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篆刻针度》分考篆、审名、辨印、论材等二十类,从篆刻理论到印章使用,皆有详细论述:“始自篆体,详诸谱式,以及器具之用,选石之目,无不该备。”而其语言晓畅易懂,乃陈目耕多年治印甘苦之言,虽略嫌繁琐却极便于今日的篆刻研习者。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云:“其书专为镌印而设,故于诸家篆刻之论,惟有关于实用者则采之,其他浮辞臆说、衍而无当者概置不录。大抵宗主于文、何、吾、赵正派,而不堕入野狐下乘。”正因为如此,《篆刻针度》问世二百年来一直颇受欢迎,翻刻本极多,可谓是久而不衰的经典之作。本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一年(1786)存几希斋原刻本为底本,校以《啸园丛书》本及金石花馆藏本。为避免繁琐不出校记,择其优长径改。同时,为便于研读,我们随文插配了相关的图版,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清)陈目耕 著 陈目耕,陈恕(1741-1809),字体行,号目耕、吟香,别署目耕农、妙果山人、十姐妹花斋主人等,浙江海宁人。善篆隶,能治印,工稳典雅,颇负时名,“ 好事者接踵求刻晶玉铜瓷,粲盈几案 ”。著有《篆刻针度》《篆体经眼》《印人汇考》《存几希斋印存》等。 家篆刻之论,惟有关于实用者则采之,其他浮辞臆说、衍而无当者概置不录。大抵宗主于文、何、吾、赵正派,而不堕入野狐下乘。”正因为如此,该书问世二百年来一直颇受欢迎,翻刻本极多,可谓是久而不衰的经典之作。本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一年(1786)存几希斋原刻本为底本,校以《啸园丛书》本及金石花馆藏本。为避免繁琐不出校记,择其优长径改等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篆刻这种技艺,总与高深的理论和繁复的刀法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更像是邻家老先生在烟雨濛濛的午后,拉着你坐在石凳上,娓娓道来的一段段往事。作者巧妙地避开了那种堆砌术语的枯燥,转而采用了大量的历史小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侧写来串联起整个技艺的发展脉络。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刻刀在青石上摩擦发出的“吱嘎”声,看到那些刻碑人如何与石头进行无声的对话。书中对历代名家的风格演变分析得鞭辟入里,但落脚点总是在“人”——他们的性情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刀法,他们的生活哲学又是如何烙印在作品之上的。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角度,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传统艺术的距离,让人明白,那些冰冷的石头背后,蕴藏着的是活生生的情感与智慧。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提供了绝佳的入门桥梁;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它也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空间。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高得惊人,但绝非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硬核”。它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仿佛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迷宫,你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路径深入探索。如果你是研究印章史的学者,可以直接跳到那些关于战国古玺和秦汉私印风格差异的章节,里面的考据细节足以让人津津乐道,引出新的研究方向。如果你只是一个对美学感兴趣的爱好者,那么那些关于“布局虚实”和“朱白相间”的章回,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构图的至高奥秘,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个人最震撼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一特定流派时,那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他会引用书法理论来佐证印章的线条美感,甚至会牵扯到园林艺术中的对景布局理念。这种“无界限”的思维方式,让整本书的内容像一张密实的网,每一个节点都互相支撑,形成一个逻辑严密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知识体系,绝非一般局限于单一领域的书籍可比。
评分这本书在对“时间感”的捕捉和呈现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雕刻技术,更是在探讨一种与“慢”和“永恒”相关的哲学态度。在如今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篆刻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快餐文化的仪式。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从选材到布局,从初稿到最后润色的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耐心和沉静。例如,书中对不同石材纹理特性的描述,简直像极了品鉴顶级威士忌时的感官描述,需要你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体会其“脾性”。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入刀即定”的论述,强调了每一下落刀都承载着不可逆转的决定性,这不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的每一个重要选择面前保持清醒和专注吗?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淀了下来,看待事物也多了一层审视其“持久性”的眼光,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远比单纯学习技术要来得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考究了,光是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上的那枚朱红印章,线条遒劲有力,仿佛带着一股穿透岁月的古朴气息,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案头伏案、刻刀游走的匠人身影。内页的纸张选用了略带米黄的宣纸质感,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刺眼。更别提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拓片了,它们的排版布局犹如一幅精心构思的水墨画卷,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体内容的精髓,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比如一些边角的纹饰,似乎都是对古代印章边款的模仿,这种由内而外的整体美学追求,绝对不是随便糊弄出来的速成品能够比拟的。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感受那份对手工技艺的由衷敬意。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致远的气场,非常适合在独处时,沏上一壶清茶,慢慢品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现代人心中那份被遗忘的“动手创造”的原始冲动。在那些关于工具的描述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那些传统錾刻工具的深厚情感,那几把代代相传的刻刀,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记忆。他没有把这些工具描绘成冰冷的器物,而是称之为“延伸的手指”和“思想的载体”。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放下书,去重新审视我那套布满灰尘的工具箱。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它让你不满足于仅仅“阅读”关于篆刻的知识,而是迫切地想要亲手去尝试,去体验那种木柄与手掌的契合感,去感受石屑飞扬的瞬间。这种由知识激发出的实践欲,是许多理论书籍所无法企及的。它不只是记录历史,更是在激发未来,告诉每一个读者,真正的艺术,是需要身体力行去参与和传承的,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度参与宣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