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典藏版)

圖說中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自強,施珩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傳統工藝
  • 書畫裝裱
  • 手工技藝
  • 典藏版
  • 藝術
  • 文化
  • 技法
  • 修復
  • 收藏
  • 圖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514171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645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圖說中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典藏版)》,文字簡明扼要,《圖說中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典藏版)》圖文並茂,條理清晰,重在按圖詳說細節,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既可作廣大書畫裝裱工作者、收藏愛好者的參考讀物,也可作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研習書畫裝裱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汪自強,1962年生,浙江杭州人。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研究館員,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傢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紙質文物保護國傢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專傢員會委員,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古代絲綢和紙質文物的修復保護與研究。

施珩,1967年生,浙江杭州人。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多年來從事書畫裝裱,修復工作,特彆是在古舊書畫修復方麵具有較深的造詣。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書畫裝裱設備

第二章書畫裝裱工具

第三章書畫裝裱材料/宣紙綾絹等

第四章書畫裝裱材料/糨糊

第五章立軸裝裱/托製畫心

第六章立軸裝裱/托製花綾

第七章立軸裝裱/鑲料

第八章立軸裝裱/覆背

第九章立軸裝裱/砑畫

第十章立軸裝裱/裝杆

第十一章對聯

第十二章橫披

第十三章鏡片

第十四章扇麵

第十五章冊頁

第十六章手捲

後記

前言/序言

  書畫裝裱是一項講究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專門技藝。古人有“裝潢為書畫之司命”之說。由於中國書畫的材料主要是絹和宣紙,質地縴薄柔軟,一旦著墨上色之後,又往往摺皺不平,所以,為瞭便於收藏觀賞,必須對之進行加厚加固,這便是裝裱最為根本的作用。同時,裝裱還具有裝飾美化和文物保護的功能。古人形容書畫裝潢之美有“金題玉躞、錦賻綉褫”之語;而古舊書畫年久破損,一經良工妙手揭洗修補、全色接筆之後,前代文物便能恢復精神、流芳奕葉。
  中國書畫裝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晉代。晉代以前,裝背尚未成熟。到瞭南朝,我們知道《後漢書》的作者範嘩即以善於裝裱而著名。尤其重要的是,當時開始形成這樣一種風氣:由於君主對於藝事的垂青,宮廷收藏的書畫往往指定專人負責鑒識。這樣,裝裱技術就因而得到瞭重視:宋時徐爰、虞龢,梁時徐僧權、姚懷珍之輩,皆為宮廷書畫裝背能手;虞龢還著有《論書錶》,其中便言及裝潢書畫時錯綜次第的法則。
  降及唐代,貞觀、開元年間,內府圖書皆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羅褾織成帶,以為官畫之裸”。可見唐初宮廷書畫裝裱已經頗具規範,當時日本還特派使臣前來學習,可以佐證。大中初年,張彥遠著《曆代名畫記》,特彆強調收藏、鑒識、閱玩、裝褫之間的密切關係,並專闢一章“論裝背褾軸”,考察瞭當時裝裱發展的曆史,論述瞭裝裱過程中煮糊、修補、裝軸等具體細節。他自稱“餘自弱年鳩集遺失,鑒玩裝理,晝夜精勤。每獲一捲、遇一幅,必孜孜葺綴,竟日寶玩”,從此,文人士大夫開始把裝裱當做賞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
  宋代,隨著絲織業的發達,絲織品種類繁多,有綾、羅、綢、紗、絁、錦等名目,這就為裝裱技術的發展提供瞭物質條件。據載,南宋內府書畫裝裱用錦的花色就有五十五種之多。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宮廷,均對書畫裝裱作齣過具體規定,這就是所謂的“宣和裝”和“紹興禦府書畫式”。宮廷之外,文人士大夫亦對裝裱樂此不疲。米芾所著《畫史》、《書史》,其中就有許多關於裝裱的論述。他能把龜裂和汙損的古畫重新揭洗裱褙,裱件平滑堅牢而不生毛,故以此自矜其裝裱之妙。
  明清以後,書畫裝裱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行業,著名的有蘇裱、京裱、揚幫。“蘇裱”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製和諧貼切,整舊得法,有“吳裝”之譽;“京裱”色彩艷麗,裱褙厚重,舒捲之間,當當作響;“揚幫”則擅長揭裱古畫,仿古裝池。舊畫即使支離破碎,但一經修復,遂為完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清兩代齣現瞭裝潢學的專著,即明代周嘉胄的《裝潢誌》和清代周二學的《賞延素心錄》,兩者對書畫裝裱的工藝過程進行瞭較為係統和全麵的論述,可以說是明清兩代裝潢技藝的總結。
  現代字畫裝裱的技藝,是在古代裝潢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的科學技術使得造紙、紡織、化工、五金、機械等工業生産齣品種繁多、物美價廉的紙張、綾錦、顔料、黏閤劑、刀具、電動器械等,防潮防蛀、去黴去汙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完善。這些都為書畫裝潢業創造瞭前所未有的優良條件。同時,現代美術館、博物館的新型展覽空間,也給裝裱技術的發展提供瞭契機。因此,如何把古代裝裱的技藝、經驗和優良傳統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需要完美地結閤起來,這便是目前書畫裝潢業麵臨的基本問題。
  汪自強、施珩所著《圖說中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一書的齣版,正是對上述這一問題作齣的極有意義和價值的探索與嘗試。該書凡十六章,首論書畫裝裱的設備、工具和材料,次論各種裝裱形式,包括立軸、對聯、橫披、鏡片、扇麵、冊頁、手捲等七種形式裝裱時的具體操作工序。每一章前麵均冠以文字提要。再以精心拍攝的圖片對裝裱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進行瞭圖解,圖片旁邊附以文字說明。整本書圖文並茂,學裝裱者可以按法而治;祛凡設雅,筆墨傢亦因之相得益彰。可以說,這是一本裝裱技術指南。
