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

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洪顺,王磊 编
图书标签:
  • 无线电监测
  • 无线电测向
  • 定位
  • 电子与通信
  • 高校教材
  • 十二五规划
  • 信号处理
  • 通信工程
  • 电磁兼容
  • 信息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265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76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页数:30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无线电监测、无线电测向以及卫星定位与卫星干扰源定位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力求充分反映当代无线电监测、无线电测向和卫星定位的新技术。本书共10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上篇为无线电监测部分(第1~4章),主要介绍了无线电监测接收体制、无线电监测信号的特征分析、无线电监测信号的处理与识别,并适度介绍了最新的数字化监测接收机发展情况和超宽带信号分析方法;中篇为无线电测向部分(第5~8章),主要围绕测向原理进行展开,涵盖了测向天线、测向原理和交会定位等内容;下篇为卫星信号定位及卫星干扰源定位部分(第9、10章),主要阐述了卫星定位原理及卫星干扰源定位技术。
《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可作为高等学校无线电频谱管理、无线电通信工程、电子丁程、电子对抗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无线电频谱管理、无线电监测、无线电测向以及卫星定位等方面工作的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上篇 无线电监测
第1章 无线电监测概述
1.1 无线电监测的基本概念
1.1.1 无线电监测的含义和任务
1.1.2 无线电监测的目标
1.1.3 无线电监测的功能和分类
1.1.4 无线电监测的基本流程
1.2 无线电监测设备
1.2.1 监测接收设备的基本组成
1.2.2 监测接收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
1.3 监测接收机中的内部噪声与噪声系数
1.3.1 监测接收机的内部噪声
1.3.2 监测接收机的噪声系数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无线电监测接收体制
2.1 全景显示搜索接收方式
2.1.1 全景显示搜索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2.1.2 全景显示搜索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1.3 扫频速度与频率分辨率
.2.2 监测监听分析接收方式
2.2.1 监测监听分析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2.2.2 监测监听分析接收机的主要功能
2.3 压缩接收方式
2.3.1 压缩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3.2 声表面波色散延迟线
2.3.3 压缩接收机的主要特点
2.4 信道化接收方式
2.4.1 信道化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4.2 信道化接收机的分类
2.5 声光接收方式
2.5.1 声光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5.2 声光接收机的特点
2.6 数字接收方式
2.6.1 数字接收机的基本组成方案
2.6.2 数字接收机方案举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无线电监测信号的特征分析
3.1 概述
3.1.1 无线电信号特征的分类
3.1.2 技术特征
3.2 模拟无线电信号特征分析
3.2.1 am信号特征
3.2.2 dsb信号特征
3.2.3 ssb信号特征
3.2.4 fm信号特征
3.3 数字信号特征分析
3.3.1 2ask信号特征
3.3.2 2fsk信号特征
3.3.3 2psk信号特征
3.3.4 4psk信号特征
3.4 多路复用和特殊无线电信号特征分析
3.4.1 多路复用和多路并发信号的特征
3.4.2 直接序列扩频(ds)信号的特征
3.4.3 跳频(fh)信号的特征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无线电监测信号的处理与识别
4.1 监测信号的处理
4.2 无线电监测信号的显示
4.2.1 信号的模拟显示
4.2.2 信号的数字化显示
4.3 无线电信号的技术参数测量
4.3.1 信号频率的测量
4.3.2 信号频谱宽度的测量
4.3.3 信号电平的测量
4.3.4 数字信号码元速率的测量
4.3.5 fsk信号频移间隔的测量
4.3.6 am信号调幅度的测量
4.4 无线电信号的分析识别
4.4.1 识别的内容及方法
4.4.2 无线电信号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
4.5 超宽带信号分析
4.5.1 超宽带信号的分类及频谱特性
4.5.2 超宽带信号分析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中篇 无线电测向
第5章 无线电测向概述
5.1 无线电测向的基本概念
5.1.1 无线电测向的含义
5.1.2 测向设备的组成与分类
5.1.3 无线电测向的主要用途
5.2 测向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测向天线
6.1 环天线
6.1.1 单环天线的方向特性
6.1.2 单环天线的有效高度
6.1.3 环天线的三大效应
6.1.4 间隔双环天线
6.1.5 屏蔽环天线
6.1.6 复合环天线
6.2 艾德考克天线
6.2.1 u型艾德考克天线
6.2.2 h型艾德考克天线
6.3 角度计天线
6.3.1 角度计天线的基本工作原理
6.3.2 间距误差
6.3.3 正交八元角度计天线
6.3.4 roche天线
6.4 锐方向天线
6.4.1 均匀直线阵
6.4.2 均匀直线阵等分为两组后的和/差方向特性
6.4.3 乌兰韦伯尔天线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测向原理
7.1 测向原理概述
7.1.1 振幅法测向
7.1.2 相位法测向
7.1.3 人工、半自动和全自动测向
7.1.4 宽孔径与窄孔径测向
7.2 最小信号法测向
