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版《中国人的蜕变》,实乃希望陷入纠结、困惑、迷茫、焦虑之苦闷中的当代人们能够从中觅得安谧之道。
唯有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明确传统生活方式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我们才可以细数自己身上所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之具体表象,判断其对现代化生活的利弊效果,再在此基础上,抛弃过时的、无谓的传统生活样态,保留中华文明之精华,并顺应历史发展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式生活方式。
本书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清晰、更理性、更自觉、更积极的姿态生活在当下社会,使中华文明这棵古树上长出新的枝桠,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杨国枢, 1932年12月生于山东胶县。1959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6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70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台湾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兼任台湾心理学会、台湾测验学会、台湾民族学会、亚洲社会心理学会的理事长。曾加入美国心理学会、香港心理协会、国际心理学家协会。现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心理学系讲座教授、台湾中原大学心理学系及心理科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天津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
中国人的缘的观念与功能
一、传统中国人有关缘的观念
传统中国人的宿命观是很强的。宿命观作用于人际关系方面,便形成了“缘”的观念。缘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命定的或前定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在世俗传说里,缘是对各种人际关系最方便的解释。和谐而喜剧性的关系固然是缘,龌龊而悲剧性的关系也还是缘。亲如父子或夫妻是一种缘,萍水相逢的际遇也是一种缘。传统中国人这种将各种人际关系都解释成缘的态度,可以称为“泛缘主义”。
在中国的历史中,缘的观念最早始于何时,已渺不可考。但其明显形成,当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因缘果报”之说与“三世因果流转”之论,经过世俗化与功利化以后,可能是缘的观念的主要思想源头。探索缘的观念的演变,最有用的资料是唐代以后各种稗官野史、传奇小说及笔记小说。在宋元两代的有关著作中,缘的观念已时常出见,及至明清两代的著作,缘的思想几乎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颇多小说甚至直接将“缘”字放在书名之中,如《镜花缘》《金玉缘》《再生缘》《梅喜缘》《醒世姻缘传》及《周栎园奇缘记》。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缘似乎可以分为两类:缘分与机缘。前者是一种长期之缘,后者是一种短暂之缘。缘分是一种命定的或前定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所涉及的是亲子、夫妻、师生、主仆、朋友等长期社会关系。具体而言,长期之缘主要有以下几种:(1)家属之缘(如夫妻、父子、母子、兄弟等),(2)亲戚之缘(如姻亲等),(3)师生之缘,(4)朋友之缘,(5)同事之缘(如上司与下属等),(6)其他长期之缘(如主仆等)。机缘则指一种命定的或前定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所涉及的是同舟、同店、同餐、同(考)场、同难等短暂的社会关系。具体而言,短暂之缘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乘舟车之缘,(2)同席餐饮之缘,(3)同店宿止之缘,(4)同作博弈之缘,(5)同场考试之缘,(6)同遭危难之缘,(7)主客相处之缘,(8)他乡遇故之缘,(9)买卖交易之缘,(10)病人与医生之缘,(11)其他短暂之缘。
除了根据时间长短划分以外,缘也可依关系的好坏加以分类。长期的缘分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可以是圆满的,也可以是残缺的;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丑恶的;可以是幸福的,也可以是悲惨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痛苦的。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如果是圆满的、美好的、幸福的或快乐的,这种缘分便是“良缘” ;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如果是残缺的、丑恶的、悲惨的或痛苦的,这种缘分便是“孽缘”。介于这两者之间者,可以称为普通的长期之缘。美满的婚姻、亲密的父子、莫逆的朋友都可以视为良缘;悲惨的婚姻、水火般的父子、相残的朋友都可以视为孽缘。芸芸众生之间,常见的夫妻、亲子、朋友关系,大都是酸甜皆有、苦辣兼具,可以视为普通的缘分。
短暂的机缘也可依关系的好坏加以分类。在短暂的社会互动中,如果所导致的后果是融洽的、愉快的或圆满的(如救助、欢聚、成功、脱险等),可以视为“善缘”;如果所导致的后果是冲突的、痛苦的或悲惨的(如争斗、失败、伤害、死亡等),可以视为“凶缘”。介于这两者之间者,可以称为普通的短暂之缘。
以上种种有关缘的分类可以参见图一。图一不仅展示出各类不同的缘,而且也表明了缘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来由。根据传奇小说、稗官野史及民间传说,可将缘的来由归纳为五种:
