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杨凝氏书三帖

五代杨凝氏书三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玮 著
图书标签:
  • 五代
  • 杨凝氏
  • 书法
  • 手稿
  • 历史文献
  • 宋刻本
  • 帖学
  • 珍本
  • 中国书法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04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9029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页数: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五代杨凝氏书三帖》内容包括神仙起居法、韭花帖、夏热帖,字体隽秀俊美。

精彩书摘

元张晏记语:“大德壬寅忠宣后人张晏尝收。”又跋:“宣和书谱载杨凝式正书《韭花帖》。商旅般渡绍兴,以厚价购得之,故传之于江南。可与《张斯立》参政浙西回,携来相惠。大德八年岁在甲辰三月初十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兼枢密院判张晏敬书。”
明賈希朱跋:“此帖元奎章阁旧蓄也。颁赐与封巨鹿王时公,元社屋时,王弟携避通许芦氏里。国初希朱高祖文稿中有此题跋,决唐物无疑也。今其孙瑭与其婿崔应奎秀才始售之。闻被赐时有《苏武牧羊图》一。玉壶印一。今止存此帖云。正德壬申夏,通许人贾希朱记。”
明陈继儒跋:“杨少师《韭花帖》,米元章一见,得正书之变。余与董思翁见之秀州项鉴台斋中。今年丁丑八十,子毗携过山中,老眼摩挲,顿觉一番明净。陈继儒记。”

前言/序言


《宋拓搨本唐宋名家法帖选粹》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自唐代至宋代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的代表性墨迹,以现存最佳的宋拓搨本为底本进行高清影印和精细摹刻,旨在为研究者、书法爱好者和临习者提供一套全面、可靠、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宋代法帖汇编。全书依照书家年代顺序编排,囊括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涵盖了信札、尺牍、题跋、小楷、大字榜书等多种书写形式,力求展现唐宋时期书法艺术的广阔图景与时代风貌。 卷帙与结构: 全书共分十二卷,装帧采用传统线装形式,配以精良的装裱工艺,以确保拓本的细节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每位书家的篇幅根据其作品存世量与艺术影响力进行合理分配,确保重点突出。 卷一至卷三:唐代楷书之巅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此部分集中展示了初唐楷书的严谨与法度。精选了《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残本)、《孔子庙堂碑》(宋拓本局部精选)、《雁塔圣教序》(宋拓小楷册页)等传世名作的宋代精搨本。重点在于分析唐初楷书“结构险劲”、“体势雄健”、“清秀俊逸”的特点,尤其对用笔中“侧锋入笔”与“方圆兼备”的技法进行了细致的拓本对比研究。 颜真卿、柳公权: 卷二、卷三的主体内容聚焦于盛唐与中晚唐的“颜筋柳骨”。收录了《多宝塔碑》、《裴休碑》、《玄秘塔碑》的稀有宋拓本。对于颜体的雄浑博大、气势磅礴,以及柳体的骨力洞达、清劲瘦硬,本书通过对宋人“搨印”技巧的考察,深入剖析了这些拓本如何忠实再现了原碑刻的刀法韵味与墨色变化。 卷四至卷七:唐代行草的狂放与细腻 “二王”余脉与初唐行书: 此部分重现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在唐代的传承与影响。精选了被唐人视为圭臬的“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的宋人精拓本(部分存世),以及欧阳询的《仲尼梦奠记》的宋拓本。研究侧重于唐人如何继承晋韵,并将其转化为初唐的温润与含蓄。 张旭、怀素的草书: 卷五、卷六着力于唐代大草的磅礴气势。收录了张旭《古诗四帖》与怀素《自叙帖》的早期搨本。这些拓本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们往往在墨迹已经损搨的晚清以前,记录了草书在笔势连贯、气韵生动的瞬间状态,尤其对“飞白”与“牵丝”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摹写分析。 文人尺牍与小品: 卷七收录了唐代文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尺牍或题跋小品,这些作品是研究唐代书法日常书写习惯的重要佐证,展现了唐人“不书而自成法度”的自然之美。 卷八至卷十:宋代尚意书风的崛起 苏轼与黄庭坚: 标志着书法审美从“尚法”向“尚意”的重大转变。本书收录了苏轼的《寒食帖》、《黄州快雨帖》的早期宋拓本。重点分析了苏轼的笔画如何在欹侧中求平衡,如何体现其诗文的哲理趣味。黄庭坚部分则侧重其“长枪大戟”的奇崛结构与连带的姿态,以及对北宋文人书风的影响。 米芾的“刷字”与“意态”: 卷九集中展示了米芾在行书和草书上的创新。米芾作品的拓本特点是墨色变化丰富,用笔迅疾。本书精选了其行书代表作《苕溪诗稿》的搨本,凸显了米芾“横向取势”与“八面出锋”的独特风貌。 卷十一至卷十二:宋代楷书的“意”与“韵” 蔡襄、沈括及宋人小楷: 卷十一探讨了宋人楷书的特点,它们不再追求唐碑的森严,而是注重“韵”的表达。蔡襄的沉稳内敛、沈括的瘦劲清朗,都在这些拓本中得到了体现。 宋人法帖的结集与评注: 卷十二为附录,收录了宋代著名的法帖汇编如《淳化阁帖》中的部分精品影印(以证明宋人对早期经典的整理与传承),并附以明清以来重要书法大家的题跋与鉴赏小引,以期提供多层次的阅读视角。 技术与装帧特色: 本书所有影印件均严格遵循“以拓本之精华对应原帖之气韵”的原则。选取的宋拓本多为“初搨”或“上等搨本”,以确保墨色浓淡适中,笔画清晰可辨,避免了后世拓本容易出现的“墨猪”或“锈蚀模糊”的弊端。装帧采用传统绢面精装,内页使用上等宣纸覆制,保证了拓本的细腻质感与长期保存的稳定性。 学术价值: 《宋拓搨本唐宋名家法帖选粹》不仅是书法学习的范本,更是考证唐碑刻损搨情况、研究宋代拓印技术、以及梳理唐宋书法审美变迁的重要一手文献资料。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得以隔越千年时光,亲身体验宋人对盛唐气象的敬畏与追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五代杨凝氏书三帖》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从材质上看,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而略带粗粝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古老的墨香和岁月的沉淀。特别是封面,采用了传统的线装工艺,装订得一丝不苟,每一针一线都透露出匠人的用心。油墨的印制效果也令人赞叹,那些摹刻的字迹,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被精准地捕捉下来,层次分明,极具立体感。在光线下观察,那些细微的笔锋转折和飞白处,都清晰可见,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杨凝氏执笔书写的瞬间。翻阅过程中,那种舒展和平静的感觉油然而生,不是那种冰冷的印刷品,而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装帧的细节处理得当,内衬的衬纸颜色沉稳大气,与帖文内容相得益彰,整体风格典雅而不失庄重,即便是对外行人来说,也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收藏价值和历史厚重感。

