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書店,與其說是售賣圖書的場所,不如說是為社會開闢的一處精神傢園,因為書店售賣的是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産品,這些産品能開闊人的視野,提升人的思維,既反映人們當下的生活環境,又有可能最終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書店在一個社區、一座城市裏扮演的是“公共空間”的角色,不僅關聯起擁有共同誌趣的人,更是整個社會新思潮、新文化、新價值的集散地。走進一傢書店,說到底就是感受把浮華關在門外,專注於讀書的心境。開一傢書店、聚一群同好的美妙夢想,從來沒有在人們的心底消失過,稍有機會,它就會發齣新芽,頑強生長。《在書店》為大傢呈現世界各地的書店文化。
內容簡介
書店,與其說是售賣圖書的場所,不如說是為社會開闢的一處精神傢園,因為書店售賣的是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産品,這些産品能開闊人的視野,提升人的思維,既反映人們當下的生活環境,又有可能最終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書店在一個社區、一座城市裏扮演的是“公共空間”的角色,不僅關聯起擁有共同誌趣的人,更是整個社會新思潮、新文化、新價值的集散地。走進一傢書店,說到底就是感受把浮華關在門外,專注於讀書的心境。開一傢書店、聚一群同好的美妙夢想,從來沒有在人們的心底消失過,稍有機會,它就會發齣新芽,頑強生長。楊華的《在書店》為大傢呈現世界各地的書店文化。
作者簡介
楊華,《萌芽》雜誌編輯。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書店的起源
閑話圖書
書商的故事
最古老的書店
第二章 書店與文化
特龍斯莫書店
阿諾德布斯剋書店
學術書店
北歐文化八卦
哈查茲書店
斯卡廷書店
邊界書店
威爾士海怡書鎮
莎士比亞書店
桅樓書店
鳳凰書店
荷蘭“天堂書店”
柏林書店
波薩達書店
字謎書店
酒神書店
亞特蘭蒂斯書店
史傳德書店
城市之光
Artos書店
淳久堂書店
誠品書店
香港的二樓書店
讀易洞
渡口書店
第三章 書店的新氣象
網絡書店的崛起
實體書店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 特色書店簡介
專營書店
休閑書店
主題書店
後記
精彩書摘
丹麥真的是童話王國嗎?我們對丹麥的印象是真實的嗎?有趣的事實是,在丹麥,並沒有哪一傢兒童書店特彆齣類拔萃,童話書擺放在書架上它應得的位置,與一般的書店彆無二樣。丹麥最有名的書店是藏書豐富的國際書店,從人類學、醫學、哲學、教育學、語言學,到金融經濟、商業管理、股票分析,一應俱全;是各個重要的步行街上門庭若市的大型連鎖書店,人頭攢動、交易頻繁;亦是那咖啡廳與書店結閤的一處溫馨小隅,你可以揀一個露天的座位就著新鮮齣爐的可口蛋糕,用整個下午來談論文學。
阿諾德布斯剋書店就是兼具這些特點的書店。它的地理位置極好,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人氣很旺的商業圈中的一條小街道上,開在一棟18世紀的三層老建築裏,附近就是哥本哈根大學,可謂鬧中取靜,又有文化氛圍。最早阿諾德布斯剋書店是為瞭方便高校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而開設的,現在它已經變成瞭屬於所有公眾的大型書店,是丹麥最繁忙的書店之一。它的藏書相當豐富,你既能查找到完備的丹麥語文學作品,也能找到豐富的英文讀物。雖然在丹麥,每一傢書店都會有一些英文書籍,但阿諾德布斯剋與之比起來,簡直稱得上是大型商場。阿諾德布斯剋書店也有自己的藏書側重——關於藝術,特彆是建築和攝影門類的書籍特彆多,當然其他還有如美食美酒、毛衣棒針織法、有聲讀物等等,隻要你想得到,都能在這傢書店找尋得到。挑選得纍瞭,還可以到二樓的Baresso咖啡館喝上一杯咖啡小憩一會。Baresso意為“獨特的感覺”,在丹麥沒有Starbucks,隻有Baresso,它是丹麥最有名的咖啡連鎖品牌店,這樣的強強搭配自然能吸引大量的顧客。阿諾德布斯剋書店的一大特色是年終打摺。在西方,書業大多沒有國傢補貼,因此圖書賣得特彆貴,於是打摺活動非常具有誘惑力。一到新年,這傢書店就融入附近商場的打摺隊伍,貼齣鮮艷的廣告,人們紛紛湧進店內搶購,盛況如同某名品專賣店的季後摺扣活動,讓人錯覺散發著物質的欲望,而事實上大傢的高漲情緒卻是投嚮精神生活的,丹麥人對圖書的熱情著實令人感動。
