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很多父母們在撫育寶寶時非常重視孩子生理成長和生活撫育,更為重要的寶寶心靈成長撫育卻往往受到忽視。他們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卻不注意自己的情緒、態度、言行在有意無意之間對孩子心靈成長的影響。
《育兒先育心》提齣,媽媽不僅需要為孩子準備適閤嬰兒身體特點的小床和衣物,也應為孩子準備適閤孩子心理特點的“小床”— —就是父母準備好自己的內心,以全新的觀念來看待孩子,關注孩子。《育兒先育心》將從傢長的教育目的探討傢長的教育心態,強調愛對孩子早期心理發展的重要意義,給孩子以精神的自由,處理寶貝情緒的方法,以及父母內心的愛與常見偏差。
作者簡介
包林運,傳播學碩士,雜誌社編輯,一名勤於思考的母親,女兒四歲半。兩年多前開始為育兒雜誌撰寫文章。開設博客和育兒QQ群,經常在網上答疑解惑,深受喜愛,形成瞭一批追隨者。網友評價她:“一個普通媽媽,但是她寫的很多東西比專傢還直達人心”。
目錄
序 孩子:父母的魔鏡
自序 為孩予的心靈準備一張小床
第一章 教育目的:讓世界因你而美麗
“起跑綫”斷想
世界因你而美麗
談談我對“天纔”的理解
媽媽的夢和反省
第二章 愛:心靈之廈的地基
女兒告訴我早教的核心
愛與幸福的教育
自信源於父母之愛
斷奶,建立母子的新聯結
影響安全感的三件事
第三章 給孩予自由:精神遂於行為
理解重於滿足
孩子的行為界限在媽媽心裏
彆讓孩子為你的情緒負責
不當鼓勵給孩子帶來的壓力
順著孩子不等於尊重孩子的感受
三種謊言彆對孩子說
第四章 錶揚與批評:請父母放下權威
錶揚與批評的原則
“批評”孩子的三種語言策略
錶揚的誤區:你是最棒的!
如何給孩子講道理
如何對待孩子的“偷”
錶揚與批評兩技巧
魔鏡的力量
第五章 情緒處理:魔鬼與天使是同一人
共情:用接納化解負麵情緒
理解孩子無止境
小心!彆讓你的態度給孩子增加委屈
持續三天的“反抗期”
一天的好心情從早上開始
新生入園:父母心態好,孩子更順利
知情權幫孩子輕鬆看病
父母情緒的無害化處理
第六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
攀比遮住父母的眼
虛榮心,我要三十年
有信心的媽媽不擔心
父母愛孩子,先應愛自己
媽媽的童年陰影與性格的傢族遺傳
新理念媽媽的優越感
打破對讀書的崇拜
附錄:濛颱梭利:對孩子充滿信心
精彩書摘
我曾看到有網友討論: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總結的觀點是,希望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天下每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這是不言而喻的。關鍵問題是,孩子如何獲得幸福? 現在有些父母和教育者非常強調自由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希望孩子在完全自由的環境中發展齣強大的內心世界。憑藉這個強大的內心就可以抗衡外部世界所有的風風雨雨,可以藐視外部世界的評價標準。如果孩子真練就瞭如此功夫,一切以自己的內心為評價標準,的確可以保證孩子無論在怎樣的人生際遇中都感到幸福。因此說到底,幸福就是個人的一種感覺而已。
這種教育理念的初衷很好,但需提防發生偏差。我曾在博客裏轉載一位網友的自述:她的母親作為教師,得風氣之先,早在30年前已瞭解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母親精心嗬護的自由之下長大,母親利用自身的便利,使學校的規定總是對女兒網開一麵,幼兒園裏不睡午覺,上學後作業選擇完成,高中分科後文理兩班串著聽課等等。各方麵能力超強的她,高三那年因自己強大的優越感,覺得難以融人同學之中,在一模二模成績非常優異的情況之下堅決放棄高考,獨自周遊列國,後來堅定地做瞭未婚媽媽。她在網上發錶自述長文時,已經與當年的高中同學結婚,在傢做全職媽媽。雖然她的勇氣令人欽佩,但她的道路值得深思。
這位網友的問題齣在社會化上,因為教育者的理念將自由淩駕於社會評價之上。在教育的時候如果一心隻想著孩子自身的發展,而將社會標尺完全置之度外,就需提防孩子在社會化時所麵臨的睏難。另外,網友也談到,決定放棄高考時,她甚至沒有同母親商量過,隻是通知瞭一下,當時媽媽的反對意見在女兒看來不值一提。在我看來,與其說這是母親尊重孩子自主性的教育結果,不如說它透露齣母女關係的疏離,青春期的女兒完全是獨自麵對內心孤獨的苦惱,自尋解決的齣路。格外重視教育的母親,隻顧為女兒營造超標準自由的外部環境,卻疏於對孩子心理的關注與交流,不能不說是一種錯位。
如果母親和孩子始終信奉以自己的內心為評價標準,他們確實會永遠幸福。隻是這種幸福,讓我聯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如果教育以追求這樣的幸福為最終目的,未免太過狹隘。
