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史基本理論問題文獻匯編(套裝全3冊)》收錄瞭新中國成立後五十餘年來史學界對中國近代史基本理論問題探索的學術文獻150多篇,內容包括近代史的分期問題、近代史的分期方法、近代史上下限的討論、分期引起的辯論、近代史基本綫索問題、近代史基本綫索的論戰,等等。《中國近代史基本理論問題文獻匯編(套裝全3冊)》基本反映瞭這五十年來中國近代史學的長足發展及取得的成就,作為今後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研究的一套珍貴資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一編 基本問題
關於近代中國與世界的幾個問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鬍繩】
中國近代史應當提到近代世界史的曆史範圍內研究【周清泉】
關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若乾問題——1981年3月12日在紀念太平天國起義一百三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摘要)【鬍繩】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劉大年】
近代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劉大年】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龔書鐸】
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思考【龔書鐸】
對中國近代化曆史進程的一點看法【李文海】
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若乾原則性爭論【張海鵬】
關於中國近代曆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對若乾史實的解說【張海鵬】
近代史研究應當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鄭師渠】
對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夏東元】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劉耀】
中國近代史幾個問題評價的再評價【李錦全】
近代中國反侵略鬥爭中的四個層次五種力量【蘇雙碧】
他們為什麼選擇瞭社會主義——五四時期先進青年思想變動軌跡的剖析【金衝及】
論近代中國的進步潮流【苑書義】
中國近代史上的愛國與賣國問題【陳旭麓】
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與改良【陳旭麓】
中國近代的革命和改革【金衝及】
略論近代中國改良與革命的關係【瀋渭濱】
改革、革命與“激進主義”【耿雲誌】
革命是褒詞還是貶詞?——從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談起【龔書鐸吳效馬】
評“告彆革命”【榖方】
“告彆革命”說錯在哪裏?【張海鵬】
“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略論20世紀中國的曆史道路【沙健孫】
中國近代史研究反思【林增平】
關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幾點思考——兼論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張磊】
關於近代中國百年思潮的幾點思考【程歗】
中國近代史若乾問題斷想【關威】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若乾問題的探討【劉耀】
關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幾點思考【李時嶽】
也談近代中國半殖民地與半封建化之間的關係——李時嶽“兩種趨嚮”論質疑【林華國】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問題的商榷【鬍思庸】
試談甲午戰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的完全形成【顧林】
關於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蘇雙碧】
關於曆史研究中階級鬥爭理論問題的幾點看法【戴逸】
關於史學理論與方法問題【耿雲誌】
……
中冊
下冊
精彩書摘
曆史研究的對象是極其復雜的。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或者從中國近代史中無論舉齣哪一個曆史事件,都包含著極其復雜的內容。我們固然要如實地並盡可能全麵地進行研究,但是在研究中總是要有所側重,著重研究這個或那個問題,著重研究這個或那個人和事,著重研究這一側麵或那一側麵。某一方麵之所以受到特彆的注意,這常常是和現實生活的需要有關的。實際生活的發展,往往使我們感到,一個曆史事件的某些方麵,在過去研究中被忽視瞭或沒有十分重視,而現在看來,卻應該提到重要的地位上來。對於一個曆史事件,即使原來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但是由於新的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仍可能感到其中有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和說明。現在是從過去發展而來的。過去的事實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所具有的意義,由於有瞭新的社會實踐纔能深刻地看齣來,這種情形也是有的。我們按照曆史本來的麵目去說明曆史,但又從實際需要齣發著重說明那些應該著重說明的問題。這和任意剪裁曆史的主觀主義是截然不同的。已往的曆史之所以需要反復研究,並且能夠有所創新,我想,根本點就在這裏。如果過去的研究,在某些問題上,有錯誤的認識,作齣瞭錯誤的結論,那當然更應該用新的認識、新的結論來代替它。
對於那些通過許多人長期研究所取得的,並且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結論,也還需要我們反復地加以闡明。
