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是国内首本按服装部位分类编写的词汇,自2001年5月正式出版以来,为广大读者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我国的服装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读者好评,迄今为止第1版和第2版已印刷13次,印量达100000册。
《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第3版 音标版)》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除了订正原来错误疏漏之处,另在原有词目基础上增加了2500余条,全书共收词约20000条,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服装词汇的面貌,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查阅需要;二是增加了英文词目的音标,以使读者更加准确地认读,方便读者使用。
周叔安,1946年生人,老三届高中生,曾在长沙市第一服装厂当工人十多年。1983年被调入湖南省服装工业公司,从业务员做起。1986年被借调到北京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工作。1988年被借调到中国服装总公司派驻香港工作十二年。现已退休,仍受聘于香港某时装公司搞服装外销。自学英语。集二十年的收集整理,编成“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一书。
2001年5月,《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第1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2009年3月,本书出了第2版。今天,第3版又与读者见面了。与第2版相比,新版主要的变化是:在英汉部分为所有的英语中心词目添注了音标,以更加方便读者的学习。此外,在参阅了大量最新资料的基础上,又选加了约2500条新词目,使全书收词达到20000余条。同时,还对部分词汇再次进行了调整或修正,力求更加准确。总之,本书努力追逐时尚潮流,积极扩充信息容量,以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
今年,《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十岁了!十年来,承蒙广大读者,特别是服装业内人士的厚爱,本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1版曾获得“2003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第2版亦荣获“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优秀图书奖”。借此机会,编者衷心感谢广大读者多年的支持,是你们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持续的动力。感谢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原湖南省服装工业公司的培养。感谢中国纺织出版社的包含芳、郭慧娟,陈静杰各位编辑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辛勤工作。还要谢谢我定居澳洲的女儿以及我香港的老朋友王巧玲女士,是她们持续多年帮我收集资料。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已经辞世二十年的父亲。他是我自学英语的老师,也是我跋涉人生的导师。没有他当年的教诲和激励,我难以坚持到今天。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虽不能及,心向往之。这些年来,虽然为服装行业做了点实事,但编者自知学识和能力十分有限,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也恳请广大读者一如既往,多多关注本书。对新版的错漏之处,还望不吝赐教并及时给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编者
从一名深度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词汇的语境化应用展示上做得非常到位,这正是许多传统词典所欠缺的“活的语言”的体现。它没有仅仅提供冰冷的对等词汇,而是为许多关键术语配置了简短而精确的例句或情景描述。这些例句并非生硬的教科书式翻译,而是紧密贴合了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实际工作场景的需求。例如,对于一个描述面料特性的术语,它会给出在“面料检测报告”或“客户订单确认函”中可能出现的实际用法。这种“学以致用”的示范,对于巩固记忆和理解词汇的实际应用边界至关重要。通过这些真实的语境,读者能够迅速掌握如何恰当地在专业对话中使用这些词汇,从而真正实现从“知道”到“会用”的飞跃,这是任何语言学习者最渴望得到的能力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逻辑和索引系统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检索需求。我尝试了多种查找方式,包括按首字母顺序、按词义分类以及通过反查功能进行搜索,每一种方式的路径都设计得无比顺畅。例如,当我想查找某个特定功能的拉链类型时,我可以直接在相关的大类下快速定位,而不是被迫浏览数百个不相关的词条。这种结构化的知识组织,极大地优化了学习和工作时的“时间成本”。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堆砌,更像是一个经过精心规划的知识地图,引导使用者能够系统地、有层次地理解服装领域的专业词汇体系。这种强大的检索能力和清晰的知识脉络,使得它从一本单纯的“工具书”升级为一本高效的“学习辅助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沉稳的藏青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散发着一种专业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触感平滑,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字母和符号也一览无余。在实际使用中,我注意到它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既便于携带,又保证了足够的阅读空间,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笨重得让人望而却步。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也不易松散,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翻开内页,你会发现排版布局极其考究,主词条和辅助信息之间的层级分明,通过不同的字号和字体样式进行区分,极大地减轻了阅读时的视觉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社在制作高端专业词典上的一贯水准,让人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专业体验。这种高品质的制作工艺,无疑延长了书籍的使用寿命,也提升了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绝对是物有所值的投资。
