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廣告是市場經濟的先導産業,是新經濟的先鋒産業,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建設中,廣告的發展,不僅影響著社會經濟的進程,也改變著信息傳播與文化創新的方式。
《廣告設計教程》力圖做到理論上的清晰性、技法上的啓示性、操作上的寫實性的全麵統一,既為讀者提供完整的廣告理論視角,又為讀者提供可以藉鑒的廣告設計技能,具有知識翔實、內容新穎、結構清晰、適用麵廣的特點,從設計語言到設計方法,使《廣告設計教程》具有前瞻性的同時也具有現實性、應用性和示範性,可以提供為藝術設計高等院校相關原係、成人教育、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廣告課程教材。
作者簡介
成朝暉:199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附中;199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工藝係裝潢專業(獲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係(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學院綜閤設計係副教授、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在職博士。
專著:2001-2004年“平麵港”係列叢書(14本)——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2001年“圖形設計”係列叢書(2本)——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2006年中國美術院校視覺設計同步教程係列叢書(2本)——黑龍江美術齣版社;教學實踐課程係列叢書(2本)——浙江攝影齣版社。
獲奬情況:1999年海報設計《停止》參加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1999年海報設計《神秘創造神》獲靳埭強基金優異奬;2000年海報設計《BE ALIVE》獲香港設計2000國際設計比賽亞太區優異奬,作品被香港設計博物館收藏;2000年海報設計《BE ALIVE》獲中國國際電腦大賽優異奬;2002年海報設計《PREVENT NOISE》、《融閤-MY IBM》、《融閤-NEW ASIA》參加布魯諾國際平麵設計雙年展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理性建構廣告設計教學
一、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
第一章 廣告之解
第一節 廣告概念
第二節 廣告特徵
第三節 廣告價值
第四節 廣告策劃
[思考題]
第二章 曆史演進
第一節 廣告源起
第二節 轉摺與發展
第三節 現狀與趨勢
[思考題]
第三章 廣告創意
第一節 文化特徵
第二節 創意原理
第三節 創意原則
第四節 創意思維
[思考題]
第四章 視覺傳達
第一節 設計元素
圖形創意
文字達意
色彩傳情
第二節 編排語言
第三節 視覺流程
第四節 廣告媒介
(一)DM直郵廣告
(二)POP廣告
(三)報紙廣告
(四)雜誌廣告
(五)戶外廣告
(六)招貼廣告
[思考題]
第五章 設計解析
(一)設計傢廣告賞析
(二)食品廣告賞析
(三)飲品廣告賞析
(四)服飾廣告賞析
(五)汽車廣告賞析
(六)信息電器廣告賞析
(七)旅遊消費等廣告賞析
精彩書摘
創意是設計的生命,異想天開是廣告創意的特權,更是其魅力所在!每天我們都能看到極富想象力的廣告,要想從中挑齣最“異想天開”的確實不易。
首先,是廣告創意的獨創性原則。所謂獨創性原則是指廣告創意中不能因循守舊、墨守陳規,而要善於標新立異、獨闢蹊徑。在廣告創意思維的領域中。廣告創意總是強調不斷創新,在廣告的風格、內涵、形式、錶現等諸多方麵強調與眾不同,不安於現狀,不落於俗套,獨創性的廣告創意具有最大強度的心理突破效果。標新立異法要求設計師在創意思維中不順從既定的思路,采取靈活多變的思維戰術,多方位、跳躍式地從一個思維基點跳到另一個思維基點。與眾不同的新奇感是引入注目,其鮮明的魅力會觸發人們強烈的興趣,能夠在受眾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前言/序言
理性建構廣告設計教學
廣告是市場經濟的先導産業,是新經濟的先鋒産業,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建設中,廣告的發展。不僅影響著社會經濟的進程,也改變著信息傳播與文化創新的方式。與此同時,隨著商品生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高速前行,廣告的概念也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它廣泛吸收瞭美學、社會學、經濟學、市場學、心理學、傳播學、信息學、統計學、繪畫、攝影等眾多的跨學科的知識,促使廣告能在信息時代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告設計教學也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地跟上市場的步伐為社會服務。
21世紀是信息傳播不斷發展的世紀,設計是國傢創新體係的一部分,作為新時代的設計教育工作者,必須勇於檢測教學目的和調整發展方嚮。與社會進程同步,反映藝術設計教育的時代特徵,解決新時期齣現的設計技術化傾嚮的教育思維問題,為社會培養適應性的設計人纔。當今市場經濟的多元競爭形式的呈現,我們看到廣告更加的科學性與係統性,看到廣告的形式愈加豐富,創意愈加神奇。而在廣告設計進行一係列創新活動的後麵,廣告設計是一個科學的整閤係統。廣告設計是一門與其它相關學科交叉滲透的綜閤性科學,是一門將信息科學、設計學和經濟學按照一定的科學規律進行創造性組閤的學科,是一係列既包括策劃科學的係統程序又包括創造思維運籌的人文藝術的創新工作,所以廣告設計是直覺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相結閤的創造性整閤工作,是21世紀高等藝術設計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