  汪先生與餘相交有年,近以曆年實踐經驗心得之言刊成此書,嘉惠藝林,因囑餘為序,故聊綴數語於簡端。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書簡介,聚焦於園林藝術、茶道精神與古典文學中的意境營造,內容詳實,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豐富而深入的文化圖景。 --- 圖書名稱: 《幽境雅集:中國古典園林、茶道與詩意生活》 圖書簡介 一、 園林之境:移步換景中的天人閤一 本書並非聚焦於傳統書畫的裝裱技藝,而是深入探討中國古典園林——這一凝結瞭文人雅士審美情趣與哲學思想的獨特藝術形式。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蘇州園林的精巧布局、江南私傢園林的婉約含蓄,以及皇傢園林的恢弘氣度。 1. 空間美學的解構與重構: 中國古典園林的核心魅力在於“造境”,即在有限的空間內模擬無限的自然。本書將係統分析園林設計中的“框景”、“藉景”、“對景”與“框中之景”等手法。例如,如何通過一扇月洞門或一處漏窗,將遠處的山巒、近處的水池巧妙地納入觀者的視野,實現“人在園中,景在心中”的藝術效果。我們將詳細剖析太湖石的審美取嚮——其瘦、皺、透、漏的特質,如何被賦予人格化的象徵意義,成為園林中不可或缺的“骨架”。 2. 意境的營造與象徵: 園林不僅是建築的集閤,更是詩意的載體。本書將追溯亭、颱、樓、閣、榭等建築小品的文化內涵。一座小小的亭子,如何根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觀賞角度,擁有不同的名稱與功用,並承載著“望舒亭”的月下情懷或“麯水流觴”的雅集記憶。我們將結閤具體的園林實例,如拙政園的“遠香堂”、留園的“綠淨軒”,闡釋它們如何通過匾額、楹聯和造景,暗示齣主人對道傢“清靜無為”或儒傢“中庸和諧”的追求。 3. 水、石、植物的哲學對話: 水是園林的靈魂,石是園林的骨骼。本書將探討中國傳統美學中對“動”與“靜”的理解。流水潺潺,象徵生命的流逝與不息;而磐石巍峨,則代錶永恒與堅韌。我們還將梳理中國傳統植物的文化符號學,如鬆、竹、梅的“歲寒三友”,以及荷花的“齣淤泥而不染”,探討這些自然元素如何在園林布局中,共同構建齣一個哲學化的、可供沉思的微縮宇宙。 二、 茶之韻:從柴米油鹽到禪思入定 如果說園林是“可居、可遊、可賞”的物質空間,那麼茶道精神則是文人墨客精神世界的延伸與升華。本書將跨越單純的飲茶技巧介紹,深入挖掘中國茶道背後蘊含的修身養性之道。 1. 茶的物質性與精神性: 我們將梳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從《神農本草經》的藥用到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再到明清的泡茶法。重點剖析宋代鬥茶的社會風尚,以及它如何催生齣對茶具、茶藝的極緻追求。 2. 雅集禮儀與空間哲學: 茶道的進行離不開特定的環境。本書將考察“茶室”的設計原則,它往往是園林藝術的微縮體現——小巧、幽靜、重光影的運用。探討“一期一會”的觀念,以及在茶席上,主人如何通過溫潤的動作、精確的節度,引導參與者進入一種專注、平和的“當下”狀態。這不僅僅是禮儀,更是一種將日常行為轉化為修行實踐的方法論。 3. 禪宗與茶的融閤: 茶道的最高境界常與禪宗思想相聯係。本書將解析“清、敬、和、真”的茶道精神,並探討茶湯的苦澀與迴甘,如何映射齣個體生命體悟的曆程——從初識的睏頓到最終的通透。重點剖析蘇軾、陸羽等文化名人與茶的淵源,理解他們如何通過茶來平衡官場與文心的矛盾。 三、 詩文意象:文學中的風景與心境 古典園林與茶道精神,最終都會投射到詩詞歌賦之中。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中國古典文學中,那些構成我們文化集體記憶的“意象群”。 1. “愁”與“樂”的風景錶達: 我們將細緻分析李清照、柳永等詞人筆下的自然景象,理解為何在他們的筆下,殘月、梧桐、斜陽總是與特定的情緒緊密相連。探討白居易的“閑適田園詩”中,如何將鄉村生活描繪成對抗官場傾軋的精神庇護所。 2. 典故與隱喻的解碼: 本書將梳理文學作品中高頻齣現的文化典故,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代錶的歸隱情結,以及“高山流水遇知音”所象徵的知己難覓。通過對這些經典文本的重讀,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多層次的文化解碼係統,理解古人如何利用自然景物來錶達復雜的人類情感與道德追求。 結語:迴歸生活的美學自覺 《幽境雅集》旨在展示,中國古典藝術並非高不可攀的陳列品,而是滲透在生活細節中的美學智慧。通過對園林、茶道與詩詞的係統梳理,我們希望讀者能從中汲取養分,在現代生活中重新發現“慢”的價值,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棲居之地,實現一種有深度、有品位的古典式生活美學。本書圖文並茂,配有大量珍稀園林建築手繪圖及曆代茶器精美拓片,為渴望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讀者提供瞭詳盡的參考與沉思的維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書中關於“修復”與“保護”章節的論述印象尤為深刻。它清晰地闡釋瞭傳統裝裱技術在文物保護學中的基石地位。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根據書畫紙張或絹帛的受損情況,選擇最閤適的襯紙、砿邊材料,以及如何使用傳統的糨糊進行“托裱”處理,以達到延緩老化的目的。這種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結閤,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藝術鑒賞手冊。它嚮我們展示瞭傳統裝裱如何巧妙地平衡“美學展現”與“物理支撐”之間的矛盾。比如,對於一些受潮嚴重的畫作,書中提齣的分步處理流程,每一步的考量都體現瞭對文物“不可逆性”傷害的極度謹慎,這種對工藝倫理的堅持,是現代快餐式學習中罕見的寶貴財富。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深度挖掘傳統裝裱“規矩”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羅列瞭現存的裝裱形製,例如“冊頁”、“中堂”、“條幅”的形製差異和適用範圍,更深入探討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流派在材料選擇和工藝處理上的微妙區彆。例如,對宋元時期“宋褫”與明清時期“清褫”在裱邊處理上的細微差異,書中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瞭審美趣味的曆史變遷。這種對“度”的把握——比如綾絹的寬度、砿邊的鬆緊、配紙的色相與書畫主體的和諧統一——這本書給齣瞭非常深入的見解,它強調的不是機械復製,而是基於對原作精神的理解而進行的再創造。讀完後,你會發現裝裱絕非簡單的“包裝”,而是一門與畫作本體對話的顯學。

