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中浙 著
图书标签:
  • 董其昌
  • 明代书画
  • 禅宗
  • 艺术史
  • 书法
  • 绘画
  • 文化研究
  • 中国艺术
  • 文人画
  • 审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4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408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董其昌为何要把禅宗引入到书画领域来,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非要作如此的表达;董其昌自定规则,对历史上的书画进行了划分,其目的又何在;这种划分的可信度又有多少?
   这正是《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所要研究的问题。然而对于这样的追问,不能局限于书画艺术以及禅宗本身,应当放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研究。站在这个角度,上面描述的“民抄董宦”事件,有助于人们理解董其昌之所以要引禅入书画的真实态度。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认为,“民抄董宦”事件是晚明政治失序、社会紧张的一种反映。而书画艺术具有把失序中的政治重新恢复到有序状态,为紧张的社会情势提供舒缓的张力的作用。董其昌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责任与目的,来从事书画艺术这一工作的,而禅宗精神又恰好具有更好地发挥书画艺术这一神圣职责的效用。也就是说,董其昌用禅宗思想来解释书画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书画艺术对政治社会的服务作用。
   站在这个角度,本书选择了董其昌如何借助禅宗精神来帮助书画艺术实现这一功能作为讨论的主题。

作者简介

陈中浙,又名陈南璋,汉族,哲学博士,1969年12月生于浙江永嘉。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书法专业,1996年至200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2002年6月分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任教至今。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曾挂任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著有《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一书(2004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此书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此外,还出版四部书法篆刻作品集,并在太原、澳门,珠海和南宁等地举办过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曾于1993年获全国五届中青展优秀奖,并多次入选国展。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从“民抄董宦”说起
第一章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为何引禅入书画
第一节 引禅入书画的社会政治需要
一书画之道“与政通矣”
二“世波虽险,以高流冲之”
三“势使之然也”
第二节 接受禅宗的理性自觉
一“学禅定以求心安”
二“沉酣《内典》,参究宗乘”
三“生平宦路升沉,皆以禅悦消融”

第二章 “以禅论画,南北分宗”——董其昌如何引禅入书画
第一节 以禅宗“南北”论构建画统
一“一扫山水积习”
二“以禅论画,南北分宗”
第二节 以禅宗精神确立书画观
一“以画为寄,以画为乐”
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
三“简易高人意”
四“作书最要泯没棱痕”

第三章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顿悟成佛”式的习书作画

一“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
二“集其大成,自出机轴”
三“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第二节 “渐近自然,故是禅法”的创作理念
一“随意拈笔”
二“自成体势”
三“虚实互用”

第四章 “参活句勿参死句”——董其昌引禅入书画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引禅入书画引发的讨论
一“袭取”与“误人”
二“捏造”与“言之有理”
第二节 引禅入书画产生的影响
一“传其遗法,各见其能”
二“海内翕然从之”
三“以草野之笔,日达于至尊之前”
结论“以艺臻道”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由于绘画的范本本身来自于自然界,因而比书法更能体现“天艺合一”的特点。首先,注重逼真的写实画。这有几种情况。第一,在古代人们经常会通过绘画中的自然界万物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上面叙及的那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就是人们借助自然界万物寄寓猎获野兽的意想和愿望。第二,绘画在以记述事实与劝善戒恶为主要功能时,都以自然的社会现象为蓝本。如果离开这一蓝本,绘画的这种功能就很难发挥作用。这两种情况下的绘画,虽然缺乏创作者个人的发挥,但基本上都是以忠实描绘自然万物为目的。人们在高度精确描绘自然万物时,实际上也是一次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过程,是一次高度解放、主动自由的享受自然规律的过程。其次,“立象以尽意”的写意画。这大概是从唐代文人画兴起之后出现的一种现象。①这类绘画中的自然物象,只是成了创作者自我情感的表达媒介。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人们有意识地进入自然物象,主动拨开自然物象神秘面纱,让心灵直接感悟自然物象的规律。因而是否逼真已不是人们评价这类绘画的标准。从这类绘画的发展态势看,早期如唐代王维开创的文人画.还是比较注重自然物象的真实性的。后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时代变化,自然物象在绘画当中便越来越成为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媒介。人们这种主动的情感发挥,实际上是一次感悟自然规律的过程。如果说写实绘画与自然物象的交流还只是一种外在契合的话,那么写意的绘画与自然物象的交流则已是一种内在的契合。可见不论是以忠实描绘自然万物为主的写实,还是以倾注创作者情感为主的写意,都是离不开自然界的。也即是把合乎自然规律、体悟自然规律作为最高的目的。
事实上,书画的最高目的和极致表现,是为人们发泄情感找到一个平台而已。当然,这种情感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代表的是整个社会所要诉说的心声。如果这种心声得不到正确的发泄,就会导致向“恶”的结果发展。
……

