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石谱(外七种)

云林石谱(外七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宏义,廖莲婷,王云,朱学博,杜绾 著
图书标签:
  • 石谱
  • 古籍
  • 金石
  • 碑帖
  • 书法
  • 篆刻
  • 收藏
  • 文史
  • 地方文献
  • 云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09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32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宋元谱录丛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页数: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林石谱(外七种)》原名《考古图》,今抽出其中考古部分,以大部归之为石谱,命《云林石谱(外七种)》,含《宣和石谱》《渔阳公石谱》《燕几图》《桂海器志》《琴笺图式》《云林石谱》《太湖石志》《茶具图赞》等八种宋元谱录著作。《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1118—1133年,是我国古代最完整、最丰富的一部石谱,约14000余字、描述的石头有116种,详略不等地叙述其产地、采取方法、形状、颜色、质地优劣、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坚硬程度、纹理、光泽、晶形、透明度、吸湿性、用途等。这116种石头中,按性质分,有比较纯的石灰岩,有石钟乳,有砂岩,有含锰质或铁质的石灰岩或砂岩,有比较纯的石英岩、玛瑙、水晶,有叶腊石、云母、滑石,有页岩,有比较纯的金属矿物和玉类,还有化石。书中记载的石头产地范围甚广,达到82个州、府、军、县和地区。

目录

总序 顾宏义
前言
云林石谱 (宋)杜绾
宣和石谱 (宋)祖秀
太湖石志 (宋)范成大
渔阳公石谱 (元)渔阳公
桂海器志 (宋)范成大
琴笺图式 (宋)赵勰
燕几图 (宋)佚名
茶具图赞 (宋)审安老人