評分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具有東方韻味。作者似乎很懂得留白在視覺傳達中的力量。文字區域和插圖區域的排布疏密有緻,沒有那種信息爆炸帶來的壓迫感。在介紹復雜工具如“砿刀”、“糊刀”的用法時,配圖是經過精心選擇和布局的,它們往往隻截取關鍵的動作點,配閤簡短精煉的說明,達到瞭“一圖勝韆言”的效果。整體感覺是一種沉靜、內斂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光綫柔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紙張和糨糊味道的傳統工坊之中。這種審美上的舒適感,極大地提高瞭長時間閱讀的專注度,讓人能夠心無旁騖地沉浸在對古老技藝的探索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封麵采用的材質觸感溫潤,那種帶著些許粗糲感的紙張紋理,恰到好處地烘托齣傳統藝術的厚重與雅緻。內頁的紙張選用也極其考究,色彩還原度高,即便是微小的細節,比如古代書畫上顔料的暈染層次,或是絲織品裝裱時綫的細微走嚮,都能清晰地展現齣來。特彆是那些需要凸顯立體感的圖片,比如綾絹的摺疊和砿邊的處理,通過精良的影印技術,仿佛能讓人直接觸摸到文物本身的曆史溫度。裝裱工藝的圖解部分,那些工序特寫鏡頭,光影把握得極佳,讓復雜的“打襇”、“鑲嵌”過程變得直觀易懂,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套視覺引導遠勝於冗長的文字描述。整體來看,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而非單純的工具書,擺在書架上都散發著一股文氣。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樸實,帶著一種老匠人對技藝的敬畏感,少瞭一些學院派的空泛理論,多瞭幾分手藝人代代相傳的“口訣”和“心法”。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溝通,用詞精準,沒有太多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即便是初次接觸裝裱知識的人,也能順著文字的脈絡,逐步領會其中的精髓。特彆贊賞的是,書中穿插瞭一些曆史典故和名人軼事,這些故事不僅豐富瞭閱讀的趣味性,也側麵烘托瞭裝裱技藝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比如講述某位大畫傢如何親自督促裝裱師傅完成作品裝裱的細節,讓人體會到古人對藝術完整性的極緻追求,讓人讀來倍感親切和受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