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 陶瓷艺术 正版图书籍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陶瓷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 陶瓷艺术 正版图书籍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培钧 编
图书标签:
  • 陶瓷器
  • 陕西历史博物馆
  • 陶瓷艺术
  •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文物
  • 艺术
  • 历史
  • 收藏
  • 古陶瓷
  • 陕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雅轩精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6815186
商品编码:11046577035
丛书名: 陶瓷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3-01-01

具体描述

 

  

目录


前言
土与火的奉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陶瓷器纵览
图版
1 葫芦瓶 新石器时代
2 细颈瓶 新石器时代
3 红陶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
4 彩陶几何纹钵 新石器时代
5 彩陶人面纹瓶 新石器时代
6 双鱼纹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
7 彩陶兽面纹细颈瓶 新石器时代
8 陶盉 新石器时代
9 陶鬲 商
10 陶鬲 西周
11 陶簋 西周
12 陶尊 西周
13 彩绘陶壶 春秋
14 彩绘陶壶 战国
15 陶仓 秦
16 茧形壶 西汉
17 黄釉绿彩奁 西汉
18 彩绘陶钫 西汉
19 绿釉陶仓 东汉
20 青瓷唾壶 西晋
21 青瓷狮形烛台 西晋
22 青瓷鸡首壶 东晋
23 青釉四系罐 隋
24 白釉钵 隋
25 白釉束腰盖罐 隋
26 白釉“翰林”盖罐 唐
27 白釉唾盂 唐
28 白釉壁雍砚 唐
29 白釉净瓶(军持) 唐
30 白釉人形像 唐
31 白釉人头像 唐
32 白釉双龙柄瓷瓶 唐
33 白瓷坛 唐
34 白釉三足水盂 唐
……


