人的灵动。时而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将复杂的学术概念阐释得深入浅出;时而又似深潭幽谷,引人探寻,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真意。作者对于遣词造句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是不甚熟悉的学术领域,也能因为其优美的文笔而保持阅读的兴趣。这种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的写作风格,实在难能可贵,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文字的盛宴。

评分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这套文集无疑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对前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谱系和思维方式。我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研究中,会有无数的学者从这里汲取灵感和养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某个时期的思考,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框架。它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和求真态度,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合上书卷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敬佩作者倾其一生的心血,铸就了这样一座知识的高峰,供后人瞻仰和攀登。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他对于古代文献的考证和梳理,那种严谨细致的态度,简直是治学典范。不同章节之间,虽然主题跨度较大,但逻辑脉络却异常清晰,仿佛有一条无形的金线将所有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尤其是一些涉及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总能提供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既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又不失深刻的哲学思考。读完一个章节,总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那种知识被重新构建和丰盈的感觉,是阅读其他普通读物难以体会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感的书页,透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感到舒适,不会有视觉上的疲劳感。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古籍文献的影印部分,清晰度高,细节到位,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从整体设计到细节处理,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文集的尊重和用心,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初次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旧纸张特有的味道,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仿佛能触摸到作者当年伏案疾书的场景。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漫谈国学

评分

黄世康秦孟姜碑文考

评分

书太脏了!在积极从教、培养人才的同时,专力研究中国戏曲史,对于宋元南戏造诣颇深。1934年,在《燕京学报》上发表《宋元南戏百一录》,辑录了54种戏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一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近代南戏研究的科学基础,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以来在戏曲史研究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另外,整理出可考的宋元南戏总目167本,辑成《宋元戏文辑佚》。还主要编撰出版了《元本琵琶记校注》、《汤显祖戏曲集校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汉上宧文存》、《戏文概论》等。这些论著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巨大,在国外如苏联、日本、欧美等许多国家也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戏文概论》被公认为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1984年10月,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他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奖荣誉奖。

评分

很好很满意,三折多购入。

评分

《谜史》、《宋元戏文辑佚》、《戏文概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汉上宦文存》、《汉上宦文存续编》这几本都有了。。。。

评分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5

评分

朱则杰、周于飞《<清尊集>与“东轩吟社”》,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评分

《西厢记》作者问题的商榷

评分

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610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