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勤 著
图书标签:
  • 简帛文献
  • 学术史
  • 中国古代思想史
  • 历史学
  • 文献学
  • 考古学
  • 古文字学
  • 文化史
  • 出土文献
  • 汉唐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360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08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鹅湖学术丛书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1
字数:3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简帛佚籍的发现,对考古学、古代史等学科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我以为其影响最大的乃是学术史的研究。传统的观点以为考古学发现的仅是物质的文化,而我以为最[物质]的考古学同最[精神]的学术史是相沟通的。

目录

编辑人语
自序
第一篇 通论
一、新出简帛与学术史
二、简帛和楚文化
三、对古书的反思

第二篇 楚帛书研究
一、楚帛书中的天象
二、楚帛书中的古史与宇宙论
三、再论帛书十二神
四、论楚帛书残片
五、楚帛书和道家思想
六、《鹖冠子》与两种帛书

第三篇 秦简研究
一、去萝睡虎地简概述
二、秦侓与《周礼》
三、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
四、《日书》和楚、秦社会
五、《日书》中的《艮山图》
六、《日书》盗者章研究
七、时分与《吴越春秋》
八、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

第四篇 江陵张家山简
一、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
二、论张爱山247号墓汉律竹简
三、《秦谳书》初论
四、《秦谳书》续论
五、《引书》与《导引图》
六、《算数书》介绍

第五篇 长沙骊王堆帛书
一、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
二、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
三、论帛书《易传》及《系辞》的年代
……
第六篇 其他简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先秦史学理论探微》 作者: 王守仁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 页码: 620页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080-8888-8 --- 内容简介 《先秦史学理论探微》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先秦时期历史观念、史学思想及其理论建构的专著。本书并非对先秦史料进行简单的梳理或考证,而是着眼于宏观的理论层面,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在萌芽阶段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与方法论基础。全书以严谨的逻辑和开阔的视野,系统考察了从上古传说时代到秦代统一前夕,思想家们如何理解“历史”、“时间”、“人事”以及“记载”的本质。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史学”何以为“学”的追问。作者认为,先秦时期,史学并未完全脱离政治伦理与哲学思辨,但其内部已孕育出成熟的理论因子。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计八章,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先秦史学理论分析框架。 上编:史学观念的源流与形态 上编着重于考察先秦时期史学观念的生成环境与基本形态。 第一章:神话、传说与早期历史意识的交织 本章探讨了商周之际“天命观”对历史叙事的决定性影响。作者细致剖析了《尚书》中“有德者昌,无德者亡”的循环史观模型,并将其与同期社会结构和政治合法性构建的内在需求进行关联分析。重点辨析了早期史官如何将神谕转化为历史依据,以及这种“神授历史”如何为后世的史学叙事奠定了“道德化”的基调。不同于单纯的文献考证,本章侧重于意识形态对历史记录方式的塑造。 第二章:春秋笔法:修辞与伦理的统一 春秋笔法被视为先秦史学中最具操作性的理论实践。本章深入剖析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史学方法论,揭示其“微言大义”背后隐藏的价值判断体系。作者强调,春秋笔法的核心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一种将伦理原则内嵌于历史编纂的技术规范。书中详细比较了《春秋》本身与早期史论(如《左传》的叙事策略)在运用此法时的差异与演变,论证了史学从单纯的“记录”向“判断”转化的关键步骤。 第三章:春秋战国史学流派的分化 战国时期,史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本章对稷下学派内部关于历史观点的分歧进行了梳理。重点对比了儒家、道家、墨家在看待历史兴衰、人物评价上的理论异同。例如,墨家强调的“兼相爱、交相利”如何投射到对历史事件的因果解释中;道家(如《老子》的“复归于婴儿”)如何以一种超脱于世俗政治的时间观来审视王朝更迭。本章旨在说明,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史学理论已不再是单一的政治工具,而是成为各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史学理论的方法论构建 下编将视角转向先秦思想家在构建历史理论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模型,尤其关注诸子百家如何将历史视为论证其学说的“活证据”。 第四章:法家的时间观与历史功利主义 法家思想对历史的利用方式极具革命性。本章聚焦于商鞅、韩非等人对历史的“去道德化”倾向。韩非的“历史停滞论”与“当世适用性”原则被置于核心地位。作者详细论述了法家如何将历史视为一个可供借鉴、但必须服从于现实政治需求的资源库,从而催生了一种严格的功利主义史学观,这与儒家的“法先王”思想形成了鲜明的理论对立。 第五章:道家的历史循环与“无为”的史学品格 本章深入探讨了老庄思想中的历史观。与法家的线性或循环往复的历史观不同,道家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哲学观如何引导其对历史进程的解读?作者认为,道家的历史观倾向于一种“去中心化”的描述,关注“自然”与“人事”的张力,而非具体的政治成败。通过对《道德经》中隐晦历史哲学的挖掘,揭示了其对后世“隐士”叙事传统的影响。 第六章:阴阳五行学说对史学框架的渗透 本章分析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理论工具,被纳入到历史解释体系中,尤其是在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中的体现。本书不满足于描述“五德终始”的内容,而是着重考察其作为一种“历史周期律”的理论结构,它如何试图提供一个比“天命论”更具数学性和规律性的历史解释模型,即便这种模型在后世被证实存在诸多局限性。 第七章:先秦史学中的“因果链”构建:以《孟子》为例 孟子对历史的论述是儒家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本章以孟子的“仁政”理论为核心,分析他是如何构建一套以“人心”为核心驱动力的历史因果链条。作者探讨了孟子如何将社会动荡归结于君主的道德失范,并通过对历史君主的评价,构建出一种“道德决定论”的历史观。这种理论强调了历史叙事中主观能动性的极端重要性。 第八章:史学理论的整合与秦代的断裂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先秦时期史学理论的成就与局限。作者指出,先秦思想家虽未形成独立意义上的“史学方法论”,但已为后世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资源——包括道德评判、周期律、功利选择和伦理规范。秦朝的“焚书坑儒”虽然在政治上试图抹杀思想多元性,但在史学记录方面,却意外地强化了官方史学的规范性与单一性,为汉代大一统史学的形成铺设了制度基础,但也导致了先秦理论探索的阶段性中断。 --- 推荐语 本书学术视野宏大,论证细密,对先秦史学观念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挖掘,是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源头的必读之作。它避免了将先秦史学简单化为“史官记录”,而是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历史学、哲学史、思想史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照系。 本书特色: 1. 理论聚焦: 避开繁琐的史料辨伪,直击先秦史学背后的思想结构与方法论假设。 2. 跨学科学语: 融汇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的视角,对史学概念进行多维度解构。 3. 体系完备: 结构严谨,从观念溯源到方法论实践,层层推进,形成自洽的理论阐释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论集,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献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我尤其关注他关于中古时期儒家经典的流传和注释变迁的研究部分。那些零散于敦煌、吐鲁番乃至海外图书馆的残卷,在普通学者眼中或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佚籍”,但在作者笔下,它们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对于特定抄本上的校勘记、题跋乃至笔误的精细辨析,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超的密码破译工作。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某个特定注疏版本在唐代中晚期的传播路径,作者通过比对不同石窟壁画中引文的细微差异,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传播链条。这种将文献学考订与思想史阐释无缝对接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可靠性和趣味性。这本书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早期中国思想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得以保存和演变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部绕不开的宝典,它所展现的“在碎片中重建整体”的学问功力,令人由衷敬佩。

