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珍说杂项

赵汝珍说杂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民国] 赵汝珍 原著 著
图书标签:
  • 赵汝珍
  • 说杂项
  • 明代笔记
  • 文史资料
  • 杂录
  • 风俗
  • 社会生活
  • 笔记小说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14900309
商品编码:110611132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赵汝珍说杂项

:78.00元

作者:(民国)赵汝珍 原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14900309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杂项收藏的入门经典,古玩真伪鉴定的*著作,图文并茂,行文流畅,集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家之作,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奥的古董鉴赏收藏知识。

内容提要


本书涉及到古代钱币、古代造像、古代纺织品、竹木牙角器、古琴、镶嵌、鼻烟壶等杂项方面的内容,不仅述其源、论其流,且赏其美、辨其伪,并全面揭示了各种各样的作假方法,多角度全方位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

目录


古代钱币
钱之源流
古钱币的伪造
古钱的伪售
古钱的鉴别
古钱的价值
偶像
偶像概述
偶像的伪制
偶像的鉴别
纺织品
丝绣
毛毯
木竹牙角匏
木器
竹刻
牙器
角器与匏器
漆器
概述
漆器的鉴别
石器
石器概述
石器文字的拓法
石器的伪制及鉴别
镶嵌
镶嵌源流
镶嵌述要
镶嵌的伪制
古琴
古琴源流
古琴述要
古琴的伪制
古琴的鉴别
鼻烟壶
烟壶述要
烟壶的种类
烟壶的鉴别
古玩琐碎