7.2.1 听觉小音点测向
7.2.2 自动小音点测向
7.3 最大信号法测向
7.3.1 听觉测向原理
7.3.2 视觉测向原理
7.4 振幅比较法测向
7.4.1 双信道比幅法测向
7.4.2 单信道比幅法测向
7.5 相位法测向
7.5.1 相位法测向的基本原理
7.5.2 各类相位干涉仪测向设备原理
7.5.3 多普勒法测向
7.5.4 时差法测向
7.6 空间谱估计测向
7.6.1 空间谱估计的系统组成
7.6.2 天线阵列模型
7.6.3 信号源个数估计的盖氏半径算法
7.6.4 doa估计的music算法
7.6.5 基于信号循环平稳特性的doa估计
7.6.6 sc—ssf算法仿真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交会定位及定位误差分析
8.1 交会定位的主要方法
8.1.1 双站交会定位
8.1.2 三站交会定位
8.1.3 多站交会定位
8.1.4 单站定位
8.2 交会定位误差分析
8.2.1 双站交会定位误差分析
8.2.2 三站交会定位误差分析
8.2.3 多站交会定位误差分析
8.2.4 单站定位误差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下篇 卫星信号定位及卫星干扰源定位
第9章 卫星定位原理
9.1 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
9.2 典型卫星定位系统的组成
9.2.1 gps 作卫星及其星座
9.2.2 地面监控系统
9.2.3 gps信号接收机
9.3 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9.4 伪距测量定位
9.4.1 伪距测量
9.4.2 伪距定位观测方程
9.5 载波相位测量定位
9.5.1 载波相位测量原理
9.5.2 载波相位测量的观测方程
9.6 绝对定位与相对定位
9.6.1 静态绝对定位
9.6.2 静态相对定位
9.? 差分定位原理
9.7.1 单站差分
9.7.2 局部区域差分
9.7.3 广域差分
9.8 卫星定位中的误差及改正
9.8.1 电离层折射
9.8.2 对流层折射
9.8.3 多路径误差
9.8.4 卫星星历误差
9.8.5 卫星钟的钟误差
9.8.6 相对论效应
9.8.7 接收机钟误差
思考题与习题
第10章 卫星干扰源定位技术
10.1 卫星干扰源信号定位体制及主要技术
10.1.1 卫星干扰源信号定位体制划分
10.1.2 单星、多星定位测量技术
10.2 双星定位原理
10.2.1 双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10.2.2 实现双星定位的基本条件
10.3 双星定位算法
10.3.1 双星定位基本算法
10.3.2 tdoa和fdoa联合算法及估计
10.4 双星定位误差分析与校正技术
10.4.1 双星定位的主要误差因素
10.4.2 定位误差校正技术
10.5 非双星体制干扰源定位技术
10.5.1 单星定位测量技术
10.5.2 多星定位测量技术
10.6 多站无线电测距定轨原理
10.6.1 多站无源定轨
10.6.2 站间同步
10.6.3 多站有源测轨
10.7 卫星信号监测与干扰定位系统
10.7.1 双星定位系统国内外发展情况
10.7.2 美国的tls model 2000系统
10.7.3 法国的thales系统
10.7.4 中国的std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理论与实践 一、 引言 在现代社会,无线电波无处不在,支撑着通信、导航、广播、遥感等诸多关键领域的发展。对无线电信号的有效监测、准确测向以及精确定位,不仅是理解和利用电磁频谱的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经济运行、提升公共安全水平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本书旨在系统梳理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实践及其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详实的参考。 二、 无线电监测基础 无线电监测是掌握电磁频谱动态、发现非法发射、分析信号特征、保障通信秩序的重要环节。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无线电监测的内涵与目标,介绍不同频段的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以及各种干扰源对监测的影响。 无线电频谱概述: 介绍国际电信联盟(ITU)划分的频段划分原则,以及各频段的主要用途,如甚低频(VLF)、低频(LF)、中波(MF)、短波(HF)、甚高频(VHF)、特高频(UHF)、微波等。分析不同频段的传播方式,如地波、天波、空间波,及其对监测距离、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无线电干扰的产生与识别: 详细阐述自然干扰(如闪电、太阳黑子)和人为干扰(如串扰、谐波、杂散发射、越界发射、非法发射)的成因,介绍识别干扰信号的常用方法,包括频谱分析、信号特征提取、信源追溯等。 监测设备与系统: 介绍各类无线电监测设备,包括接收机、频谱分析仪、场强仪、扫频仪、信号记录仪等,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同时,介绍构建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如天线阵列、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数据库系统、可视化显示平台等,以及系统集成设计的原则。 监测信号处理: 讲解对监测到的原始信号进行预处理的技术,包括滤波、放大、采样、量化等。深入探讨信号特征提取的方法,如幅度、频率、相位、调制方式、脉冲宽度、重复周期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征对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 三、 无线电测向原理与技术 无线电测向是确定无线电信号发射源方向的技术,是实现无线电定位和干扰源定位的关键前提。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测向原理及其适用场景。 测向基本原理: 阐述基于信号幅度的测向(如单天线方向图法)、基于信号相位的测向(如干涉仪法)以及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TDOA)的测向等基本原理。 单天线测向技术: 介绍单天线方向图法,包括旋转方向图法、瞬时方向图法(如多模天线)等,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干涉仪测向技术: 详细阐述以两副或多副天线为基础的干涉仪测向原理,包括相位差测量、相位模糊消除、方向角的计算等。介绍不同结构的干涉仪,如平行基线干涉仪、L型干涉仪、T型干涉仪等,并分析其测向精度和灵敏度。 