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忆父文集
原价:49.80元
作者:黄方毅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010112763
字数:365000
页码:3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忆父文集
近日,领导人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并同各个领导人分别座谈。领导人称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12月27日,《人民日报》)
领导人走访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重提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到底蕴含着什么深意?
毛泽东和黄炎培的谈话内容大体为: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领导人重提“毛泽东历史周期律谈话”,笔者认为有两层深意:第一,共产党人必须高度警惕跳不出兴亡周期率;第二,共产党人必须高度自信能够跳出兴亡周期率。
共产党人非常清楚,当前最大的危险是腐败。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领导人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目前,无论是“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告诫,还是创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八项规定”,以及新华社刊发四常委的“特稿”,都透出一个强烈信号:必须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否则,共产党人必定陷入兴亡周期率的泥潭。
兴亡周期率是规律,但规律也可以被打破,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墨守陈规。如何打破兴亡周期率规律,毛泽东指出了路径——民主。90多年来,中国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民主这条路上,步伐越走越坚实,道路越走越宽广。一直以来,共产党人是这么做的——不但要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还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十八大报告“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重要任务”中有两条——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民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共产党人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共产党人已经找到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一条高度民主、帮助共产党人跳出兴亡周期率的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和每一名共产党人,必须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
领导人重提“毛泽东历史周期律谈话”,意义重大、寓意深远——既是一种鞭策和警示,更是一种高度自信和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值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细细琢磨、认真品味。
内容提要
黄炎培,1878-1965,上海浦东人,一身系有多重身份:既是政治与社会活动家,又是我国近代现代民族工商业的领袖和代表;既是近代教育家,又是学者兼诗人。他创办了当时著名的浦东中学并创办改办了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南大前身)、暨南大学、上海商科大(上海财大前身)、河海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被毛泽东称为“我老师(徐特立)的老师”;他是先被蒋介石推崇、后由毛泽东亲定的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领袖与代表;是辛亥革命元老,曾两拒不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20世纪40年代年代创建民盟与民建并首任两党其主席(主委),1949年周恩来两度来家邀请下出任开国政务院副总理;他还是一位学者与诗人。
《忆父文集: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收集黄炎培的儿子黄方毅先生撰写的回忆父亲黄炎培文章27篇,其中多篇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介绍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的周期率对话。《忆父文集: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附附1945年黄炎培口述、姚维钧执笔的记述黄炎培与毛泽东之周期率对话的内容及过程《延安归来》。
目录
黄炎培与中国共产党附:黄炎培庇护学生党员免遭追杀黄炎培与毛泽东附:毛泽东与黄炎培交往二三事延安对话六十年姚维钧百年祭毛泽东黄炎培延安话民主新中国成立初期黄炎培致毛泽东万言书双清别墅第一客留德贵过留名,立言胜于立功父亲黄炎培与邓小平黄炎培祖宅内史第从祖春申君到父黄炎培黄炎培向蒋预言:日本即将侵华初登蜀道附:黄炎培在都江堰“国难来,我再生”七十年前的宪政努力黄炎培与三联《生活周刊》父亲黄炎培的黔诗黔情黄炎培百年前赴世博中国与世博旅美学涯忆父亲黄炎培在辛亥革命教育救国,不做高官,毅然投身辛亥革命黄炎培的思与行我的父亲黄炎培中国共产党的诤友黄炎培一家三代一脉相承黄炎培的故事附录:延安归来后记
作者介绍
黄方毅,1946生,曾下农村,进工厂。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后调入国务院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从事经济研究。其间先后作为美国鲁斯基金学者、福特基金学者、世界银行高级奖学金首发获得者,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访学并获硕士学位。在发展经济学、世界新技术革命、对外经济、西部开发、台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均有著述,产生一定影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任某上市公司独董、国外某基金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国家与北京市有关部门监督员等。近年转向对其父亲黄炎培的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蓝与微微泛黄的旧纸色调搭配,立刻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是在书店偶然翻到的,光是目录的编排就足以看出作者在梳理这个宏大议题时所下的苦功。它显然不是那种肤浅地罗列各国工业化时间线的作品,而是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制度乃至地理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近现代世界格局。尤其是对于“西方”这个概念的界定,作者似乎做了非常细致的考量,避免了简单粗暴的“欧洲中心论”陷阱。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知识产权和资本积累的章节安排,感觉作者对经济史的理解相当精辟,试图从微观的社会结构变化去解释宏观的历史走向。读完引言后,我的期待值一下子就被拉高了,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看似松散的历史碎片,编织成一张逻辑严密的理论大网,解释那个“转折点”究竟发生在何处,以及它为何如此具有不可逆性。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让人满意,内页的排版清晰,字体选择沉稳大气,非常适合需要长时间沉浸阅读的严肃读者。
