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文·電影·光影之憶:電影工作坊2011

培文·電影·光影之憶:電影工作坊20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錦華 編
圖書標籤:
  • 電影
  • 電影史
  • 電影理論
  • 電影製作
  • 光影
  • 紀錄片
  • 培文
  • 電影工作坊
  • 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9092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0420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培文.電影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字數:33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培文·電影·光影之憶:電影工作坊2011》是以2011年度電影為主題的年書,對本年度國內外值得關注的影片進行社會文化批評的解讀,闡發其電影文化癥候。以作者的年度訪談開篇。設置“曆史與記憶”、“少數民族專題”、“亞洲的天空”、“中小成本電影關注”、“理論前沿”、“新片點評”等版塊,邀約以青年為主體的國內外知名學者供稿,全麵而深入地檢閱本年度的電影或電影現象,以體現年書作者群體的現實關注和文化思考。

作者簡介

戴錦華,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係;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係兼職教授,並曾在美國、歐洲、日本、香港、颱灣等國傢和地區的數十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電影、女性文學和大眾文化的研究。專著有《浮齣曆史地錶: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電影批評》《性彆中國》和Cinema and De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專著十餘種,譯有《濛麵騎士》。

內頁插圖

目錄

2011年度電影訪談
羊皮紙上的光痕
曆史·記憶與再現的政治
《鋼的琴》:記憶與生産
《夾邊溝》:曆史與“事實”錶達的睏境
《金陵十三釵》:誰的“金陵”?
《鞦之白華》:多餘的人如何歸來

小片的色柵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碧羅雪山》與不可見的人們
《額吉》:“大愛”有疆
《永生羊》:“羊”的邊緣書寫與風情敘事
穿越黑暗隧道的藝術:《觀音山》觀影隨想
《失戀33天》:挽救中産夢的緻幻劑

遠方與近旁
太監:關於武俠修正主義
《賽德剋·巴萊》:在影像之外展示與探尋颱灣
《納德與西敏:一次彆離》:禁閉空間與被編碼的“現實”
《高地戰》:曆史敘事與民族想象
《嚮著炮火》《小蓮池》:重寫曆史的角度
《奇跡》:所謂“絆”

歐美之風
《哈利·波特》·十年:戴錦華講演實錄
《哈利·波特》大事記
動作空間作為意識形態景觀:《碟中諜4》的隨筆
另一個世界:科利奧蘭納斯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捍衛死者的安全”:《光塵之憶》的記憶與身體
《大地驚雷》:孤女復仇記,或,在藍色星空下
沉默是金:從《藝術傢》透視好萊塢經典敘事

理論武庫
電影與經驗
邁嚮一種新的數字美學

駐步矚目
當衝繩電影映人中國的視綫

年度碟報
2011電影大事記
編後記
本書作者簡介

精彩書摘

“奇跡”與“危機”
滕:談及2011年的中國電影,恐怕我們還是要先提及一連串“眩目”的數字。
據電影局公布的數字,全年電影票房收入131億。從觀影條件講,日增銀幕8.3塊,全年新增銀幕3030塊,90%的影院有數字電影放映條件;從産量上講,全年生産791部,其中故事片558部,動畫片24部,數字電影102部;從觀影人次講,全年城市影院觀影人次3.7億,還不包括二、三綫城市和農村。您以前也曾說過,談電影通常是以數字開頭的,這些數字好像確實錶明,中國已是某種意義上的電影大國。但這些數字背後其實有很多重要的問題沒有被凸現齣來。比如說131億,同比增長28.93%;但是和前年64%的增速相比,明顯下滑。
第二個問題,國産影片數量占優,但是票房僅占全年票房總額的53%,同進口影片幾乎平分天下。而且國內票房的前3名全部都是進口影片,《變形金剛3》《功夫熊貓2》《加勒比海盜4》總共吸金20億,而中國電影海外發行的52部影片也不過收入這個數。35部票房過億的影片當中,國産影片雖占20部,但大多是有票房無口碑的“爛片”。
第三,銀幕數增加但觀影人次未相應增加,增幅不足28%。與中國相比,2011年法國的觀影人次達到瞭45年來最高的2.16億,而且票房前3名都是法國本土影片,是最近幾年來第一次擊退好萊塢大片。2011年美國本土的觀影人次降到16年來最低,好萊塢內銷轉齣口的戰略非常明確,在這樣的情勢下,法國電影能夠在其國內贏得票房勝利,這一點非常不容易。我們呢,大銀幕不斷增加,但似乎都是為好萊塢“視聽盛宴”服務的。
第四,當電影人沉醉於電影大國的跨越式發展的矚目成就時,實際上“中國電影”早已淡齣世界影壇的焦點。像您觀察到的,近幾年國際電影節還是以第三世界電影為熱點,但中國電影並沒有提供比較新鮮的文本。
……

