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文心雕龙译注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文心雕龙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运熙<撰>,周锋<撰>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文学
  • 文心雕龙
  • 刘勰
  • 译注
  • 经典
  • 古代文学
  • 文化
  • 注释
  • 汉魏六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3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33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文心雕龙译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是译注本以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为底本,并参考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等各家校语,对错讹、夺讹的字和部分有异文的字进行了校改。每篇有题解,力求简明扼要;有注释和翻译,力求简洁。

目录

前言
原道第一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乐府第七
诠赋第八
颂赞第九
祝盟第十
铭箴第十一
诔碑第十二
哀吊第十三
杂文第十四
谐稳第十五
史传第十六
诸子第十七
论说第十八
诏策第十九
檄移第二十
封禅第二十一
章表第二十二
奏启第二十三
议对第二十四
书记第二十五
神思第二十六
体性第二十七
风骨第二十八
通变第二十九
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镕裁第三十二
声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
夸饰第三十七
事类第三十八
练字第三十九
隐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
养气第四十二
附会第四十三
总术第四十四
时序第四十五
物色第四十六
才略第四十七
知音第四十八
程器第四十九
序志第五十

精彩书摘

  自宋玉、景差①,夸饰始盛。相如凭风②,诡滥愈甚③。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人轩④;从禽之盛,飞廉与焦明俱获⑤。及扬雄《甘泉》⑥,酌其余波⑦;语瑰奇则假珍于玉树⑧,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⑨。至《西都》之比目⑩,《西京》之海若(11),验理则理无可验,穷饰则饰犹未穷矣(12)。又子云《羽猎》(13),鞭宓妃以饷屈原(14);张衡《羽猎》(15),困玄冥于朔野(16)。娈彼洛神(17),既非魑魅(18);惟此水师(19),亦非魍魉(20),而虚用滥形(21),不其疏乎!此欲夸其威而饰其事,义睽刺也(22)。至如气貌山海,体势宫殿(23),嵯峨揭业(24),熠耀焜煌之状(25),光采炜炜而欲然(26),声貌岌岌其将动矣(27)。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于是后进之才,奖气挟声(28),轩翥而欲奋飞(29),腾掷而羞蹋步(30)。辞入炜烨(31),春藻不能程其艳(32);言在萎绝(33),寒谷未足成其凋(34)。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35)。信可以发蕴而飞滞(36),披瞽而骇聋矣(37)
  [注释]
  ①宋玉:战国楚国作家。景差:战国楚国作家
  ②相如:司马相如,西汉作家
  ③诡滥:怪异失实
  ④“故上林”二句: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奔星:流星。宛:屈曲。轩:楼板
  ⑤“从禽”二句:《上林赋》:“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椎蜚廉,弄獬豸,拚焦明。”从:追逐。飞廉:即蜚廉,传说中的神鸟龙雀。焦明:一种似凤凰的鸟
  ⑥扬雄:西汉作家。《甘泉》:《甘泉赋》。
  ⑦酌:参酌
  ⑧“语瑰奇”句:扬雄《甘泉赋》:“翠玉树之青葱兮。”瑰奇:珍贵奇异的事物。假:借。玉树:据说以珊瑚为枝,碧玉为叶
  ⑨“言峻极”句:《甘泉赋》:“鬼魅不能自逮兮,半长途而下颠。”峻:高。颠坠:坠落
  ⑩《西都》:指东汉作家班固的《西都赋》。比目:比目鱼,《西都赋》中曾写到“揄文竿,出比目”。
  (11)《西京》:指东汉作家张衡的《西京赋》。海若:海神,《西京赋》中写到“海若游于玄渚
  (12)穷:达到极致。
  (13)子云:扬雄的字。《羽猎》:《羽猎赋》。
  (14)鞭宓(fu)妃以饷屈原:《羽猎赋》:“鞭洛水之宓妃,饷屈原与彭、胥。”宓妃:洛水之神,相传原为伏羲的女儿,淹死于洛水,为洛水之神。饷:送食物。(15)张衡《羽猎》:张衡的《羽猎赋》今不全,残文中无下引“困玄冥于朔野”之句
  (16)困:囚禁。玄冥:水神。朔:北方
  (17)娈(luan):美好。
  (18)魑魅(chimei):鬼怪
  (19)水师:水神玄冥。
  (20)魍魉:水怪
  (21)虚用滥形:意谓虚假失实地过分形容
  (22)睽刺(kuila):违背。
  (23)体势:规模形势
  (24)嵯(cuo)峨:险峻突兀。揭业:高
  (25)熠(yi)耀焜煌:光明的样子
  ……