前言/序言


禅境无涯:中国古典艺术的的精神探寻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艺术领域中,那些超越形体、直指本心的精神追求。我们聚焦于那些在笔墨、线条、意境的交织中,试图捕捉“道”的本质,并探寻艺术创作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深刻关联的作品与思想脉络。它不是对某一特定艺术家的梳理,而是对一种贯穿中国美学史的普遍精神气质的追溯与审视。 第一章:从山水到心象:意境的生成与超越 中国古典艺术,尤其是山水画,其核心价值往往不在于对自然景物的精确摹写,而在于“胸有丘壑”。本章将剖析艺术家如何在画面中构建一个“心象世界”。 1.1 虚实相生:留白中的哲思 中国绘画的精髓之一在于其对“虚”的运用。大面积的留白,并非空白,而是精神的呼吸之所,是观者想象力介入的空间。我们探讨这种“虚”如何呼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与“虚空”,以及这种空间处理如何打破了西方艺术中强调的实体感和体积感,转而追求一种流动的、非固定的存在状态。这种处理方式,引导观者超越视觉的表象,进入一种冥想般的体验。 1.2 气韵生动:生命力的律动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画的最高标准,其内涵远超技法层面。本章将详细解析“气”的流动性与内在张力。这种“气”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入的生命能量,也是作品所承载的情感与宇宙秩序的体现。通过对点、线、墨色的组织分析,我们将展示艺术家如何用看似简单的笔触,捕捉转瞬即逝的生命律动,使静止的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态感和内在的生命力。 1.3 师法自然与超然物外 中国古典艺术对自然的描摹,并非科学式的记录,而是个体生命与宏大宇宙进行对话的方式。山川草木成为哲思的载体。本章考察艺术家如何通过对特定景物的选择(如松、竹、梅),来寄托其高洁的品格与不屈的意志。这种“师法自然”最终指向的是“超然物外”,即在对自然的观照中实现自我精神的净化与提升,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第二章:书法的精神性:线条的哲学解读 书法,作为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被视为“心画”的最佳载体。本章侧重于解析书法线条背后的精神结构。 2.1 笔墨的张力:刚柔并济的辩证法 分析行笔中“提、按、顿、挫”的技法,如何体现出内心的克制与爆发力。流畅的线条中蕴含着结构上的紧张感,这与中国哲学中对“中和”与“对立统一”的追求息息相关。我们探讨如何通过对枯湿浓淡的控制,表现出艺术家在特定时刻的心绪波动与笔墨的物质性。 2.2 结构与章法:秩序中的自由 汉字结构本身蕴含着对稳定性的追求,但在群体布局(章法)中,艺术家又展现出极大的自由度。本章将通过分析不同书体(篆、隶、楷、行、草)的演变,展示艺术家如何在既定的规范内,寻求个性化的表达和精神上的解放。草书中的“无法而法”,正是对僵化教条的反叛与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2.3 篆刻的凝练:方寸之间的永恒 篆刻艺术以其凝练的造型和古朴的材质,成为古典艺术中另一种表达永恒性的方式。本章将探讨印章的边款与朱白处理,如何将短暂的创作行为凝固成可以世代流传的艺术品,体现出对时间性的超越。 第三章:文人画的独立精神与审美取向 文人画的兴起,标志着艺术创作的主体性从宫廷和匠人转向士大夫阶层。这不仅仅是技法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审美观念革命。 3.1 诗、书、画、印的融合:综合艺术的追求 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章深入剖析诗歌题跋(款识)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是对画面的解释,更是对创作心境的补充和深化。这种跨媒介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审美场域,要求观者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完整体悟。 3.2 孤高清傲:士大夫的自我投射 文人画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疏离和对人格独立的坚守。通过分析那些描绘幽深林泉、寂寥寒江的作品,我们看到艺术家如何利用艺术作为安放其高洁灵魂的“世外桃源”,表达对乱世或官场倾轧的无声抗议。 3.3 简淡天真:去技巧化的追求 与宫廷画的工整华丽相对,文人画追求“简、淡、天真”。本章研究为何“拙”和“不工”反而被视为高妙的境界。这种审美趋向,反映了艺术家对自然状态和本真之美的推崇,认为过度雕琢会损害艺术的灵性。 第四章:艺术与生命的和解:审美体验的终极指向 古典艺术最终指向的是个体生命与宇宙法则的和解,一种超越痛苦、达致宁静的境界。 4.1 寂静与空灵:进入“觉醒”的瞬间 本章探讨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观者所经历的心灵震动。这种震动不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进入一种深度的寂静状态,如同禅修中的“开悟”瞬间。艺术作品成为一座桥梁,引导观者暂时脱离世俗的喧嚣,回归到最纯粹的自我觉知。 4.2 笔墨的终结与精神的永存 所有精湛的技艺和复杂的构图,最终都是为了消隐于无形。本章总结,古典艺术的美学成就,并非在于其技法的难度,而在于它们如何成功地将物质性的媒介(纸、墨、石、笔)转化为精神性的体验。这种精神的永存性,构成了中国古典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结语 中国古典艺术是一部关于“如何观看”与“如何存在”的教科书。它教导我们,真正的美存在于物质与精神的交汇处,存在于线条的呼吸间,存在于留白的寂静里。本书所追寻的,正是这种永恒的、关于生命深层意义的探索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装帧设计固然精美,但更让我称赞的是本书的文献引用和考据工作。