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路径依赖”,是从诺斯所思考的为什么一些无效率的制度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驻存这一问题中衍生出来的。对于为什么一些无效率的制度不能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被自发地淘汰掉,诺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一条最简单的解释是,当一种社会制度演进到一定的阶段,总是要受其既存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因素的制约。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历史在起作用。无论是政治制度本身还是意识形态制度都与历史紧密相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受过去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和过去改革路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不知道是如何走过来的,就不会知道今后前进的方向。实际上,路径依赖简单地说就是对各种选择进行了限制,而并非无法选择。我们今天要选择走哪条路,关键是要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问题所在,然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简介
李冬梅,女,1972年生,辽宁人,现任职于大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和高校体育管理。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1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制度的研究
2.2 关于制度变迁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现代高校教育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相关研究
2.4 现代高校体育制度及其变迁的相关研究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3.2 研究方法
4 本研究所运用的基本理论
4.1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4.2 制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4.3 其他相关理论
5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5.1 制度
5.2 教育制度
5.3 学校教育制度
5.4 高校体育制度
6 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
6.1 高校体育制度的酝酿阶段(1949年~1956年)
6.2 高校体育制度的创建阶段(1957年~1965年)
6.3 高校体育制度的破坏与无序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
6.4 高校体育制度的恢复与部分改革阶段(1977年~1992年)
6.5 高校体育制度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
7 影响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诸因素分析
7.1 高校体育制度变迁面临的组织障碍
7.2 非正式制度对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制约
7.3 高校体育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
7.4 高校体育改革的认知程度
7.5 路径依赖对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制约
8 高校体育改革——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8.1 社会制度环境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依托
8.2 提高高校体育组织的适应效率是高校体育改革的理性选择
8.3 非正式制度变迁与正式制度变迁的融合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严峻挑战
8.4 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是解决改革中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
8.5 加强对高校体育改革的认知是推进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
8.6 高校体育改革中制度变迁方式的致力方向
9 结论
10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精彩书摘
当个体或群体相信改革所代表的基本观念是适当的时候,合法化阶段就出现了。这并不意味着考虑中的特定改革是值得采用的。但是可以说,它起码不违反基本规则和价值观。改革的起点是重要的因素。由领导人倡导的课程改革或组织结构改革可能比一般人提出的同样的改革更快地达到更高的合法化。赞同改革的决策团体,其规模的大小对改革适当性也具有影响。显然,决策规模越大,非团体成员就要考虑改革是否更加恰当。
路径依赖对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制约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其制度变迁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路径依赖”思想。所谓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是从诺斯所思考的为什么一些无效率的制度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驻存这一问题中衍生出来的。对于为什么一些无效率的制度不能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被自发地淘汰掉,诺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一条最简单的解释是,当一种社会制度演进到一定的阶段,总是要受其既存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因素的制约。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历史在起作用。无论是政治制度本身还是意识形态制度都与历史紧密相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受过去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和过去改革路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不知道是如何走过来的,就不会知道今后前进的方向。实际上,路径依赖简单地说就是对各种选择进行了限制,而并非无法选择。我们今天要选择走哪条路,关键是要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问题所在,然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路径依赖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有很大的启示。
“路径依赖”(path dependcnce)原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即是指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递增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
……
《体育的温度:社会变迁中的中国高校体育》 引言 体育,远不止于体能的锻炼与竞技的胜负。它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映照着社会的脉搏与精神的流转;它是一扇窗户,折射出教育的理念与价值的演进。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普通高校的体育承载着塑造人格、提升素质、服务国家发展的多重使命。本书《体育的温度:社会变迁中的中国高校体育》并非直接铺陈某一特定制度的条条框框,而是试图通过一种更加宏观、更加人文的视角,去探寻在社会深刻变革的洪流中,中国高校体育所经历的那些温暖而坚韧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 本书的旨趣在于,通过解构与重构,展现中国高校体育从一个相对单一的功能性存在,演变为一个多元化、复合型教育载体的过程。我们并非直接罗列政策的起承转合,而是力求还原每一个历史节点上,体育与社会、教育、文化、乃至个体生命之间的动态联系。我们相信,真正的理解,源于对事物“温度”的感知——那份蕴含在制度变革中的人文关怀,那份在时代浪潮中不曾熄灭的育人初心。 第一章:历史的回声——从“体能至上”到“全面发展”的起点 在回顾中国高校体育的历程时,我们无法回避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充满革命激情与建设热潮的时代。彼时,百废待兴,国家亟需的是能够承担起国家建设重任的健康力量。