建築學專業基礎:結構與構造的深度解析 圖書名稱: 建築結構力學原理與工程應用 作者: 著名建築結構工程專傢 聯閤編寫團隊 齣版社: 行業權威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 [此處填寫一個與原書名完全無關的虛構ISBN] --- 內容簡介 本教材旨在為建築學、土木工程以及相關交叉學科的學生和初級工程師,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高度實用的建築結構力學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知識體係。我們深知,對於建築師而言,結構並非冰冷的計算,而是建築美學、功能實現與安全可靠性的核心基石。本書嚴格遵循結構工程學科的嚴謹性,同時充分體現建築藝術與工程技術相融閤的時代需求。 第一部分:基礎理論的夯實與深化(第1章至第4章)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力學基礎的精確構建。我們摒棄瞭傳統教材中枯燥的純理論堆砌,而是將力學概念置於具體的建築構件背景之下進行講解。 第1章:材料力學基礎與本構關係 本章詳細闡述瞭各類建築材料(鋼材、混凝土、木材、砌體)在受力下的綫彈性、彈塑性乃至破壞行為。重點分析瞭材料的應力-應變麯綫,特彆是混凝土的拉伸與抗壓特性,以及鋼材的屈服與強化機製。引入瞭更貼近實際的本構模型,而非僅僅停留在鬍剋定律的範疇。我們通過大量的實例圖解,展示瞭如何從微觀視角理解宏觀的力學響應。 第2章:靜力平衡與結構內力分析 本章是結構分析的核心。我們係統講解瞭平麵與空間結構的基本假設、約束條件以及靜力平衡方程的建立。重點突齣瞭“自由體圖”的繪製技巧,這是準確判斷結構內力的第一步。內容涵蓋瞭梁、框架、桁架等基本結構的剪力圖和彎矩圖的繪製方法,並引入瞭疊加原理在復雜荷載組閤分析中的應用。對於框架結構,詳細介紹瞭剪力牆與框架的相互作用分析的簡化方法。 第3章:位移法與力的互易性原理 本章深入探討瞭結構分析的高級工具。重點講解瞭結構的變形協調條件和力的平衡條件。我們將力法(位移法的反演)與位移法(荷載法的對偶)進行瞭係統對比,使讀者清晰理解兩者在計算效率和適用範圍上的差異。針對超靜定結構,提供瞭矩陣剛度法的基本概念鋪墊,為後續的計算機輔助分析做好理論準備。 第4章:結構穩定性理論概述 穩定性問題是結構安全的關鍵。本章從歐拉公式齣發,探討瞭壓杆的失穩現象。內容拓展至梁的側嚮扭轉失穩,以及平麵框架在側嚮荷載作用下的整體穩定性分析。強調瞭臨界荷載的計算與工程中引入穩定係數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典型結構單元的構造與設計(第5章至第8章) 理論知識必須落地於具體的建築元素。本部分將力學原理與現行設計規範相結閤,解析三大主流結構體係的受力特點與構造要求。 第5章: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 本章深入解析瞭鋼筋混凝土受彎、受拉、受剪構件的極限承載力設計。特彆關注瞭抗震設計中的“強柱弱梁”、“良好延性”等核心理念。在構造設計方麵,詳細討論瞭配筋的最小/最大配筋率、錨固長度、接頭設置,以及現澆與預製構件的連接節點處理,強調瞭施工可操作性對最終結構性能的影響。 第6章:鋼結構的基本分析與連接設計 鋼結構以其高強度和優良的延性著稱。本章講解瞭鋼材的連接技術——焊縫與螺栓連接的受力分析與設計校驗。重點區分瞭承重焊縫與非承重焊縫的強度判據。對於復雜節點(如剛性連接、半剛性連接),提供瞭詳細的受力模型和配闆設計指導。 第7章:砌體結構與木結構的基本受力特性 考慮到中國傳統建築和現代輕型結構的需求,本章專門闢齣章節介紹砌體結構(磚混結構)的抗剪與抗彎設計。重點分析瞭牆體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開裂模式。木結構部分則聚焦於木材的各嚮異性,以及抗剪鍵、連接件的受力計算與防潮處理。 第8章:樓闆、次梁與基礎的協同工作 結構是一個整體,本章探討瞭樓闆如何將均布荷載有效傳遞給次梁,次梁如何匯集荷載至主梁或剪力牆。最後,係統介紹瞭淺基礎(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闆基礎)的受力分析,重點講解瞭地基承載力的確定及其與上部結構的相互作用,強調瞭沉降控製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現代結構工程的挑戰與前沿(第9章至第10章)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應對現代復雜建築形態和極端環境的挑戰。 第9章:動力響應與抗震設計進階 超越靜力分析,本章介紹瞭結構動力學的基本概念,如自由振動、固有周期、振型。通過單自由度體係(SDOF)的響應分析,解釋瞭地震荷載的作用機理。重點講解瞭如何應用反應譜法進行多層建築的抗震驗算,並介紹瞭隔震、消能減震技術的基本原理,體現瞭結構工程在保障生命安全中的前沿作用。 第10章:結構模型化與計算機輔助分析 本章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詳細說明瞭如何將復雜的實體結構抽象為有限元分析(FEA)中的梁單元、闆單元和殼單元。指導讀者如何正確地進行網格劃分、施加邊界條件和荷載組閤,並對常見商業軟件(如SAP2000/Midas/ABAQUS的結構分析模塊)的輸入輸齣結果進行批判性解讀,培養學生識彆“錯誤結果”的能力。 --- 本書特色: 1. 工程導嚮: 案例全部來源於真實或具有代錶性的工程實例,力求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 2. 圖文並茂: 包含大量清晰的結構示意圖、荷載分布圖和內力雲圖,視覺化學習效果顯著。 3. 深度與廣度兼顧: 既紮實講解瞭力學基本原理,又涵蓋瞭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等主流體係的構造細節與抗震要求。 4. 麵嚮建築師: 在講解計算的同時,持續強調“結構邏輯”對建築形態、空間圍閤和構造美感的決定性影響。 本書是建築學專業學生掌握結構思維、從“概念設計者”成長為“負責任的建造者”的必備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