前言/序言


《文心雕龙》:文学的理论殿堂与创作的灵魂指南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文心雕龙》以其宏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卓尔不群的洞察力和炉火纯青的分析技巧,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乃至世界文学理论史上的不朽地位。这部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呕心沥血创作的巨著,不仅是一部梳理文学史、辨析文体、探讨创作理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更是文学精神的深刻挖掘与艺术品格的至臻升华。它宛如一座巍峨的理论殿堂,为后世的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滋养和创作启示。 作者刘勰:在乱世中锤炼出的文学巨匠 刘勰(约465年—532年),字彦和,南朝齐、梁时期人。他身处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复杂时代,却以其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毅力,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文学的研究与探索之中。《文心雕龙》的诞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刘勰在长期艰苦的文学实践、广泛的阅读积累以及深沉的哲学思考基础上,经过数十年潜心钻研方才完成的。他曾任职于佛寺,接触了大量佛教经典,并从中汲取了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这对其理论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以及前代文学作品的熟稔,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视野。《文心雕龙》正是刘勰集大成、创新的思想结晶,是他对文学规律、创作本质以及文学价值的深刻反思。 《文心雕龙》的宏大结构与精湛内容 《文心雕龙》全书共分十卷,二十篇,各篇标题皆寓意深刻,紧扣其内容。《文心雕龙》的结构设计堪称匠心独运,它既有纵向的文学史梳理,又有横向的文体分类,更有对创作要素的全面剖析,以及对文学批评原则的阐述。 《原道》与《征圣》:文学的起源与本体论 作为全书的开篇,《原道》篇直溯文学的源头,认为“文”与“道”本是一体,“道”是文的灵魂,文是“道”的载体。刘勰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思想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学必须反映时代精神,承载思想价值。紧随其后的《征圣》篇,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圣人所言皆为“文”的典范,进一步巩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并将文学的价值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 《宗经》与《正纬》:文学的规范与演变 《宗经》篇强调文学应尊奉“经”为圭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体现了刘勰对文学传承与发展的辩证认识,既不排斥创新,又反对盲目泥古。而《正纬》篇则对经纬之学在文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指出经纬之学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明诗》、《乐府》、《颂赞》、《诔碑》、《箴铭》、《蘧蒢》、《绝交》、《论说》、《抚论》、《判制》、《铭诔》等文体篇章:文学体式的精微分析 《文心雕龙》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中国古代各种文学体式的精微分析。《明诗》篇探讨了诗歌的起源、发展及其不同类型的特点;《乐府》篇则梳理了乐府诗的流变及其艺术特色;《颂赞》篇分析了歌颂赞美类作品的创作要领;《诔碑》篇对悼念、铭记类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箴铭》篇则阐述了箴诫、题铭类作品的功用与写法。此外,对赋、诔、碑、箴、铭、颂、赞、蘧蒢、绝交、论说、抚论、判制等多种文体的深入研究,不仅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体式发展的清晰脉络,更揭示了各种文体在内容、形式、功能上的独特魅力和创作规律。刘勰对每一种文体都进行了渊博的考证,深刻的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创作要求,使得这些看似零散的文体论述,实则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学体式理论。 《神思》、《风骨》、《音韵》、《形篇》、《精理》、《实意》、《文约》、《文繁》、《比兴》、《假饰》、《夸张》、《辨骚》等创作理论篇章:揭示创作的内在机理 除了对文体的分析,《文心雕龙》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内在机理。《神思》篇是全书的灵魂,它阐述了创作的“神思”,即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悟、想象以及情感的激发,认为“思”是创作的起点,“神”是创作的升华,两者结合方能成就杰作。《风骨》篇探讨了作品的“风”与“骨”,即作品的时代感、精神气质和思想的刚健。“风”指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骨”则指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内在力量,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生命。《音韵》篇对诗文的声律、节奏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语言的音乐美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形篇》与《精理》篇则分别论述了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义,强调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实意》篇主张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文约》与《文繁》篇则讨论了文辞的简约与铺陈,指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和需要。《比兴》篇对“比”和“兴”这两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强调它们在引发联想、深化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假饰》与《夸张》篇则讨论了文学中的虚构、渲染等表现手法,指出其适度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辨骚》篇则对屈原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创作方法进行了评价,体现了刘勰的独立判断和批判精神。 《时序》、《论文》、《才略》、《知音》、《 आढा论》、《知言》等文学批评篇章: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创作论,更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学批评专著。《时序》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论文》篇集中阐述了作者的文学批评原则,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与文学创作相契合的观点,以及“兼才”、“兼学”、“兼听”等批评方法;《才略》篇论述了作家所需要的才华与谋略;《知音》篇强调了读者理解作者心意的重要性,提出了“知音”的理想读者形象;《 आढा论》篇则批判了一些粗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强调了文学的净化和提升作用;《知言》篇则进一步阐述了文学的语言运用原则,强调言语的准确、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文心雕龙》的核心价值与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 刘勰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文学批评的原则。《文心雕龙》以其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宏大的理论框架和重要的参照系。它所提出的“文以载道”、“神思”、“风骨”、“知音”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 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指南 《文心雕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蕴含着对文学创作实践的深刻指导。刘勰对各种文体创作要领的精辟分析,对创作要素的细致剖析,都为当时的作家和后来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方法。它能够帮助写作者理解文学的本质,把握创作的要诀,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 揭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与精神价值 刘勰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他反复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是传播思想、教化人心、反映社会的重要途径。这种对文学社会责任的强调,使《文心雕龙》超越了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上升到对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思考。 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心雕龙》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思想史的结晶。它所引用的典籍之广博,所涉及的观念之深刻,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度发达的学术水平。阅读《文心雕龙》,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大门。 《文心雕龙》的阅读体验 《文心雕龙》的语言,古朴典雅,辞藻华丽,充满了辩证的思辨色彩,又不失文学的美感。初读此书,可能会感到些许晦涩,但这恰恰是其思想深邃的体现。随着阅读的深入,细细品味,便能逐渐体会到刘勰论述的精妙之处,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深刻智慧。它并非一本轻易能够“读完”的书,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细心体悟的“案头书”。每一页、每一段,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带来新的启迪。 结语 《文心雕龙》是一座巍峨的精神高峰,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以其超前的理论视野、精湛的分析技巧、宏大的叙事格局,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与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艺术品格。无论对于文学研究者,还是对于文学爱好者,抑或是任何渴望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人来说,《文心雕龙》都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文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文化、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值得我们一生去研读、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很多想要接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文心雕龙》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曾经无数次地试图翻阅原文,但总是因为文字的古老和思想的深邃而浅尝辄止,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直到最近,我才偶然发现了这本《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文心雕龙译注》,这无疑是我阅读《文心雕龙》以来最大的惊喜。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其译注的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像一些版本那样,将译文弄得过于口语化,失去了原文的庄重感,而是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充分考虑了现代读者的理解能力。译者在翻译时,不仅仅是逐字逐句的替换,更是对原文的意境和思想进行深入解读,让读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见解。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阐释,比如“神思”如何影响文学创作,“文心”的内在逻辑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理解《文心雕龙》的关键,而这本书的译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这些复杂的理论讲解得清晰透彻,让我豁然开朗。读完一章,总能有一种受到启发的感受,仿佛自己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文心雕龙》这部经典,但奈何原文艰深,理解起来颇费周折。市面上的解读书籍,有的过于学院派,充斥着晦涩的术语,令人望而却步;有的则过于简略,未能触及作品的深刻内涵。 直到我接触到这本《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文心雕龙译注》,才算真正找到了通往《文心雕龙》殿堂的钥匙。这本书的译注质量堪称上乘,它不仅仅是对原文的字面翻译,更是对刘勰思想的深度挖掘和生动阐释。译者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原文的精髓,并将其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表达出来,使得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古文,变得清晰易懂。 我尤其欣赏的是,译者在译注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舍弃原文的韵味,而是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美感。同时,书中对于一些典故和背景的解释也十分详尽,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理论的价值。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阅读经典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好的引导,每个人都可以领略其中的魅力。