料器
名石
灯烛
数珠
清代宝玺
清代官员顶戴
炉瓶三事
围屏
带钩
蟋蟀盆
琉璃
木变石
锡茶壶
棋子
扳指
发箍
大珊瑚
无双谱
椰子器物
泥人
慈禧皇太后殉葬珍宝
和收藏
明代严氏收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不涉及《赵汝珍说杂项》的内容,侧重于其他主题,力求详实且具有人文色彩。 --- 《尘封的印记:中世纪欧洲工匠行会与城市生活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城市化进程中,行会(Guild)作为核心社会与经济组织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于织工、木匠、铁匠等具体行业工匠的日常生活与技艺传承,更着重分析了行会在维护商业秩序、保障产品质量、塑造城市政治结构以及构建社会身份认同方面所发挥的复杂作用。本书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资料的梳理,如行会章程、法庭记录、城市编年史及艺术作品中的描绘,勾勒出一幅从封建庄园经济向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过渡时期,手工业者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来争取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生动图景。我们将探讨行会内部的层级制度(学徒、工匠、师傅),其宗教信仰与慈善活动,以及面对外部市场冲击和内部权力斗争时的韧性与僵化。 第一部分:城市的勃兴与行会的诞生 中世纪的欧洲,在罗马帝国衰落后的数百年间,经济活动一度萎缩。然而,随着11世纪商业复苏和人口增长,城市开始在战略要地、河流沿岸和重要贸易路线上重新崛起。这些新兴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巴黎、伦敦和科隆,不再是单纯的行政或宗教中心,而是充满活力的商业熔炉。 行会的出现,是这一经济复苏的必然产物。它们最初可能源于商人或朝圣者的互助组织(Fraternities),用于在旅途中提供保护和资助。但随着手工业者数量的增加,他们也需要一个机制来规范竞争、统一标准并应对共同的政治压力。本书追溯了这些组织如何从松散的联合体,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法律效力和严密组织的实体。 1.1 商业环境的重塑: 分析了长途贸易路线的恢复(如汉萨同盟的兴起),以及本地市场对规范化商品的需求如何催生了行会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1.2 法律地位的确认: 探讨了城市领主或国王如何通过授予特许状(Charters)来承认行会的合法性,以及行会在争取自治权过程中与地方贵族和教会的博弈。 1.3 早期行会的类型学: 区分了主要控制贸易的“商人行会”(Merchant Guilds)和主要管理生产的“手工业行会”(Craft Guilds),并考察了它们在不同城市权力结构中的相对影响力。 第二部分:行会的内部肌理与生活世界 行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机构,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对于一个中世纪的城市居民而言,行会身份几乎等同于其社会身份。 2.1 严谨的阶梯:从学徒到师傅的漫漫长路 本书详细描述了行会内部严格的晋升制度。学徒(Apprentice)需与师傅签订为期数年的合同,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生活被师傅的家庭所完全掌控。完成学徒期后,成为“工匠”(Journeyman),他们受雇于师傅,可以自由在城市间流动以积累经验——“游历”(Journeying)是技艺精进的关键阶段。 最终的“师傅”(Master)身份,需要提交一份“杰作”(Masterpiece)供行会审查。这个过程并非总是纯粹基于技艺,往往涉及高昂的入会费、人脉关系,以及师傅名额的限制。这种制度既保证了技术不外泄,但也逐渐演变为排斥外来者、巩固既得利益集团的工具。 2.2 技艺的维护与知识的保护 行会对于技术秘密的保护是其核心职能之一。他们制定了详尽的规章来防止师傅将独家秘方传授给非正式的学徒。同时,行会也扮演了质量控制的角色,设立了巡查员(Wardens)对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抽检,发现不合格产品则会予以销毁或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城市商品的信誉。 2.3 信仰、慈善与共同体精神 中世纪的行会与宗教紧密相连。每个行会通常都会供奉一位主保圣人(Patron Saint),在节日里组织盛大的宗教游行。行会还承担了重要的社会保障职能,为生病的、失业的或过早去世的工匠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并组织葬礼。这种互助精神是其凝聚力的基础。 第三部分:行会与城市政治的交织 随着城市财富的积累,行会开始要求在城市治理中拥有发言权,这深刻地改变了中世纪晚期的政治版图。 3.1 城市议会的代表权之争 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特别是意大利城邦和佛兰德斯地区,富裕的商人行会和强大的手工业行会逐渐取代了旧有的贵族或主教的统治,参与或完全控制了市政议会的决策。本书将分析“行会寡头政治”(Guild Oligarchy)的形成,即少数家族或行业精英如何垄断权力。 3.2 劳动冲突与社会张力 行会的内部结构并非铁板一块。当师傅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润而限制工匠的晋升机会时,社会矛盾便会爆发。本书将考察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几次著名的“工匠起义”,分析这些运动是单纯的经济抗议,还是对行会僵化体系的反叛。 第四部分:行会的黄昏与现代的序曲 进入文艺复兴和早期现代时期,一系列变革开始瓦解行会的传统力量。 4.1 市场的扩张与行会规范的冲突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扩展了欧洲的贸易范围。行会的地域限制和对生产规模的严格控制,使其在面对更广阔、更快速的市场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新兴的“包工制”(Putting-out System)绕开了行会直接管理工人,成为一种更具竞争力的生产组织形式。 4.2 绝对君主制的冲击 随着民族国家的崛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们倾向于建立统一的、由国家控制的经济体系,以更有效地征税和管理。国王的敕令开始干预行会的内部事务,削弱了它们原有的自治权。 4.3 遗产与反思 尽管行会在17、18世纪逐渐衰落,直至被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彻底清除,但它们留下的制度遗产是深远的。行会对标准化、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对学徒制度的构建,都为后来的专业协会、工会乃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本书最后将总结行会经验教训,探讨其在现代经济组织管理中的价值与局限。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经济史、社会史、法律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 细致的案例分析: 选取了如佛罗伦萨的羊毛行会、巴黎的珠宝匠行会等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丰富的图文资料: 包含大量中世纪手稿插图、城市规划图及行会印章照片,直观再现历史场景。 适合读者: 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者,中世纪欧洲史爱好者,以及关注职业教育与行业组织发展的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精致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这可不是一般的书”的感觉。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配图上的用心,那些插图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更是艺术品一般的存在,看得出来作者在视觉呈现上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享受。文字的流畅度和逻辑性都非常出色,读起来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即使是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领域,作者也能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阐述。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宁静而深邃的,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慢慢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道理。装帧上的那抹墨色,仿佛沉淀了岁月的痕迹,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经典的对话。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鬼斧神工,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赞叹。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阅读心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知识点的递进也符合人的认知习惯,从浅显的概念到深奥的哲理,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我发现,即便是跨越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书中也能找到一条若隐若现的内在联系,这体现了作者强大的思维整合能力。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意识到很多事物之间的联系比我想象的要紧密得多。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就好像在探索一个不断延伸的迷宫,但出口总是清晰可见的,让人充满探索的动力。这本书的目录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简洁明了,却又暗示着内容的丰富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如行云流水一般,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活力。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又言之有物的能力,他似乎能将任何看似不搭界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那种语气的亲切和内容的深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具吸引力。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偶尔会让我忍不住会心一笑,缓解了严肃主题可能带来的沉闷感。作者的文笔功力深厚,用词考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对“杂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零散的知识堆砌,而是一种洞察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精神震撼是长久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放一边”的书,更像是一本“随时需要翻阅的工具书”和“精神伴侣”。每次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或需要灵感时,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书中的某个片段,它总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或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据。作者所传递出的那种对世界万物保持敬畏和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提升你的思维层次。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深沉的热爱和批判性的继承,使得这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面向未来的洞察力。它是一部需要用心去体会、用时间去消化的作品,其价值会在日后的反复回味中愈发彰显出来。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涉猎广度感到非常惊讶,它就像一个知识的万花筒,每一个侧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作者在叙述问题时,总是能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常常能给我带来“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我注意到,书中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引用的典故,每一个提及的人物,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性和可信度都大大提升。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对所读内容的深入思考,甚至会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这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激发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疲劳,反而在紧张与放松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使得知识的吸收变得轻松而愉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