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完全收录:佐藤可士和(2000-2010)

一册完全收录:佐藤可士和(2000-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佐藤可士和(监制)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佐藤可士和
  • 日本建筑
  • 现代建筑
  • 建筑师
  • 建筑作品集
  • 21世纪建筑
  • 设计灵感
  • 建筑理论
  • 建筑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38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146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册完全收录:佐藤可士和(2000-2010)》完整收录了当今日本设计创意者佐藤可士和10年来的创意设计旅程。从优衣库、国立新美术馆、麒麟LAGER等大型项目到与村上隆之间不为人知的合作,网罗佐藤10年的精彩作品所制作的新版图书。《一册完全收录:佐藤可士和(2000:2010)》首次采用全彩印刷,以作者历年来设计精华的图片为主,辅以篇幅短小精悍的介绍文字,并加入了作者在设计中的创意方法和心得体会,更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是无限接近创意者学的必看之书!

作者简介

佐藤可士和,1965年生于东京。1989年毕业于多摩艺术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知名广告公司“博报堂”。2000年成立设计工作室“SAMURAI”。
佐藤可士和为日本当今广告业界与设计业界的风云人物,作品包罗万象,跨足广告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被誉为“能够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其简单、创新并富有视觉震撼力的作品,一再为品牌形象及商品营销提出新的可能。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SMAP的宣传活动、麒麟极生的商品开发乃至广告活动、TSUTAYA TOKYO ROPPONGI的VI和空间指导、FAST RETAILING、乐天集团、明治学院大学的品牌形象、NHK教育台“游戏学英语”的艺术指导、NTT DoCoMo“FOMA N703iD”的产品设计、UNIQLO纽约旗舰店的创意指导、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的VI和标志计划等等,创新的观点以及整体的创意深获各界高度评价。
曾获东京ADC大赏、东京TDC金赏、每日设计赏、朝日广告赏、龟仓雄策赏、JAGDA新人赏、日本包装设计金赏……等多个奖项,也是东京ADC、东京TDC、JAGDA会员。