评分

总的来说,这部文集给我的触动是多层次的。它在细节上精准得令人发指,在立意上又高屋建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那些“非主流”或“边缘化”的思想碎片时的那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那些在正统史观中常常被忽略的“异端”或“旁支”学说,在本书中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细致的重建。作者并没有将它们视为正统的对立面来简单猎奇,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知识生态系统中,探讨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功能。这种对知识多样性的尊重和挖掘,使得我们对古代思想世界的全貌有了更接近真实的认识。阅读过程仿佛是进行了一次深入地下的考古发掘,每一次触碰到新的材料,都伴随着对既有知识体系的轻微震动,让人体验到真正的学术发现之乐。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沉稳而内敛的大家气度,但其内在的学术野心却非常宏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某一学派的“形成期”时,如何审慎地界定时间边界和核心概念。例如,在论及“性命之学”的早期渊源时,作者没有急于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对几组关键概念——如“气”、“理”、“道”——在不同文献中语义的微妙漂移进行爬梳,展现了思想范畴的动态建构过程。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脸谱化的倾向。读起来的感觉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穿越迷雾,抵达洞见的核心。尤其在涉及人身依附关系对学术传承影响的章节,作者处理得极为克制,既不流于简单的政治批判,也没有回避社会结构对知识生产的制约,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对学派内部理论张力的分析之中,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成熟度。

