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修订版)

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南 著
图书标签:
  • 三星堆
  • 金沙遗址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古蜀文明
  • 天赐王国
  • 修订版
  • 中国古代史
  • 神秘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7919
商品编码:1107866488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岳南 著作 定  价:56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01日 页  数:39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087919     三星堆文化以其内涵丰富的器物埋葬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精美的玉石器、神秘的青铜面具、设计精巧的青铜神树、夯土建筑而成的古城墙……所有这些无一不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独特的古蜀国文化的遗存。三星堆文化代表了古蜀国历史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它后来的发展走向如何?这是人们在惊叹之余另一个关心的问题。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解读三星堆文化提供了可能。本书从叙述金沙遗址的发现开始写起,追溯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过程以及由三星堆文物的归属所引发的种种纠葛,书等 暂无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发现、发掘始末以及近年来与三星堆文化密切相关的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广汉县燕氏一家偶然发现器物埋葬坑,挖出大量玉石器,从而揭开了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一角。三星堆遗址真正大规模发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内涵丰富的器物埋葬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精美的玉石器、神秘的青铜面具、设计精巧的青铜神树、夯土建筑而成的古城墙,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独特的古蜀国文化的遗存。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解读三星堆文化提供了可能。 岳南 著作     岳南: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合著)、《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销量达两百余万册。现为台湾地区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文明的低语:探寻古蜀失落的辉煌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中国西南腹地的神秘土地,追溯一个曾与中原王朝并驾齐驱,却又独自绽放光芒的伟大文明——古蜀。我们不聚焦于已为人熟知的考古发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沉默的遗迹、深埋的秘密以及渗透在巴蜀文化骨血中的独特精神世界。 第一部:巴蜀之地的史诗开端 1. 神祇与图腾:早期信仰的构建 在三星堆和金沙的辉煌出现之前,巴蜀地区已孕育出复杂的早期信仰体系。本书从长江上游的史前聚落形态入手,探讨早期人类如何解读自然、敬畏神灵。我们将分析陶器、石刻上反复出现的虎、鸟、人面纹样,它们并非孤立的符号,而是构成了一个早期宇宙观的基础。 大地之灵的塑造: 早期蜀人如何通过祭祀活动与自然力量沟通?探讨在多山、多水环境中形成的独特“山神崇拜”与“水神信仰”。 图腾的演变: 从简单的动物形象到具有强烈仪式感的复合型图腾,分析这些符号在部落联盟形成过程中的凝聚作用。 2. 聚落与权力:从分散到集中的过渡 早期巴蜀社会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众多相互影响、时而冲突的部落构成。本书试图重构这一复杂图景: 地理的制约与优势: 探讨岷江、沱江流域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以及复杂的水文环境对早期农业和聚落布局的影响。 精英阶层的诞生: 通过对早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细致考察,揭示权力的早期集中迹象。那些非实用性的精美器物,是判断社会分化的关键线索。 第二部:青铜时代的异彩纷呈 3. 冶金术的飞跃:巴蜀青铜器的独特语言 古蜀文明的青铜器技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但其风格却迥异于同时期的中原青铜文化。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种“异己性”的来源和表现。 铸造工艺的创新: 探讨古蜀工匠如何掌握失蜡法等复杂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如何服务于他们独特的美学追求。 兵器与仪仗的象征意义: 那些造型奇特的戈、矛、钺,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或许次要,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载体。分析其中蕴含的尚武精神。 装饰母题的解码: 重新审视那些被认为是“谜团”的图案,如多重交叠的几何纹、夸张的神兽形象,尝试将其置于古蜀宗教仪式的情境中理解。 4. 丝绸之路的早期回响:技术与物种的交流 巴蜀地处西南腹地,长期以来被视为相对封闭的区域。然而,考古证据表明,古蜀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外部世界有着微妙的互动。 南方玉石之路: 探讨缅甸、印度河流域的矿物和玉料如何通过复杂的贸易网络输入古蜀,以及这些外来元素是如何被本土化改造。 与周边部落的互动模式: 分析与滇文化、夜郎文化之间的技术、审美和人群的交流,勾勒出早期西南民族的互动地图。 第三部:文化深处的精神世界 5. 萨满与祭司:沟通天地的媒介 古蜀文明的宗教实践是理解其物质文化的钥匙。本书重点关注那些可能扮演“沟通者”角色的精英阶层——祭司或萨满。 仪式的空间: 探讨在特定祭祀场所(如河边、高台)进行的群体性仪式可能包含的内容,以及这些仪式如何强化统治者的合法性。 人祭与献祭的伦理: 这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我们不会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尝试从古蜀社会的生存逻辑和信仰体系中,理解大规模人祭行为背后的文化驱动力,以及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 6. 音乐、舞蹈与叙事:失传的口头传统 青铜器上的神像和图案,无疑是某种宏大叙事的视觉残片。本书试图通过对器物造型、数量配置的分析,来推测古蜀文明可能拥有的口头文学或史诗。 神树与升天: 分析与“神树”相关的器物组合,推测关于创世、英雄升仙的早期神话片段。 权力更迭中的“记忆”: 探讨统治者如何通过在公共空间展示特定的宗教符号和艺术品,来维护或重塑其家族的历史合法性。 结语:被“遗忘”的文明之光 古蜀文明的突然式微,留下了巨大的历史空白。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这些文化元素如何渗透到后来的蜀地文化中,比如汉代蜀锦的纹样、川剧中的神秘色彩,以及民间对“怪异山川”的敬畏。这些“低语”证明了,即使强大的王国烟消云散,其精神的根基也从未真正被抹去。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思辨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上曾经涌现的、光芒四射却又充满谜团的伟大创造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考古报告汇编,而是一次深入文化肌理、试图理解古蜀人如何看世界、如何与神灵共处的精神漫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的手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配图的质量非常高,那些高清的图片,将文字描述的场景具象化了,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读者智商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又增添了一层。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更是一本激发疑问、引导探索的书。每次读完一小部分,我都忍不住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本书成功地在我的心中播下了求知的种子,让我在阅读的旅程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知识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心头一震。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古朴中透着神秘的气息,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一个遥远而又充满未知的世界。我翻开第一页,里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显得很用心,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作者在叙述时,那种娓娓道来的笔法,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解读的鲜活。很多地方的论述,我都觉得作者的视角非常独到,他不像有些历史作品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亲身参与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去。特别是那些对于古代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描摹,细节之丰富,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我对我们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老实说,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一本历史类书籍完全吸引,很多书读几页就放下了。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有一种魔力,让人一旦拿起就难以释卷。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仿佛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讲述一个宏大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穿插的那些对于古代文明生活片段的想象和重构,既符合考古学上的推断,又充满了文学的美感。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我常常为作者那些精妙的推测而拍案叫绝,他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挖掘出惊人的历史信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成功地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大众普及的易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具巧思,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性非常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关键概念时所采用的对比和类比手法,这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非常容易被接受。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段落的深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关注,无论是对某个器物纹饰的解读,还是对某个文化符号的溯源,都做到了严谨而不失趣味。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闭目沉思片刻,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翔实的信息,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知识层层递进的快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它对信息整合的强大能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论述体系。其次,作者对于文化脉络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这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远古的遗存。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么确切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复杂历史现象的全新视角和分析工具。它要求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吸收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无疑是对读者思维能力的一种极佳锻炼。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