多天线阵列测向技术: 深入探讨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进行波达方向(DOA)估计的方法,包括经典算法(如Suzuki-Akaike法、MUSIC法、ESPRIT法)和现代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阵列天线的设计原则、孔径效应、互耦效应等对测向精度的影响。 测向误差分析与补偿: 讨论影响测向精度的各种误差源,如设备误差、噪声、多径效应、信号衰落、天线不匹配等。介绍误差分析方法和补偿技术,以提高测向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高精度测向系统: 探讨实现高精度测向的关键技术,如高精度时钟同步、低噪声前端设计、先进信号处理算法的应用等。 四、 无线电定位技术 无线电定位是利用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结合测向、测距、时差等信息,确定信号发射源空间位置的技术。本部分将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介绍各种无线电定位方法。 定位基本原理: 介绍基于单站测向定位(需要移动接收站)、多站测向定位(需要多个测向站)、测距定位(如雷达测距)以及结合多种技术的混合定位等基本原理。 多站三角定位法: 详细阐述利用两个或多个测向站对同一信号源进行测向,通过几何交叉原理确定目标位置的方法。分析测向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测向站的部署。 时差定位法(TDOA): 介绍利用信号在不同接收点到达的时间差来确定目标位置的原理。分析同步接收站的需求,以及如何进行时间同步和差值计算。 距离差定位法(RDOA): 介绍利用信号在不同接收点距离的差值来确定目标位置的原理。 多径效应与定位: 分析无线电信号在复杂环境中传播时产生的多径效应,及其对测向和定位精度的影响。介绍克服多径效应的技术,如智能天线、分集接收、算法补偿等。 GPS/GNSS与无线电定位的融合: 探讨将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辅助定位技术与无线电监测测向定位技术相结合,实现更精确、更可靠的定位。 定位算法与优化: 介绍常用的定位算法,如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并探讨如何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对算法进行优化,以提高定位的实时性和鲁棒性。 五、 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些应用,并展望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安全与军事应用: 情报侦察与电子战: 监测敌方通信信号,定位敌方雷达和通信节点,为电子对抗提供信息支撑。 反恐与刑事侦查: 追踪非法无线电设备,定位犯罪分子藏匿点,打击非法电台和窃听装置。 边境安全与海空监控: 监测非法越境通信,追踪不明飞行器和船只。 民用与商业应用: 通信频谱管理: 监测频谱使用情况,查处非法占用频谱行为,优化频谱资源分配。 导航与定位服务: 为自主驾驶、航空航天、海洋探测等提供高精度定位支持。 搜救与应急通信: 定位遇险人员发出的求救信号,协助搜救工作。 环境监测: 监测电磁辐射污染,评估电磁环境质量。 物联网(IoT)设备追踪: 定位和管理大规模部署的物联网设备。 前沿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信号识别与定位中的应用: 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信号分类、干扰识别和定位精度。 软件定义无线电(SDR)与灵活监测: 结合SDR技术,实现监测设备的智能化、可编程化,提高适应性。 分布式监测与协同定位: 构建大规模分布式监测网络,实现广域、高精度的协同定位。 低功耗、小型化监测与定位设备: 满足移动、便携式应用的需求。 量子技术在无线电监测中的潜在应用: 探索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前沿技术为无线电监测带来的革命性突破。 六、 结论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该领域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旨在为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该领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构建安全、高效、智能的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反应是它能填补我在无线电监测和测向定位知识体系中的空白。作为一名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这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觉得它们相对比较抽象和难以掌握。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无线电监测的核心概念,比如信号的捕捉、识别、分析以及频谱管理等方面。更让我期待的是“测向定位”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各种定位原理,例如如何利用多点三角测量、到达时间差(TDOA)、到达角(AOA)等技术来确定信号源的位置。我希望能看到详细的数学模型和算法介绍,以及相关的工程实现细节。此外,我也非常关心这本书能否介绍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比如在通信干扰排查、目标追踪、以及电子对抗等方面的应用,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评分

