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考古

冶金考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京华 著
图书标签:
  • 冶金学
  • 考古学
  • 材料科学
  • 古代技术
  • 考古冶金
  • 金属考古
  • 历史
  • 文化遗产
  • 科技考古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0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39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冶金考古》从中国古代金属开采、冶炼、铸造锻造遗址的发现和典型金属器物的分析入手,全面综述了20世纪冶金考古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作了概括和总结。全书约10万字,配有彩图7幅、插图83幅,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李京华,一九二五年生于河南栾川。一九五三年毕业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美术专修班。曾任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掘组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科技史学会金属史委员会委员。主持和辅导发掘河南、湖北、山西和江西等省古代矿冶遗址十余处。著有《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南阳古代冶铁》(合著)等书及《河南冶金考古发现与研究》等论文一百九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古代金属矿开采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一)金属矿开采的文献史料
(二)铜矿遗址
1.商周铜矿遗址
2.汉代及以后铜矿遗址
(三)铁矿遗址
1.汉代铁矿遗址
2.唐代铁矿遗址
3.宋代及以后铁矿遗址
(四)银、金及锡铁共生矿遗址
1.唐宋银矿遗址
2.宋代锡铅及锡铁共生矿遗址
3.明清银、金矿遗址

二、中国古代金属冶炼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一)冶铜遗址
1.商代冶铜遗址
2.西周冶铜遗址
3.春秋冶铜遗址
4.战国冶铜遗址
5.汉代及以后冶铜遗址
(二)冶铁遗址
1.战国冶铁遗址、
2.汉代冶铁遗址
3.魏晋南北朝冶铁遗址
4.唐宋及以后冶铁遗址
(三)冶银遗址
1.唐宋冶银遗址
2.明清冶银遗址

三、中国古代金属铸造锻造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一)铜器铸造遗址
1.夏代铸铜遗址
2.商代铸铜遗址
3.西周铸铜遗址
4.春秋铸铜遗址
5.汉代铸铜遗址
(二)铁器铸造锻造遗址
1.战国铸铁遗址
2.汉代铸铁锻铁遗址
3.魏晋南北朝铸铁遗址
4.元明铸铁遗址

四、中国古代典型金属器物的分析与研究
(一)典型铜器
1.陕西临潼姜寨第一期仰韶文化铜片
2.河南登封工城岗龙山文化四期夏代铜鬻残片
3.河南安阳殷墟铜圆聋
4.河南安阳殷墟司母戊方鼎
5.河南淅川春秋铜禁
6.湖北随州曾侯乙战国铜尊盘
7.北京明永乐铜钟
(二)典型铁器
1.河北沧州五代铁狮
2.湖北当阳宋代铁塔

五、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一)冶铜技术
(二)冶铁技术

六、20世纪冶金考古的收获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铜矿遗址
中国早期小件铜器的发现地点较多,也非常分散。这些出土的铜器有可能是就地开采、铸器的。在不少出土之处未能发现矿冶遗址。尽管商周以前矿冶遗址的发现甚少,但其已被人们开采应该是肯定的。古代开采的基本都是浅层矿,只因后代在深采或扩采时往往将古采遗迹破坏而不易被发现。
从近半个世纪的考古成果来看,早期铜器及与铸铜有关遗物、铜矿冶遗址有两个大特点:一、公元前四千二百六十年至一千六百年以前(相当于夏代以前)的铜器及与铸铜有关实物的出土地点全部在黄河流域中部两岸。二、商周早期的铜矿冶遗址基本都位于长江两岸,虽然在山西中条山和内蒙古地区也有发现,但时代较晚。具体包括:长江中下游的湖北黄石、铁山和铜绿山、阳新,江西的瑞昌、德兴、九江和铅山,安徽的铜陵、南陵、贵池、繁昌、安庆、宣城,湖南的湘西麻阳,云南东川,广西北流铜石岭等遗址,统称为南方区;山西中条山区垣曲的铜锅、马蹄沟、店头,内蒙古地区等遗址,统称为北方区。在上述遗址中,经正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有瑞昌遗址和铜绿山遗址。此二处遗址反映的采掘技术最为丰富,基本可以代表中国商周时期开采铜矿的技术成就。

