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8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8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佚名 著,王承略,刘心明 编
图书标签:
  • 史学
  • 经学
  • 文史
  • 艺文
  • 经籍
  • 志考
  • 古籍
  • 编纂
  • 二十五史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922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3736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字数:3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8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遣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精彩书摘

李峤 杂咏诗十二卷 见《崇文总目》。峤,见前。以下是诗集。
刘希夷诗集四卷 希夷,汝州人,本书附《文苑·乔知之传》。
崔颢诗一卷 汴州人,才俊无行,娶妻不惬即去之者三四,历司热员外郎。
綦母潜诗一卷 字孝通。开元中,繇宜寿尉入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
祖咏诗一卷
李颀诗一卷 并开元进士第。
孟浩然诗集三卷 弟洗然。宜诚王士源所次,皆三卷也。士源别为七类。见《崇文总目》。《全唐诗·传》:“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今存。
包融诗一卷 润州延陵人,历大理司直。二子何、佶齐名,世称“二包”。何,字幼嗣,大历起居舍人。融与储光羲皆延陵人,曲阿有余杭尉丁仙芝、缎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潮、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踽、长洲尉谈戴,句容有忠王府仓曹参军殷遥、破石主簿樊光、横阳主簿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处士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挺、武进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墦汇次其诗,为《丹阳集》者。
皇甫冉诗集三卷 字茂政,润州丹阳人,秘书少监集贤院修撰林侄也。天宝末无锡尉,避乱居阳羡,后为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左补阙,与弟曾齐名。曾字孝常,历侍御史,坐事贬徙舒州司马,阳翟令。本书《文艺》有传。今存二卷。
严维诗一卷 字正文,越州人,秘书郎。
张继诗一卷 字懿孙,襄州人,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全唐诗·传》:“继登天宝进士第,诗体清迥”。
李嘉佑诗一卷 别名从一,袁州、台州二州刺史。见《崇文总目》。
……

前言/序言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8卷)》之外的典籍钩沉与学海撷英 本书籍并非《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八卷之内容,而是对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深入考证与精要选萃的又一部重要学识汇编。它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散佚久远、流传不广,或虽有记载但诠释不明的重要史籍、经学著述、子学论辩以及文学作品的残篇断简。 一、 史部:正史之外的野史逸闻与地方文献的重光 1. 早期史料的勘校与订误: 本书对先秦至唐代的部分史料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工作,尤其是那些在宋代以后逐渐被主流史学界忽视的早期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著作的残卷。例如,对《穆天子传》的异文进行比对分析,结合出土简牍文字,尝试重建更接近原文的面貌。对于早期地理志、官制志的零散记载,进行了跨文献的交叉印证,旨在还原古代疆域形制与职官体系的细微差别。 2. 地方志的史料价值挖掘: 本书着重发掘了大量地方志、州府志中的“人物传记”与“艺文志”部分。这些地方文献往往保留了许多中央史书未曾记载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历史事件、乡贤事迹以及地方性学术流派的兴衰。例如,对特定区域的宋元方志中记载的“乡贤”事迹进行梳理,揭示了地方精英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作用。同时,对其中涉及的赋役制度、水利工程的记录,也进行了经济史维度的考察。 3. 幕府奏议与私人笔记的整理: 收集整理了唐宋时期宦官、幕僚、或地方大员的往来公文、私人笔记(如《东轩笔录》之外的其他相关记载)中涉及国家大政的讨论。这些材料虽然零碎,但往往能提供官方史书难以触及的决策过程中的真实考量与私下议论,对于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 经部:儒学旁支与诸子学说的别传 1. 汉学与宋学的早期形态研究: 本书并未侧重于对“二十五史”中所列举的著名经学家著作的全面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经学发展史上起到“过渡”或“补充”作用的学者的佚文。例如,对魏晋玄学盛行时期,儒家学者如何回应道释思潮的文献进行了挖掘,试图勾勒出儒学在那个时代的变通与坚守。 2. 诸子百家的“失传之学”补遗: 重点关注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中,那些在秦汉以后逐渐被边缘化的分支学说。本书搜集了古籍提要、他家引用中残存的关于特定流派“辨名”或“论术”的片段,力求在不添油加醋的前提下,对这些失传思想的轮廓进行复原。例如,对墨家“非攻”、“尚贤”思想的某些侧面,结合出土文献的零星记载,进行了对比研究。 3. 训诂学的技术性探讨: 选取了早期注疏著作中一些极具技术含量的训诂辨析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古代语法的变迁、特定地域词汇的用法,以及不同学派对同一字词理解上的微妙差异。这部分内容对于精通古代文献的学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 子部与集部:隐逸文化与民间文学的碎片收集 1. 隐逸文化与山水诗学的基础文献: 不同于对主流文人作品的全面收录,本书侧重于搜集那些描绘隐士生活、山水情怀的早期诗赋作品的残篇。这些作品往往流传于寺院、道观或山野村落,具有质朴而强烈的生命力,为研究中国文学中“隐逸”主题的演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 宗教典籍的“世俗化”影响: 考察了佛经、道藏中被民间广泛流传、但在正统文集或史书中极少被引用的通俗读物、变文、因果报应故事等。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梳理,可以洞察古代普通民众的道德观念、宇宙观以及审美情趣,它们是理解古代社会文化“底层逻辑”的重要窗口。 3. 医药、农学等实用科学的古籍源流: 收录了早期农书、医书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图解、药方考证以及农时节令的记载。这些内容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史子集”范畴,但它们是古代技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对理解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考证方法论的创新与实践 本书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依赖于传统的版本学、目录学,更结合了出土文物(如简牍、碑刻)的文字信息,进行“以出土证入土”的考证。每一条引文的考据都力求详尽,明确指出其出处、所依版本,以及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异同之处,旨在提供一个高度可靠的文献基础,供后学研究者在此之上继续深化探索。本书的整体风格严谨而不失灵动,力求在学术的严肃性与文献的趣味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讲,初看书名,我还有些担心它会是那种学术气息过于浓重,以至于脱离了普通阅读乐趣的文本。然而,阅读过程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不是单纯的文献罗列,而是通过精密的考证,展现了文献背后那些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历史细节。例如,对于一些记载模糊的官修正史中的艺文部分,作者的考证视角非常独特,不仅关注“有什么”,更关注“为什么会记录成这样”,从而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官方对文化内容的筛选和定位。这种对文献“上下文”的关注,使得这部考补之作不仅仅是一份目录,更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化权力结构变迁的侧记。它以一种极其内敛、但力量强大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度和文脉的韧性,让人在肃然起敬之余,也对先人的治学精神充满了由衷的钦佩之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许多知识上的“盲区”。在过去阅读一些古代史传时,面对某些引文或提及的佚失篇章,我往往只能凭空想象其大致内容。而这本《萃编》,通过其严谨的“考补”工作,为我们这些门外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基于现有文献的铁证,对那些模糊不清的“黑箱”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还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学术探险,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知识连接点。它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古代文人群体整体知识结构的一个宏观理解,明白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者们关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演变的。这种由点及面的知识构建方式,远比零散阅读效率高得多,让人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与巩固。