评分关于音标系统的呈现方式,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最体现其“专业版”定位的关键特色之一。它采用了一套公认度高且标记规范的国际音标系统,这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是确保发音准确性的黄金标准。我观察到,每一个词条旁的音标都标注得一丝不苟,没有出现任何含糊不清或者使用非标准符号的情况,这对于需要进行口头汇报或演示的场合尤为重要。此外,它似乎还对美式和英式发音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这在服装设计这个高度国际化的行业中,是一个非常贴心的设计。这种细致入微的差异化标注,帮助使用者清晰地把握不同地域的专业术语习惯,避免了“一刀切”的简单处理。对于致力于精益求精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对语音细节的关注,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构筑扎实专业基础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接触国际时尚设计领域的人士,我深知一套精准可靠的专业词汇参考资料是多么重要。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语言学习辅助材料,但真正能做到深度、广度和精准度三者兼备的服装类词典却凤毛麟角。我特别欣赏这套词汇体系在收录广度上的全面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服装部件名称,更是深入到了面料的微观结构、复杂的裁剪技术术语,甚至是近年来新兴的智能纺织品相关的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一些跨文化、跨语境的表达差异也做了细致的区分和标注,避免了我们在实际的国际贸易或学术交流中因词义理解偏差而产生误会。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覆盖面,使得它能够真正成为我们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瑞士军刀”,无论是起草技术规格书,还是理解前沿的研究报告,都能迅速找到最恰当的对应词汇,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专业度。
评分今年,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十岁了!十年来,承蒙广大读者,特别是服装业内人士的厚爱,本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1版曾获得2003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第2版亦荣获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优秀图书奖。借此机会,编者衷心感谢广大读者多年的支持,是你们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持续的动力。感谢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原湖南省服装工业公司的培养。感谢中国纺织社的包含芳、郭慧娟,陈静杰各位编辑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辛勤工作。还要谢谢我定居澳洲的女儿以及我香港的老朋友王巧玲女士,是她们持续多年帮我收集资料。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已经辞世二十年的父亲。他是我自学英语的老师,也是我跋涉人生的导师。没有他当年的教诲和激励,我难以坚持到今天。
评分很好。这本书给自己的,之后又买了本给同事
评分"[SM]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书不错,没损坏
评分是好书,书中几十个狼的故事有机连贯,一气呵成。情节曲折紧张,场面宏大而神奇。有大青马勇敢镇定地独闯狼阵,狼口脱险;有蒙古女人和九岁小孩与狼徒手搏斗,生擒恶狼;有蒙古猎人坐山观狼群设伏黄羊,渔翁得利;有石圈里的飞狼之谜,惊人推断;有狼群与军马惨烈的生死决斗,同归于尽;有白毛风和蚊虫的天灾人祸,生死存亡;有狗和草原狼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有人与狼的殊死较量,相存相依;有作者千辛万苦喂大的小狼,狼性不改;以及小狼非凡的命运和悲壮的一生……。最后作者道出了对小狼的忏悔,对蒙古老人的忏悔,对草原的忏悔。震撼了我们现在已经不会轻意感动的灵魂,让我们在读过之后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尽地思索。狼在我的记忆中是凶猛残暴的肉食动物,狼外婆的故事伴随了我们的幼年时代。我们汉语的词汇中关于狼的词语,全是对狼的抵毁和贬低:狼子野心、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不堪、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看来我们的无知和应试教育让我们对蒙古人崇拜的狼从小就存在着太多的误解和偏见。狼是狗的祖先,狗却与狼势不两立。如今狗已成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但它从此也失去了独立生存的狼性。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这就意味着狗永远也不能与狼同日而语了。草原上的牛羊强壮了蒙古人的体魄,草原上的狼锻炼了蒙古人的品格。我们的计划生育造就的这一代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受挫折教育都很差。他们的时代什么都不缺,他们缺少的只是吃苦耐劳,缺少的是像狼一样的性格和狼一样的精神。儿子津津有味地听我讲小狼的故事,我却多么希望他能有一点小狼的精神。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群的中的友爱亲情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狼在捕食时表现的确极为凶残,但狼只有在饥饿时才捕食,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攻击牲畜和人。这比饱暖思淫欲,物欲横流贪得无厌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了。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狼的狡黠与智慧,使它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狼顽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使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三十六计中除了美人计外,说不定其余的三十五计都是人跟狼学的。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大西洋海底的潜艇绞杀战,解放军出奇制胜的穿插分隔包围战术都是狼群战术的一种。中华民族就是缺少一点点的狼性,当年几个日本鬼子就能扫荡一个县城,赶着几千名老百姓满山跑。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不会有羊性的百姓,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会有千千万万个黄继光,才会有千千万万个董存瑞。我们理解了狼性,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成吉思汗的铁蹄能够扫荡千军万马横跨欧亚大陆,就会明白中国近代屈辱的百年历史。狼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得以生存,这是每一个有危机感的民族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在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迫发出狼一样的嚎叫。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在这本书里狼性与人性的碰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狼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狼群消失了,多米诺骨牌就要倒塌,与狼为敌的草原狗也会从此衰败。草原上的老鼠成灾,草场会迅速退化,马也变得懒散起来。草原沙漠化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只能变成一种回忆,而牧民也只能从定居放牧改为圈养牛羊。看那一年比一年凶猛的沙尘暴吧,生态已开始失去了平衡。生物的多样性已经被打破,打来打去,打尽了“豺狼”最后遭殃的还不是我们人类自己。
评分实用的专业书,大小随身带很方便,还有一个书皮,真是不错。
评分不错,呵呵,嘿嘿,嗯嗯。
评分从头学习,有点看不进去,但为了知识还是得看,教科书哦
评分放办公室,可以翻翻,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