(一)下凡历劫:天上的神仙、星宿、童婢、树木、花草及礁石,因触犯天条或妄动凡心,被迫下凡历劫,乃成夫妻、亲子或其他之缘。最有名的例子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及几个“异样女子”的故事。宝玉是女娲补天所剩下的一块通灵顽石,经“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携入红尘,投胎亲历情劫。情劫的女主角林黛玉等,则是太虚幻境的下凡仙子。另一个例子是《七世夫妻》(作者不详)中的万杞梁与孟姜女,他们是天上的金童玉女下凡。事因玉皇大帝在斗牛宫大宴群仙,金童敬酒时失手打碎玻璃盏,玉女在旁嗤笑,玉帝大怒,乃将二星谪下尘寰,历尽连理之劫。下凡历劫所造成的主要是长期之缘,可能是良缘,也可能是孽缘。
(二)妖异幻变:传统的中国人有相当强的泛灵观(animism)倾向,认为万物不仅有灵,而且皆能修炼成精或成仙。人若有恩或有仇于成精或成仙之某物(常为动物与植物),则某物即可能幻变成人,与此人建立某种长期的角色关系,以达到报德或报怨的目的。例如,在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34卷中,曾谈到“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李元是南宋神宗熙宁年间的解元,他因一时善念,救了一条小蛇的性命。小蛇实为龙,其父乃西海群龙之长。为报李元之德,龙王特以己女妻之,三年缘满方回。妖异幻变以报德,所导致的可能是长期的良缘,也可能是短暂的善缘;以报怨,所导致的可能是长期的孽缘,也可能是短暂的凶缘。
……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其对“时间”和“记忆”的非线性处理手法,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文学上的迷宫感。它仿佛将一卷已经泛黄的旧胶片,以一种极其高清晰度的方式重新放映。作者对于细节的偏执近乎于一种迷恋,每一个物件——无论是墙上褪色的老照片、书桌上磨损的钢笔,还是院子里一棵树的生长轨迹,都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重量。这些细节不是为了堆砌场景而存在,而是作为时间的锚点,将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潜意识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溯前面的章节,以便更好地理解某个场景中人物那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历史从未过去”的氛围,即便是最现代化的场景,也总能找到一丝传统观念或旧时创伤的幽灵在游荡。这种对历史记忆的持续性关注,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既悲悯又充满力量,它没有简单地批判过去,而是带着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审视这些复杂的人性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被碾压、重塑。最终留下的,是对生命韧性的深深敬畏。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叙事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恰恰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沉浸式慢炖”的惊喜。它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像是解开了一个新的谜团,但又引出了更深层的困惑。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简直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比如描写某次家庭内部的重大分歧时,文字的密度和紧张感,连窗外的光影似乎都变得锐利起来。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频繁地在时间轴上跳跃、交叉对比,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一旦走神,可能就会错过理解人物动机的关键线索。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既定的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不断揭示真相的考古挖掘工作。此外,书中对不同地域风俗习惯的穿插描写也极具特色,那些地方性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为原本略显沉重的历史背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真实感,让角色们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带着泥土气息的个体。这绝对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读,并会给予丰厚回报的文学作品。
评分坦白讲,刚翻开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或晦涩难懂,毕竟主题涉及的跨度如此之大。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运用了极其流畅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风格。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看一场色彩斑斓、运镜复杂的艺术电影。特别是作者描述人物情感爆发时的那些句子,往往简短有力,却蕴含着千钧之力,没有一句多余的渲染,却能精准地击中读者的心弦。书中对“身份认同”这个核心主题的探讨,更是鞭辟入里。它细致地描绘了那些在文化断层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既无法完全回归旧有的文化土壤,又尚未完全融入新的社会框架,那种游离感和身份焦虑,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沉默”这一主题的处理。很多重大的历史抉择或家庭秘密,都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暴露出来的,而是通过角色的眼神、习惯性的动作,甚至是回避的沉默来传递的。这种“少说多做”的叙事哲学,反而让故事拥有了更持久的回响,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在脑海中不断回味那些未被言说的潜台词。