前言/序言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旷野之歌:失落文明的拓印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与“冶金考古”无关的作者名,例如:艾莉丝·麦克弗森]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与“冶金考古”无关的出版社名,例如:星尘文库] 开本与装帧: 精装,护封,插图丰富,共计XX页(约1500字内容展开) --- 内容提要: 《旷野之歌:失落文明的拓印》并非聚焦于古代金属的冶炼与器物研究,它是一部深入广袤无垠的荒野腹地,探寻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依赖自然律动生存的早期人类群落的生存哲学与社会结构。本书的主线围绕着对“灰烬之地”——一个位于偏远高山与干燥河床交界处的神秘聚落遗址——的十年田野考察展开。 作者摒弃了传统考古学中对“技术进步”的迷恋,转而关注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对风、水、光影以及植物节律的精确掌握,构建起一个高度自洽且环境可持续的社会形态。书中详尽描绘了“灰烬之人”的日常:他们如何利用特定石材的共振原理来预警风暴,如何通过观测候鸟的迁徙路径来确定季节的微妙转折,以及他们如何将抽象的天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农业布局。 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解构了权力与知识在这些边缘社群中的流动方式。权力并非集中于少数祭司或首领手中,而是分散在那些对环境信息解读最为精准的“聆听者”群体中。作者通过对大量口头传说、岩画符号(非传统陶器或金属铭文)的转译,揭示了一个在极度贫瘠的环境中,依靠集体智慧和对自然微妙变化的敏感性而繁荣了数个世纪的社会模型。 第一部分:风的语言与地貌的记忆 本书伊始,带领读者穿越阿卡迪亚山脉的迷雾,进入本书的核心研究区域——“寂静盆地”。这里的地貌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史书。作者首先描述了如何辨识古代人造环境与自然侵蚀的区别。在灰烬之地,我们看不到大规模的防御工事或冶炼炉渣,取而代之的是精巧的引流系统,这些系统由未经加工的原生石块构成,其排列精确地遵循了当地雨季水流的能量分布图。 主题聚焦:水文的哲学。 作者用近三章的篇幅探讨了“灰烬之人”对水的哲学态度。水被视为生命与知识的载体。书中记录了对一处地下蓄水系统的发掘,该系统并非挖掘成井状,而是通过一系列斜坡和渗滤层,利用重力将地表径流缓慢净化并储存在自然形成的岩洞中。其复杂程度远超同时期已知的所有已知灌溉技术,但其基础原理却异常朴素:与自然流动方向“合作”,而非“征服”。 符号的低语:岩画中的生态知识。 与描绘战争或狩猎的常见岩画不同,灰烬之地的岩画主要记录的是物候学数据。书中对一处被保护完好的洞穴壁画进行了细致的拓印与分析。这些图形描绘了某种已灭绝的稀有苔藓的生长周期、特定星辰在一年中特定时间的相对位置,以及伴随这些现象出现的动物行为模式。这些并非艺术创作,而是高度凝练的生态教科书。 第二部分:结构与信仰的交织 随着考察的深入,研究转向了该文明的社会结构。与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的等级分化不同,灰烬之人的社会体现出一种基于功能性的弹性结构。 “编织者”的智慧。 抛弃对“王室”或“祭司阶层”的传统搜索,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被称为“编织者”的群体。他们负责管理社区的知识库,但这并非通过书写,而是通过复杂的口头叙事和仪式性的舞蹈动作来维护。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停顿都对应着一个重要的环境信息或历史事件。书中附录详细对比了现代人类学家记录下的这些舞蹈与古代遗址中发现的特定祭祀场地的布局,揭示了其结构上的精确对应。 非物质的财富观。 本书有力地反驳了“文明发展必然伴随私有财产的积累”的论断。灰烬之地的财富衡量标准是“知识的流通性与环境的健康度”。他们没有发现贵金属或大量可囤积的粮食储备,他们的“宝藏”是关于如何应对百年一遇干旱的详尽记忆,以及对稀有药用植物生长地的准确地图。 建筑的呼吸。 遗址中的居所布局也体现了这种无痕迹生存哲学。房屋的建造极少使用粘合剂,多采用干砌法。但其巧妙之处在于通风系统的设计。通过对风向的计算,每个居所都设计有自然的热压差通风口,使得在极端温差下,室内温度变化被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这是一种对热力学原理的本能把握,而非基于复杂数学模型的工程学。 第三部分:失落的轨迹与现代的反思 在考察的最后阶段,作者试图重建“灰烬之人”消失的原因。这并非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个缓慢的、与环境变化同步的“退化”过程。 渐变的生态阈值。 证据表明,气候的长期、缓慢变化(而非单次地震或洪水)逐渐打破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当他们引以为傲的物候学模型开始失灵时,知识的权威性随之动摇,社区的凝聚力也开始瓦解。这不是技术失败,而是生态支撑系统的崩溃。 “拓印”的意义。 本书的最终论点在于,这些失落的文明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不是他们制造的器物,而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将自我完全融入自然循环,将生存视为一场持续对话的哲学。他们留下的“拓印”,是对现代社会过度依赖物质积累和抽象模型的有力警示。 《旷野之歌》以其细腻的田野描述和对非传统考古学视角的坚持,为读者提供了一扇通往另一种可能的人类历史的大门,一扇通往那些在风中低语、在岩石中铭刻智慧的古老灵魂的通道。本书是献给所有对“进步”的定义持有质疑,并对人类韧性抱有深厚好奇心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火的祭司:炼金术的科学前身与近代化学的萌芽》这本书则带我进入了一个更加神秘和充满哲学思辨的领域。它探讨的不是成熟的冶金学,而是那些徘徊在魔法、哲学和早期化学之间的“炼金术”实践。作者以一种既尊重历史又批判性的眼光,梳理了炼金术士们对“贤者之石”的追寻,以及他们在尝试转化贱金属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无数关于物质、酸碱反应和提纯方法的知识积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世纪阿拉伯世界和拜占庭帝国在金属提纯技术上的贡献的梳理,这些成果往往被后世的科学史所忽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人类认知是如何在一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环境中,逐步提炼出科学的内核。它提醒我们,早期的“科学家”往往是那些大胆的实验者,即使他们的最终目标可能带有幻想色彩,但其操作过程和记录积累,构成了后续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是一本关于“知识的萌动”的精彩论述。

