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蜜蜂文库·当代艺术·话语实践卷03·参与的恶梦:作为一种批判性的中立实践模式》是对当今流行的所谓“参与艺术”的深刻批评,探索了艺术在今天独立立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蜜蜂文库·当代艺术·话语实践卷03·参与的恶梦:作为一种批判性的中立实践模式》是一本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书。
作者简介
马库斯·米森(1978-),建筑师、作家。参与四部曲发起人。他的工作范围包括批评空间实践的探询、机构建设和空间政治。
他的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出版和展出,包括里昂、威尼斯、Performa、Manifesta、韩国光州、深圳双年展。建筑项目包括英国的LU艺术中心、韩国光州双年展中心、美国Performa Hubs(2009/2011)、西班牙Manifesta 8、荷兰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目前最大的项目:前身为北约核弹设施的德国艺术馆建筑总体规划。
马库斯是德国科隆欧洲艺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SKOR、瑞士苏黎世WIRE、美国纽约斯洛文尼亚政府顾问。
2008年,他创办中东冬季学院(迪拜和科威特)。学术职务包括伦敦建筑协会(2004-2008)、鹿特丹Bedage机构(2009-2010)、卡尔斯鲁厄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设计学院(2010-2011)。2010年是哈佛GSD研究员。目前是法兰克福Stadelschule学院的批评空间实践的教授、瑞士日内瓦HEAD设计学院以及洛杉矶USC大学的客座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纵观当下形式创作的趋势,马库斯·米森看到一种几乎是苏联式的、属于政治冰河时期的伪民主和伪参与。在21世纪初的设计界中,他看到的尽是一些被全球化扯着动的犬儒的木偶,它们毫不欢愉地跟随着没有意义的习俗,信奉盲目的资本主义和僵尸一般的政治正确,借用民意堆砌出假民主。乍听之下,这有点像艾茵·兰德的口吻,或有点潜在法西斯的意味。但米森想找的是一个出口,一些创造批判而有益的变革的方法。他建议我们强悍地介入其他学科,不请自来地插手、刻意创造异于寻常并意想不到的新空间和新概念。他让人们成为中立者和“不请自来的局外人”,提倡主动地寻找冲突。他认为我们应该鄙视今天这种未发生便已死气沉沉的文化,这个根据自说自话的共识来设计的世界。
一篇论文随时可能是埋葬作者的事业的废墟,但事实上,它以惊人的睿智和深刻的思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既富有未来意识,又显得正确无误。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但本书的精要恰恰来自构成其复杂性的所有细微之处。
——道格拉斯·库普兰德加拿大知名作家、文化评论家
目录
引言:何为当务之急?
第一章 超越浪漫主义的空间实践
第二章 破除参与的天真幻象
第三章 宏大叙事——后毕尔巴鄂生活(幕间节目)
第四章 共识的泥潭
第五章 合作与冲突
第六章 再访民主(与查特尔·墨菲对话)
第七章 平行现实——进入体制的左派
第八章 向市场学习
第九章 危机与失败
第十章 不请自来的局外人
第十一章 未来的学院——教学体制建成中
第十二章 批评与赞扬之间的灰色地带:中东冬季学院
第十三章 没有指令
第十四章 中立的实践者
大写建筑
后记
跋
参考文献
致谢
合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墨菲:是的,他们甚至想烧掉整间工厂。这真的出现了,因为这种力量的关系,他们准备好与现有情况抗争。这引申到另一个我想讨论的问题——你说的另一个大受欢迎的词:可持续性。我们应该怎样达致可持续性?好,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或者可以简单谈谈这一点,因为这也是被公共广泛讨论的议题之一。可持续性是什么?当人们说这个词,他们说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生态危机。当然这是绝对正确的,而这种共识也愈来愈强,它不再只是左派的议题。
米森:我觉得我们在柏林爱因斯坦咖啡厅谈话时,你说的很有意思,你说可持续性肯定不仅仅是关于生态,也可以关于很多方面、很多题目、很多现象、很多问题。例如,我们可以谈论一个政治或金融系统的可持续性,而我们也看到这些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崩塌了。但可持续性是一种全盘考虑,讲求一种长远的考虑。有趣的是,正如我们刚才谈到的奥巴马现象,我们发现人们的注意力很短暂。正如你刚才说,对金融危机的注意力更是难以置信的短暂。话音未落,那些跨国企业和大银行又开始几十亿几十亿那样赚钱了。才过了六到八个月,之前谈论过的所有调节整顿政策又全部抛诸脑后了。关于可持续性,如果我们想象不同形式的经济可持续性,是否有意思呢?有哪些形式的经济可持续性呢?人们谈到可持续性,似乎总是只谈生态的方面。
墨菲:是的,其实我想用另一种观点去看可持续性的问题,但这肯定要谈很久。最终这是关于我们之前谈到的:其实经济危机带来了一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另类方法,不这种另类方法看似有多遥远。即使一切回归正常,人们也会保持一种道德知觉,明白如果不去处理全球化的问题和议题,便不可能实现可持续性。
米森:但我们可以怎样处理那些议题?