这本书厚实的手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给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一直以来都对无线电信号的“追踪”和“识别”感到非常好奇,觉得这就像是给无形的电波赋予了生命,使其能够被“看见”和“感知”。我对这本书的期望,首先在于它能否清晰地阐述无线电监测的基本原理。我猜想,这应该涉及到对电磁波的频谱特性、调制方式、信号强度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如何利用各种高科技设备,比如频谱分析仪、信号源定位仪等,来捕捉、分析和识别不同的无线电信号。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详细介绍测向定位的技术。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利用各种天线阵列,比如单基地台、多基地台组网,或者联合使用不同的定位技术(如 TDOA、AOA、RSSI 等),是如何实现对无线电信号源的精确追踪。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很多方面,比如公共安全、军事侦察、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导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展示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吸引力,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而专业的字体,瞬间就能勾起我对无线电领域的好奇心。拿到手中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厚实而有分量,这让我对内容本身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对无线电通信的奥秘充满向往,特别是当谈及“监测”和“测向定位”这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领域时,更是觉得与我的学习方向息息相关。我曾设想,这本书会详细阐述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如何通过接收到的信号来判断其来源方向,甚至精确到地理位置。我想象中的内容会包含各种经典的测向原理,比如三角测量法、差分到达时间法,以及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同时,无线电监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书中能解释清楚,如何通过监测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无线电信号,如何对频谱进行分析,以发现异常信号或者干扰源。毕竟,在现代社会,无线电频谱的管理和安全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世界的窗户,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又不失专业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份对无线电技术深入探索的邀请。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对无线电通信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兴趣,而无线电监测和测向定位无疑是其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应用价值的部分之一。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关于这一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从最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监测和定位技术的原理。例如,在监测方面,我希望能了解到如何通过分析信号的频谱特征、时域波形、调制解调方式等来识别信号的类型和来源。在测向定位方面,我希望能学习到不同的测向原理,如干涉仪法、到达角法(AOA)、到达时间差法(TDOA)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同时,我也非常关心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比如信号的衰减、多径效应、干扰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来克服这些困难。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厚度所吸引,这让我对内容的丰富程度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无线电领域充满热情,而“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无线电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比如如何通过分析信号的频谱、时域特性、调制方式等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信号源。我也期待它能够详细讲解各种测向定位的方法,包括单站定位、多站定位、以及各种算法的应用,例如三角测量法、TDOA(到达时间差)、AOA(到达角)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结合实际应用,介绍这些技术在军事、民用航空、公共安全、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分析其中遇到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先进的监测和定位技术,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信号识别、利用无人机进行信号侦测和定位等。

评分

拿到这本《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我首先被它的 title 所吸引。“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定位,意味着它应该是经过严格审定的、具有一定学术高度和教学价值的权威著作。作为一名即将进入大三,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深入性地讲解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知识的教材。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指导。例如,在测向定位方面,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利用多种天线阵列来提高定位精度,如何克服信号反射、多径效应等实际干扰。而在无线电监测方面,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技术,比如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在监测和定位中的应用?或者,会不会对当前无线电管理法规以及相关的安全技术进行介绍?