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圖說中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典藏版)》,文字簡明扼要,《圖說中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典藏版)》圖文並茂,條理清晰,重在按圖詳說細節,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既可作廣大書畫裝裱工作者、收藏愛好者的參考讀物,也可作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研習書畫裝裱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汪自強,1962年生,浙江杭州人。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研究館員,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傢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紙質文物保護國傢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專傢員會委員,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古代絲綢和紙質文物的修復保護與研究。
施珩,1967年生,浙江杭州人。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多年來從事書畫裝裱,修復工作,特彆是在古舊書畫修復方麵具有較深的造詣。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第一章書畫裝裱設備
第二章書畫裝裱工具
第三章書畫裝裱材料/宣紙綾絹等
第四章書畫裝裱材料/糨糊
第五章立軸裝裱/托製畫心
第六章立軸裝裱/托製花綾
第七章立軸裝裱/鑲料
第八章立軸裝裱/覆背
第九章立軸裝裱/砑畫
第十章立軸裝裱/裝杆
第十一章對聯
第十二章橫披
第十三章鏡片
第十四章扇麵
第十五章冊頁
第十六章手捲
後記
前言/序言
書畫裝裱是一項講究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專門技藝。古人有“裝潢為書畫之司命”之說。由於中國書畫的材料主要是絹和宣紙,質地縴薄柔軟,一旦著墨上色之後,又往往摺皺不平,所以,為瞭便於收藏觀賞,必須對之進行加厚加固,這便是裝裱最為根本的作用。同時,裝裱還具有裝飾美化和文物保護的功能。古人形容書畫裝潢之美有“金題玉躞、錦賻綉褫”之語;而古舊書畫年久破損,一經良工妙手揭洗修補、全色接筆之後,前代文物便能恢復精神、流芳奕葉。
中國書畫裝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晉代。晉代以前,裝背尚未成熟。到瞭南朝,我們知道《後漢書》的作者範嘩即以善於裝裱而著名。尤其重要的是,當時開始形成這樣一種風氣:由於君主對於藝事的垂青,宮廷收藏的書畫往往指定專人負責鑒識。這樣,裝裱技術就因而得到瞭重視:宋時徐爰、虞龢,梁時徐僧權、姚懷珍之輩,皆為宮廷書畫裝背能手;虞龢還著有《論書錶》,其中便言及裝潢書畫時錯綜次第的法則。
降及唐代,貞觀、開元年間,內府圖書皆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羅褾織成帶,以為官畫之裸”。可見唐初宮廷書畫裝裱已經頗具規範,當時日本還特派使臣前來學習,可以佐證。大中初年,張彥遠著《曆代名畫記》,特彆強調收藏、鑒識、閱玩、裝褫之間的密切關係,並專闢一章“論裝背褾軸”,考察瞭當時裝裱發展的曆史,論述瞭裝裱過程中煮糊、修補、裝軸等具體細節。他自稱“餘自弱年鳩集遺失,鑒玩裝理,晝夜精勤。每獲一捲、遇一幅,必孜孜葺綴,竟日寶玩”,從此,文人士大夫開始把裝裱當做賞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
宋代,隨著絲織業的發達,絲織品種類繁多,有綾、羅、綢、紗、絁、錦等名目,這就為裝裱技術的發展提供瞭物質條件。據載,南宋內府書畫裝裱用錦的花色就有五十五種之多。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宮廷,均對書畫裝裱作齣過具體規定,這就是所謂的“宣和裝”和“紹興禦府書畫式”。宮廷之外,文人士大夫亦對裝裱樂此不疲。米芾所著《畫史》、《書史》,其中就有許多關於裝裱的論述。他能把龜裂和汙損的古畫重新揭洗裱褙,裱件平滑堅牢而不生毛,故以此自矜其裝裱之妙。
明清以後,書畫裝裱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行業,著名的有蘇裱、京裱、揚幫。“蘇裱”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製和諧貼切,整舊得法,有“吳裝”之譽;“京裱”色彩艷麗,裱褙厚重,舒捲之間,當當作響;“揚幫”則擅長揭裱古畫,仿古裝池。舊畫即使支離破碎,但一經修復,遂為完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清兩代齣現瞭裝潢學的專著,即明代周嘉胄的《裝潢誌》和清代周二學的《賞延素心錄》,兩者對書畫裝裱的工藝過程進行瞭較為係統和全麵的論述,可以說是明清兩代裝潢技藝的總結。
現代字畫裝裱的技藝,是在古代裝潢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的科學技術使得造紙、紡織、化工、五金、機械等工業生産齣品種繁多、物美價廉的紙張、綾錦、顔料、黏閤劑、刀具、電動器械等,防潮防蛀、去黴去汙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完善。這些都為書畫裝潢業創造瞭前所未有的優良條件。同時,現代美術館、博物館的新型展覽空間,也給裝裱技術的發展提供瞭契機。因此,如何把古代裝裱的技藝、經驗和優良傳統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需要完美地結閤起來,這便是目前書畫裝潢業麵臨的基本問題。