评分

我对这类涉及浩瀚文献整理的著作,最看重的就是其资料的准确性和条理的清晰度。这部第十八卷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它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即便内容庞杂,但通过精心的分层和索引,查找特定信息时也显得井井有条,没有那种一般古籍整理本常见的“一头雾水”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极为审慎,每一步的推导都有据可查,避免了空泛的臆测,这对于学术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我个人倾向于将这本书视为一部工具书和研究参考书的完美结合体。它既能满足我偶尔快速检索某个文献源流的需求,也能在我深入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文风演变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支撑。这种“即取即用”和“深入挖掘”兼备的特性,实属难得。

评分

这部《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的第十八卷,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光是翻开它厚实的封面,就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我原本对古代文献整理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大多是专家学者的专业领域,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可能过于晦涩。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其中的篇章时,却被其中精妙的考订和详尽的梳理深深吸引住了。编纂者显然花费了难以想象的心血,将历代史书中的艺文著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比对。那种如同考古发掘一般,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小心翼翼地提取出那些散佚或模糊不清的文献信息,并辅以严谨的逻辑进行重建和补充的工作,其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回了文献鼎盛的年代,目睹那些曾经辉煌却今已失传的典籍是如何被记录、传承与散佚的。那种对历史文献本体的尊重与执着,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卷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考补萃编”四个字听起来就不是轻松的读物。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目录汇编,充满了冷冰冰的年代和篇名罗列。但出乎意料的是,行文间却流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文字的组织颇有章法,绝非简单的信息堆砌。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古代知识谱系图,每一个节点、每一条线索的连接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特别是其中对于某些重要典籍的流传路径的追溯,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令人拍案叫绝。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其清晰的逻辑链条中感受到作者对学问的敬畏。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几部重要文集在唐宋之际的异本考辨部分,其细致程度令人惊叹,甚至连抄写过程中的笔误推测都纳入了考量范围,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整理,上升到了对文献生命史的深刻洞察。