原來,丹麥最好的書店與彆處的書店一樣瞭不起,也與彆處的書店一樣平常,沒有童話味道的小木屋塞滿童話書。有時我們對一件真實事物的印象過於深刻瞭,它就會放大成全部,那是另外一種不真實。丹麥,確實有著濃鬱的異域風情,但它同時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西方發達國傢,它的大都市具有所有國際都市的共性,包括它的書店。在阿諾德布斯剋擺放得密密麻麻的圖書裏自然也和其他地方的書店圖書一樣,可以找得到兒童書籍,可以找到安徒生。其實童真的世界已經融入瞭丹麥的書店,融入瞭全世界的書店,它不必特彆突齣,就已是世界的一部分瞭。丹麥,離我們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通過書的連接。
………
前言/序言
從小就喜歡逛書店,在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圖書館這東西的時候,是這種沒有準入門檻又沿街而立的“商店”首先嚮我敞開瞭通往世界的大門。那些一排一排的“紙磚”如此誘人,對一個少年人來說竟然比琳琅滿目的百貨商店更加有吸引力。因為當時我就懂得,走進其他商店隻是物質嚮我撲麵而來,而走進一傢書店,那裏有進入曆史的隧道,有飛嚮未來的飛船,有世間萬象,有百態人生。沒有哪問百貨公司能夠比書店包容更多的東西,但它卻一點也不顯山露水,隻是把一切都濃縮成鉛字,刻在薄如蟬翼的白紙上,讓它們樸素而嚴肅地立在書架中,等待你的發現,等待你翻開它、理解它,然後在你的腦海中開齣最璀璨的花。
少年時,書店最為美好。那時,對身處的世界知之甚少,對自己瞭解得也不多,好奇卻是最突齣的品質,就這樣站到瞭書店所營造的“書河”裏,有一種茫茫然的興奮感,書架高處夠不到的地方尤其神秘,鼓起勇氣隨便指一本書讓店員幫我取下來,囫圇吞棗一番,就像阿甘的那句名言——生命就像一盒巧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碰到愛不釋手的情況,從午後讀到黃昏,免不瞭要被店員數落,於是就很不服氣地咬咬牙花一周的零用錢把書買下來以顯示自己十分有骨氣。
歲月流轉,孩子氣褪盡,書店的模式也悄悄地起瞭變化。仿佛是一夜之間,那些看你賴在書店不走就吹鬍子瞪眼的店員就消失瞭,你甚至還可以在書店一邊聽著柔美的音樂一邊坐在舒適的椅子上,呷一口咖啡慢慢翻書。書店,似乎成瞭圖書館的另一種形式,不過,氛圍卻天差地彆。圖書館大多龐然大物,墊起高高的颱階與世俗隔開距離,氣質傾嚮於靜止、莊嚴、科學嚴謹,身處圖書館的人會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怕破壞瞭那份肅穆感,我們去那裏是為瞭朝聖知識,而書店則完全不同,它靈活多變、生活化,充滿濃濃的人情昧。也許開在最繁華的鬧市,也許藏在隱秘的社區內,也許駐紮在與外界通訊不便的小山村裏,但無論如何,書店始終挨著人群,人在變它也跟著變,環境變它就適應環境,它不以最大的知識體係儲存庫為最高目標,它隻想成為人們就近的精神歇腳處,方便、實用,卻同樣在你麵前展開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是書店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
如今,自己到瞭奔忙生活的年齡,從書店門口行色匆匆地走過而不太光顧書店的這些日子裏,書店好像真的越來越少瞭。人們已經完全適應瞭電影、電視等更加便捷的知識媒介,連閱讀本身都受到瞭時代的挑戰,何況它的媒介體的命運。可是,書籍所能涵蓋的知識麵和深度不是影像所能夠企及的,而且看書需要人的主動參與,需要調動想象力把抽象文字變成腦中的影像,能培養和鍛煉人的思維能力。我想,科技愈是高速發展,人們愈不能放棄閱讀,這就和科技的發展能幫你想齣代替一切體力勞動的方法,但你卻更不能放棄運動一樣。對閱讀、對圖書、對書店,我們已經到瞭懷念的時代,而懷念的時代是保護的時代,絕不是結束的時代。於是我又重新走進書店,這一次並不是茫然一片地把自己浸在“書河”裏,而是想從圖書的起源、從最古老的書店開始慢慢迴憶,探究那裏曾經發生過的事、齣現過的人,探究一傢書店和一座城的關係,一傢書店和一個時代的聯係……等統統迴憶起來以後,希望大傢能夠與我一樣,重新有瞭走進一傢書店的衝動。
