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土与火的奉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陶瓷器纵览
图版
1 葫芦瓶 新石器时代
2 细颈瓶 新石器时代
3 红陶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
4 彩陶几何纹钵 新石器时代
5 彩陶人面纹瓶 新石器时代
6 双鱼纹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
7 彩陶兽面纹细颈瓶 新石器时代
8 陶盉 新石器时代
9 陶鬲 商
10 陶鬲 西周
11 陶簋 西周
12 陶尊 西周
13 彩绘陶壶 春秋
14 彩绘陶壶 战国
15 陶仓 秦
16 茧形壶 西汉
17 黄釉绿彩奁 西汉
18 彩绘陶钫 西汉
19 绿釉陶仓 东汉
20 青瓷唾壶 西晋
21 青瓷狮形烛台 西晋
22 青瓷鸡首壶 东晋
23 青釉四系罐 隋
24 白釉钵 隋
25 白釉束腰盖罐 隋
26 白釉“翰林”盖罐 唐
27 白釉唾盂 唐
28 白釉壁雍砚 唐
29 白釉净瓶(军持) 唐
30 白釉人形像 唐
31 白釉人头像 唐
32 白釉双龙柄瓷瓶 唐
33 白瓷坛 唐
34 白釉三足水盂 唐
……
作为一名对古代物质文化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陕历博的陶瓷精选集,绝对是近年来出版的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它的价值不在于数量的庞大,而在于选品的独特性和学术考证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外来影响”的探讨,比如通过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早期的金银器和后来的陶瓷釉色,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叙事,让冰冷的文物瞬间有了鲜活的全球视野。排版上,设计者似乎很有章法地遵循了时间流逝的逻辑,读起来像是在阅读一部浓缩的中国文明编年史,而不是零散的文物照片集。那些附在图片下的简短却信息量爆炸的说明文字,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陶瓷艺术”这类书是抱持着比较功利的心态去买的,主要是想找点灵感用于我的陶艺创作。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对器物表面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汉代陶俑的写实主义到宋代文人审美的极简主义之间的审美取向变化。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窑址”和“传世品”对比分析的部分,这对于理解一件作品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至关重要。书中对某些典型器物的细节放大图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能清晰地观察到古代匠人是如何通过泥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控制,来达到那种不可复制的“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的。感觉读完后,我对“美”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这套关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陶瓷的画册,光是翻阅目录和扉页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我尤其欣赏它在器型分类上的严谨,从早期的彩陶到后来的唐三彩、宋代耀州窑的青瓷,每一种类型的演变脉络都梳理得井井有条。那些精美的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釉面温润的光泽和釉下纹饰的细腻笔触。特别是那些罕见的从未公开展示过的精美器物,拓宽了我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部可视化的考古报告,对于研究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对陕地陶瓷工艺影响的学者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某件器物上细微的修补痕迹,或者某组器皿的时代风格过渡点,那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震撼感,是其他普通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研究中国古代的装饰艺术,这本关于陕历博珍藏的陶瓷书籍,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气象的窗户。我最喜欢它对纹饰主题的深入剖析,那些龙凤、花卉、甚至是一些世俗生活的场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些唐代的动物纹样,充满了自信和力量感,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形成了完美的映照。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是学术性的语言,但叙述流畅,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它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烧制工艺和艺术审美融合在一起,让我明白了一件看似简单的瓷碗背后,凝聚了多少工匠的心血和时代的烙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为考究,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意,这无疑是对馆藏文物最好的致敬。
评分这本陶瓷图册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典雅”。我尤其关注它对那些带有铭文或款识的器物的整理,这些文字信息对于确定年代和归属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书中对不同朝代釉料色彩的细微差异的描述,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比如,它精确区分了早期低温铅釉和后期高温氧化焰带来的微妙色差,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把握,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即便你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仅仅是作为一个热爱历史和美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书中感受到那种对“真实性”的追求,不是简单的美化,而是忠实地记录历史留下的每一道痕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现代读者与古代陶艺大师之间的坚实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