评分

翻开《失落的熔炉:中世纪手工业者的秘密日记》,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所吸引。这本书采用了独特的“日记体”叙事,通过一个虚构的但细节极其考究的勃艮第地区铁匠学徒的视角,展现了从中世纪早期到文艺复兴前夜,欧洲金属加工业的真实面貌。与其他侧重于考古发现或宏观技术演进的著作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手艺”本身的细腻捕捉。比如,学徒对不同木炭质量如何影响炉温的细微差别,对不同季节锻造钢材韧性的体感认知,以及行会内部等级森严的学徒制度和技术保密措施,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思考,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这些工匠是如何仅凭经验、听觉和触觉,就能稳定地生产出符合特定用途的工具和武器的?书中关于“热处理”的描述尤为精彩,作者似乎将火焰的颜色变化、金属的呻吟声,都转化成了文字,引导读者进入那个充满汗水与火光的作坊世界。这本书不仅是技术史的补充,更是一部关于中世纪“知识传承”和“工匠精神”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铁与血的低语》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它没有纠缠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将镜头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技术革新。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描绘了从早期铜器时代到工业革命前夕,金属冶炼技术如何如同暗流涌动般,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战争形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早期坩埚技术发展的细致考证,那些关于不同矿石配比、熔炼温度控制的描述,读起来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烟尘和灼热的气息。书中对不同地域冶金术特色的对比分析也极为精彩,比如对比了中国古代复杂的多层合金技术与古罗马对高纯度青铜的偏执追求,这揭示了技术发展路径的多元性。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扎实的学术支撑,又不失文学性的描摹,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沉浸其中,领略到那些沉默的金属背后蕴藏的惊人智慧。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冰冷的器物,意识到每一次敲打、每一次淬火,都凝聚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不懈探索。

评分

对于那些追求极端深度和跨学科视野的读者来说,《青铜时代的密码:地中海贸易网络中的材料流转》无疑是一部必读的巨著。这本书的野心很大,它试图通过对青铜制品中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的结果,来重构整个青铜时代的全球(就当时而言)供应链网络。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到近乎偏执,从塞浦路斯铜矿的地理特征到爱琴海船只的装载量估算,每一个数据点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交叉验证。我尤其震撼于书中对“锡的稀缺性”与“地缘政治”之间关系的分析。锡作为青铜的关键组分,其来源地相对集中,使得贸易路线的任何中断都可能引发区域性的文明危机,书中清晰地展示了这种材料依赖如何驱动了早期帝国的兴衰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尽管涉及大量的化学分析图表和复杂的网络模型,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确保了这些硬核内容并未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彻底打破了地域限制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古代技术是如何通过全球化的贸易活动,将远隔千里的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评分

如果你对建筑史或者早期大型结构物的建造感兴趣,那么《巨石的遗产:从史前巨石阵到罗马万神殿的结构革命》绝对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这本书巧妙地将冶金技术置于土木工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金属工具(如青铜凿子、铁制吊具)的改进如何直接影响了人类对石头和木材的加工精度与速度,从而支撑了古代宏伟建筑的诞生。作者没有将重点放在青铜器本身,而是放在了“应用端”——那些被加工的材料。例如,书中对古埃及采石场使用的工具磨损率的推算,以及亚述人如何利用铁制工具提高神庙浮雕的细节表现力,都令人拍案叫绝。它清晰地论证了,没有冶金技术的进步,许多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古典建筑奇迹,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本书的插图质量极高,那些对工具结构和切割角度的精确复原图,为理解古代工程的难度提供了直观的帮助。它成功地在技术史和建筑史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这套书很好!几乎买齐了,大都是在京东上趁着打折返券减满活动买的,在实体书店几乎找不到了。。。

评分

实用的参考资料,对于一个想大致了解历史,想作一些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还是有很直接的帮助的

评分

物美价廉,读着还不错!

评分

质量好,得好好学习了

评分

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物美价廉,读着还不错!

评分

一直想看的书,支持京东图书

评分

质量好,得好好学习了

评分

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