《在書店》 一、 扉頁的靜默與期待 閤上書的封麵,那沉甸甸的質感與油墨的清香撲麵而來,仿佛一股無形的力量,將讀者輕輕引入一片既熟悉又充滿未知的空間——書店。這裏的“書店”並非特指某一個地理位置,而是一個意念的集閤,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思想、情感與可能性的容器。它是一扇門,推開,便是另一個次元的旅程。 扉頁的設計,或許隻是一幅簡潔的插畫,或許隻是一句意味深長的引言。但這短暫的沉默,卻是作者精心營造的序麯,它如同書店入口處那微弱的光綫,引導著讀者逐漸適應這個由文字編織而成的世界。我們知道,每一個故事的開端,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力,如同書店貨架上的一本書,在被翻開之前,它就是一種靜默的承諾,一種等待被喚醒的生命。 二、 空間的溫度與呼吸 書店,是一個獨特的物理空間,但《在書店》所描繪的,遠不止於磚瓦與書架的堆疊。這裏,“空間”是活的,是具有溫度的。它有陽光穿透玻璃窗時投下的溫暖斑駁,有空調係統維持的四季如春,更有彌漫在空氣中,由紙張、油墨、咖啡香氣乃至讀者自身氣息交織而成的獨特味道。這種味道,是知識的沉澱,是想象的延展,是無數靈魂在此駐足、交流的痕跡。 空氣中流動的,不僅僅是溫度,還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呼吸”。那是書本翻動的沙沙聲,是輕聲的交談,是鍵盤敲擊的噠噠聲,是偶爾響起的咖啡機嗡鳴,是孩子好奇的輕呼,是老人滿足的嘆息。這些細微的聲音,匯聚成一首無聲的交響樂,在書店的每一個角落迴響。它們構成瞭這個空間的生命脈搏,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種深沉而寜靜的歸屬感。 三、 人物的肖像與流轉 書店,是人群匯聚之地。在這裏,作者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幅鮮活的人物肖像,他們如同書店貨架上形形色色的書籍,各自擁有獨特的封麵,承載著不同的故事。 有沉浸在書海中的學者,他們的眼神專注而睿智,仿佛能從泛黃的紙頁中洞悉宇宙的奧秘。有在兒童區快樂嬉戲的孩子,他們的笑聲清脆而純粹,是這個空間裏最動人的音符。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他們利用短暫的午休時間,在書架間尋找片刻的寜靜與靈感。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靜靜地坐在角落,翻閱著一本承載瞭過往歲月的舊書,眼神中流淌著歲月的痕跡。有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他們在這裏搜尋著改變命運的知識,在書本的指引下,勾勒著未來的藍圖。 這些人物,他們的故事或許並不驚心動魄,但卻真實而細膩。他們與書店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而深刻的聯係。書店不僅為他們提供瞭閱讀的場所,更成為瞭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情感的寄托,是他們靈感的源泉,是他們逃離現實、尋找慰藉的避風港。他們在這裏擦肩而過,彼此之間或許一無所知,但卻共同構成瞭書店的獨特風景,如同書架上的一本書,靜靜地訴說著屬於自己的篇章。 四、 故事的碎片與交織 《在書店》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連貫的情節主綫,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碎片組成的拼貼畫。每一個碎片,都是一個獨立的微型故事,一個瞬間的觸動,一個刹那的頓悟。 可能是一個讀者無意間翻到瞭一段打動人心的文字,眼角泛起淚花;可能是一位作傢在書店的某個角落,捕捉到瞭一個靈感閃現的瞬間,迅速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可能是一對情侶在書架間偶然相遇,目光交匯,一見傾心;可能是一位母親為孩子挑選一本充滿趣味的童話書,臉上洋溢著慈愛的笑容;可能是一個失意者在書本的慰藉下,重新找到瞭生活的勇氣。 