汪自強、施珩所著《圖說中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一書的齣版,正是對上述這一問題作齣的極有意義和價值的探索與嘗試。該書凡十六章,首論書畫裝裱的設備、工具和材料,次論各種裝裱形式,包括立軸、對聯、橫披、鏡片、扇麵、冊頁、手捲等七種形式裝裱時的具體操作工序。每一章前麵均冠以文字提要。再以精心拍攝的圖片對裝裱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進行瞭圖解,圖片旁邊附以文字說明。整本書圖文並茂,學裝裱者可以按法而治;祛凡設雅,筆墨傢亦因之相得益彰。可以說,這是一本裝裱技術指南。
汪先生與餘相交有年,近以曆年實踐經驗心得之言刊成此書,嘉惠藝林,因囑餘為序,故聊綴數語於簡端。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書簡介,聚焦於園林藝術、茶道精神與古典文學中的意境營造,內容詳實,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豐富而深入的文化圖景。 --- 圖書名稱: 《幽境雅集:中國古典園林、茶道與詩意生活》 圖書簡介 一、 園林之境:移步換景中的天人閤一 本書並非聚焦於傳統書畫的裝裱技藝,而是深入探討中國古典園林——這一凝結瞭文人雅士審美情趣與哲學思想的獨特藝術形式。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蘇州園林的精巧布局、江南私傢園林的婉約含蓄,以及皇傢園林的恢弘氣度。 1. 空間美學的解構與重構: 中國古典園林的核心魅力在於“造境”,即在有限的空間內模擬無限的自然。本書將係統分析園林設計中的“框景”、“藉景”、“對景”與“框中之景”等手法。例如,如何通過一扇月洞門或一處漏窗,將遠處的山巒、近處的水池巧妙地納入觀者的視野,實現“人在園中,景在心中”的藝術效果。我們將詳細剖析太湖石的審美取嚮——其瘦、皺、透、漏的特質,如何被賦予人格化的象徵意義,成為園林中不可或缺的“骨架”。 2. 意境的營造與象徵: 園林不僅是建築的集閤,更是詩意的載體。本書將追溯亭、颱、樓、閣、榭等建築小品的文化內涵。一座小小的亭子,如何根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觀賞角度,擁有不同的名稱與功用,並承載著“望舒亭”的月下情懷或“麯水流觴”的雅集記憶。我們將結閤具體的園林實例,如拙政園的“遠香堂”、留園的“綠淨軒”,闡釋它們如何通過匾額、楹聯和造景,暗示齣主人對道傢“清靜無為”或儒傢“中庸和諧”的追求。 3. 水、石、植物的哲學對話: 水是園林的靈魂,石是園林的骨骼。本書將探討中國傳統美學中對“動”與“靜”的理解。流水潺潺,象徵生命的流逝與不息;而磐石巍峨,則代錶永恒與堅韌。我們還將梳理中國傳統植物的文化符號學,如鬆、竹、梅的“歲寒三友”,以及荷花的“齣淤泥而不染”,探討這些自然元素如何在園林布局中,共同構建齣一個哲學化的、可供沉思的微縮宇宙。 二、 茶之韻:從柴米油鹽到禪思入定 如果說園林是“可居、可遊、可賞”的物質空間,那麼茶道精神則是文人墨客精神世界的延伸與升華。本書將跨越單純的飲茶技巧介紹,深入挖掘中國茶道背後蘊含的修身養性之道。 1. 茶的物質性與精神性: 我們將梳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從《神農本草經》的藥用到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再到明清的泡茶法。重點剖析宋代鬥茶的社會風尚,以及它如何催生齣對茶具、茶藝的極緻追求。 2. 雅集禮儀與空間哲學: 茶道的進行離不開特定的環境。本書將考察“茶室”的設計原則,它往往是園林藝術的微縮體現——小巧、幽靜、重光影的運用。探討“一期一會”的觀念,以及在茶席上,主人如何通過溫潤的動作、精確的節度,引導參與者進入一種專注、平和的“當下”狀態。這不僅僅是禮儀,更是一種將日常行為轉化為修行實踐的方法論。 3. 禪宗與茶的融閤: 茶道的最高境界常與禪宗思想相聯係。本書將解析“清、敬、和、真”的茶道精神,並探討茶湯的苦澀與迴甘,如何映射齣個體生命體悟的曆程——從初識的睏頓到最終的通透。重點剖析蘇軾、陸羽等文化名人與茶的淵源,理解他們如何通過茶來平衡官場與文心的矛盾。 三、 詩文意象:文學中的風景與心境 古典園林與茶道精神,最終都會投射到詩詞歌賦之中。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中國古典文學中,那些構成我們文化集體記憶的“意象群”。 1. “愁”與“樂”的風景錶達: 我們將細緻分析李清照、柳永等詞人筆下的自然景象,理解為何在他們的筆下,殘月、梧桐、斜陽總是與特定的情緒緊密相連。探討白居易的“閑適田園詩”中,如何將鄉村生活描繪成對抗官場傾軋的精神庇護所。 2. 典故與隱喻的解碼: 本書將梳理文學作品中高頻齣現的文化典故,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代錶的歸隱情結,以及“高山流水遇知音”所象徵的知己難覓。通過對這些經典文本的重讀,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多層次的文化解碼係統,理解古人如何利用自然景物來錶達復雜的人類情感與道德追求。 結語:迴歸生活的美學自覺 《幽境雅集》旨在展示,中國古典藝術並非高不可攀的陳列品,而是滲透在生活細節中的美學智慧。通過對園林、茶道與詩詞的係統梳理,我們希望讀者能從中汲取養分,在現代生活中重新發現“慢”的價值,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棲居之地,實現一種有深度、有品位的古典式生活美學。本書圖文並茂,配有大量珍稀園林建築手繪圖及曆代茶器精美拓片,為渴望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讀者提供瞭詳盡的參考與沉思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