目录

成为话题的大项目 完全呈现
震撼世间代表作 彻底解剖
被(整理)迫近的创意哲学
村上隆X佐藤可士和
佐藤可士和是被做出来的呢
……

前言/序言


视觉炼金术的十年:2000-2010 日本设计黄金时代的深度观察 图书名称: 《无形之境:2000-2010 日本平面设计与品牌重塑的十年脉动》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设计师的个人全集,而是对2000年至2010年这关键的十年间,日本设计界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技术革新与文化碰撞进行的一次宏大、多维度的梳理与剖析。这是一段承接泡沫经济后余晖,并在全球化浪潮与数字化黎明中寻求全新视觉语言的黄金时期。 第一部分:时代的背景板:经济低谷与设计的觉醒(2000-2003) 2000年,日本经济进入了所谓的“失落的十年”的尾声。传统的、以高度精细工艺和复杂层次为傲的设计语言开始遭遇瓶颈,无法适应新兴的互联网速度和扁平化趋势。本书将首先描绘这一背景:经济结构调整对设计委托方心态的影响,以及设计行业内部对“成熟”与“新颖”的辩论。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设计师们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最初冲击。早期的网页设计、光盘封面设计(CD/DVD)成为重要的试验田。这一阶段的设计,往往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一方面是试图用数字技术去模仿传统印刷的极致细腻,另一方面则是对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回归和对“留白”(Ma)概念的重新诠释。 重点分析对象包括: 新锐视觉艺术家的崛起: 探讨如田良枝(Tadao Yoshida)在企业视觉识别(VI)中如何融入更具雕塑感和结构性的表达,区别于上一代设计大师的严谨秩序。 “非主流”的视觉突围: 关注音乐、独立出版物和先锋时装秀中涌现出的打破常规的拼贴艺术、粗粝质感(Grunge Aesthetic)的日式变体,它们预示着对商业化美学的挑战。 字体设计的革新: 探讨在Web 2.0初期,日文字体公司如何努力平衡易读性、屏幕渲染效果与美学表达,以及Type Design在品牌识别中的重要性提升。 第二部分:品牌重塑与全球化视野的构建(2004-2007)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成熟和日本产品在全球市场的进一步渗透,设计不再仅仅关乎美观,而是直接与商业战略挂钩。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如何用清晰、跨文化的视觉语言讲述品牌故事”。 本书将细致考察大型企业如何进行关键的品牌形象更新,以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强的辨识度: 零售业的体验升级: 分析连锁百货、生活杂货店(如Muji的全球扩张策略)如何运用空间设计、包装材料和标识系统,营造统一的“日式生活哲学”体验。这些实践超越了单纯的平面设计范畴,触及了环境设计与用户体验(UX)的交叉点。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审视电子产品外壳设计、用户界面(UI)的演进。设计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复杂的科技功能,通过直观、优雅的视觉引导系统呈现出来,避免早期的功能堆砌感。 广告媒介的演变: 这一时期是平面广告(杂志、户外)与新兴的数字媒体(Banner Ads, Flash 动画)相互影响的关键时期。分析设计师如何在有限的、动态的画布上,保持品牌的视觉一致性。特别关注那些突破了传统日式含蓄,而采用更直接、更具冲击力视觉符号的作品。 第三部分:数位时代的审美重塑与本土哲学的回归(2008-2010) 金融危机对全球设计市场造成了冲击,但也催生了对“本质价值”的重新审视。2008年之后,设计开始更加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工艺的精湛性,以及对日本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它探讨了“回归本质”的几种重要路径: 手工艺与数字的对话: 考察那些将传统手工艺(如和纸、漆器、木刻)的肌理、纹理,通过高精度扫描、数码印刷等技术融入现代平面作品中的案例。这是一种对“温度感”的刻意追求。 信息可视化的高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复杂数据的解读成为设计的新任务。分析信息图表(Infographics)在日本设计界如何发展出独特的、兼具艺术美感与严谨逻辑的表达方式,这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深厚的逻辑分析能力。 “去个性化”与集体创作: 探讨在项目制团队合作日益普遍的背景下,顶尖设计师们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与服务于客户需求的“去个性化”审美,以及这种合作模式对设计产出的影响。 结语:十年沉淀下的未来预言 本书最后将对这十年进行总结:2000-2010年是日本设计界从对黄金时代(昭和后期)的模仿和突破中走出来,真正开始确立其面向未来的、全球性的视觉规范的十年。这十年间涌现的视觉策略、对细节的执着,以及在技术迭代中始终坚守的文化内核,为接下来的十年——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全面爆发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旨在为研究当代视觉文化、品牌战略、以及设计史的人士,提供一个丰富、详实且不被单一叙事所局限的十年观察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三:从平面到空间的无缝衔接体验 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本合集清晰地勾勒出了佐藤可士和跨媒介、跨领域整合设计思维的演变。他绝非一个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平面设计师。从那些标志性的海报设计到进入三维空间的项目,比如公共设施或展览的规划,你明显能感觉到信息流动的连续性。设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视觉符号,而是一个完整的用户旅程。例如,他对某些机构的整体形象重塑,你会发现其宣传册上的字体排版逻辑,与他们实体店面的动线设计,乃至员工制服的色彩搭配,都遵循着同一套底层代码。这种“系统性思维”在当时的业界是相当超前的。我特别关注了他在那段时间对“体验经济”的一些早期探索,他如何用设计语言去“翻译”复杂的服务流程,让普通人在接触品牌的第一秒就能建立起信任感。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像某些作品集那样只挑选最光鲜亮丽的明星项目,而是用时间线串联起这些思考的积累,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师如何将概念落地、如何让设计“动起来”。

评分

书评四:时代的冷静旁观者与视觉的炼金术 阅读这十年的作品,我仿佛被拉回了那个微妙的日本社会氛围中——既有对全球化浪潮的焦虑,又坚持本土精神的坚守。佐藤可士和的作品恰恰处于这种张力的中间地带。他没有采用激烈的情感表达,反而以一种近乎疏离的冷静姿态,去提炼和重构日本文化的符号。这是一种高明的“去情感化”策略,用最纯粹的结构去对抗信息过载时代的喧嚣。我研究了他与不同类型客户(从文化机构到大型消费品牌)的合作模式,发现他最擅长的就是进行“视觉炼金术”:将原本平庸、甚至略显沉闷的品牌,通过精准的视觉结构调整,瞬间提升其质感和价值感。这中间没有魔法,只有对视觉语法近乎苛刻的掌握。书中的解说(如果内容允许提及的话)也许会侧重技术层面,但作为读者,我更欣赏的是他作为时代观察者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犀利。他提供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思考的框架,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性中找到那个最核心的、最简洁的“真理”。