评分

我尝试将这些帖文与我平日研习的其他唐宋名家作品进行对比,发现杨凝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和之美”。他不像某些名家那样剑拔弩张或过于妍媚。他的书风是雍容、大度且极具平衡感的。字体结构上,取法严谨,点画之间顾盼有情,既不过分张扬,也不过于拘谨,达到了“无法而法”的境界。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耐看性——初看平淡无奇,久视则觉韵味无穷,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发现。它不像某些张扬的风格那样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而是像一壶陈年的老茶,需要细细品咂,才能体会出其回甘悠长的内涵。对于想要学习行楷,追求中正平和书风的书法学习者来说,这套三帖无疑是一部极佳的范本教材,其借鉴意义是深远且实用的。

评分

关于这些帖文的摹刻技艺,真是令人惊叹于古人的耐心与功力。能够将书法作品的“神”与“形”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绝非易事。从拓片的精细度来看,负责摹刻的工匠显然是书法大家,他们对原作者的笔意领会得极其深刻。比如,在处理某些急促的牵丝连带时,那种流畅自然的过渡,完全没有现代印刷品那种生硬的断裂感。墨迹的晕染效果,特别是那些“涨墨”或“枯笔”的质感,被刻画得栩湿欲滴,仿佛墨汁尚未完全干透。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没有现代高精度扫描和复制技术的时代,艺术家和匠人们是如何通过手工完成这种近乎完美的转录的?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艺术精神的忠实致敬,让人对中国古代的雕版和拓印艺术肃然起敬。

评分

深入研读这三件书法作品的风格演变,我发现杨凝氏的笔法简直是魏晋风度与唐代法度完美结合的典范。初看之下,其书风似乎继承了颜真卿的浑厚开阔,但细品之下,又能察觉到一种独有的内敛与秀逸。尤其是在《十七帖》的某些章节中,转折处的方圆兼备,既有颜体的力量感,又多了几分晋人的遒劲与洒脱。而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杨氏的线条处理显得更为精妙,提按顿挫之间,如同音乐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韵味无穷。那种“一波三折”的笔势,绝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融入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生命哲学的理解。读罢,总感觉胸襟为之一开,明白了为何后世将五代这一时期的书法视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间的微妙变化,值得反复揣摩和体悟。

评分

作为一名痴迷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爱好者,阅读这些墨迹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杨凝氏所处的时代背景。五代十国的纷乱,使得文人的心境往往是复杂而矛盾的。这种不安定的社会氛围,反而可能催生出一种对“古意”和“气韵”的极致追求。透过这些遒劲的笔画,我似乎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的那种挣扎、坚守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这些字不仅仅是文字符号,它们是历史的切片,是个人情感的投射。每一笔的力度,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既有对乱世的无奈,更有在艺术中寻求永恒慰藉的决心。这种深层次的历史共鸣感,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于单纯的书法欣赏,更像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评分

这本也是文物的蓝皮书,很值得收藏的一本。

评分

是杨凝式,不是杨凝氏!另外还得申明:字帖还是文物出版社的好,比例不会失调!

评分

唐代诗人。字懋功,虢州弘农人,杨凭之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少孤,受母训。长善文辞,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凝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吏部。稍迁右司郎中。宣武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时孟叔度纵横挠军治,凝亦荒于酒。董晋卒,(公元799年)凝走还京师,阖门三年。拜兵部郎中,以痼疾卒。凝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评分

这个版本印得挺好

评分

好评:挺好,好评:挺好。

评分

印刷清晰,质量好,

评分

好书,这样的字太好了,享受

评分

这个版本印得挺好

评分

文物出版社的图书印刷还是比较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