评分这本横跨近一个世纪的家族史诗,简直是一部凝练的中国社会变迁缩影。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没有宏大叙事时常见的说教腔调,而是通过几个普通人,甚至是边缘人物的命运起伏,巧妙地勾勒出了近代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碰撞下的那种撕裂与挣扎。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细节描写得极其考究,无论是旧式学堂里的刻板规矩,还是战乱时期逃难的艰辛,亦或是新生活初期人们对新事物那种既好奇又警惕的复杂心理,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让人不禁唏嘘。他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看似是个人命运的偶然,实则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克制的叙事手法,它没有急于给出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将选择权和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你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动荡岁月,感受着骨子里被重新塑造的阵痛。这种细腻而深沉的笔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小说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剧变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深刻寓言。读后久久不能平复,那种对过往的理解和对当下的审视,都在无形中被触动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社会心理学观察。它似乎并未着眼于某一个伟大的历史节点,而是专注于“日常”如何被“非日常”所侵蚀和改变的过程。作者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描写尤其敏锐。那些曾经掌握着话语权力的家族,如何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中迅速失势;而那些原本在底层默默耕耘的人,又是如何凭借着韧性和对时局的把握,实现了阶层的跃升。这些描绘非常写实,没有美化,也没有过度贬低,保持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我个人从中获得的启发是,真正的力量往往不是来自权力的赋予,而是来自个体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内在的道德指南针。书中通过几代人的婚姻、教育和职业选择,构建了一个微观的社会生态模型,清晰地展示了看似微小的个人决策如何累积成影响一代人命运的巨大惯性。它强迫你去思考,如果自己处于那个位置,在被逼到绝境时,会选择坚守原则还是适时妥协?这种代入感和反思性,是许多同类型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在中国的历史中,缘的观念最早始于何时,已渺不可考。但其明显形成,当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因缘果报”之
评分一、传统中国人有关缘的观念
评分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缘似乎可以分为两类:缘分与机缘。前者是一种长期之缘,后者是一种短暂之缘。缘分是一种命定的或前定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所涉及的是亲子、夫妻、师生、主仆、朋友等长期社会关系。具体而言,长期之缘主要有以下几种:(1)家属之缘(如夫妻、父子、母子、兄弟等),(2)亲戚之缘(如姻亲等),(3)师生之缘,(4)朋友之缘,(5)同事之缘(如上司与下属等),(6)其他长期之缘(如主仆等)。机缘则指一种命定的或前定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所涉及的是同舟、同店、同餐、同(考)场、同难等短暂的社会关系。具体而言,短暂之缘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乘舟车之缘,(2)同席餐饮之缘,(3)同店宿止之缘,(4)同作博弈之缘,(5)同场考试之缘,(6)同遭危难之缘,(7)主客相处之缘,(8)他乡遇故之缘,(9)买卖交易之缘,(10)病人与医生之缘,(11)中国人的缘的观念与功能
评分在京东买的最多就是书,每次都很满意。
评分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缘似乎可以分为两类:缘分与机缘。前者是一种长期之缘,后者是一种短暂之缘。缘分是一种命定的或前定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所涉及的是亲子、夫妻、师生、主仆、朋友等长期社会关系。具体而言,长期之缘主要有以下几种:(1)家属之缘(如夫妻、父子、母子、兄弟等),(2)亲戚之缘(如姻亲等),(3)师生之缘,(4)朋友之缘,(5)同事之缘(如上司与下属等),(6)其他长期之缘(如主仆等)。机缘则指一种命定的或前定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所涉及的是同舟、同店、同餐、同(考)场、同难等短暂的社会关系。具体而言,短暂之缘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乘舟车之缘,(2)同席餐饮之缘,(3)同店宿止之缘,(4)同作博弈之缘,(5)同场考试之缘,(6)同遭危难之缘,(7)主客相处之缘,(8)他乡遇故之缘,(9)买卖交易之缘,(10)病人与医生之缘,(11)中国人的缘的观念与功能
评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在世俗传说里,缘是对各种人际关系最方便的解释。和谐而喜剧性的关系固然是缘,龌龊而悲剧性的关系也还是缘。亲如父子或夫妻是一种缘,萍水相逢的际遇也是一种缘。传统中国人这种将各种人际关系都解释成缘的态度,可以称为“泛缘主义”。
评分一、传统中国人有关缘的观念
评分这本书很不错,虽是心理学著作,但推荐去看
评分传统中国人向现代中国人的转变,让当下人们了解和认清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