煌煌中华,薪火相传: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恢弘画卷 一卷跨越万载的文明史诗,一次直抵匠心深处的对话。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特定区域性珍藏,而是旨在描绘一幅更为宏大、更为全面的中国古代陶器艺术发展通史。我们将把读者的目光从特定的博物馆陈列中解放出来,投向广袤的中华大地,追溯陶器这一人类最早的实用艺术形式,如何伴随着文明的脚步,从粗粝的生存工具,蜕变为承载礼制、审美与精神寄托的艺术瑰宝。 本书的叙事主线,将遵循时间脉络,系统梳理中国陶器艺术从远古洪荒至近代的演变轨迹,力求展现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技术革新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想变迁的深刻互动。 第一编:洪荒之声——新石器时代的质朴与萌芽 (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1世纪) 本篇深入探索中国陶器艺术的起源阶段,重点关注早期人类如何掌握“泥土生火”这一伟大的技术革命。 1. 陶器的诞生与早期形态: 我们将考察华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岭南地区,不同文化遗址中陶器的初现。详述夹砂、泥质、泥条盘筑等早期制坯技法的特点。探讨早期陶器上几何纹饰的产生,如点彩、划纹、绳纹等,分析这些纹饰可能蕴含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的象征意义。 2. 仰韶文化的绚烂彩陶: 集中笔墨描绘仰韶文化(如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的艺术高峰。重点分析其独特的朱绘与黑绘技法,以及图案构图的成熟性。我们将细致解读“人面鱼纹”等经典母题,探究其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内涵。对比庙底沟的几何抽象与半坡的具象描绘,展现早期审美的多元倾向。 3. 龙山时代的薄胎与黑陶: 转向龙山文化时期,聚焦于制陶技术的飞跃——轮制技法的普及和“蛋壳黑陶”的横空出世。深入分析黑陶的烧制工艺,探讨为何在没有釉料的情况下,古人能达到如此极致的黑色和极薄的壁厚,这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礼器化趋势的先声。分析其圈足、高柄器等造型的礼仪功能。 4. 良渚文化的玉器与陶器的交融: 在东南沿海,我们将审视良渚文化中陶器所扮演的角色。探讨其陶器在造型和纹饰上如何受到同期玉器(如琮、璧)的深刻影响,体现出早期区域性权力中心的审美规范如何影响手工业的制作。 第二编:礼制的确立与青铜的映照——夏商周的陶器与礼器系统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 随着国家的形成和青铜时代的到来,陶器的功能开始发生分化:一部分退居日常实用,另一部分则在礼器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或为青铜器的范模提供参考。 1. 陶器在早期国家的定位: 分析商周时期,陶器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使用差异。着重考察早期陶范(用于铸造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揭示陶土在金属冶炼技术链条中的关键地位。 2. 几何化与程式化的装饰: 对比商周时期陶器上的纹饰,观察其如何吸收和简化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雷纹等复杂图案。讨论在青铜礼器至上的时代背景下,陶器装饰艺术所展现出的“低调”与“服从性”。 3. 建筑陶与瓦当的兴起: 详述这一时期,大型建筑的兴起对陶业的拉动作用。介绍陶瓦、空心砖以及带有纹饰的瓦当的出现,它们标志着陶土在建筑领域的重要应用,预示着后世成熟的陶构件体系。 第三编:百家争鸣与技术的飞跃——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巩固、手工业的官营化以及技术革新,使得陶器艺术进入一个注重写实与批量生产的新阶段。 1. 陶俑的群像艺术: 重点分析秦汉陶俑的辉煌成就。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兵马俑,而是系统梳理汉代陶制明器(如侍人、动物、出行俑)的类型、塑造手法及其所反映的汉代丧葬观念、社会生活图景。探讨其造型上的“气韵生动”与写实精神,以及对后世雕塑艺术的深远影响。 2. 釉陶的成熟与技术探索: 系统梳理铅绿釉、铅黄釉等低温釉陶的发展。分析其釉色效果与烧成温度的关系,讨论这些釉色如何丰富了陶器的表现力,并为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3. 魏晋风骨与佛教造像: 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如何影响陶塑艺术。介绍佛、菩萨造像在陶土上的初步尝试,以及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背景下,陶塑风格所呈现出的异域情调与内在的清瘦、孤寂的“魏晋风骨”。 第四编:百花齐放与技术登峰——隋唐五代至宋辽金元 (公元581年至公元1368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技术的突破使“瓷器”这一新的品类彻底取代了陶器的主导地位,但陶器仍在实用和地方特色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 唐三彩的异域风情: 作为低温釉陶的巅峰之作,详述唐三彩的矿物釉料配方、烧制工艺中的“二次施釉”技术。分析其主题(如骆驼、胡人、仕女)所体现的盛唐气象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2. 地方名窑的陶制遗风: 探讨在北方定窑、南方龙泉等瓷窑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地方性的粗陶、低温釉陶(如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陶器)所展现出的民间生活气息和朴素的审美趣味。分析这些陶器上大胆的写意花鸟图案,如何体现民间艺术的自由奔放。 3. 宋元时期的实用性陶器: 考察宋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制器皿(如酱釉坛、黑釉盏),它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巨大份额。讨论元代,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成熟前后,民间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如何体现出元代民族融合带来的工艺特点。 结语:泥土的哲学 全书最后将回归陶与瓷的本质区别,探讨陶土这一媒介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从“生”到“熟”,从“土”到“器”,这种转化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对自然材料进行秩序化、审美化的深刻精神活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历史纵深的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知识框架,使其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每一件陶土制品的时代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物质文化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陕历博的陶瓷精选集,绝对是近年来出版的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它的价值不在于数量的庞大,而在于选品的独特性和学术考证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外来影响”的探讨,比如通过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早期的金银器和后来的陶瓷釉色,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叙事,让冰冷的文物瞬间有了鲜活的全球视野。排版上,设计者似乎很有章法地遵循了时间流逝的逻辑,读起来像是在阅读一部浓缩的中国文明编年史,而不是零散的文物照片集。那些附在图片下的简短却信息量爆炸的说明文字,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陶瓷艺术”这类书是抱持着比较功利的心态去买的,主要是想找点灵感用于我的陶艺创作。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对器物表面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汉代陶俑的写实主义到宋代文人审美的极简主义之间的审美取向变化。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窑址”和“传世品”对比分析的部分,这对于理解一件作品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至关重要。书中对某些典型器物的细节放大图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能清晰地观察到古代匠人是如何通过泥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控制,来达到那种不可复制的“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的。感觉读完后,我对“美”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这套关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陶瓷的画册,光是翻阅目录和扉页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我尤其欣赏它在器型分类上的严谨,从早期的彩陶到后来的唐三彩、宋代耀州窑的青瓷,每一种类型的演变脉络都梳理得井井有条。那些精美的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釉面温润的光泽和釉下纹饰的细腻笔触。特别是那些罕见的从未公开展示过的精美器物,拓宽了我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部可视化的考古报告,对于研究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对陕地陶瓷工艺影响的学者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某件器物上细微的修补痕迹,或者某组器皿的时代风格过渡点,那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震撼感,是其他普通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中国古代的装饰艺术,这本关于陕历博珍藏的陶瓷书籍,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气象的窗户。我最喜欢它对纹饰主题的深入剖析,那些龙凤、花卉、甚至是一些世俗生活的场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些唐代的动物纹样,充满了自信和力量感,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形成了完美的映照。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是学术性的语言,但叙述流畅,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它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烧制工艺和艺术审美融合在一起,让我明白了一件看似简单的瓷碗背后,凝聚了多少工匠的心血和时代的烙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为考究,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意,这无疑是对馆藏文物最好的致敬。

评分

这本陶瓷图册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典雅”。我尤其关注它对那些带有铭文或款识的器物的整理,这些文字信息对于确定年代和归属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书中对不同朝代釉料色彩的细微差异的描述,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比如,它精确区分了早期低温铅釉和后期高温氧化焰带来的微妙色差,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把握,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即便你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仅仅是作为一个热爱历史和美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书中感受到那种对“真实性”的追求,不是简单的美化,而是忠实地记录历史留下的每一道痕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现代读者与古代陶艺大师之间的坚实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