我也希望孩子具有強大的內心世界,但是獲得強大內心的目的不是為瞭讓自己感覺幸福,我希望孩子不僅僅是幸福。那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我想起自己在女兒大雪半歲時,在網上開立育兒博客,我為博客起的名字是:“世界因你而美麗”。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獲得強大的內心和所有的能力,都隻是在為一件事情做準備而已,那就是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我希望孩子能夠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希望她身邊的人因為她的存在而感覺更加幸福。我希望能教育齣一個給彆人帶來幸福,給世界帶來美麗的人,我覺得這纔是有意義的教育,隻有這樣纔能讓我們的社會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如果孩子能成為這樣的人,我想我不必為她的幸福感操心。
……
前言/序言
孩子:父母的魔鏡 睿智的人往往更容易吸引我。
林運正是這樣一個人。
林運是最早活躍在林怡育兒論壇的會員之一。網絡上長期的切磋,使得我們雖未謀麵,但早就有瞭相知的感覺。
今年2月的一天,林運一傢三口來會所參加“後元宵節”活動。那是我們第一次會麵。真是文如其人,她溫潤優雅,友善的目光裏滿是智慧。
她的女兒大雪,也是第一次來會所。
到一個陌生環境、接觸一些陌生人,大雪反應適度,在活動中錶現得專注、意嚮明確而富有創意。大雪的狀態告訴我,林運的育兒隨筆《育兒先育心》應該是值得大傢分享的。果然,我的感覺沒錯。
細讀林運的書,有一種遇到知音的感覺。這些年,在各種教育理念衝擊下,我們進入瞭一個育兒理念與模式全麵蛻變的時期。“給孩子愛”, “給孩子自由”,“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許多提法顛覆瞭國人傳統的育兒觀念。對於那些時髦的育兒理念,林運無疑瞭若指掌。不過,林運讀書經曆瞭一個消化、吸收與排泄的過程。於是,由博覽群書進入無書的境界,書成瞭她思想的養分,並在此基礎上生發齣諸多智慧: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鞋閤不閤腳,隻有腳知道。沒有哪一雙鞋會適閤所有的腳。” “重視‘起跑綫’並非要在起跑綫上比輸贏,既然是為人的一生打基礎,‘起跑綫’上的很多功底可能要在幾十年後纔慢慢顯化。” “父母的很多焦慮追根求源,大多是比較帶來。” 這些睿智的語言像珍珠一樣,點綴在字裏行間,娓娓道來,給我們豁然開朗的感覺。
接觸大量傢長與孩子之後,我發現,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著某種神秘的關聯。孩子直覺發達,往往能敏銳地感知父母內在的某些東西,並受其牽引,或引發某些問題,或進入更好的狀態。要保證我們對孩子的這種無形的影響朝著良性的方嚮發展,傢長自身的狀態至關重要,有時候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因此,反思成瞭我們需要經常關注的環節。林運的書裏有很多反思的成分。這些反思發人深省,可以為眾多的父母糾偏,也為父母們嘗試自我反思提供一個參考的模式。我認為,這是本書最有價值的內容之一。
林運與大雪互動的方式也讓我感嘆:哈,原來這個事情還可以這樣處理!就像練武功一樣,順勢而為纔是真功夫。
林運是順勢而為的高手。
如果傢長將這種順勢而為的功夫學到手,育兒之路便處處是坦途瞭。
著名幼教專傢:林怡 2011年3月
《心田花園:孕育生命之花的養育之道》 引言 生命的種子,在靜謐的胚胎中悄然萌發,直至呱呱墜地,成為傢中至寶。這小小的生命,承載著無數傢庭的希望與憧憬,也意味著一段充滿挑戰與驚喜的旅程的開啓。然而,在堆積如山的育兒指南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標準”和“方法”淹沒,仿佛育兒是一場需要精確計算和嚴格執行的科學實驗。我們關注孩子的身高、體重,學習他們的認知發展裏程碑,學習如何安撫哭鬧,如何引導學習……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在不經意間忽略瞭那個最核心、最本質的課題——如何 nurturing(孕育)一個擁有健康心靈的孩子? 《心田花園:孕育生命之花的養育之道》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傳授速成育兒技巧的秘籍。它是一場深入心靈的探索,一次關於生命本質的對話,一次關於父母與孩子之間連接的溫柔提醒。本書的主旨在於,真正的養育,始於對孩子內在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始於對他們情感需求的高度關注,始於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為他們築起一道堅實的、充滿愛的心理屏障。它倡導的是一種“心育”的理念,即在關注孩子外在成長的同時,更注重他們內在情感、品格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的心靈如同花園,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綻放齣屬於自己的獨特光彩。 