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我参考过的几本关于定性研究的入门书籍相比,这本书在涵盖范围的广度上显得尤为突出,它似乎力图将过去五十年内所有重要的质性流派都囊括进来,从现象学到行动研究,从符号互动论到批判理论,无所不包。这种“大而全”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内容上的肤浅化,尤其是在探讨跨学科应用时。例如,当它触及到文化人类学中的民族志方法时,其论述显得过于简略,完全没有体现出民族志研究中那种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深度参与的精髓。对于一个想要深入了解某一特定方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像是一份目录,告诉你“还有这些东西存在”,但并未提供足够的深度来让你真正领会其精髓。它更像是一次快速的云端漫步,让你看到了远处的地标,却没能让你真正踏上那片土地去感受土壤的质地。因此,我可能会将它作为快速浏览和获取名词解释的参考书目,但若要进行实际的研究设计或数据分析,我还需要转而寻求那些聚焦于单一方法论的更详尽的专著。
评分天哪,最近我啃完这本号称是“入门必读”的指南,心里五味杂陈。坦白说,我本来期待能有一本结构清晰、循序渐进的工具书,能带我这个初学者顺利跨入质性研究的殿堂。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广撒网的文献综述,它堆砌了大量的理论术语和不同的范式,但真正深入挖掘每一个方法的实践细节时,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比如,当我们讨论扎根理论时,作者似乎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提编码的三个阶段,但对于研究者在面对海量文本时,如何进行真正的概念生成,那种在数据与理论之间挣扎的微妙过程,却着墨不多。我翻阅了好几遍,试图找到一些具体的、可以立刻上手的操作步骤或者范例分析,结果总是导向更宏大的哲学思辨,而不是脚踏实地的研究操作手册。这种“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对于急于启动第一个研究项目的我来说,实在有些令人沮丧。感觉作者仿佛假设读者已经对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了如指掌,然后直接抛出了一系列复杂的高阶概念,导致我这个新手在吸收消化这些信息时,需要额外花费大量精力去查阅其他补充材料,才能真正理清头绪。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变成了一场费力又不一定高效的探索。
评分从装帧和版式设计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有些过时,阅读起来缺乏现代学术著作应有的清爽感和条理性。大量的长段落和密集的引文,使得重点的凸显变得非常困难。我发现自己需要反复阅读某几句话,才能确定作者究竟是想强调某个方法论的优势,还是仅仅引用了某位学者的观点。如果作者能够在关键概念或核心论点旁加上醒目的边注、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相信对于快速捕捉信息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介绍几种不同的质性数据分析软件的比较时,如果能提供一个简洁的对比表格,说明它们各自擅长的功能和局限性,那效果会比当前这种纯文本的罗列要好上百倍。现在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所有的信息都以同等的权重呈现出来,迫使读者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挖掘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洞见。这种阅读上的“体力消耗”,无疑分散了我对核心研究技能学习的注意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信息架构上,急需一次彻底的现代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一代的研究学习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对“反思性”(Reflexivity)概念的反复强调,但这种强调似乎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过度饱和,反而稀释了其应有的力量。几乎每一章都以“研究者必须保持反思”收尾,但关于如何系统性地进行这种反思,却缺少了具体的工具箱。我们都知道,质性研究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互动,研究者的偏见和立场必然会渗透到数据收集和解释中,这一点我完全认同。然而,仅仅反复提醒这一点是不够的,读者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将这种“反思”转化为可观察、可记录的实践。比如,如何撰写有效的反思日志?在撰写报告时,应该以何种结构和篇幅来呈现自己的反思过程,才能既展现了透明度,又避免了自我辩解的嫌疑?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始终停留在一种哲学姿态上,未能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这就像一本烹饪书告诉你“要用心做菜”,却没有教你如何控制火候或精确配料,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渴望提升技艺的人来说,帮助实在有限。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用一种极其学术化且略显疏离的笔调展开,仿佛是在向同行介绍一个已经成熟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在引导一个新丁。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研究伦理”和“研究效度”的章节,期望能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处理敏感数据或如何进行三角互证的具体指导。然而,我发现这些关键部分的处理方式过于笼统和抽象。伦理讨论停留在“知情同意”和“保密性”这些基本原则层面,没有触及到在深度访谈中,如何应对受访者情绪波动,或者在群体焦点小组中如何平衡不同声音的实际困境。至于效度问题,它罗列了若干检验标准,但缺乏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当一个研究结论被质疑时,研究者应当如何回溯性地论证其可信赖性。我感觉作者更侧重于描述质性研究的“是什么”,而非“如何做才能做好”。这种理论的丰满与操作的骨感之间的巨大落差,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本放在学术会议桌上,用来展示作者知识广度的文集,而不是一本真正能陪伴研究者度过研究周期的伙伴。
评分和质性研究手册一样,这无疑是一本经典著作,值得学习质性研究的每个人读
评分学习所需,还没阅读,不过是老师推荐的,可读性应该可以吧
评分和质性研究手册一样,这无疑是一本经典著作,值得学习质性研究的每个人读
评分质性研究导引质性研究导引
评分书不错,纸张也很可以
评分书送的很快,质量很好。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好
评分方法的参考书,慢慢吸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