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查阅和比对不同时期的档案、私人信札乃至地方志,力求还原董其昌创作情境的真实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全书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特别是当书中对几件重要作品的创作时间、收藏流转进行重新考证时,我感到十分惊喜,这无疑为当前学界的一些既有认知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和修正。对于真正的艺术史爱好者而言,这种探求真相、力求精准的态度,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吸引力。它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学术研究成果,而非泛泛而谈的艺术鉴赏小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院派论述,而是将历史背景、时代思潮与董其昌的个人生命轨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明末清初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之中。读到关于董其昌如何从一个抱负远大的士人,一步步成长为影响后世数百年的书画巨匠的心路历程时,我深感震撼。那种对传统与创新的挣扎、对“以书入画”哲学的坚持与实践,被描绘得有血有肉,让人不仅看到了“董体”的技法,更理解了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自觉。这种叙事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乏细腻入微的人物侧写,让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艺术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且充满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令人咋舌,但阅读过程却异常流畅,这得益于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对艺术史脉络的清晰梳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于晚明士人圈子内部交流与思想碰撞的描述,那部分内容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轶事和艺术标准的确立过程。作者对于董其昌与其他同时代名家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这使得我们能更立体地把握董其昌在当时艺术谱系中的定位。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去回顾之前看到的图像,去思考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笔墨选择背后,究竟蕴含了何种时代精神的投射。这种深度的挖掘,让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一场积极主动的思维探险,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的理解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清泉般平缓细腻,引导读者进入宁静的审美境界;时而又如霹雳般激扬有力,对某些僵化的艺术观念进行犀利的批判与重估。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张力。尤其在阐述董其昌如何打破“院体”与“文人画”的对立,寻求一种更加内在、超然的表达方式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和洞察力。我能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位资深研究者,那种对艺术生命力的由衷热爱,这种情感是极具感染力的。读罢全书,我的内心没有感到丝毫的疲惫,反而充满了一种被洗涤后的澄澈感,仿佛经过了一场深刻的文化与精神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光是捧在手里把玩,就觉得心情舒畅。内页的纸张质感上乘,印刷色彩精准地还原了董其昌原作的韵味,尤其是那些细节处的墨色变化和笔触的力度,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每一幅作品的展示都像是在严肃的博物馆展厅中独立欣赏,给予观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和图片压迫。这种对物料和工艺的考究,本身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尊重,也体现了编辑团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初读时,我便沉浸在这种精致的视觉享受中,仿佛跟随书中的引导,进行了一次高规格的艺术之旅,远超一般画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供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正所谓开卷有益,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学问的。德宗朝,制诰阙人,时有与韩翃同姓名者,中书具二人同进,御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盖翃在幕府久,诸藩笺表多拥之笔,帝素知其名也。尝为田神功作《谢茶表》云:“荣分紫笋,宠降朱宫。味足蠲邪,助其正直,香堪愈病,沃以勤劳。饮德相欢,抚心是荷。”高仲武谓:“翃一篇一咏,朝野珍之,为多士之选”云。

