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讲解了《伤寒论》的特异方证,即与证对应的特异性的方。作者认为,特异方证的运用没有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因为证与方的关系已经确定,临床运用的时候可以省略辨证论治的过程,因而才使特异方证具备了准确、快捷、高效的优势。作者认为,学《伤寒论》主要是学张仲景已经确立的特异方证,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特异性方证。 肖相如 著 肖相如,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1984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跟随李培生、梅国强先生攻读《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跟随时振声先生攻读肾病学博士研究生。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专职老师、医生。主要从事《伤寒论》教学和肾病(性功能障碍、泌尿系统疾病、前列腺疾病、肾虚)临床。近年致力于《伤寒论》的概念和外感病初期的辨治体系研究,《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正是此研究成果。我对《肖相如伤寒论讲义》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医理的阐述方式。肖老师在讲解每一个方剂时,都不会简单地给出药物组成和功效,而是会详细追溯方剂的来源、组方思路,以及药物之间的君臣佐使关系。例如,讲到某个经典的方剂,他会先分析这个方剂针对的是哪一类病机,然后解释为什么选择这几味药,每一味药在方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如何协同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的。这种由病机到方剂,再到药物分析的讲解逻辑,让我对中医方剂的理解更加深入。我尤其欣赏他讲解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会引用一些古籍中的论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并对一些学术上的争议之处进行辨析,而不是一家之言。这种学术性的探讨,对于提升读者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益。读这本书,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记忆方药,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和分析疾病的方法。通过对这些经典方剂的深入剖析,我开始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知道如何举一反三,如何根据不同的证情来灵活运用方药,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于《伤寒论》思想体系的挖掘。肖老师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条文和方剂的讲解,而是深入到《伤寒论》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他会讲解《伤寒论》是如何体现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以及是如何将这些哲学思想融入到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中去的。比如,在讲解六经辨证的时候,他会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并将其与脏腑、经络等理论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条文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知识框架。他还会讲解《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人体的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让我意识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部治疗疾病的经典,更是一部养生保健的智慧宝典。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医术,更是在学习一种看待生命、看待健康的方式,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非常有益。
评分《肖相如伤寒论讲义》在语言风格上,我觉得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肖老师的文笔流畅,用词精准,即使在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也能用相对形象的比喻来辅助说明,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特别喜欢他讲解的那些“神来之笔”,有时候会用一些很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医学道理,让人读起来觉得很有趣,一点也不枯燥。而且,他的讲解不会让人感到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你进入中医的殿堂。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他会提出一些不同于传统认知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激发了我对《伤寒论》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发现,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和观点的碰撞。他那种对中医的热爱和对经典的钻研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更有信心去深入学习。
评分这本《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拿到手后,我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编排得相当有条理。首先,它按照《伤寒论》的原文章节顺序进行讲解,这样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能够很好地跟随原文的脉络学习,不会觉得杂乱无章。肖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铺垫,比如在讲到太阳病的时候,会先详细解释一下太阳病提纲,并将其中的关键证候、病机、治法等一一剖析,然后再深入到具体条文。这一点我特别喜欢,因为很多时候读《伤寒论》原著,感觉像在看天书,就是因为缺乏对整体框架的理解。肖老师的讲解就好像一个引路人,先带你看到整个山脉的全貌,然后再带你走进每一条山路。而且,他不仅仅是照搬原文,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虽然不是重点,但能让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一些概念,感觉更加融会贯通。书中的一些图表和示意图也很有帮助,比如解释病机演变过程的时候,画出来的流程图比纯文字描述更容易理解。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伤寒论》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友好的起点,能够帮助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非常贴近临床实践。肖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而且这些案例都相当典型。他会详细描述病人的症状、体征,然后如何结合《伤寒论》的原文进行辨证,最后是如何确定方药和用药的剂量。我特别喜欢看他讲解疑难杂症的部分,因为这些案例更能体现中医的智慧和灵活性。他会分析一些看似棘手的病例,如何通过细致的辨证,层层剥离,找到病机所在,并最终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仅是展示了医术的高明,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运用。他还会讲解一些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或者从其他医家那里学到的经验,这些“干货”内容对于想要提高临床水平的同行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读完这些案例,我感觉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了更强的实操性,仿佛自己也能跟着一起进行辨证论治,处理一些临床上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