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所著的《世界哲学史(靠前7版)》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思想,更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很杰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很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从这些伟大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Hans Joachim Storig) 著;吕叔君 译 著作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Hans Joachim Storig,1915-2012),出生于德国奎恩施戴特,曾就学于弗莱堡大学、科隆大学、哥尼斯堡大学、巴塞尔大学、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和法学,获哲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1983年,他曾经担任慕尼黑辞典编纂学研究所所长,1983-1991年,他任教于慕尼黑大学。1991年起,他是慕尼黑大学的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世界哲学史》、《世界科学史》、《语言的历险》、《科诺斯现代天文学》、《世界的语言——历史、事实、秘密》和《记忆的碎片》等,此外他还主编了《多瑙兰大百科辞典》和拥有65000词条的《科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老实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珠穆朗玛峰——过程是艰苦的,但登顶后的视野是无与伦比的。我尤其对它在处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转向”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印象深刻。它没有将尼采、克尔凯郭尔这些“非主流”的声音简单地视为对理性哲学的反叛,而是将其定位为对现代性内在危机的深刻诊断。作者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描述,避免了将其浪漫化或过度简化,而是着重分析了它们如何回应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局限。当我读到关于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论述时,我感觉自己终于抓住了一种可以用来审视日常经验的工具。坦率地说,有些哲学家的名字和理论我以前只是耳熟能详,但通过这本书的梳理,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他们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这种“理解”带来的满足感,是看任何科普文章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通史”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难免会流于表面,蜻蜓点水。然而,这本书的细致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处理中世纪哲学,尤其是经院哲学的那部分时,展现出的那种对文本的细致考据和对逻辑链条的严密梳理,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托马斯·阿奎那思想时,那种清晰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如何被基督教神学“驯化”和重塑的过程,这种历史的动态分析,远比单纯的知识堆砌要高明得多。更别提它对近代早期思想家的处理,比如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解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认识论革命的根源,这让我对现代性的开端有了更扎实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即便是只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学者,也能从这本书的宏观视野中,找到自己研究领域与其他思想脉络的连接点,这种系统性和整合性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大部头的著作,初次捧在手中,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下定决心要啃完它,毕竟这种宏大的叙事对于读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种试图勾勒出人类思想演变全景的野心。它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罗列那些拗口的理论,而是努力将哲学家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例如,对古希腊思想的梳理,我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苏格拉底的诘问精神是如何与城邦的政治生态纠缠在一起,那种思想与现实的张力,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在关键转折点总能用精炼的语言点出不同学派之间的核心分歧,比如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锋,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辩论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虽然有些篇章涉及晦涩的形而上学概念,但作者总能找到巧妙的比喻或者类比来帮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建立初步的理解框架,这对于保持阅读的连贯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对人类智慧高峰的壮丽朝圣之旅,让人对“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了更深层次的沉思。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伙伴。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某个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然后转头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例如,在探讨启蒙运动中理性精神的兴起时,作者对“进步史观”的批判性审视,让我对我们现代社会对技术和效率的盲目崇拜进行了反思。这种将哲学思想与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对接的能力,是衡量一部哲学史著作优秀与否的关键标准。再者,这本书在行文风格上的变化也值得称赞,它在处理早期思潮时可能更偏向严谨的考据,而在讨论近现代哲学时,其笔触则变得更加富有分析性和批判性,这种风格上的动态调整,极大地适应了不同时期哲学内容本身的特性,确保了阅读体验的张弛有度。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个体思想的精微分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篇幅和密度确实吓退了不少人,但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它给予的回报是巨大的。我最欣赏它的一个特点是,它在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哲学对话与冲突时,展现出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视野。虽然主线依旧是欧洲哲学的发展,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对东方思潮(比如对佛教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在20世纪早期对某些思想家影响的探讨)的简要介绍和比较分析。这使得整个“世界哲学史”的名称真正名副其实。它让我意识到,哲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像一条不断分叉、汇流的河流。当我读到当代哲学部分时,作者对语言哲学、后现代主义的介绍,虽然略显克制,但其准确地指出了这些流派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作用,让我对当下的思想图景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定位。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份思想的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