评分

这本书好,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值得收藏。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正所谓开卷有益,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学问的。德宗朝,制诰阙人,时有与韩翃同姓名者,中书具二人同进,御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盖翃在幕府久,诸藩笺表多拥之笔,帝素知其名也。尝为田神功作《谢茶表》云:“荣分紫笋,宠降朱宫。味足蠲邪,助其正直,香堪愈病,沃以勤劳。饮德相欢,抚心是荷。”高仲武谓:“翃一篇一咏,朝野珍之,为多士之选”云。

评分

河东又有《贺白龙并青莲花合欢莲子黄瓜等表》曰:“天地非远,睿感必通;叠瑞重祥,累集宫禁。池莲表异,灵化非常。敷彼清光,征佛书而尤绝;成其嘉实,验祥经而甚稀。积庆旁流,自中徂外。遂使龙腾白质,乘秋果应于金行;瓜合黄中,表圣更彰于土德。况复邦畿之内,雨霁必时,宿麦大穰,嘉谷滋茂,和风孕育以客作主是归宿处,灵气陶蒸。是皆发自圣心,达于天意,周流升降,成此岁功。惠彼群生,自为嘉瑞。”青莲、合欢、莲子

评分

这本书好,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值得收藏。

评分

艺术与宗教是分不开的,在我们这就是佛,融入禅道很自然。

评分

好书 内容纸张都可以 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好书 内容纸张都可以 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公一五五三五年,高欢、宇文泰分裂北魏,在中国北方产生了东、西魏两个政权,公一兀五五七年,宇文觉灭西魏,建立北周政权。但是敦煌艺术自有其特殊性!我们所讲的敦煌西魏艺术,并非严格依照中原王朝的政权更迭来划分,而实际上跨越厂北魏晚期和西魏这两大统治时期,也就是东阳王兀荣家族统治敦煌的约公元五二五年!五五七年之间。①据《魏故金城郡君墓志》载:魏明元帝第四代孙元荣于北魏孝昌元年(公元五二五年》前出任瓜州刺史,来至敦煌。永安二年(公元五二九年》又被封为东阳王。②到西魏大统八年(公元五四二年》以前,元荣一直任瓜州刺史,是敦煌地方的实际统治者。元荣任职敦煌正值北魏晚期,时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相激化,河西、敦煌地区也不能幸免,所谓王路否塞,魔事滋扰,正是当时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一兀氏家族为了稳定局势,将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之一,再加上元荣本人体弱多病,十分崇佛,并且乐此不疲。受其影响,其家人及属下也大力提倡佛教。目前发现的东阳王一兀荣写经共达十卷之多,与元荣有阅的北朝写经也有四卷,其崇佛之烈可见一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