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正版现货邮 养好肠胃不生病
定价:36.00元
作者:吴中朝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33551162
字数:140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CCTV健康之路、BTV养生堂特邀嘉宾,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名老中医吴中朝教授,30年行医经验倾囊相授。
★只有老中医知道的养脾胃偏方、秘方、经验方,自己动手,不花钱就能去小病、防大病。
★62道养脾胃食谱、85个传世经验方、12个特效穴位、11种脾胃病家庭疗法,调好脾胃,远离便秘、腹泻、肥胖、老胃病,从根本上避免疾病发生。
目 录
专题:《黄帝内经》教你脾胃问题早发现 /14
章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养好病难侵
不吃此脾胃,彼“脾、胃”/19
脾很忙,食物“加工”、水液“运输”都靠它 /20
脾是人体血库,脾好气色就好 /23
脾好的人,肌肉有力身体壮 /24
胃虽大度,也需要小心呵护 /26
脾胃好似“夫妻档”,关系和谐消化好 /29
第二章 这些事,让你的脾胃变虚弱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得胃溃疡 /33
总是吃太饱,易被肥胖、“三高”盯上 /35
偏食的人脾胃一定虚弱 /37
吃饱就睡,就是在等病来 /40
生、冷、硬的食物胃怕 /41
你熬夜,脾胃也跟着加班 /43
烟酒无度,伤肝伤肺也伤胃 /44
久坐伤脾,会让你四肢无力 /47
随意吃,先伤脾胃再伤肝肾 /48 思虑过度,难有好食欲 /51
第三章 脾胃问题有多种,你是哪一种
面黄肌瘦的人多是脾气虚,要益气健脾 /55
腹部有坠胀感是中气下陷,要益气升阳 /58
身体容易出血是脾不统血,止血更要补血 /60
寒湿困脾的人大便不成形,可用艾灸祛寒湿 /62
胃隐痛喜按是胃气虚,要益气养胃 /64
胃隐痛一吃就胀是胃阴虚,要养胃阴去虚热 /66
口干口苦喜生冷是胃热证,要清胃火、泻肠热 /68
脾胃湿热的人体倦身重,要健脾祛湿除积热 /71
第四章 顺天时而养,让你的脾胃动力十足
春季乍暖还寒,脾胃也要捂一捂 /77
冬病夏治,脾胃虚寒的人要抓住时机 /82
秋燥季节,吃点酸味让肠胃很舒服 /87
冬季进补要有度,莫给脾胃加负担 /92
第五章 给脾胃喜欢的食物,它们就会让你舒服
五色入五脏,脾胃喜欢黄色食物 /101
甘味食物给你好“脾气”/102
小适合胃不好又失眠的人 /105
胃寒腹泻的人,可适当多吃糯 /107
大麦泡茶,消化不好的人可常喝 /109
夏季常吃薏苡仁,让你不再身重困倦 /111
牛肉补脾气,效果堪比黄芪 /113
脾胃虚寒怕冷的人,可多吃羊肉 /115
身体瘦弱、消化不好的人要常吃猪肚 /117
莲藕,生吃清热解毒,熟吃健脾开胃 /119
白萝卜清积热、化积食,冬天更适合 /121
经常腹胀便秘的人,可常食山 /123
南瓜对胃胀、胃痛、便秘有效 /126
主食吃土豆,远离肥胖、“三高”/128
红薯是便秘的“克星”/130
经常“反胃”,吃几颗栗子就好 /133
红枣是“天然维生素 C 丸”/135
第六章 用简单的中养好脾胃
陈皮陈皮泡水喝,打开你的胃口 /141
适量吃姜,让受寒的胃暖起来 /143
肉吃多了不消化,山楂来帮忙 /146
神曲,消除面积食的良 /148
鸡内金,小儿积食 /150
厚朴帮你理气消食,可治气滞腹胀 /151
胃气不足易疲劳,甘草能缓解 /153
砂仁能温脾止泻,适合受寒腹泻 /155
芡实,东坡居士的养生珍品 /157
藿香专治夏季腹泻、呕吐、没食欲 /159
消瘦乏力,一吃就想吐,党参煮粥吃 /161
湿困脾胃没食欲,白扁豆能化解 /163
汤里加点儿肉豆蔻,冬天不怕胃寒留 /165
第七章 经络是脾胃健康的遥控器
脾不好,脾经先做出反应 /169
养好胃经,无病一身轻 /173
腹胀、胃口差,就找太白穴 /176
脾虚月经不调,按三阴交穴就能解决 /177
脾虚月经量少,按摩血海穴打开血库 /180
长夏暑湿,阴陵泉穴让你清爽 /181
胃痛、泛酸,有公孙穴 /183
各种脾胃问题,足三里穴都管用 /185
气舍穴专治打嗝恶心 /187
常按天枢穴,轻松摆脱便秘 /188
脾好不好,摸摸脾俞穴就知道 /190
胃寒的人,试试艾灸胃俞穴 /193
中脘穴专管消化问题 /194
胃寒胃痛,艾灸神阙穴 /196
第八章 每个人都能用的健脾养胃小妙招
3 个小动作,让脾胃功能倍增 /201
每天散步的人,不会有消化问题 /202
没事常慢跑,不用进房 /205
动动脚趾头,坐着就能养脾胃 /207
肩膀也与脾胃有关系 /208
摩腹摩出好脾胃,孙思邈的长寿之道 /210
叩齿咽津——流传年的健脾强肾法 /212
练习“呼”字诀,呼出脾胃浊气 /214
笑口常开的人脾胃好 /215
第九章 三分治七分养,彻底解决脾胃疾病
胃口不好,与其吃不如养好心情 /219
四肢无力是脾虚,用四君子汤调理 /222
按 3个穴位,轻松缓解胃痛 /224
经常胃泛酸的人,要重视早餐 /226
腹胀,食滞、脾虚、湿热要分清 /228
4 种腹泻,对症调理才有效 /234
消化不良,启动人体的“健胃消食片”/238
小儿疳积,捏脊就见效 /241
便秘也分证型,你调理对了吗 /246
肥胖不都是吃得多,还有脾虚 /252
脾胃安和,就不会再失眠 /253
吴中朝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名老中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或参加过十余项部省级中医养生保健课题研究。在长斯临床诊治经验基础上,对家庭中医保健领域有独到建树。曾十多次应邀或由国家外派赴国外进行医疗和讲学,并长期负责国内外研究生和进修生的临床与理沦课程的教学,主持多项继续教育项目。
这本书在讲解药食同源的食材时,展现出了一种朴素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只会罗列食材的营养成分表,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食材在传统医学体系中的“性味归经”。例如,讲到山药时,它不仅提到了它的健脾益胃功效,还回顾了古代医家对山药“薯蓣”的记载,以及在不同药方中它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将食材置于历史和文化坐标下的描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对我而言,这不再仅仅是一本教我“吃什么”的书,更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身边普通食材价值的文化载体。书中对一些看似平常的食材,如红枣、生姜、大蒜的深度解析,让我惊叹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归纳总结。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的眼光去看待厨房里的每一样东西,它们不再只是提供卡路里的燃料,而是蕴含着天地之气的药材。