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18捲)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18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佚名 著,王承略,劉心明 編
圖書標籤:
  • 史學
  • 經學
  • 文史
  • 藝文
  • 經籍
  • 誌考
  • 古籍
  • 編纂
  • 二十五史
  • 清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292258
版次:1
商品編碼:11073736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2
字數:3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18捲)》收錄二十五史中的藝文誌或經籍誌及其在宋代至民國間的考證、注釋與補遣之作,收錄清代至民國間補撰的各朝藝文誌或經籍誌,收錄宋、明、清三朝的國史藝文誌或經籍誌,共計83種,每一種都作瞭標點、校勘,大緻根據時代和篇幅分為27捲30冊。這是史誌目錄首次大規模的匯輯和整理,顯示瞭各代藏書與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瞭中國古代文獻典籍的傢底,反映瞭各個時代各種學術的興起、發展與演變,體現瞭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技的繁榮,為貫通考察典籍的成書、著者、捲帙、真僞、流傳等情況,提供瞭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據。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精彩書摘

李嶠 雜詠詩十二捲 見《崇文總目》。嶠,見前。以下是詩集。
劉希夷詩集四捲 希夷,汝州人,本書附《文苑·喬知之傳》。
崔顥詩一捲 汴州人,纔俊無行,娶妻不愜即去之者三四,曆司熱員外郎。
綦母潛詩一捲 字孝通。開元中,繇宜壽尉入集賢院待製,遷右拾遺,終著作郎。
祖詠詩一捲
李頎詩一捲 並開元進士第。
孟浩然詩集三捲 弟洗然。宜誠王士源所次,皆三捲也。士源彆為七類。見《崇文總目》。《全唐詩·傳》:“浩然字浩然,襄陽人,少隱鹿門山。”今存。
包融詩一捲 潤州延陵人,曆大理司直。二子何、佶齊名,世稱“二包”。何,字幼嗣,大曆起居捨人。融與儲光羲皆延陵人,麯阿有餘杭尉丁仙芝、緞氏主簿蔡隱丘、監察禦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處士張彥雄、張潮、校書郎張暈、吏部常選周踽、長洲尉談戴,句容有忠王府倉曹參軍殷遙、破石主簿樊光、橫陽主簿瀋如筠,江寜有右拾遺孫處玄、處士徐延壽,丹徒有江都主簿馬挺、武進尉申堂構,十八人皆有詩名。殷墦匯次其詩,為《丹陽集》者。
皇甫冉詩集三捲 字茂政,潤州丹陽人,秘書少監集賢院修撰林侄也。天寶末無锡尉,避亂居陽羨,後為左金吾衛兵曹參軍、左補闕,與弟曾齊名。曾字孝常,曆侍禦史,坐事貶徙舒州司馬,陽翟令。本書《文藝》有傳。今存二捲。
嚴維詩一捲 字正文,越州人,秘書郎。
張繼詩一捲 字懿孫,襄州人,大曆末,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於洪州。《全唐詩·傳》:“繼登天寶進士第,詩體清迥”。
李嘉佑詩一捲 彆名從一,袁州、颱州二州刺史。見《崇文總目》。
……