评分初读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叙事的节奏感,简直像一部精心剪辑的历史纪录片,起承转合之间充满了张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工业革命初期,那些工匠和发明家们在简陋作坊中迸发出的创造力时,那种现场感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煤烟的味道和汗水的咸味。他没有一味地赞颂技术进步的“必然性”,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那些被历史进程“淘汰”的、同样具有先进性的技术路线,这使得整个叙述的层次感一下子就丰富起来,避免了单向度的线性发展叙事。这种辩证性的视角,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成功模式,真的就是唯一的、最优的路径吗?书中引用的那些早期文献和地方志资料,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这些一手材料的引用,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让那些宏大的历史结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事实之上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论述深度上,确实达到了学术前沿的水准,尤其是关于“制度内生性”的那部分分析,读起来颇有挑战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作者似乎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了如指掌,并将其娴熟地应用于历史情境的分析之中,比如对契约精神如何在不同社会中扎根或异化的探讨。然而,正是这种高密度的理论阐述,也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智力上的疲惫”。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历史知识储备,还需要对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范式有所了解,才能跟上作者飞快的思想跳跃。但这同时也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分析历史变迁的“工具箱”。对于那些希望超越通俗历史读物,真正想钻研历史深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硬核”之作,它会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历史观。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巧妙,它没有试图用单一的“文化优越论”来解释一切,而是引入了多重变量的相互作用模型。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商业伦理的形成时,引入了宗教改革后个人主义兴起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这使得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市场激励,而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但有趣的是,作者在讨论到殖民扩张带来的原始积累时,又迅速切换到残酷的权力政治和资源掠夺的分析轨道,这种在人文关怀和冷酷的现实主义之间的无缝切换,展现了作者驾驭复杂议题的深厚功力。虽然论证过程极为严谨,但阅读体验上却丝毫没有枯燥感,这归功于作者对历史场景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不同时代思想家观点碰撞的精彩描摹。读完相关章节,我对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因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少了一些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评分合上书本时,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既有一种被深刻启发的满足感,也伴随着一丝对当下世界的清醒认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着墨于“落后”如何成为一种结构性困境,它讨论的不仅仅是技术或财富的差距,更是关于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长期失衡。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轻松的预言或简单的“发展秘籍”,相反,它以一种近乎悲凉的笔调,揭示了历史惯性是多么强大而难以撼动。其中对非西方世界内部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失败案例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它直指核心的权力结构问题,而不是归咎于外在的压力。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东西方对比”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如何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做出关键性选择的深刻反思录。它的价值不在于告诉我们“谁赢了”,而在于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赢的”,以及这种赢的代价是什么。
评分书名非常讨巧,抓人眼球,也确实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也比较出色,值得一看。.......................................................................................................................................................
评分很不错,基本上买的百分之六十的书都是中信出版的,喜欢!
评分书是不错,值得阅读,就是快递员把书边搞坏了。不过,还是发货速度超慢,二周才收到……
评分都是好书,非常好,长知识!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和装帧设计都是很不错的,买来看看的!
评分书没问题,就是发货太慢。
评分学习,充实自己
评分还没读,冲着中信买的,应该不会失望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 还在拜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