墨菲:有很多不同方法去处理这些议题,可以从左派的角度,也可以从右派的角度。例如右派会尝试开发一些节能产品和服务,事实上已经有人在从事这种生意了。
……
前言/序言
参与(Participation)概念中的绝对极端是协作(Collaboration)。“协作”一词包含某人或某团体被迫或自愿地与当权者站在同一阵线的意思,这种勾结可以是政治、军事或经济上的,又或是多方面的。历史上有很多清楚的例子。这种合作往往是在逼不得已之下合理但悲壮的办法。参与/协作的两难在于它预设了一个封闭系统,尽管里面有一些选择,但我们不能质疑这些选择及其提供者。为了让我们顺从,这些“自由的主体”会获得一些不同的选择,我们会在慢性伤害中找到一些小好处,然后心悦诚服地为当权者服务。因此,参与往往引致种种政治和伦理的两难,我们需要清醒地研究在号召参与的背后的种种权力勾结。
参与的两难对大多数非政府独立组织影响很大,构成了当代危机生态。这种两难让社会运动分子不得不与他们反对的政权甚至军队和武装分子合作。例如,一个想“开明:’一点处理人命的军官可能会找人道组织合作,而人道组织又需要军方允许才能为人民提供物资和医疗。所以这种参与的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这些政权和人道主义机构之间的根本道德差异。
参与两难的核心先是一种权宜之计,继而退化成一种畸形结构——当权者和反对者互相拥抱,非国家组织变相在政治系统中工作,国家将它的道德意识外判给非政府机构,而这些机构也停止批评政府无能。
在拒绝和权宜地接受之间,参与或回避参与都面对一样的问题和困难。当然,没有一条公式可以破解这两难,但对政治构思一实践的审议,可能有助我们找到政治模式的方向,并不断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问题的局限。前者通过看清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通过研究分析困局四周的力场;后者通过展望更远的将来。古希腊人认为两难困境是悲剧的要素。所有“悲剧英雄”面对的选择,都必然导致不同形式的可怕折磨,所以,困境就像让你在发怒公牛的两只牛角之间选一只,但是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思考选择哪只牛角,而是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接受加诸我们的问题和选择。罗伯特-波西格(RobertPirsig)就提出了几个方法去颠覆这个困局:我们何不“拒绝进入竞技场”、“向公牛眼里扔沙子”,或者“唱催眠曲哄公牛睡觉”?政治和空间活动家总是难免于妥协,但是他们的实践必须找方法去挑战所谓真理,无论他们选择合作还是抗争,他们都应该不断挑战当权者——正是这些人把公牛放出来,还让我们选要哪一只角。
当我们无法选择时,拒绝可能是最有效的政治行动,但这个选择一定要保留给那些可以并愿意行动的人。
展翅高飞的想象力:现代艺术的边界与重塑 本书并非关于具体的作品分析,也避开了对“参与性实践”这一特定议题的深入剖析。相反,它是一场广阔的理论漫游,旨在探寻当代艺术在面对复杂社会结构与权力动态时,其边界如何被拓展,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非直接、非介入的方式,构建出具有深刻批判潜力的思维空间。我们聚焦于那些游离于主流叙事之外的“间隙地带”,那些在看似松散的关联中孕育出锐利洞察的知识场域。 一、 理论的迷宫:结构、语言与无形的力量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艺术理论的基石。我们不讨论某个艺术流派的具体手法,而是探讨理论本身作为一种生产性力量的运作机制。 在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下,文本、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映射,而是一种持续的协商与重构。本书将追溯自福柯、德里达以降,对知识权力结构解构的脉络,但我们着重考察的是“隐匿的语法”——那些支配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未言明规则。我们试图揭示,在艺术实践的表层之下,潜藏着一套复杂的符号操作体系,而真正的批判性,或许在于对这套体系进行“去语境化”的清洗,而非简单地填充新的内容。 具体而言,我们将分析媒介理论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在场感”的理解。