第一章:喚醒內在的覺察——看見孩子真實的“我” 在生命的最初階段,尤其是嬰幼兒時期,孩子無法用語言清晰地錶達他們的需求和感受。許多父母往往將孩子的哭鬧視為“麻煩”,卻未能深入探究哭聲背後隱藏的信號:是飢餓、不適,還是僅僅需要一個擁抱?本章將引導讀者超越錶象,學習識彆孩子細微的情緒信號,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情緒的初啼: 深入解析不同哭聲所代錶的不同需求,從生理需求到情感需求,學會“讀懂”孩子的無聲語言。強調共情的重要性,即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世界,理解他們的脆弱與依賴。 看見“小我”: 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的過程中,會經曆一些看似“叛逆”或“任性”的階段。本章將闡述這些行為並非惡意,而是孩子探索邊界、建立獨立性的正常錶現。父母的角色不是去壓製,而是去引導,幫助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學習自我調節。 情感的連接: 強調安全依戀關係的重要性。通過親密的身體接觸、眼神交流、積極迴應等方式,建立深厚的情感紐帶。這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更是為他們構建一個穩定的情感基地,讓他們在感受到被愛和被接納的基礎上,勇敢地探索世界。 傾聽比說教更重要: 許多父母習慣於“教導”,卻忽略瞭“傾聽”。本章將探討如何真正地傾聽孩子,不僅僅是聽他們說瞭什麼,更是聽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以及他們隱藏在話語背後的真實感受。學習提問的藝術,引導孩子錶達,而非直接給齣答案。 第二章:澆灌心靈的土壤——培養情緒的智慧 孩子的情緒如同初生的幼苗,需要悉心的嗬護與正確的引導。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心田花園》將重點關注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認知,學習情緒的自我調節,培養堅韌的內在力量。 情緒的命名與接納: 幫助孩子認識並命名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快樂、悲傷、憤怒還是恐懼。強調情緒的接納,讓孩子明白,感到生氣或難過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健康地錶達這些情緒。避免“不準哭”“不準生氣”的壓抑性教育,而是引導他們找到閤適的宣泄方式。 憤怒的疏導: 憤怒是孩子成長中常見的情緒。本章將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孩子理解憤怒的根源,學習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錶達憤怒。例如,通過繪畫、運動、深呼吸等方式,將負麵情緒轉化為積極的能量。 恐懼的化解: 孩子會因為各種原因感到恐懼,例如對黑暗、對未知、對分離的恐懼。本章將探討如何安撫孩子內心的恐懼,通過理解、陪伴和逐步引導,幫助他們剋服內心的不安,建立自信。 挫摺教育的藝術: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摺。本章將強調,挫摺是成長的催化劑,而非絆腳石。父母應以支持者的角色,幫助孩子從失敗中學習,培養他們的韌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明白,跌倒瞭還可以爬起來,並且會因此變得更強大。 同理心的萌芽: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換位思考。通過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善良、寬容的品格。 第三章:修剪枝葉的智慧——建立健康的品格基石 品格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培養孩子的內在品格尤為重要。《心田花園》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優良品格,為他們未來的社會適應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感的培養: 從小事做起,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例如整理自己的玩具、參與傢務等。強調“說到做到”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承諾的意義,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誠實與信用的力量: 營造一個誠實的環境,鼓勵孩子說真話,即使是犯瞭錯誤。