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育研究系列·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提出研究的问题,介绍研究的过程;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讨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内容类型、表征方式、生成机制和生成媒介,第七章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和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第八章则呈现了各类研究参与者的反思日志。
为什么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理论知识还是不会教书?成为一名“教师”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和素养?优秀教师所拥有的“妙招”和“直觉”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通常是缄默的、身体化的、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言表、管理和传承吗?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和途径?陈向明等著的这本《北京大学教育研究系列·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深入学校和课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考察,本研究试图揭示教师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知识类型,即“教师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北京大学教育研究系列·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在深入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定义、内容类型、表征形式、构成要素、生成机制和发展媒介。此类研究不仅能够挑战人们对“知识”的传统定义以及对教师作为一门“专业”的理解,而且能够为教师这个社会群体赋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前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相关文献述评
二、研究问题与关键词的界定
三、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二、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三、资料收集方式
四、分析思路的演变历程
本章结语
第二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
第一节 对“实践”的理解
一、有关“实践”的内涵
二、有关“教师的实践”
三、“实践”的优先性
四、认识“实践”的方式
第二节 对“知识”的理解
一、有关“知识”的内涵
二、有关“知识”的类型
三、有关“知识”的确证
第三节 对“知行关系”的理解
一、中国哲学中的知行观
二、中国的知行观对本研究的影响
第四节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理解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内涵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定义的演变
三、“实践性知识”与“经验”、“能力”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类型
第一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六个筐”
第二节 教师的本土概念分析
第三节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类型的分析
一、教师关于自我的知识
二、教师关于科目的知识
三、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
四、教师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
五、教师关于教育本质的信念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第一节 图式类表征
一、意象
二、隐喻
第二节 行动类表征
一、行动公式
二、身体化
第三节 语言类表征
一、叙事
二、案例
第四节 综合类表征
本章结语
第五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和生成机制
第一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式构成要素
第二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简析
二、关于行动中反思
第三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的类型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之双路径生成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之应激式生成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之渐进式生成
第四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类型小结
一、主体
二、问题情境
三、行动中反思
四、信念
本章结语
第六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媒介
第一节 集体互动维度上的生成媒介
一、实践共同体作为生成媒介
二、交往活动作为生成媒介
第二节 个体反思维度上的生成媒介
一、教育札记作为生成媒介
二、话语对话作为生成媒介
本章结语
第七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第一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相关结论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类型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
五、“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媒介
六、对“知识”和“专业”的重新理解
第二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政策性建议
一、更新教师研修模式
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
三、改进职前教师培养途径
第三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后续研究方向
本章结语
第八章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反思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反思
一、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反思
二、关于课题作用的反思
第二节 大学研究人员的反思
一、关于研究者自身成长的反思
二、关于研究理念的反思
第三节 对双方关系的反思
一、研究者的换位思考
二、研究者自身兴趣对研究的影响
三、被研究者改变研究者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课题组成员行为规范(修订稿)
附录2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课题组致校长的感谢信
附录3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课题会议一览表
附录4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课题组成员公开发表成果列表
注释
相关链接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这个长期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的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常常感到,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那些磕磕绊绊中摸索出的经验,那些面对学生时灵光一闪的应对,好像总是游离于理论之外,或者说,理论总是高高在上,与我们实际的困境相去甚远。读到书名,特别是“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这句话,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来内心深处渴望的一种连接。我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它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方法论,让我们能够系统地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进而指导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是经验的积累,是直觉的判断,还是某种难以言说的“第六感”?这些知识又是如何被建构、传承和发展的?更进一步,我希望能看到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情境下,教师如何运用其实践性知识解决具体教学难题,而不仅仅是空泛的理论阐述。比如,对于课堂管理难题,如何从实践性知识出发,找到独特的应对之道;对于学生学习困难,如何运用教师的“内功”,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连接实践与理论,那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研究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真正触及教育本质、并与一线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课题尤为感兴趣。这本书的题目《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恰恰符合了我这样的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实践”与“理论”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概念?“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个核心概念,在书中是否得到了清晰且深入的界定?我预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背后的、非显性的知识体系,也就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和智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能够引起我共鸣的案例,展现教师是如何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其实践性知识来应对各种挑战,做出富有创造性的决策,并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视角,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评分当我看到“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这个书名时,我的心头一震,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来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探索与思考的写照。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理论的空泛,也让我意识到经验的局限。我常常在想,那些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们身上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力量,能够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课堂中游刃有余?这本书所探讨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追寻的答案。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和阐释这种“实践性知识”的?它是否是一种比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更为深刻的、内隐的知识体系?它是否包含了教师在面对教学情境时,那种直觉性的判断、情感性的投入以及在不断试错中形成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教师是如何运用其实践性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从而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全新视角。
评分在我看来,教育研究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发掘那些隐藏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刻智慧,而“教师实践性知识”正是这种智慧的集中体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一领域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的连接的?它是否会提供一种方法论,让我们能够系统地梳理、反思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它是否足够宽泛,能够涵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直觉、情感以及在复杂情境下的判断能力?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展现这些实践性知识是如何被运用到教学中的,例如,教师是如何在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凭借经验和智慧解决教学难题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有些教师能够成为教学的“艺术家”,而有些则只能停留在“匠人”的层面?