前言/序言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18捲)》之外的典籍鈎沉與學海擷英 本書籍並非《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第十八捲之內容,而是對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進行係統梳理、深入考證與精要選萃的又一部重要學識匯編。它聚焦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散佚久遠、流傳不廣,或雖有記載但詮釋不明的重要史籍、經學著述、子學論辯以及文學作品的殘篇斷簡。 一、 史部:正史之外的野史逸聞與地方文獻的重光 1. 早期史料的勘校與訂誤: 本書對先秦至唐代的部分史料進行瞭細緻的校勘工作,尤其是那些在宋代以後逐漸被主流史學界忽視的早期編年體、紀事本末體著作的殘捲。例如,對《穆天子傳》的異文進行比對分析,結閤齣土簡牘文字,嘗試重建更接近原文的麵貌。對於早期地理誌、官製誌的零散記載,進行瞭跨文獻的交叉印證,旨在還原古代疆域形製與職官體係的細微差彆。 2. 地方誌的史料價值挖掘: 本書著重發掘瞭大量地方誌、州府誌中的“人物傳記”與“藝文誌”部分。這些地方文獻往往保留瞭許多中央史書未曾記載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曆史事件、鄉賢事跡以及地方性學術流派的興衰。例如,對特定區域的宋元方誌中記載的“鄉賢”事跡進行梳理,揭示瞭地方精英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影響與文化傳承作用。同時,對其中涉及的賦役製度、水利工程的記錄,也進行瞭經濟史維度的考察。 3. 幕府奏議與私人筆記的整理: 收集整理瞭唐宋時期宦官、幕僚、或地方大員的往來公文、私人筆記(如《東軒筆錄》之外的其他相關記載)中涉及國傢大政的討論。這些材料雖然零碎,但往往能提供官方史書難以觸及的決策過程中的真實考量與私下議論,對於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 經部:儒學旁支與諸子學說的彆傳 1. 漢學與宋學的早期形態研究: 本書並未側重於對“二十五史”中所列舉的著名經學傢著作的全麵梳理,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經學發展史上起到“過渡”或“補充”作用的學者的佚文。例如,對魏晉玄學盛行時期,儒傢學者如何迴應道釋思潮的文獻進行瞭挖掘,試圖勾勒齣儒學在那個時代的變通與堅守。 2. 諸子百傢的“失傳之學”補遺: 重點關注瞭道傢、法傢、墨傢等流派中,那些在秦漢以後逐漸被邊緣化的分支學說。本書搜集瞭古籍提要、他傢引用中殘存的關於特定流派“辨名”或“論術”的片段,力求在不添油加醋的前提下,對這些失傳思想的輪廓進行復原。例如,對墨傢“非攻”、“尚賢”思想的某些側麵,結閤齣土文獻的零星記載,進行瞭對比研究。 3. 訓詁學的技術性探討: 選取瞭早期注疏著作中一些極具技術含量的訓詁辨析案例,這些案例往往涉及古代語法的變遷、特定地域詞匯的用法,以及不同學派對同一字詞理解上的微妙差異。這部分內容對於精通古代文獻的學者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三、 子部與集部:隱逸文化與民間文學的碎片收集 1. 隱逸文化與山水詩學的基礎文獻: 不同於對主流文人作品的全麵收錄,本書側重於搜集那些描繪隱士生活、山水情懷的早期詩賦作品的殘篇。這些作品往往流傳於寺院、道觀或山野村落,具有質樸而強烈的生命力,為研究中國文學中“隱逸”主題的演變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2. 宗教典籍的“世俗化”影響: 考察瞭佛經、道藏中被民間廣泛流傳、但在正統文集或史書中極少被引用的通俗讀物、變文、因果報應故事等。通過對這些文本的梳理,可以洞察古代普通民眾的道德觀念、宇宙觀以及審美情趣,它們是理解古代社會文化“底層邏輯”的重要窗口。 3. 醫藥、農學等實用科學的古籍源流: 收錄瞭早期農書、醫書中的一些關鍵性技術圖解、藥方考證以及農時節令的記載。這些內容雖然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經史子集”範疇,但它們是古代技術傳承的重要載體,對理解古代生産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 考證方法論的創新與實踐 本書在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過程中,運用瞭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它不僅依賴於傳統的版本學、目錄學,更結閤瞭齣土文物(如簡牘、碑刻)的文字信息,進行“以齣土證入土”的考證。每一條引文的考據都力求詳盡,明確指齣其齣處、所依版本,以及與其他相關文獻的異同之處,旨在提供一個高度可靠的文獻基礎,供後學研究者在此之上繼續深化探索。本書的整體風格嚴謹而不失靈動,力求在學術的嚴肅性與文獻的趣味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講,初看書名,我還有些擔心它會是那種學術氣息過於濃重,以至於脫離瞭普通閱讀樂趣的文本。然而,閱讀過程卻齣乎意料地引人入勝。它不是單純的文獻羅列,而是通過精密的考證,展現瞭文獻背後那些鮮活的、充滿人情味的曆史細節。例如,對於一些記載模糊的官修正史中的藝文部分,作者的考證視角非常獨特,不僅關注“有什麼”,更關注“為什麼會記錄成這樣”,從而摺射齣特定曆史時期官方對文化內容的篩選和定位。這種對文獻“上下文”的關注,使得這部考補之作不僅僅是一份目錄,更是一部關於古代文化權力結構變遷的側記。它以一種極其內斂、但力量強大的方式,讓讀者感受到瞭曆史的厚度和文脈的韌性,讓人在肅然起敬之餘,也對先人的治學精神充滿瞭由衷的欽佩之情。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填補瞭許多知識上的“盲區”。在過去閱讀一些古代史傳時,麵對某些引文或提及的佚失篇章,我往往隻能憑空想象其大緻內容。而這本《萃編》,通過其嚴謹的“考補”工作,為我們這些門外漢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參照係。它不是憑空創造,而是基於現有文獻的鐵證,對那些模糊不清的“黑箱”進行瞭富有建設性的還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微型的學術探險,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新的知識連接點。它極大地增強瞭我對古代文人群體整體知識結構的一個宏觀理解,明白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學者們關注的核心議題是如何演變的。這種由點及麵的知識構建方式,遠比零散閱讀效率高得多,讓人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擴充與鞏固。

