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马克·罗斯科,这位20世纪有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误解”与“不了解”的地方:他所描述的“黄金时代”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腕的方式离开世界……由马克·罗斯科著,米格尔·洛佩兹·莱米罗整理的《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精)》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美)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著;(西)米格尔·洛佩兹·莱米罗(Miguel Lopez-Remiro) 整理;艾蕾尔 译 马克·罗斯科,1903年生于俄国,1913年随家人移居美国,1970年逝于纽约工作室。他是20世纪很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等世界重量级美术馆均为其举办过大型回顾展。他终生坚持写作,主要著作有《艺术家的真实: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等。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大部头,毕竟涉及“哲学”和“思辨”的字眼总是让人有些望而却步。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他擅长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来铺陈复杂的概念,使得那些原本深藏于象牙塔中的思想,变得触手可及。举例来说,在讨论到“观看行为”的本质时,他没有直接抛出长串的定义,而是通过描绘一个极其日常的场景——一个人凝视窗外雨景的瞬间——来引导读者自行体会那种介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微妙张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进入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议题的人也能轻松跟上思路。而且,行文中穿插的那些恰到好处的个人反思和幽默的自嘲,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变得十分亲切,不再是冷冰冰的学术论述,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深夜对谈。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架构,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递进感,而不是简单的线性推进。开篇似乎在探讨一些宏观的历史脉络,但很快,笔锋就会收紧,聚焦到一个极其微小的艺术品,比如某位中世纪工匠无意中留下的一道刻痕,或者某种特定材料在特定光线下折射出的色彩变化。然后,作者会以这个微小的切口为支点,再次向外延展,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乃至人类生存状态的讨论之中。这种“从点到面,再由面回到点”的结构,让人感觉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不会因为长时间停留在某一单一论点上而感到疲惫。每一次的回归,都带着新的理解和更深的层次,仿佛你在攀登一座山峰,每到达一个平台,视野都会豁然开朗,同时也能更清晰地看到来时的路是如何蜿蜒曲折的。这种精妙的布局,足见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组织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厚实的封面,配上那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握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块温润的玉石,而非寻常的印刷品。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开阔的氛围。那些插图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最微妙的色调过渡也能被细腻地捕捉下来,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那些画面的纹理。尤其是扉页上那句引文的字体选择,那种带着手写体特有的韵味,一下子就把人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准备进入一个精心构建的审美世界。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体现了出版方对“物”的尊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接下来翻开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作者和编辑团队在内容上也必然倾注了同等的匠心。整个初印象,是高级且沉稳的,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慢慢品味,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浏览。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论述上,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多次重读。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似乎毫不避讳地引用了一些晦涩的术语,并且在句子结构上偏爱使用复杂的从句和嵌套结构,这使得信息密度极高。有那么几页,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来梳理句子成分,才能勉强跟上其逻辑链条的完整性。然而,一旦跨越了这些技术性的障碍,你就会发现,这种严谨和复杂性并非故作高深,而是为了精确捕捉那些极其细微、难以言说的现象。那些看似绕弯子的表达,其实是在努力避免对本质的简化或扭曲。所以,尽管阅读过程略显吃力,但最终获得的洞察力是扎实且难以动摇的,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回报是思想深度的显著提升。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感知”和“体验”的强调,它成功地打破了艺术评论中常见的过度依赖“历史语境”或“作者意图”的窠臼。作者仿佛在说,最终的意义,是在作品与观者遭遇的那一刻,由观者自己的生理反应和心智结构共同生成的,是活的、流动的、不可复制的。书中描述的几种关于“沉浸感”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比如描述一种古老音乐的频率如何绕过理性判断,直接作用于身体的共振频率,引起一种近乎本能的敬畏感。这种对感官层面的细致描摹,让人读完后,会下意识地去重新审视自己最近一次观看艺术品的真实感受——我的呼吸节奏有没有变化?我的瞳孔有没有放大?我的皮肤有没有起鸡皮疙瘩?这种强烈的引导性,让阅读行为本身也变成了一种自我反思和身体性的探索,远超了一般的知识获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