评分我是一名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满期待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的深度也需要理论的升华。然而,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本《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书名,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道“桥梁”为何如此难以搭建?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理论的“象牙塔”和实践的“泥泞路”之间的脱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师如何将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与教育理论进行有效的对接,从而形成有反思、有深度的实践性知识。这本书是否会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用研究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内化、整合、创造出那些独特的、难以言传的“实践性知识”的。并且,这种知识是如何在教师群体中流传,又如何影响着新教师的成长。
评分我一直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独特性感到着迷。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人际互动艺术,一种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决策和行动的过程。因此,那些根植于教师内心深处的“实践性知识”,对我而言,一直是教育研究中最神秘也最迷人的部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它似乎承诺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深入探究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非显性的、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的知识体系。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界定和阐释“实践性知识”?它是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实践性知识,比如技术性的、反思性的,还是情感性的?它是否会探讨这种知识是如何在教师的脑海中形成、固化,并最终影响其教学行为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证性的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展现真实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性知识的应用。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何有些教师能够处理得游刃有余,而有些则显得力不从心?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发展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从而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对教师内在智慧的探究,对我来说,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评分我一直对教育研究中那些能够深入探究教师内在世界的研究充满好奇,尤其是关于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那些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的知识。这本书的题目《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以及副标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直接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和界定“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它是否包含了教师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直觉、经验、反思以及对教学情境的深刻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现这种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例如,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时,教师是如何调动其实践性知识来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的。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全新视角,并为如何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评分在我看来,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提炼、升华而来的。这本《北京大学教育研究系列·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出现,无疑触及了教育研究中最具深度和挑战性的领域。我非常想知道,书中对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界定是否能够涵盖那些我们常常在资深教师身上看到的、难以言喻的“教学艺术”?这种知识,它是否是一种内在的、非符号化的理解,是教师在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时,能够迅速做出恰当反应的“第六感”?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展现这种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以及它是如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被建构、发展和传承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去识别、理解、甚至是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从而真正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教育研究的成果能够切实地指导和反哺一线教学。
评分这本《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视角。长期以来,我总觉得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过于宏大叙事,或者过于偏重某个单一维度,而忽略了教师作为鲜活个体的存在,以及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真实而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个概念,我觉得它非常贴近教育的本质。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应该会围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那些非系统化、非书本化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界定“实践性知识”的,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书中是否会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来展现教师在面对具体教学挑战时,是如何调动其实践性知识来做出判断和行动的?例如,当学生出现突发行为,或者课堂气氛突然变得僵滞时,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迅速做出恰当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知识在支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这种“默会知识”,并探讨如何将这种宝贵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传递和转化,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困境。有时候,我明明知道一些理论的指导意义,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成具体的课堂行动;有时候,我凭借经验做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决策,却无法用清晰的理论来解释其背后的道理。因此,这本书所提出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非显性的、难以言传的知识体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界定“实践性知识”的,它是否包含了教师的直觉、经验、情感以及在复杂情境下做出判断的能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教师是如何运用其实践性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与不同特质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和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连接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
评分好书!
评分书不错,送货也非常快,服务很热情。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书不错,送货也非常快,服务很热情。
评分书不错,送货也非常快,服务很热情。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