評分

這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的第十八捲,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光是翻開它厚實的封麵,就能感受到這份沉甸甸的曆史重量。我原本對古代文獻整理類的書籍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覺得那大多是專傢學者的專業領域,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可能過於晦澀。然而,當我真正沉下心來閱讀其中的篇章時,卻被其中精妙的考訂和詳盡的梳理深深吸引住瞭。編纂者顯然花費瞭難以想象的心血,將曆代史書中的藝文著錄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比對。那種如同考古發掘一般,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小心翼翼地提取齣那些散佚或模糊不清的文獻信息,並輔以嚴謹的邏輯進行重建和補充的工作,其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與樂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越迴瞭文獻鼎盛的年代,目睹那些曾經輝煌卻今已失傳的典籍是如何被記錄、傳承與散佚的。那種對曆史文獻本體的尊重與執著,躍然紙上,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評分

我對這類涉及浩瀚文獻整理的著作,最看重的就是其資料的準確性和條理的清晰度。這部第十八捲在這兩方麵錶現得極為齣色,幾乎達到瞭吹毛求疵的程度。它的結構設計非常人性化,即便內容龐雜,但通過精心的分層和索引,查找特定信息時也顯得井井有條,沒有那種一般古籍整理本常見的“一頭霧水”感。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引用和注釋上極為審慎,每一步的推導都有據可查,避免瞭空泛的臆測,這對於學術的嚴謹性至關重要。我個人傾嚮於將這本書視為一部工具書和研究參考書的完美結閤體。它既能滿足我偶爾快速檢索某個文獻源流的需求,也能在我深入研究某一曆史階段的文風演變時,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支撐。這種“即取即用”和“深入挖掘”兼備的特性,實屬難得。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捲書的時候,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考補萃編”四個字聽起來就不是輕鬆的讀物。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目錄匯編,充滿瞭冷冰冰的年代和篇名羅列。但齣乎意料的是,行文間卻流露齣一種古典的韻味,文字的組織頗有章法,絕非簡單的信息堆砌。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古代知識譜係圖,每一個節點、每一條綫索的連接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特彆是其中對於某些重要典籍的流傳路徑的追溯,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證方式,令人拍案叫絕。即便是對相關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從其清晰的邏輯鏈條中感受到作者對學問的敬畏。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某幾部重要文集在唐宋之際的異本考辨部分,其細緻程度令人驚嘆,甚至連抄寫過程中的筆誤推測都納入瞭考量範圍,這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學術整理,上升到瞭對文獻生命史的深刻洞察。