這些故事碎片,它們看似零散,卻又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彼此交織,共同構建瞭書店的生命力。它們相互映照,相互補充,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迷宮,每一次的轉彎,都可能遇見新的驚喜。每一個故事,都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讓我們在彆人的經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獲得某種啓示或慰藉。 五、 思想的火花與碰撞 書店,是思想的集散地。在這裏,每一本書都代錶著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哲學。當讀者在書店中遊走,他們並非僅僅是在瀏覽文字,更是在與古今中外的思想傢進行對話。 《在書店》通過對讀者與書籍互動過程的細緻描繪,展現瞭思想的火花是如何被點燃,又如何相互碰撞的。也許是一位讀者在翻閱一本曆史著作時,對某個觀點産生瞭質疑,又在另一本社會學著作中找到瞭解答。也許是一位讀者在閱讀一本詩集時,被其中優美的意象所打動,從而引發瞭對生活本質的深層思考。 這種思想的碰撞,發生在讀者內心深處,也可能體現在讀者與他人之間的交流中。一次不經意的關於書籍的討論,一次對某個觀點的辯論,都可能激發齣新的認識,拓展思維的邊界。書店,就像一個溫床,孕育著思想的萌芽,滋養著人類對知識的渴望,推動著文明的進步。 六、 情感的錨點與升華 書店,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購買書籍的地方,更是一個情感的寄托。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書店提供瞭一個可以慢下來、沉澱下來的空間,讓人們有機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在書店》深刻地觸及瞭這一點。它描繪瞭讀者在書店中,如何找到情感的錨點。也許是一本童年時讀過的書,在成年後再次翻閱,勾起瞭無數溫馨的迴憶。也許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讓那些被現實束縛的心靈,得以在文字中翱翔。也許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讓那些渴望愛卻又踟躕不前的人,找到瞭勇氣的方嚮。 通過這些細微的情感描繪,作者讓我們體會到,書店不僅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情感的港灣。它能夠治愈心靈的創傷,慰藉孤獨的靈魂,升華人生的境界。在這裏,讀者可以暫時放下生活的煩惱,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獲得心靈的慰藉與情感的滿足。 七、 永恒的循環與新生 書店,是一個永遠不會“老去”的地方。它是一個永恒的循環,也是一個不斷新生的場所。 每一天,都有新的書籍擺上貨架,帶來新的知識與故事。每一天,都有新的讀者走進書店,帶著新的期待與問題。他們在這裏尋找、發現、學習、成長。而那些被翻閱過的書籍,它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價值,反而因為讀者的觸碰,而獲得瞭更深的生命力,承載瞭更多的故事。 《在書店》的結尾,並非一個戛然而止的句點,而是一個開放式的展望。它暗示著,這個書店的故事,或者說,這個關於書店的故事,將隨著每一個讀者的離開,又隨著另一個讀者的到來,而不斷地延續下去。它代錶著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種對知識的永恒追求,一種對美好事物的不懈探索。 閤上書,書店的空間依舊在腦海中迴蕩,那些人物的笑容,那些文字的溫度,那些思想的火花,仿佛從未離開。我們知道,無論走到哪裏,無論時間如何流轉,書店,以及它所代錶的一切,都將永遠是我們心靈深處,一片寜靜而充滿希望的棲息地。它是一種承諾,一種指引,一種永恒的魅力,永遠在等待著下一個推開門扉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