评分

此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并非简单的时序排列,而是在不同主题间建立起一种隐秘的呼应关系。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关于“学术批评史”的那几篇独立文章。它们不像主体部分那样聚焦于具体的思想内容,而是退后一步,审视后世学者是如何“阅读”和“重构”古代典籍的。作者对宋代程朱理学对早期道家思想的“选择性继承”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性反思。他指出,许多被我们视为“经典阐释传统”的定论,其实是特定时代为了确立自身合法性而进行的有效“遮蔽”。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使得全书的思想视野得以极大拓展,它不仅关乎“过去如何”,更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过去”。这种元学术层面的探讨,将这本书的价值从单纯的文献考据提升到了史学理论的层面,非常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这部作品集,横跨了中国思想史和文献学的前沿领域,实在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魏晋玄学思潮的梳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格义”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比如,书中对王弼注《老子》中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转折点的剖析,细致入微,仿佛带领读者亲自置身于那个思想碰撞的年代,去感受那种挣扎与超越。特别是一些关于形神关系、有无之辨的讨论,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后期佛教哲学的影响脉络,使得整个论证体系显得异常饱满和立体,绝非传统史书中那种平面化的叙述。而且,作者在引用二手文献时,那种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也令人印象深刻,他总能穿透前人搭建的理论框架,直抵文本的核心,让人对一些老生常谈的结论产生新的思考。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尤其值得称道,它成功地将文本细读与宏观的历史语境相结合,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

评分

挺好的,可以参考。不过现在论文集太多了。

评分

大师写的书,应该读,对简帛的研究很好

评分

好书,现在还能买到也很让我惊喜!!!非常满意!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包装精美,送货速度快!彷徨与坠落,在对世界消沉图景的浸透下,心无所依的人们,更容易感知到,个体存在的真实境地。远离了日常的琐碎和盲动,与之保持审美距离,以文学的光彩为介质,借助种种化身,投影在人事物景上,呈现川端康成作品一贯的伤悼之美。这部《千只鹤》,用一个反光镜,把美的光彩折回,反观人性的内在,解剖人的情欲,血淋淋掏出,隐秘在道德伦常秩序下的欲望纠葛。淫乱与不伦的罪恶,以之为恶,在于道德的评价。道德来源于传统,作用在人的血肉,未必抵达骨髓。你偶尔心灵身处,腾起的魔鬼念想,把自己也会吓了一跳。掩饰和更正,从不敢直面一颗本质的,你的魔佛一体的灵魂。小说在虚构的情节下,塑造一群偶然脱离伦常秩序的两代男女,恩怨情仇。透过他们单薄的道德外衣,我们隐约看见,一颗颗因荒芜而贪婪,且异常美丽的魔鬼之心。情欲与道德的冲突,该是这部小说的主题。青年菊治,他的父亲三谷,性情风流放荡,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内,两段背地的艳情,茶道师栗本近子,和已在守寡的太田夫人。被弃后的近子,对太田夫人怀恨有加,恩怨波及在三谷逝去后,菊治和太田夫人之女,文子的交往里。其中,太田夫人和菊治之间,也发生了背地里的不伦之恋。缠和了两代人杂芜的情欲纠缠,相对复杂的小说脉络,展开在封闭的茶道文化的刻写背景之中,茶室环境的静谧幽远,和人物内心的挣扎躁动,统一并互融,张弛间,烘托出漫天舞动的,雪白的千只鹤的出世美景。千只鹤,是雪子小姐背包上的装饰图案。雪子仅在小说中出场两次,以之为题,昭示以千只鹤或者雪子,象征着纯洁飞动的性灵之美,它在伦常和情欲间隐遁,且是作品对美的完型的理解和呼唤。青春的菊治,在近子安排的相亲茶会上邂逅,刹那间的震撼,阳性的朝气的少女身影,动人心魄。对近子的嫌恶,对身世的悲痛,让菊治对这样的至美,感觉遥远和不可把握,简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愫。作品里通过近子的话语,再三提及的雪子,贯穿了全文,对照幻灭中的各位主人公处境,益发凸显了千只鹤的至美。她该是少年菊治的心中,构想过的轻盈动感,又含蓄端正的那类女孩。或者是我们在公交车上,马路边不经意偶然瞥见的一个美丽姿影,她是少年对爱情和生命的憧憬里,完美同伴的化身。这样的雪子,你永远不能在她周围久驻,一但有幸去交往,甚至达成心愿,那伦常的秩序的顺从,朦胧将随之消逝,千只鹤就不复存在,雪子也就进入了世俗的庸常时间里。小说将结束时,小说有一段似乎唐突的安插,菊治去拜访久违的已经结婚生子的老友,那个怀抱小孩的女人,漠然和慵懒的眼神,生活已然不再包容任何美的幻觉,这该是千只鹤的宿命吧!

评分

李先生的书观点,材料俱往。

评分

要仔细研度,楚文化亦属华夏文化,楚国的发源近年来有了全新的视野;

评分

书的质量还可以

评分

挺好的,可以参考。不过现在论文集太多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