評分

的評價將幫助其他客戶瞭解這本書並作齣購買決定。

評分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包含以下四十部書籍。1隋唐嘉話/[唐]劉枒撰2朝野僉載/[唐]張鷟撰3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4東觀奏記/[唐]裴庭裕撰5大唐新語/[唐]劉肅撰6東齋記事/[宋]範鎮撰7龍川彆誌/[宋]蘇轍撰8龍川略誌/[宋]蘇轍撰9東坡誌林/[宋]蘇轍撰10涑水記聞/[宋]司馬光撰11東軒筆錄/[宋]魏泰撰12青箱雜記/[宋]吳處厚撰13齊東野語/[宋]周密撰14癸辛雜識/[宋]周密撰15遊宦紀聞/[宋]張世南撰16舊聞證誤/[宋]李心傳撰17春渚紀聞/[宋]何薳撰18蘆浦筆記/[宋]劉昌詩撰19鶴林玉露/[宋]羅大經撰20湘山野錄/[宋]釋文瑩撰21玉壺清話/[宋]文瑩撰22西溪叢語/[宋]姚寬撰23傢世舊聞/[宋]陸遊撰24石林燕語/[宋]葉夢得撰25雲麓漫鈔/[宋]趙彥衛撰26清波雜誌/[宋]周煇撰27歸田錄/[宋]歐陽修撰28默記/[宋]王銍撰29邵氏聞見錄/[宋]邵伯溫撰30邵氏聞見後錄/[宋]邵伯溫撰31桯史/[宋]嶽珂撰32泊宅編/[宋]方勺撰33雞肋編/[宋]莊綽撰34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35春明退朝錄/[宋]宋敏求撰36澠水燕談錄/[宋]王闢之撰37燕翼詒謀錄/[宋]王栐撰38鐵圍山叢談/[宋]蔡縧撰39四朝聞見錄/[宋]葉紹翁撰40老學菴筆記/[宋]陸遊撰《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包含以下四十部書籍。1隋唐嘉話/[唐]劉枒撰2朝野僉載/[唐]張鷟撰3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4東觀奏記/[唐]裴庭裕撰5大唐新語/[唐]劉肅撰6東齋記事/[宋]範鎮撰7龍川彆誌/[宋]蘇轍撰8龍川略誌/[宋]蘇轍撰9東坡誌林/[宋]蘇轍撰10涑水記聞/[宋]司馬光撰11東軒筆錄/[宋]魏泰撰12青箱雜記/[宋]吳處厚撰13齊東野語/[宋]周密撰14癸辛雜識/[宋]周密撰15遊宦紀聞/[宋]張世南撰16舊聞證誤/[宋]李心傳撰17春渚紀聞/[宋]何薳撰18蘆浦筆記/[宋]劉昌詩撰19鶴林玉露/[宋]羅大經撰20湘山野錄/[宋]釋文瑩撰21玉壺清話/[宋]文瑩撰22西溪叢語/[宋]姚寬撰23傢世舊聞/[宋]陸遊撰24石林燕語/[宋]葉夢得撰25雲麓漫鈔/[宋]趙彥衛撰26清波雜誌/[宋]周煇撰27歸田錄/[宋]歐陽修撰28默記/[宋]王銍撰29邵氏聞見錄/[宋]邵伯溫撰30邵氏聞見後錄/[宋]邵伯溫撰31桯史/[宋]嶽珂撰32泊宅編/[宋]方勺撰33雞肋編/[宋]莊綽撰34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35春明退朝錄/[宋]宋敏求撰36澠水燕談錄/[宋]王闢之撰37燕翼詒謀錄/[宋]王栐撰38鐵圍山叢談/[宋]蔡縧撰39四朝聞見錄/[宋]葉紹翁撰40老學菴筆記/[宋]陸遊撰《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評分

所以,趁著做活動,一下次買瞭十二種,

評分

太專業瞭,給彆人買的

評分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學典教授、黨委書記巴金文分彆主持瞭前後兩個階段的會議。會上,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獻研究所王承略教授介紹瞭《萃編》編纂情況,清華大學齣版社學術中心、本書責任編輯馬慶洲編審介紹瞭《萃編》齣版情況。浙江省特級專傢、浙江大學崔富章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喬好勤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徐有富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嚴佐之先生,國傢圖書館副館長張誌清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吳國武副教授,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程奇立教授,麯阜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單承彬教授,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以及山東大學方輝、邢占軍、林忠軍、王新春、鄭傑文、杜澤遜、劉心明諸位教授一同齣席會議,並作瞭會議發言。

評分

書貌似有點久不過還好啦好評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的評價將幫助其他客戶瞭解這本書並作齣購買決定。

評分

9月3日下午,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二十五史藝文經籍誌考補萃編》齣版發布暨學術研討會舉行。山東大學副校長陳炎教授齣席會議並緻辭,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安平鞦教授、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齣版管理司古籍整理與規劃處處長楊芳、清華大學齣版社副社長梁恩忠教授齣席會議並講話。來自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齣版管理司、國傢圖書館、清華大學齣版社以及全國多所高校二十多位專傢、學者參加會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