这种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和传承,使得全书散发着一种宁静而可靠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眼球的,那种带着点复古气息的水墨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我本来就对手边的养生书籍比较挑剔,尤其对那些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的“速成秘籍”深恶痛绝。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健康书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很朴实地从日常起居和饮食入手,这让我感到挺亲切的。比如,它对“清晨第一杯水”的讲究,不仅仅是告诉你喝水,而是详细解释了水温、水量对不同体质的影响,这一点就显得非常细致和人性化。再者,书中对季节更替与人体脏腑关系的阐述,也很有条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春天养肝”,而是结合了中医的五行理论,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为什么此时宜食某些食物,宜做某些活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食疗方时,不只是给出一个药方或者食谱,还会附带一些古代医家的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小窍门,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中医养生的门槛,让人觉得养生并非高不可攀的玄学,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整体感觉是,这本书的基调非常稳健、可靠,没有浮躁感,更像是一本可以常备书桌旁,随时翻阅的“生活指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辨证施食”的强调。现在很多养生书籍要么是“万能食谱”,要么就是极端的“忌口清单”,让人无所适从。但这本书的哲学显然是更贴近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髓。它花了大篇幅来教导读者如何区分自己是属于“湿热内蕴”还是“气虚血瘀”的体质,并且针对每一种体质,给出了一个基础的调理框架。比如,对于一个常年感到疲乏无力、容易出汗的朋友,书中推荐的药膳和食材搭配,就侧重于“益气固表”;而对于另一个经常口干舌燥、容易上火的朋友,则重点推荐了“滋阴清热”的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指导思路,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实用价值。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调整了我过去一周的晚餐结构,结果非常明显,尤其是睡眠质量有了显著改善,这让我对中医食疗的理念更加信服。它不是让你盲目跟风尝试网红食谱,而是引导你成为自己身体的“首席医生”,这种赋能感,在其他养生读物中是很少见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加分项。在这个充斥着密密麻麻小字和花哨插图的时代,它选择了清晰的留白和适中的字号,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这个人对阅读的舒适度要求比较高,很多号称“经典”的书籍,如果排版不佳,我可能翻两页就想合上了。但这本书,即便是在介绍一些相对复杂的经络走向或者穴位按摩手法时,它也巧妙地配上了简洁的示意图,图文结合得恰到好处,避免了枯燥的纯文字描述。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他似乎深谙当代人的焦虑点,总能在关键时刻点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基于传统理论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思虑过度”导致的脾胃虚弱问题,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谈“放松心情”,而是具体建议了哪些有助于宁心安神的茶饮,以及什么时候进行特定的冥想练习效果最好。这种细节上的精准把控,让我感觉作者真的是深入思考过读者的生活困境,而不是简单地搬运古代医书的理论。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温和而深刻的自我调理课程,它教会你“察觉”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等到病痛来临时才手忙脚乱。
评分从结构逻辑上讲,这本书的叙事推进非常流畅,它遵循了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将重点放在了日常的保养和预防上。它没有把笔墨过多地集中在复杂疑难杂症的治疗上,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如何通过精微的日常调整,来构建一个强大的免疫屏障。书中关于“情志养生”的部分尤其精彩,作者将心理健康与脾胃功能紧密地联系起来,指出长期压抑的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这种跨越生理和心理界限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才能触及的领域,而这本书却能将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它建议在感到压力大时,可以尝试用陈皮泡水饮用,并解释了陈皮的理气作用如何帮助疏解因郁结而导致的胃脘胀满。这种将情绪疏导与具体的食疗方法无缝对接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中医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几款食谱,而是一套系统性的、可以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身心调适手册”。
评分不错很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不错很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不错很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好书看不够
评分不错很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好书看不够
评分好书看不够
评分好书看不够
评分好书看不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