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和煦的叙事描述。严谨有余、晦涩刻板、深奥难懂是一般历史专著给人们普遍的感受。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口语,而不是书面语描述历史,对于喜爱历史的人们来说,通常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翻开《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城》这本书以后,作者淳朴、通俗、口语化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在撰写史实,莫如说是在讲述一段段曾经发生在寻常人家身边的往事。如书中关于撒马尔罕城的布局是这样描述的:“站在撒马尔罕城的街头,一座座蔚蓝色的穹顶像珍珠般在阳光下闪亮着,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帖木儿家族陵墓、兀鲁伯神学院和兀鲁伯天文台无一不在向我们‘打招呼’,‘邀请’我们去与它们交谈”。尤其书中对于帖木儿雕像的描述更发人深思:“潮起潮落,尘埃落定了,爱恨情仇,恩怨得失远离了他,经过岁月的磨砺,如今的帖木儿已把沧桑隐藏在心底……”历史本来就应该是让老百姓读懂的,供普通人在茶余饭后谈论的,为人们所广泛议论传唱的,关于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事情。与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有价值道理一样,历史只有走出少数从事研究的圈子里人的书斋,走进寻常百姓人家,才有更大的意义,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窃以为,本书通俗性、可读性、趣味性的叙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以前人们关于历史专著的印象,是历史之幸,也是普及历史知识的学人之幸!
评分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评分绝对值得购买的好书
评分听说要有十个字才能给京豆
评分 评分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或Самар?анд) Самар意为“肥沃”,?анд意为“土地”,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1] 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公元前4世纪,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
评分《魏书》称为悉万斤;《隋书·西域记》称为康国;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康国;唐杜环《经行记〉作康国、萨末建;《新唐书》称为康国、萨秣建,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寻思干;《长春真人西游记》作邪米思干;《元史》作薛迷思加;明陈诚《西域番国志》、《明史》、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均作撒马儿罕。
评分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