例如,当媒介技术日益趋向透明化与即时性时,艺术家的角色是否更应该是一个“距离的维护者”,而非“在场的倡导者”?我们探索的是一种后媒介时代的身体感——如何通过疏离、延迟或纯粹的符号转换,来抵抗信息泛滥的即时性暴政。这并非关于媒介技术的具体案例,而是关于媒介逻辑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知觉框架。 二、 空间的哲学:场域的非线性构造 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无论是画廊、城市公共空间,还是数字界面)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布局。本书将跳脱出对特定“场所”(Site)的地理学分析,转而关注“场域”(Field)的生成性。 我们探讨的是如何构筑一个“思想的折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为了容纳作品,而是为了迫使观看者重新审视自身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这种空间性可能表现为某种结构上的“缺失”,某种刻意留白的距离感,促使观众主动填补信息鸿沟,从而完成一次由内而外的认知重建。 我们不分析具体的装置艺术或建筑干预,而是研究“边界”的哲学意义。艺术的边界在哪里?是材料的物理限制,还是观念的传播极限?本书认为,最具张力的艺术行为,往往发生在边界的“渗透区”——那些无法被清晰界定为“艺术”或“非艺术”、“公共”或“私密”的模糊地带。我们所关注的,是一种通过对空间既有秩序的“微小扭曲”,引发对整个秩序感质疑的理论模型。 三、 时间的张力:迟滞、循环与未来的断裂 当代艺术对时间性的处理,往往集中于对历史的重述或对未来的乌托邦式憧憬。本书则将重点放在“非同步时间”(Asynchronous Time)的概念上。 我们考察的是一种“时间错位”的效应:当艺术作品以一种超越当代语境的速度或缓慢速度运行时,它如何与我们当前的生活节奏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并非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教训,而是制造一种认知上的“时差”。 我们不探讨任何具体的回溯性项目,而是着眼于“潜在性”的理论构建。何为艺术的“未完成态”?我们认为,真正的批判力量并非来自于对既有历史的“修正”,而是来自于对“未曾发生的可能性”的持续激活。这种激活不是通过叙事完成的,而是通过结构性的张力——一种对时间流动的刻意阻滞。 四、 符号的自反性:批判的去中心化 批判性,在本书的语境中,并非指对某一外部错误的直接控诉,而是一种系统内部的自我审查机制。 我们拒绝探讨任何直接介入社会政治运动的艺术实践,转而关注符号生产自身的形而上学问题。艺术作品如何“知道”它正在做什么?当艺术不再试图通过清晰的论点说服观众时,它如何维持其严肃性? 本书提出了一个关于“去中心化表达”的模型。这意味着艺术家不再是意义的唯一来源,作品本身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自我修正的符号场。这种模式要求理论工具必须具备极高的自反性——能够同时审视自身是如何被构建,以及如何被误用。我们关注的,是那种看似中立、实则暗流涌动的文本或图像结构,它们通过自身的逻辑循环,暴露出支撑日常认知的脆弱性。这种“内省式”的批判,比外部攻击更具穿透力,因为它迫使观看者面对自身的认知盲区。 结语:行走于光谱边缘的思辨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观察当代艺术复杂性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的是距离、结构与去中介化的力量。它引导我们关注那些并非“参与”或“行动”,而是通过“在场之缺席”来激发深度思考的艺术哲学路径。我们寻求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却能从根本上动摇既有知识体系的思辨姿态。它鼓励我们思考,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一种清醒的、结构性的疏离感,并以此为基点,构建出更具韧性和深度的批判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