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百家讲坛

说慈禧-百家讲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慈禧
  • 历史
  • 清朝
  • 百家讲坛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文化
  • 传记
  • 女性史
  • 杨静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4668
商品编码:1063174535
出版时间:2007-01-01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说慈禧-百家讲坛
作者:   隋丽娟
市场价:   26.00元
ISBN号:   9787101054668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开本:   16开
商品类型:   图书

   主编推荐
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作序推荐

打破符号化的慈禧形象,洗去历史人物脸上的层层油彩,还原慈禧的本来面目


[争议了百年的女性]


慈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经三次垂帘听政,操控清末政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作为一个女人,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皇宫,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机巧,终达权力巅峰;作为人妻、人母,她权倾一时却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令人扼腕叹息;作为皇太后,她心思缜密、工于心计,在男人的权力世界里纵横捭阖,操权柄于股掌之中;作为晚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更要应付国内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局面,她百般挣扎,却难挽颓势。慈禧经历了怎样不同寻常的一生?她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三千年未见之变局”?《说慈禧》以人性化的视角,带你走进慈禧的内心世界,探寻历史背后的人生。

   内容简介
2007年1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始推出隋丽娟“说慈禧”,同名图书《说慈禧》在2月由中华书局推出,该书以人性化的视角,带你走进慈禧的内心世界,探寻历史背后的人生。本书作者借助大量史料,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加以巧妙加工,充分展示了慈禧起伏跌宕的一生。全书眉目清楚,语言通俗,并配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勾画出一个立体生动的慈禧,读来饶有兴味,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隋丽娟,哈尔滨人,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史学硕士深闰。现会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晚清巨人传·曾国藩》等三部学术著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历史的侧影:晚清风云中的权力、人物与变革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试图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晚清(1840年至1911年)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将深入剖析一系列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复杂的政治生态、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各色人物群像。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外力的冲击 (1840-1870s)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清帝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最初的、也是最剧烈的震荡。我们不以单一的宫廷叙事为主线,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天朝上国”观念的崩塌。 1. 两次鸦片战争的深层剖析: 我们不仅回顾战争的军事过程和条约的苛刻条款,更侧重于分析清廷决策层的认知偏差、地方督抚的反应机制,以及战争如何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重点分析了战后,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夷务”处理的路线分歧。 2. 农民运动的暗流与危机: 太平天国运动被视为晚清内部矛盾的总爆发。本书将细致描绘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基础、其独特的宗教和政治纲领,以及它对传统儒家秩序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的兴起,这标志着中央集权开始向地方势力让渡权力,为后续的权力分散埋下了伏笔。 3. 早期“师夷长技”的尝试与困境: 洋务运动的萌芽阶段,并非如教科书般一帆风顺。我们将深入探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早期企业的创办,分析其背后的官僚体制障碍、资金筹措的困难,以及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壁垒和人才断层。这一时期的改革,更像是在既有体制的缝隙中艰难摸索,其局限性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洋务的深化与体制的挣扎 (1870s-1890s) 进入七十年代后,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改革步伐有所加快,但内部的保守势力与改革派之间的拉锯战日益激烈。 1. 晚清外交的重构: 随着国际环境的恶化,清政府被迫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本书将考察清朝如何逐步适应国际公法体系,以及在处理“教案”和边界冲突中,所展现出的外交智慧与无奈。特别是对中法战争、中俄伊犁危机的处理,展现了不同政治派系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权衡。 2. 地方实权的演变与派系斗争: 洋务派的崛起,使得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批重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军事权力。我们将分析这些地方实力派的运作模式、他们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平衡中央的控制,以及不同派系之间在财政、军事和用人上的微妙竞争关系。 3. 甲午风暴的前奏与溃败: 我们将详细梳理中日之间在朝鲜半岛的博弈,聚焦于清廷内部对于海防与陆防的争论,以及北洋水师在建设中的“重金轻用”和体制弊病。甲午一役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晚清“自强”成果的一次彻底的检验,其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心理的震撼,是本书着重分析的重点。 第三部分:救亡图存的激进与保守 (1895-1908) 甲午战败后的十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为激烈和矛盾的时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各种救国方案蜂拥而出。 1. 维新变法的理想与挫折: 本部分将细致描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演变,分析戊戌变法得以推行的短暂政治契机,以及变法触及的权力核心——尤其是对皇室和传统官僚体系的冲击。重点剖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并非仅仅归结于慈禧太后的反对,更是社会基础薄弱和激进措施引发的保守势力反弹的共同结果。 2.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升级: 我们将探讨义和团运动如何从地方性的反教、反洋势力,转变为影响国家命运的政治事件。分析清廷在“扶义抑洋”和“顾全大局”之间的摇摆,以及八国联军的干预如何将清政府推向全面危机的边缘。庚子国变后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主权的进一步沦丧。 3. 清末新政的“迟来的”改革: 在“庚子之乱”和“预备立宪”的压力下,清政府推出了新政。本书将分析新政在教育、军事、法律、经济等领域的实质性变革,并探讨新政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试图引入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它却在“皇族内阁”的设置上暴露了其维护满清统治的根本意图,从而加速了立宪派的离心。 第四部分:终局:旧秩序的瓦解 (1908-1911)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清王朝最后的三年,权力真空的出现与革命力量的汇聚。 1. 权力核心的变动与不稳定: 光绪、慈禧相继逝世后,年幼的皇帝登基,实际权力落入摄政王手中。分析摄政时期的决策失误,特别是对地方实业家和立宪派的压制,如何彻底断绝了和平过渡的可能性。 2. 汉族知识分子与革命力量的壮大: 详细考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如何通过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积累经验,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新政带来的社会动员能力,在知识分子、海外留学生和新军中发展组织。 3. 导火索与辛亥的爆发: 聚焦于四川保路运动如何牵动了中央的战略部署,分析武昌起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终,本书以清朝的覆灭为终点,总结晚清一个世纪的挣扎,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充满矛盾的近代中国转型图景。 通过对上述四个阶段的详细梳理,本书旨在勾勒出晚清社会在政治、军事、思想和经济层面上经历的巨大撕裂与重塑,展现那个时代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为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性极强,让我在追踪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时感到非常顺畅。它并非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是采用了更具故事性的叙事视角,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光绪皇帝与慈禧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那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对立,更掺杂着亲情、权力制约和政治理念的冲突,那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被细腻地捕捉了下来。作者似乎很擅长抓住那些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对话和未被公开的幕后决策,这些细节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垂帘听政”背后真实运作机制的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向导,穿梭于紫禁城的重重宫门之间,目睹了一场场影响深远的政治风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多维度的解读框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对话”的氛围。它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读者应该如何看待慈禧,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读者自己去审视和评估这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我个人对书中处理“改革与保守”这一核心矛盾的手法非常欣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慈禧定位为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而是细腻地分析了她在维护满清统治根基与顺应时代变革浪潮之间的艰难抉择。书中对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论述尤为精彩,那种紧迫感和无力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体会到历史的巨大惯性是如何碾压个体的意志的。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认知,它提醒我们,评价一个身处历史十字路口的领导者,必须放下现代的审判眼光,代入当时的语境和制约因素去进行考量。这是一次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历史重访之旅。