评分

捧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两千年前的文学巨匠刘勰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是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一直心向往之,但又苦于难以接近《文心雕龙》这座思想的高峰。市面上并非没有相关的书籍,可很多要么过于艰涩,让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过于简化,失了原著的精髓。 这本《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文心雕龙译注》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它的译注部分做得极为用心,不是简单地将古文译成白话,而是深入挖掘了原文的内涵,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特别是对于那些拗口的文言词汇和复杂的句式,译者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并辅以恰当的例证,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障碍。更让我惊喜的是,译注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原文思想的延伸和现代解读,这些部分既保留了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又贴近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我在领略刘勰的智慧的同时,也能思考其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巍峨宫殿。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文心雕龙》这样宏深博大的著作,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门槛实在太高了。市面上也有一些解读,但很多流于表面,或是过于学术化,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直到我翻开了这本《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文心雕龙译注》,才真正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最让我赞叹的是译注的水平。它不像有些译注,仅仅是将原文一句句生硬地翻译过来,而是深入浅出地对原文进行阐释,将刘勰那精妙绝伦、意蕴深远的论述,用现代人的语言方式娓娓道来。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典故,译者不仅给出了准确的释义,还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思想,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来龙去脉。我尤其喜欢那些对原文进行详细解读的段落,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刘勰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洞察。读完一章,总能有豁然开朗之感,对于之前许多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

评分

对于我而言,这本《文心雕龙译注》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不是学界的专业人士,纯粹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而接触此书。过去,我曾尝试直接阅读《文心雕龙》原文,但常常因为词句的古奥和思想的深邃而望而却步,感觉像是在迷雾中行走,找不到方向。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 它的译注部分,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翻译,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译者仿佛懂得我这样的读者心中所想,他们不会生硬地塞给我一大堆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刘勰的智慧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分析,比如“神思”、“文心”等等,这些原本抽象的概念,通过细致的解释和生动的例证,变得触手可及。每次读到这些地方,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自己也能从中汲取到创作的灵感。它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背后那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思考,也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还不错,送货快,性价比高的

评分

最好的诗经版本和内容之一

评分

2.程俊英是诗经大家,我觉得在注释质量上都很好

评分

刚买到手,感觉不错!

评分

诗经,不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起来!

评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评分

这本书本来是一本传奇小说。可是涉及内容很广。值得一看。注释很详细。

评分

周易译注为国学经典译注丛书之一种,将《周易》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历史、读易的方法,每爻爻辞内在含水量义等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作了介绍,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周易》的见解,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译注本//////

评分

很久没有买书了,最近突然对诗经很感兴趣。书很好,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