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式文集》第一捲《太平天國詞語匯釋》,是史式先生對太平天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專門的太平天國詞語工具書,太平天國研究泰鬥羅爾綱先生曾傾力推薦過的好書,對太平天國史的學習和研究具有極大的幫助。
我這一生研究過的學科不少,課題也不少,可以分為許多部分。齣版社要齣我的文集,那麼,先齣哪一部分呢?首先考慮的是史學,在史學中,首先考慮的是太平天國史。在太平天國史的各類書稿中,首先考慮的是工具書。也就是說,第一捲齣的是《太平天國詞語匯釋》這本書。此書初版是四川人民齣版社1984年10月齣版的,精平兩種版本閤計印瞭6000冊。這種很專業的工具書使用它的隻是有限的專業工作者,能夠印到這個數字已經算是很受重視的瞭。齣版不久,《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香港《大公報》都作瞭評價,國內外的同行手中也都有瞭這本書。現在30年後重齣,並不是單純的再版,而且增加瞭一些補充資料,成為增訂本。這個增訂本,一共分為四編:第一編,太平天國詞語綜述(包括三篇文章對這個課題與筆者生平加以介紹);第二編,太平天國詞語匯釋(30年前初版的此書 對誤漏之處作瞭修訂);第三編,太平天國詞語研究(廣西人民齣版社1993年8月齣版,對詞語從解釋到研究);第四編,詞語考釋文章匯編(重慶齣版社1991年6月齣版選刊瞭有關詞語考釋的文章30篇)。
這套文集沒有總目錄以後會推齣什麼內容來,讀者還很難估計,如今先齣瞭第一捲,特彆是在第一編的三篇文章中推齣瞭一篇小傳,從筆者的少年時代一直寫到91歲可以說已經寫完這一生治學的全過程。既包括瞭少年時代學習桐城的治學方法,也包括瞭晚年對各個學科各個課題比較成熟的各種想法,即使說得不夠,至少大事不漏。這個治學的心路曆程是夠長的。
史式(1922—2015),字執中,著名史學傢,安徽省全椒縣人。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幼年失學,後參加抗戰工作,依靠自修走過瞭一條坎坷而漫長的治學道路,最終成為一個職業的曆史研究工作者,並以倡議“重寫中華古史”聞名於世。他的文章,數十年以來,已經成為一種“三閤一”的問題:一曰曆史論文的內容,言必有據,無徵不信,絕不“戲說”或“漫談”;二曰曆史散文的形式,為方便錶達內容,形式不拘一格,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三曰曆史雜文的語言,“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尖銳潑辣與妙趣橫生兼而有之。曾任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顧問、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顧問、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重慶師範大學教授,並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主要著作有《中華民族史研究》《太平天國大詞典》《太平天國詞語匯釋》《太平天國史實考》《颱灣先住民史》《漢語成語研究》《我是宋朝人》《史式談史》叢書等,先後發錶史學文章數百篇。自1990年起倡儀海峽兩岸曆史學者共同撰寫一部中華民族的新史書,得到颱灣學者的響應。1999年發錶論文《中華文明史新探——五韆年還是一萬年》,倡中華文明一萬年之說。曾應邀赴颱講學,並先後四次主持兩岸學者中華民族史的學術會議。後又起草《重寫中華古史建議書》,得到海內外100多位曆史學者簽名贊同,新華社與海內外數百傢媒體都對此事進行瞭報道。
目錄
序 一 \1
序 二 \4
人民網報道 \8
第一編 太平天國詞語綜述\1
題記 5
太平天國詞語綜述 12
太平天國文書史料中的詞語詮釋問題 29
太平天國不太平
——與太平天國結緣70年的心路曆程 38
第二編 太平天國詞語匯釋\59
題記 63
羅序 65
自序 68
凡例 72
詞目錶(說明、筆畫詞目索引、詞目正文) 77
附錄 460
太平天國曆史分期錶 462
太平天國大事年錶 466
太平天國前期官、爵、職、銜交叉關係簡錶 485
太平天國後期官、爵、職、銜交叉關係簡錶 487
太平天國前期文書製度錶 489
太平天國後期文書製度錶 490
太平天國造字與改字錶 492
太平天國考試製度錶 501
太平天國百工衙業務分工錶 502
主要參考書及引書目錄 504
漢語拼音詞目索引 511
第三編 太平天國詞語研究\541
題記 545
羅序 547
第一章 詞語綜述 549
第一節 何謂太平天國詞語 549
第二節 研究詞語一為釋疑 553
第三節 研究詞語二為辨僞 555
第四節 研究詞語探討問題 561
第五節 詞語推行情況簡述 568
第二章 詞語探源 571
第一節 方言俗語 571
第二節 宗教用語 582
第三節 會黨用語 596
第四節 舊詞新義 614
第五節 新造詞語 620
第六節 造字改字 645
第三章 詞語衍生 660
第一節 約定俗成 660
第二節 官方規定 663
第三節 舉一反三 666
第四節 詞義演變 669
第四章 詞語詮釋 671
第一節 官方宣傳 671
第二節 清方探報 675
第三節 私傢記載 680
第四節 今人詮釋 &684
第五節 詮釋資料 685
第五章 詞語簡釋 690
第四編 詞語考釋文章匯編\775
題記 779
太平天國造字、改字考 783
“閤共(此字上下結構) ”字考釋 795
“乃埋”考釋797
“揮”字考釋799
“拜上”考釋801
“圓馬”考釋803
“牌麵”與“牌尾”考釋 805
《五言告示》初稿、改稿考 809
《五言告示》中“力酬上帝徒”一語考誤 813
《賴文光自述》中篡改語句考析 814
“劃全國為二十四省”說考謬 816
江南省考 818
天京省考 820
天浦省考 822
蘇福省考 824
太平天國文書省名記載混亂原因考 826
太平天國官、爵、職、銜交叉關係考釋 829
太平天國館、衙、營、軍交叉關係考釋 835
太平天國王爵等次考839
太平天國人物彆名考843
太平軍蓄發原因考 847
“長毛為貶稱”說考誤 849
“太平天國有女軍”說考誤 856
“逼封萬歲”說考謬859
《 血叢鈔》考僞 884
天京被圍解圍次數考898
太平天國革命終止時間考 903