前言/序言


《宋元明清古籍书目辑考:以书目学视角重构中国古代典籍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传统书目学方法,系统梳理和考证宋、元、明、清四代中国重要典籍流传脉络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海量的一手文献为基础,摒弃了笼统的时代划分和宽泛的文学史叙事,转而聚焦于具体的版本异同、著录沿革、著录者之意图,力求还原一部鲜活的中国古代典籍生态图景。全书不仅是对传统书目的整理与辨析,更是一次深入的文献学考古,旨在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士人对知识的认知结构与典籍的社会价值变迁。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宏大的板块,分别对应宋代典籍的开创与定型、元代典籍的区域性整合、明代典籍的官修与私刻高潮,以及清代典籍的集大成与规范化。 第一部分:宋代的典籍权威与刻印体系 此部分重点考察宋代官修、私刻以及寺院刻本的特征与相互影响。我们着重分析了《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等早期书目在确立典籍权威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详细剖析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如何深刻影响了文献的传播速度与准确性。具体研究了《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官刻本的组织方式及其对后世官方修史的影响。同时,对徽宗时期对道藏经典的整理与刻印项目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与宗教诉求。不同于以往将宋刻简单概括为“精善”,本书通过对“折本”“蝴蝶装”等物理形制的考证,深入阐释了特定时期文人对阅读体验的追求。对于宋人对古籍的“校勘”行为,本书也进行了文献层面的梳理,指出宋人校勘的侧重点常在于恢复古义,而非后世强调的文字形变。 第二部分:元代的整合与地域性文化的勃兴 元代作为多民族政权,其文化政策对典籍的编纂与流传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本书着重考察了元代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体系,特别是对程朱理学经典的注疏与刻印情况。元代是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的关键期,本书细致梳理了浙江、福建等地的地方志和族谱的编修热潮。这些地方性文献的兴盛,标志着知识传播重心开始从朝廷向地方士绅阶层转移。此外,对元代戏曲、说唱文学的早期整理与抄本流传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在官方正典之外,民间知识的活力和传承路径。元代的抄本(如某些医药方剂集)往往保存了比后世刻本更为原始的文本信息,本书对此类抄本的物质性特征进行了细致描述。 第三部分:明代的盛世与典籍的私化倾向 明代是典籍出版的黄金时代,“三杨”、“嘉靖新刊”、“万历古籍”等术语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驱动力和学术思潮。本书深入剖析了明代中晚期文人集团(如藏书家、出版商)对典籍选择和整理的话语权。我们重点考察了如《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及其对后世抄录、节录的影响,并对比了其与清代官修《四库全书》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上的异同。对于私人书坊如福建的闵刻、江西的赣刻,本书通过比对不同书坊的版式、用纸、讳字处理等细微差别,重构了明代出版市场的竞争格局。明代修订的各类丛书,如特定领域的“秘笈”汇编,其选材的精妙与功利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四部分:清代的集大成与典籍的规范化 清代典籍研究的重点在于“考据学”的兴起及其对文献整理的巨大影响。本书将《四库全书》视为清代典籍整理的顶峰,但更关注“禁毁”与“存佚”之间的张力。我们详细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骘标准,指出其如何将历代典籍分类归档,并以此规范了后世学者的阅读范围。同时,本书并未忽视大量地方性、专门性学术成果的刊刻,如乾嘉学派对金石学、目录学的深入研究,这些成果往往以小规模的精刻本形式流传,是清代学术深度的体现。对于清代的“钞本”研究,本书关注其作为对前代文本(尤其是宋元本)的二次校勘证据价值。 结语:书目学视阈下的知识权力转移 全书最终落脚于书目学方法论的探讨。通过对四朝典籍流变的考察,本书揭示了从早期侧重“收录”到明代侧重“出版”再到清代侧重“规范”的知识权力转移过程。它强调,每一部典籍的存世、亡佚、重刻,都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合力的产物。本书旨在为中国文献学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以实证为基础的框架,为今人理解传统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提供新的参照系。全书辅以详尽的引文索引和版本对比图表,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虽然只有一本,但感觉内容信息量巨大),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对具体石种的描述上,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与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石头的物理特征,更是在捕捉石头与自然、与匠心之间的微妙联系。那些关于纹理、色彩、光泽的描述,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品味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触觉上的联想。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去想象那些未曾谋面的名石,竟然能在大脑中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这种文字功力,绝非寻常博物志所能比拟,它融合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浪漫,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和满足。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些,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对赏石文化有一定基础的同好者准备的“进阶宝典”。对于初学者来说,其中不少术语和典故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但正是这种需要下功夫去啃的特性,让每一次“豁然开朗”的瞬间都显得格外珍贵。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神韵”和“气场”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触及到了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灵性的理解和崇拜。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东方美学和生活哲学的侧记,让人在鉴赏石头之美的同时,也反思自身的精神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尽管内容涵盖了多个“外种”,但整体逻辑脉络却非常流畅,没有丝毫的跳跃感。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由选择阅读的侧重点,而不会感到迷失方向。特别是那些历史考据的部分,作者似乎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追溯每一块名石的来历和传承,这些旁征博引的史料和轶闻,极大地丰富了石谱的文化内涵,让冰冷的石头瞬间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故事。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光是这些穿插其中的历史片段,就足以让人津津有味地读上半天,绝非枯燥的列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引导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我们身边的自然界。过去我可能只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山石流水,但读完此书后,我开始放慢脚步,去留意那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一块普通石头的底色变化、一处细微的纹理走向,甚至是一块石头在不同光照下的色彩层次。这种由书本激发出来的“观物”的深度和专注度,无疑是对日常生活的极大提升。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鉴赏力,源于深入的观察和持久的热情,而这本《云林石谱(外七种)》,正是点燃这种热情的绝佳引信,它成功地将一种高雅的爱好,以一种平易近人又富有深度的形式,传递给了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评分

这本《云林石谱(外七种)》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古朴而典雅的气息。我本身对古典文献的收藏和阅读就颇有偏好,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无疑是抓住了我的眼球。尤其是封面那遒劲有力的字体和古色古香的纹饰,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把玩赏石的年代。内页的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精细的图版或手绘的插图,也处理得极为到位,细节丝毫不含糊,这对于一部涉及到专业鉴赏类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无论是用于案头研读,还是陈列欣赏,都显得格外有品位。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不错,物流很快,价格很便宜。

评分

挺好!

评分

好。。。。。。。。

评分

我怎么就想到了水浒英雄呢?

评分

书不错,还没看,趁活动囤了点书,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物流也非常快。谢谢京东!

评分

书很好,打折时候买的,很便宜!阅读很快乐!

评分

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