评分

又收一本,快哉。。。。

评分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分隋唐嘉话.朝野佥载 [唐]刘餗 张鷟撰 程毅中 赵守俨点校 明皇杂录.东观奏记 [唐]郑处诲裴庭裕撰 田延柱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撰 许德楠 李鼎霞点校 涑水纪闻 [宋]司马光撰 邓广铭 张希清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撰 李剑雄 刘德权点校 东斋记事.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 宋敏求撰 汝沛诚诚刚点校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宋]王辟之 欧阳修撰 吕友仁李伟国点校 龙川略志.龙川别志 [宋]苏辙撰 俞宗宪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撰 王松龄点校 默记.燕翼诒谋录 [宋]王桎等撰 东轩笔录 [宋]魏泰撰 李裕民点校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撰 李裕民点校 齐东野语 [宋]周密撰 张茂鹏点校 癸辛杂识 [宋]周密撰 吴企明点校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撰 李剑雄 刘德权点校 桯史史 [宋]岳珂撰 吴企明点校 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李心传撰张茂鹏 崔文印点校 铁围山丛谈 [宋]蔡 撰 冯惠民沈锡麟 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撰 沈锡麟 冯惠民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 撰 张明华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撰 张荣铮 秦呈瑞点校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撰 王瑞来点校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 [宋]文莹撰 郑世刚 杨立扬点校 泊宅编 [宋]方勺撰许沛藻 杨点校 西溪丛语.家世旧闻 [宋]姚宽 陆游撰 孔凡礼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 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 鸡肋编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 麟台故事校证 [宋]程俱撰 唐语林校证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清波杂志校注 [宋]周煇著 刘永翔校注【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南村辍耕录 [元]陶宗仪撰草木子 [明]叶子奇撰 菽园杂记 [明]陆容撰 归潜志 [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水东日记 [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万历野获编 全三册 [明]沈德符撰戒庵老人漫笔 [明]李诩撰 魏连科点校典故纪闻 [明]余继登撰 玉堂丛语 [明]焦竑撰 寓圃杂记.谷山笔麈 [明]王琦于慎行撰 四友斋丛说 [明]何良俊撰 治世余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 [明]陈洪谟 张瀚撰盛冬铃点校 广志绎 [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 今言 [明]郑*撰 李致忠点校 三垣笔记 [明]李 清撰 庚巳编.客座赘语 [明]陆粲 顾起元撰 谭棣华 陈家禾点校 贤博编.粤剑编.原李耳载 [明]叶权 王临亨 李中馥撰凌毅点校 玉镜新谭 [明]王长祚撰 仇正伟点校 双槐岁钞 [明]黄瑜撰 山志 [清]王弘撰撰 何本方点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8种)池北偶谈 全二册 [清]王士祯撰靳斯仁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全二册 [清]王士祯著 赵伯陶点校 分甘余话 [清]王士祯撰 张世林点校 蕉廊脞录 吴庆坻撰 刘承干校 张文其 刘德麟点校 广东新语全二册 [清]屈大均撰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 全二册 [清]陈康祺著 晋 石点校 郎潜纪闻四笔 [清]陈康祺著褚家伟 张文玲整理 乡言解颐.吴下谚联 [清]李光庭著 [清]王有光著 石继昌点校 巢林笔谈 [清]龚 炜撰 钱炳寰点校 庸闲斋笔记 [清]陈其元著 杨 璐点校 异辞录 刘体智著 刘笃龄点校 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 朱彭寿撰 何双生点校 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撰 汪北平 夏志和点校 听雨丛谈 [清]福 格撰 汪北平点校 陶庐杂录 [清]法式善撰 涂雨公点校 北游录 [清]谈 迁撰 汪北平点校 永宪录(附续编) [清]萧奭著 扬州画舫录 [清]李 斗著 汪北平涂雨公点校 蕉轩随录.续录 [清]方浚师撰 盛冬铃点校 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 刘声木撰刘笃龄点校 柳南随笔.续笔 [清]王应奎撰 不下带编.巾箱说 [清]金 埴撰 王湜华点校 清秘述闻三种 全三册 [清]法式善等撰 张伟点校 啸亭杂录 [清]昭梿撰 何英芳点校 枢垣记略 [清]梁章钜 朱智撰何英芳点校 冷庐杂识 [清]陆以湉撰 崔凡芝点校 浪迹丛谈.续谈.三谈 [清]梁章钜撰 陈铁民点校 归田琐记 [请]梁章钜撰 于亦时校点 履园丛话 [清]钱 泳撰 张 伟校点 檐曝杂记 竹叶亭杂记 [清]赵翼 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 海国四说 [清]梁廷柟著 骆驿 刘骁点校 夷氛闻记 梁廷柟撰 邵循正校注 榆巢杂识 [清]赵慎畛撰 道咸宦海见闻录 [清]张集馨撰 镜湖自撰年谱 [清]段光清撰 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社科所历史室整理漏网喁鱼集.海角续编 [清]柯悟迟 陆筠撰 水窗春呓 [清]欧阳兆熊 金安清撰 谢光尧点校 世载堂杂忆 刘禺生著 钱实甫整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评分

自己没文化看不了这东西

评分

出书者也不下点功夫整理,佚名撰,没有任何介绍说明。

评分

太专业了,给别人买的

评分

晚上回宿舍了再晒单吧。

评分

再一查,才发现,少买了第6册。

评分

这套书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评分

这套书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