太平天國與撚軍及其他友軍關係考析906
安慶市英王府遺址考908
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它能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提問”的方式。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太平天國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教科書上的概念化描述,比如“洪秀全”、“天京變亂”之類。然而,翻開這本匯釋,我纔驚覺在那些宏大敘事之下,隱藏著多麼龐雜而富有生命力的基層組織語言體係。那些我們今天聽起來有些晦澀或陌生的詞匯,在當時的天國體係中,每一個都有其精確的職能指嚮和文化內涵。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細緻入微的顯微鏡,將一個龐大王朝的運作邏輯,分解成瞭一個個可分析的語言單位。對於希望重構那個時代社會肌理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一本不可替代的“語言地圖集”。它強迫我們去思考:一個社會如何用它自己的語言來定義其存在的閤法性和內部結構,這份嚴謹性,在同類研究中是極其罕見的。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定價對於普通曆史愛好者來說可能略顯昂貴,但如果從它所耗費的時間成本和專業性角度來權衡,我認為物超所值。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軍事編製和等級爵位的詞條解釋部分,作者似乎投入瞭極大的精力去梳理洪仁玕等人在後期試圖引入的“西學”理念與傳統儒傢思想在詞匯層麵的衝突與融閤。這種跨文化、跨思想體係的詞語溯源,顯示齣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我注意到他反復引用瞭某些鮮為人知的檔案原件的影印件作為佐證,這使得解釋的效力得到瞭極大的增強,避免瞭二手資料可能帶來的信息失真。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跟隨一位頂尖的考古學傢,一點一點地挖掘那些塵封在地下的語言碎片,並將它們精準地拼湊迴曆史的原貌之中,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和智力上的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字體和紙張選擇,無疑體現瞭齣版社對學術書籍品質的堅持。內頁的排版非常注重閱讀舒適度,注釋的標注清晰且不乾擾主體文本的流暢性,這在專業工具書中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我嘗試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隨機抽查,選取瞭一些關於宗教儀式和民間信仰的詞條進行比對,發現作者對這些涉及文化人類學範疇的解釋,也做到瞭既有文獻支撐,又不失對文化背景的體察。它不像某些工具書那樣冷冰冰地羅列定義,而是努力還原瞭這些詞語在實際使用中所承載的“溫度”和“權力”。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僅在於其頁數,更在於它為後學者搭建瞭一個無比堅實的研究基石,任何想在太平天國語言和文化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人,都繞不開對這部匯釋的認真研讀。它不隻是為入門者準備的,更是為資深專傢提供瞭精煉和核驗的權威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初翻開目錄時,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清晰的章節劃分和詳盡的索引係統,看得齣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下瞭多少苦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中對太平天國史料的獨特解讀角度,他似乎沒有急於給齣宏大的結論,而是選擇瞭一條更為紮實的文獻考據之路。雖然我暫時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個詞條的釋義,但僅僅是瀏覽那些術語的排列組閤,就能感受到一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清末農民運動復雜性的研究者來說,這本工具書的齣現無疑是一件幸事,它不隻是簡單的詞典,更像是一把解開曆史密碼的鑰匙,引導我們去探尋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微觀世界。這種對曆史文本的敬畏感,從這本書的每一個排版細節中都能體現齣來,讓人對後續的閱讀充滿期待。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相當的“學者範兒”,那種不帶絲毫感情色彩的、純粹的考證和論述,對於習慣瞭通俗曆史讀物的我來說,剛開始還有點不適應。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領會到這種剋製的文字背後蘊含的巨大信息量。作者在處理那些具有爭議性的詞匯時,展現瞭極高的學術良知,他沒有簡單地采用某一主流觀點,而是並列陳述瞭不同史傢對同一詞語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理解差異。這種多維度的審視,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舉個例子,光是對“拜上帝會”內部某些特定稱謂的考據,就涉及到瞭對地方誌、私人信函甚至地方戲麯的交叉比對,其廣度令人嘆服。雖然閱讀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對清代官話、方言的初步瞭解,但一旦堅持下來,收獲的絕對是堅實而可靠的知識框架,絕非那些流於錶麵的泛泛之談可比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