“体能至上”并非仅仅是口号,它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与国家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体育的设置,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能基础,为国家输送具备良好体魄的建设者。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社会环境以及国际体育思潮对中国高校体育的影响,分析“体能至上”的理念是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并得以实践的。 然而,社会总是在前进,教育的理念也必然随之发展。随着国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仅仅拥有强健的体魄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时代挑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人文素养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书将详细描绘这一转变的轨迹,探讨“全面发展”理念是如何逐渐渗透并重塑高校体育的目标与内容。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学校体育组织与管理的变化,从中解读社会发展如何推动高校体育理念的升级。 第二章:精神的熔炉——体育与大学精神的交融 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精神塑造的熔炉。体育,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蕴含的拼搏精神、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价值,与大学精神天然契合。本书将深入探讨体育在塑造大学生精神品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并非局限于体育课程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大学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 在历史的变迁中,高校体育是如何从单纯的体能训练,逐渐演变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是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本书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如体育赛事中的爱国主义体现,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以及体育精神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影响,来呈现体育与大学精神的深度融合。我们将关注体育在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挫折教育、以及健全人格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章:时代的印记——体育设施与科技赋能的演进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回望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体育设施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时代进步史。从简陋的操场到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从基础的运动器材到智能化的健身设备,这些硬件的升级,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学生体育需求,也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教育投入的增加。本书将梳理中国高校体育设施发展的脉络,分析不同时期设施建设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影响。 与此同时,科技的触角也日益延伸至体育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现代科技的出现,为高校体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书将探讨科技如何赋能高校体育,例如,利用运动生理监测技术对学生体质进行科学评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训练场景,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以及通过线上平台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我们将关注科技如何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趣味性,如何为学生的个性化运动提供指导,以及如何为体育科研提供更强大的支持。这种科技赋能的转变,不仅提升了体育活动的质量,也为高校体育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第四章:多元的生态——体育社团、竞赛与大众健身的勃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体育的生态正变得日益多元和丰富。本书将聚焦于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以及大众健身在现代高校体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发展兴趣、拓展社交的平台。从传统的田径、球类运动社团,到新兴的极限运动、舞蹈、瑜伽等社团,它们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我们将探讨社团活动如何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补充,以及如何通过社团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体育竞赛,作为检验体育教学成果、选拔优秀体育人才、提升学校声誉的重要途径,其形式和规模也在不断演变。本书将分析不同层级的体育竞赛,如校内运动会、区域性比赛、全国性赛事,以及国际交流赛事,探讨竞赛在促进学生竞技水平提升、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大众健身的兴起。在全民健身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体育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仅仅是学业的一部分。本书将考察高校在推广大众健身方面的努力,如开放体育场馆、组织健身讲座、开设多样化的健身课程等,以及这些努力如何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第五章:挑战与展望——新时代高校体育的转型与未来 任何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中国高校体育的变迁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如何解决体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何应对学生体育参与度下降的趋势,如何将体育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本书将深入分析当前中国高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如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何创新体育评价体系,更科学地衡量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水平;如何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体育健康保障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展望未来,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本书将探讨未来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例如,如何进一步推动体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体育教学和管理的效率;如何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联动,将体育作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如何拓展体育的社会功能,使其在服务社会、促进全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国高校体育迈向新的高度。 结语 《体育的温度:社会变迁中的中国高校体育》并非一本冰冷的政策手册,而是一部充满温度的时代叙事。它试图通过对中国高校体育变迁的深入解读,展现教育理念的革新,社会价值的重塑,以及个体生命的成长。我们相信,通过对体育“温度”的感知,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体悟体育在塑造新时代人才过程中的独特价值。这本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高等教育,关注青年成长,以及热爱体育事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