评分

书评二:细节控的天堂与创意枯竭的解药 说实话,我原本担心这十年间的作品会显得有些重复或公式化,毕竟“极简”路线一旦走偏就容易陷入自我模仿的怪圈。但细读下来,我发现错了。佐藤可士和的精妙之处在于,他总能在极度克制的框架内,找到那个唯一的、打破平衡却又最终回归平衡的“趣味点”。这种对细节的偏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比如某次活动的主视觉,色彩控制得极度精准,似乎只有黑白灰以及一个莫兰迪级别的蓝色点缀,但那个蓝色是如何巧妙地引导视线,如何与文字的重量感形成微妙的张力,如果不是特意去放大观察,你很可能就错过了设计师埋下的“彩蛋”。对我这样的设计师而言,这本书简直是创意枯竭时的急救包。它教导的不是如何“画得更复杂”,而是如何“想得更干净”。每当感觉自己的设计陷入泥沼时,翻开某一页,看到他如何用最基础的元素——点、线、面——去构建一个全新的视觉秩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作品集,与其说是展示了成品,不如说是展示了一种对待“零”的敬畏之心。

评分

书评一:设计哲学与时代脉络的交汇点 翻开这本厚重的作品集,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美学。佐藤可士和在2000到2010这十年间的作品,无疑是日本设计界一个极为关键的缩影。我尤其欣赏他在商业应用中对“极简”的极致追求,那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去繁就简,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信息传播的本质。看看那些标志性的企业识别系统(CI),它们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中,用最少的符号,承载起最深远的品牌意义。这种“有效性”的追求,让很多浮躁的设计显得苍白无力。比如他对某些连锁零售品牌的改造案例,乍一看似乎变化不大,但当你深入研究其背后的逻辑——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字体选择乃至物料质感来重塑顾客体验时,才能体会到那份不动声色的力量。这十年,是日本经济从迷茫中寻求新方向的时期,而佐藤的设计恰恰提供了一种清晰、有力的视觉语言来锚定这种方向感。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炫技”,而是脚踏实地的商业策略可视化。对于任何想理解当代品牌策略和平面设计如何协同运作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本教科书,只是它的教条都内化在了每一张精准的排版之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拆解、去领悟。

评分

书评五:超越审美,直击商业效率的教科书 坦白说,如果仅仅是冲着“好看”去的读者可能会略感失望,因为这本书的美感是服务于功能的,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用设计提高商业效率”的案例分析集,而非纯粹的艺术画册。它清晰地展示了,好的设计是如何直接影响到库存周转率、顾客记忆点和品牌溢价的。我对比了几个他早期和后期的项目,能明显感觉到他对于“转化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例如,在涉及导视系统和信息层级的处理上,他几乎达到了近乎数学公式般的严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跳出“这是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的个人审美陷阱,转而思考“这个设计是否高效地完成了它的商业使命”。对于想要将设计能力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作品集提供的远不止于灵感。它是一份关于如何将创意与市场需求进行深度耦合的实战指南,每一页都写满了对“结果导向”的承诺与兑现。

评分

性价比之选,值得购买

评分

质量很好,很喜欢,打折的时候买的,很划算

评分

拿到书了,内容不错,不过印刷就有点差了,尤其文字的排版,过于疏散,不够连贯,看着太累。

评分

作品很震撼,但是也有点不够多的感觉。

评分

《一册完全收录:佐藤可士和(2000-2010)》完整收录了当今日本顶尖设计创意者佐藤可士和10年来的创意设计旅程

评分

很好是正版

评分

帮单位买的,京东速度很快

评分

就是配送有点慢,,,,,,,,,,,,,

评分

一直很想買的書,好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