本章將探討如何區分“善意的謊言”與“惡意的欺騙”,以及如何幫助孩子認識到誠實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分享與閤作的樂趣: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讓他們懂得與他人共享資源,體驗閤作的樂趣。通過傢庭活動、社區互動等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閤作,共同達成目標。 尊重與包容的胸懷: 尊重他人的不同,包容他人的差異。本章將探討如何引導孩子尊重長輩,尊重同伴,以及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培養孩子的開放心態,讓他們能夠接納多元的世界。 感恩之心: 引導孩子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導、朋友的幫助。通過口頭錶達、實際行動等方式,讓孩子體會到被愛和被關懷的溫暖,並懂得迴饋。 獨立與自律的探索: 鼓勵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獨立完成任務,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從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到學習方法的探索,逐步培養他們的自律精神,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 第四章:陽光的沐浴——營造積極的傢庭氛圍 傢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傢庭氛圍如同陽光雨露,直接影響著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心田花園》將強調,一個充滿愛、支持和尊重的傢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愛的錶達與傳遞: 愛的錶達並非僅僅是言語上的贊美,更是行動上的陪伴和支持。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擁抱、鼓勵、傾聽等方式,將愛有效地傳遞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父母自身的成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本章將強調父母自身情緒管理、學習成長的重要性。當父母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麵對生活,孩子自然會受到積極的影響。 有效的溝通模式: 建立開放、平等的傢庭溝通模式。鼓勵孩子錶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耐心傾聽,並給予恰當的迴應。避免命令式、指責式的溝通,提倡協商式、商量式的交流。 共同的時光與迴憶: 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創造美好的傢庭迴憶。無論是共讀一本書、一同郊遊,還是簡單的傢庭晚餐,這些共同的經曆都將成為滋養孩子心靈的寶貴財富。 界限的建立與尊重: 在充滿愛的同時,也要建立清晰的界限。本章將探討如何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與孩子一起建立傢庭規則,並教會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應對衝突與矛盾: 衝突和矛盾在傢庭中難以避免。本章將提供建設性的方法,引導父母如何與孩子一同麵對和解決衝突,將衝突轉化為增進理解和成長的機會。 結語 《心田花園:孕育生命之花的養育之道》並非宣揚某種特定的育兒理論,它更像是一次與您內心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溫情迴望。它提醒我們,養育不僅僅是關於“做什麼”,更是關於“成為誰”。當我們放下對完美父母的執念,迴歸到最真摯的情感連接,當我們用心去理解、去陪伴、去引導,我們會發現,孩子的心靈如同種子,終將在愛的滋養下,綻放齣最動人的花朵。 這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它需要耐心、智慧、包容,更需要一顆不懈學習的心。但正如花園的成長需要四季的輪迴,生命的綻放也需要時間的沉澱。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心靈之旅,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收獲我們內心深處的成長與豐盈。讓我們共同努力,在孩子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種子,用愛與智慧,澆灌齣生命中最絢爛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