例如說,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過去一般把中國近代史規定為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一段時期。其實,按照社會性質來說,整個中國近代史應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49年民主革命的勝利,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時期)。中國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任務,是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這是一個科學的結論。這個結論不是能輕易地取得的,甚至可以說是付齣瞭幾代人流血的代價纔取得的。對於前一代人,這也許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不成問題的結論,但是對後一代人,也可能還不是那麼清楚,還是需要加以解釋和證明的。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不包含《中國近代史基本理論問題文獻匯編(套裝全3冊)》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 《絲綢之路的遺産:中古歐亞文明交流史》 導言:交織的命運與流動的世界 人類曆史的展開,從來不是孤立的進程,而是無數次相遇、碰撞與融閤的結果。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4世紀的漫長歲月中,橫亙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運輸絲綢、香料和貴金屬的商貿通道,更是知識、信仰、技術和藝術的生命綫。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一宏偉的曆史圖景,聚焦於中古時期(大緻涵蓋漢唐至宋元時期)歐亞文明間的互動模式、中介機製及其深遠影響。我們關注的重點,並非僅僅是物料的交換,而是文明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遷。 第一部分:根基與動脈——絲綢之路的地理與製度構建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絲綢之路得以運轉的物質基礎與製度保障。我們首先考察瞭這條“動脈”所流經的多元地理環境——從東方的黃土高原到中亞的乾燥盆地,再到地中海沿岸的綠洲與港口。地理的挑戰塑造瞭沿綫文明的生存智慧,也催生瞭獨特的交通、貿易與防禦體係。 在製度層麵,我們細緻梳理瞭漢唐帝國、波斯薩珊王朝、拜占庭帝國以及後來的阿拉伯帝國和濛古帝國在維護絲路暢通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軍事巡邏或關卡設置,更涉及復雜的稅收體係、貨幣流通標準、安全保障協定,乃至外交信使製度的建立。例如,唐代對西域的經營,並非單純的殖民,而是一種以冊封和羈縻為主的、試圖構建區域穩定秩序的嘗試。本書詳盡分析瞭這些帝國如何在其政治哲學中納入“維護商路安全”這一核心議題,並探討瞭遊牧民族在其中作為關鍵的流動性因素所發揮的作用。 第二部分:信仰的遠行——宗教、哲學與觀念的傳播網絡 絲綢之路最持久的遺産,無疑是精神層麵的滲透。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探討沿綫主要宗教的傳播路徑、本地化適應及其文化衝突與融閤。 佛教的東漸與本土化: 我們不再將佛教的傳播視為單嚮的東輸,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在地化”過程。從犍陀羅藝術的希臘化影響,到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鬍風漢韻的交織,再到玄奘西行求法的意義,本書試圖描繪佛教如何適應並重塑瞭中國社會的哲學圖景。我們特彆關注瞭禪宗的興起,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與印度教吠檀多思辨和中亞本土信仰相互作用的框架內進行考察。 一神教的播散: 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的傳入,對中國乃至中亞的宗教版圖造成瞭深刻影響。本書對比瞭這些宗教在不同政治庇護下(如唐代對景教的接納,以及宋元時期伊斯蘭教的商業精英化)的傳播策略和生存狀態。對於伊斯蘭教,我們不僅關注其軍事擴張,更深入研究瞭其在貿易中心如廣州、泉州等地的社區構建及其對海洋貿易的影響。 第三部分:技藝的流動——物質文化與技術擴散的案例研究 技術和物質的交流是可見的,也是可測量的。本書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展示瞭技術轉移如何引發社會生産力的深刻變革。 農業與工藝: 我們考察瞭葡萄、核桃、苜蓿等作物的引入對中國北方農業結構的改變,以及造紙術、印刷術(雕版印刷的早期形式)嚮西方的外溢效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絲織品的技術秘密(如絹的繅絲技術)在拜占庭和薩珊波斯等地的艱難獲取與仿製過程,揭示瞭早期知識産權保護的模糊地帶與間諜活動。 醫學與天文: 印度醫學的成就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與本土道傢養生理論相結閤,催生瞭新的藥學實踐。同時,中亞和西亞在天文曆法上的進步,如波斯傳入的渾儀知識,對中國官方曆法的修訂産生瞭直接影響。本書通過對比不同文明對“天人閤一”或“天體運行”的解釋框架,展現瞭技術交流背後的認知差異。 第四部分:中介者與樞紐——貿易城市與跨文化社群 絲綢之路的生命力在於那些“在路上”的人們。本書的第四部分聚焦於貿易中介群體和關鍵的樞紐城市。 粟特人的商業帝國: 粟特人作為中亞的商人群體,其語言和商業網絡幾乎貫穿瞭整個絲綢之路。我們分析瞭粟特人在唐代長安、洛陽乃至更西方的政治影響力和文化融閤能力。他們不僅是商人,更是文化和語言的翻譯者,搭建瞭東西方之間最可靠的信任鏈條。 港口城市的崛起: 隨著海路的日益重要,泉州、廣州、亞曆山大港等地的繁榮,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成熟。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些港口城市如何形成多民族、多信仰的移民社區,以及這些社區如何通過內部的契約、法律和互助網絡,剋服瞭文化隔閡,維持瞭跨國貿易的穩定運行。 結論:中古遺産的現代迴響 《絲綢之路的遺産》不僅是對一個古代貿易路綫的考古,更是對人類如何在麵對巨大差異時構建共同秩序的深刻反思。中古歐亞的交流史證明,文明的進步往往源於開放而非封閉。這些跨越韆年的物質、思想和製度的流動,為我們理解當代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適應、技術傳播與身份認同問題,提供瞭曆史性的參照係。本書的結論部分將探討,在現代世界秩序重塑的背景下,我們如何重新解讀和運用這段輝煌而復雜的歐亞互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