评分

对于我这种偏爱从文化层面去理解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文化剖析深度非常值得称道。它不仅仅关注了政治和军事层面,还巧妙地融入了晚清的社会风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变迁,乃至宫廷生活的仪式感和审美情趣。书中对于慈禧个人审美情趣的描摹,比如她对戏曲、服饰乃至园林艺术的偏好,都被用来侧面烘托她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和品味,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非常高明。这些侧面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更贴近“人”的维度,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我感觉作者在挖掘这些文化符号时,非常审慎地避免了过度主观的臆测,而是建立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这保证了作品的厚重感。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折射晚清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读起来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说慈禧-百家讲坛》确实挺引人入胜的,作者的叙事功力不俗,把我从一开始的好奇心,一直 ধরে 到了最后,读完之后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那个复杂多面的晚清权臣形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和描摹,仿佛能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宫廷内的暗流涌动。书中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对于慈禧早年经历的刻画,那种从一个普通宫女到权力巅峰的转变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思考命运的无常和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书中对她处理内政外交的关键时刻的分析,也展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到她决策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时代局限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对于想要了解晚清历史和这位传奇女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传统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性光辉与阴影的“她”。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晚清的历史题材有些许审美疲劳,总觉得无非是那些老生常谈的腐朽与没落。然而,这本《说慈禧-百家讲坛》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语言风格颇具张力,时而如同清冷的旁观者,以史家的客观冷静陈述事实;时而又化身为富有同理心的叙述者,去探寻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这种灵活的语调转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避免了单一叙事腔调带来的沉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外交事件时,将清廷内部的派系斗争与外部列强的压力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种内外夹击的困境,让人深刻体会到当时决策者的艰难。它成功地将一位历史人物从教科书的平面形象中“解救”出来,赋予了她鲜活的生命力,使她不再仅仅是“顽固”或“开明”的标签代名词,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空下,努力维护自身地位和国家体面的复杂个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