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在这方面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的触感也很好,给人一种认真做学问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无线电技术就像是现代社会无形的“脉搏”,而无线电监测和测向定位则是理解和掌握这些“脉搏”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无线电监测的基本原理,例如如何通过对电磁波的频谱、幅度、相位等进行分析来获取信息。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监测设备,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同时,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测向定位的技术。我希望能够掌握如何利用各种天线阵列和定位算法,比如三角测量法、到达时间差(TDOA)、到达角(AOA)等,来确定无线电信号的精确位置。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来展示这些技术在实际侦测、追踪、甚至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严实,打开之后,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专业的气息。我一直对无线电领域充满好奇,特别是对那些能够“看穿”信号、找到信号源的技术。这本书的名字《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正是我一直以来渴望深入了解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无线电监测的原理,包括如何通过接收和分析电磁信号来识别、分类和追踪各种无线电设备。我希望能了解到不同种类的信号,例如通信信号、雷达信号、以及一些非预期的干扰信号,并且知道如何通过频谱分析、信号特征提取等方法来区分它们。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测向定位”的部分。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各种测向定位的技术,比如三角测量、到达时间差(TDOA)、到达角(AOA)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我甚至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高级主题,比如如何应对复杂的电磁环境,或者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提高监测和定位的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质感。我一直以来都对无线电通信的“幕后”工作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看见”和“追踪”无线电信号的技术。这本书的名称,特别是“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这几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电监测的基本原理,包括如何捕捉、分析和识别各种无线电信号,比如通信信号、雷达信号、干扰信号等。我希望能够了解各种监测设备的构成和工作方式,比如频谱分析仪、接收机、定向天线等。更重要的是,我对于“测向定位”这一部分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测向定位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利用三角测量法、差分到达时间法、到达角法等,以及如何结合多种技术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展示这些技术在军事、安全、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可作为高等学校无线电频谱管理、无线电通信工程、电子丁程、电子对抗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无线电频谱管理、无线电监测、无线电测向以及卫星定位等方面工作的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统计力学研究相互作用的多粒子系统的性质。在过去50多年中,统计力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促成了诸如量子群和仿射Lie代数等全新的数学领域的创立,也引发了非线性微分方程和代数几何等领域中许多非凡的发现,对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场论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此前在研究生的统计力学课程教学中完全没有涉及这些重要的进展。《高等统计力学》力图纠正这个方面的问题,在统计力学的教学和前沿研究之间搭建桥梁。《高等统计力学》以晶体和磁体中有序的存在(或缺乏)性的定理以及临界现象理论作为出发点,然后详细介绍相变的解析和计算机计算方面50多年以来所提出的方法和得到的结果,明确指出相关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书中包括了对精确可解问题中最重要的四个模型的求解方法、性质等方面的广泛讨论,这四个模型是:Ising模型、八顶点模型、硬六角模型和手征Potts模型。《高等统计力学》是一本优秀的高水平统计力学著作,适用于数学和物理学研究人员,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生,也适用于对物珲化学和量子化学感兴趣的化学研究人员,对符号计算感兴趣的计算机研究人员模型。《高等统计力学》是一本优秀的高水平统计力学著作,适用于数学和物理学研究人员,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场论方面的研模型。《高等统计力学》是一本优秀的高水平统计力学著作,适用于数学和物理学研究人员,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场论方面的研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感觉挺不错的,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评分

这次发货速度比上次快,好!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很冷门的学科啊,学的人不多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