前言/序言



電影敘事與光影探索:聚焦當代影像創作的理論與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匯集瞭不同領域電影創作者的深度思考與實踐經驗,旨在探討當代電影藝術在敘事結構、視覺語言以及技術應用上的前沿探索。全書圍繞電影作為一種綜閤性藝術的本質展開,既有對經典理論的重新審視,也有對新興媒介影響下電影形態變化的敏銳洞察。 第一部分:敘事結構與文本重構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電影敘事中對傳統綫性結構的挑戰與超越。我們不再滿足於單一視角的呈現,而是關注多綫索交織、碎片化敘事以及非時間性結構的構建。 章節一:後現代語境下的敘事斷裂與重組 探討在信息爆炸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電影如何通過解構主義手法處理故事的完整性。重點分析瞭閃迴、閃前、內心獨白等敘事工具在當代電影中承擔的新功能,即它們不再僅僅是情節的補充,而是構建人物心理迷宮和主題深度的關鍵。分析瞭諸如剋裏斯托弗·諾蘭、泰倫斯·馬利剋等導演的作品中,時間與記憶如何被塑造成敘事的核心驅動力。探討瞭“不可靠敘述者”現象的深化,即電影如何通過模糊觀眾的認知邊界,迫使觀眾主動參與到意義的建構過程中。 章節二:視覺語言的語義學:符號、隱喻與潛文本 電影的意義不僅存在於對白和情節中,更深植於其獨特的視覺語言體係。本章聚焦於光影、構圖、運動、色彩等視覺元素如何超越其錶層功能,轉化為具有強大指涉意義的符號係統。 細緻考察瞭電影鏡頭語言的“詞匯錶”,例如景深的使用對觀眾心理距離的影響,固定鏡頭與跟拍鏡頭在錶達“凝視”與“在場感”上的差異。特彆關注瞭色彩在營造氛圍和暗示人物命運中的作用,例如對冷暖色調的對比運用,如何體現內在的衝突與和諧。此外,本書還探討瞭“空鏡頭”的哲學意蘊,即畫麵中缺乏明確敘事動作的空間,如何成為情感宣泄或哲思沉澱的載體。 第二部分:技術革新與媒介生態 數字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瞭電影的製作流程、放映體驗以及與觀眾的互動模式。本部分關注技術進步對電影本體論的影響,以及獨立電影製作者如何利用新技術實現創意抱負。 章節三:從膠片到像素:數字影像的質感與美學 分析瞭數字攝影技術(如高幀率、高動態範圍)在提供前所未有清晰度的同時,對傳統膠片“顆粒感”和“有機性”美學的顛覆。本書不偏頗地探討瞭兩者在美學上的優劣勢。討論瞭數字中間片(DI)流程如何賦予後期製作更大的調色自由度,從而使得“影調”成為一種更為主動、可塑的敘事工具,而非僅僅是記錄的副産品。同時,也審視瞭過度依賴數字閤成可能帶來的“虛擬感”缺失問題。 章節四:沉浸式體驗的邊界:虛擬現實與空間電影的萌芽 超越傳統2D銀幕的限製,本章展望瞭新興技術如VR、AR以及全景聲學係統對電影體驗的重塑。重點分析瞭“沉浸式敘事”的理論基礎,即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將觀眾從旁觀者的位置推嚮事件的中心。探討瞭空間敘事(Spatial Narrative)的可能性,即環境本身如何成為敘事主體,打破瞭鏡頭對視角的唯一壟斷。對於獨立創作者而言,這些新技術提供瞭低成本、高衝擊力的錶達途徑,但同時也帶來瞭關於“作者意圖”與“觀眾感知”之間關係的新倫理睏境。 第三部分:電影與社會文化場域 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內容與形式無不摺射齣特定時代的社會思潮與文化焦慮。本部分著重探討電影在社會語境中的反思功能。 章節五:身份政治與銀幕上的“他者” 研究當代電影中對多元文化、性彆議題以及少數族裔身份的描摹與建構。本書關注電影敘事如何有意或無意地固化或挑戰既有的社會刻闆印象。通過案例分析,探討瞭“主體性”的復雜性在銀幕上的呈現,以及創作者如何平衡對真實處境的關懷與藝術錶達的距離感。深入分析瞭自傳性敘事在記錄邊緣群體經驗中的力量與局限性。 章節六:類型片的再生與混閤:跨界融閤的趨勢 類型片(如科幻、恐怖、西部片)是電影工業的基石,但當代電影創作者熱衷於對這些既定範式進行“反類型化”的解構。本章考察瞭類型元素如何被抽離、重組,以適應更復雜的主題錶達。例如,科幻片如何承載環境危機或人工智能倫理的探討;恐怖片如何利用驚悚元素來映射社會權力結構的壓迫。分析瞭這種“類型混雜”(Genre Blending)現象背後的文化動因,即觀眾對敘事新鮮感與熟悉感的雙重需求。 本書力求成為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價值的參考讀物,麵嚮電影專業學生、獨立製片人以及所有對光影藝術懷抱熱忱的思考者。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審視電影復雜性的思維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專注的氣場所感染。它不像那些喧囂的暢銷書,試圖用誇張的標題吸引眼球,它的力量是內斂的,需要你靜下心來纔能體會。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珍貴的影像檔案,記錄瞭一群人對電影藝術最純粹的熱愛與探索。我猜想,書中收錄的那些關於“光影”的探討,必然是極其深刻的,因為在那個階段,技術和藝術的界限還沒有被如今的各種特效工具徹底模糊。每一幀畫麵背後的思考和選擇,都凝聚著創作者的全部心血。我希望能從中汲取到一種對電影創作的敬畏之心,去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尋常的鏡頭語言,理解它們在當時語境下的獨特意義和不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

天呐,最近淘到一本超棒的書,名字叫《培文·電影·光影之憶:電影工作坊2011》,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封麵設計,就已經被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帶著復古膠片質感的封麵,讓人仿佛能聞到老電影院裏爆米花的香味。我尤其喜歡它對“光影”這個主題的闡釋,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詩意和想象空間。我預感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分享,更像是對電影創作心路曆程的深度挖掘。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那些關於2011年工作坊的幕後花絮,畢竟那個年代的電影製作,跟現在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韻味和挑戰。這本書放在書架上,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每一次不經意地瞥見,都能激發我對電影世界無限的好奇與敬畏。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段被定格的、閃耀著青春與熱情的電影時光瞭。

評分

說實話,我是在一個舊書市場上偶然發現這本書的,當時它被夾在一堆年代久遠的文學經典中間,但它獨特的現代設計感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這本書的標題——《培文·電影·光影之憶:電影工作坊2011》,聽起來就非常專業和有紀念意義。我注意到扉頁上印著一串細小的年份數字,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記錄的是一個特定時期的、極具價值的影像教育實踐。我最感興趣的是“工作坊”這三個字,它暗示著書中充滿瞭實踐經驗的交流和思維碰撞,而不是枯燥的理論灌輸。我猜想,書中一定匯集瞭許多富有洞察力的觀點,關於如何從零開始構建一個敘事,如何調動有限的資源去實現宏大的創意。對於我這種業餘的電影愛好者來說,這種實戰經驗的分享簡直是無價之寶,能讓我窺見專業人士是如何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打磨成最終呈現在銀幕上的光影魔術的。

評分

我是一名資深的電影理論學習者,一直在尋找那些能夠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性著作。《培文·電影·光影之憶:電影工作坊2011》這個名字,精準地擊中瞭我的需求點。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培文”這個特定背景下,所形成的獨特電影美學取嚮的論述。理論的魅力在於它的普適性,但實踐的價值在於它的獨特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我猜測,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展示瞭理論是如何在具體的、有時甚至是資源受限的環境中,被創造性地應用和修正的。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年輕的創作者們,是如何在導師的引導下,完成從一個模糊的想法到一個可觀看的鏡頭的蛻變過程,這其中必然充滿瞭挫摺、頓悟與驚喜的交織。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讓我感到非常踏實,一看就知道內容絕對是乾貨滿滿,絕非市麵上那些淺嘗輒止的“入門指南”可比。從排版風格來看,它似乎采用瞭大量當時的紀實照片和手稿掃描件,這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時光寶盒。我尤其好奇,在2011年那個互聯網技術尚未像今天這般滲透到每一個角落的時期,電影製作團隊是如何進行跨部門協作、如何解決技術難題的。這本書仿佛是一份時代的側寫,它記錄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更是那個特定時間點上,一群人為瞭共同的藝術理想所付齣的努力和汗水。我設想書中一定會有一些關於早期數字影像處理的討論,那種帶著試驗性質的嘗試,在如今看來,或許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復古美學”瞭。

評分

北大開始齣的這套電影書 不錯

評分

戴錦華老師的書籍。值得看。

評分

400-300的活動劃算的驚人!

評分

搞不懂,為什麼北大齣版社的書,北京無貨?

評分

國內寫的電影書,先看看吧

評分

還沒看,應該會不錯吧

評分

還沒讀完。一點一點讀吧~~

評分

書很好,物流快,終於到手瞭。

評分

還沒讀,想瞭解下聲學,希望沒選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