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鉴别与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

固体废物鉴别与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固体废物
  • 废物管理
  • 环境管理
  • 鉴别
  • 处理
  • 资源化
  • 污染控制
  • 环境科学
  • 循环经济
  • 环保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河南科技
ISBN:9787534982033
商品编码:1112409784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固体废物鉴别与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
  • 作者:编者:杨玉飞|总主编:陈昆柏//郭春霞
  • 定价:68
  • 出版社:河南科技
  • ISBN号:978753498203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7-01
  • 印刷时间:2016-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6
  • 字数:426千字

内容提要

杨玉飞主编的《固体废物鉴别与管理》共分10章 和1个附录。**章着重介绍了我国各类固体废物的产 生特性和管理现状:第2章重点介绍了我国危险废物 的产生特点和管理现状;第3章详细介绍了我国固体 废物鉴别依据——《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的制定 情况和主要内容,对固体废物鉴别过程的关键点做了 分析;第4章系统分析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危险废 物鉴别体系及其制定思路和方法;第5章是本书的重 中之重,系统介绍了我国2016年版名录的修订内容和 修订说明,并对名录实施过程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 行了探讨;第6、7章主要介绍我国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和方法的制定依据,有助于对鉴别标准的深度理解. 促进鉴别标准在鉴别工作中的应用;第8章介绍了我 国目前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鉴别管理情况:第9、10 章是固体废物鉴别和危险废物鉴别案例分析;附录是 新版《**危险废物名录》和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出 台有关危险废物鉴别管理的规定。
    

作者简介

杨玉飞,男,1978年9月生,江西玉山人,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石油石化环保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江西省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咨询专家。主要从事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方向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修订工作。发表SCl论文18篇,其中在NatlJre、Scierlce、ES&T;上发表论文6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授权**专利3项。获省部级奖励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目录

第l章 中国固体废物的产生与管理
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1.2 固体废物的分类
1.2.1 工业固体废物
1.2.2 生活垃圾
1.2.3 危险废物
1.2.4 农业固体废物
1.3 固体废物的来源
1.4 固体废物的产生特性
1.4.1 生活垃圾
1.4.2 工业固体废物
1.4.3 危险废物
1.4.4 农业固体废物
1.5 固体废物的管理现状
1.5.1 生活垃圾
1.5.2 工业固体废物
1.5.3 危险废物
1.5.4 农业固体废物
第2章 中国危险废物的产生与管理
2.1 危险废物的定义
2.2 危险废物的产生特性
2.2.1 来源复杂
2.2.2 产生量的规律性
2.2.3 产生种类的多样性
2.2.4 去向的可控性
2.2.5 区域分布不均衡性
2.3 危险废物的管理现状
2.3.1 法律
2.3.2 危险废物的专门管理制度
2.3.3 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主要规章、政策
2.3.4 危险废物管理技术标准规范
第3章 中国固体废物鉴别
3.1 《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
3.1.1 导则的内容-
3.1.2 导则的作用
3.1.3 导则的法律地位
3.2 《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
3.2.1 标准的内容结构
3.2.2 标准的适用范围
3.2.3 固体废物的范围
3.2.4 固体废物鉴别准则
3.2.5 固体废物豁免
3.3 固体废物鉴别技术分类
3.3.1 产生源鉴别
3.3.2 管理过程鉴别
3.4 固体废物鉴别管理体系
第4章 国外危险废物鉴别
4.1 各国危险废物的定义
4.1.1 世界卫生组织及《巴塞尔公约》
4.1.2 美国
4.1.3 欧盟
4.1.4 日本
4.1.5 危险废物定义比较
4.2 危险特性
4.2.1 《巴塞尔公约》
4.2.2 美国
4.2.3 欧盟
4.2.4 日本
4.3 危险废物名录
4.3.1 美国
4.3.2 欧盟
4.3.3 日本
4.3.4 各国危险废物名录比较
4.4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4.4.1 《巴塞尔公约》
4.4.2 欧盟
4.4.3 美国
第5章 中国危险废物名录鉴别
5.1 中国危险废物鉴别管理发展历程
5.2 危险废物鉴别程序
5.3 2016年版名录的修订背景
5.4 2016年版名录的修订原则
5.5 2016年版名录修订的技术程序与方法
5.5.1 危害识别
5.5.2 暴露场景建立
5.5.3 暴露途径确定
5.5.4 风险值计算
5.6 2016年版名录修订的主要内容
5.6.1 调整情况
5.6.2 新增《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
5.6.3 关于废弃危险化学品目录的说明
5.6.4 名录的动态修订
5.7 2016年版名录的具体说明
5.7.1 名录的组成
5.7.2 前言条文说明-
5.7.3 名录列表形式及涵盖的废物类型说明
5.7.4 《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说明
5.8 2016年版名录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探讨
第6章 中国危险废物危险特性鉴别
6.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体系
6.2 通则
6.2.1 危险废物鉴别程序
6.2.2 危险废物混合或处理后的特性判定规则
6.3 易燃性鉴别
6.3.1 液态易燃性废物
6.3.2 固态易燃性废物
6.3.3 气态易燃性废物
6.3.4 试验方法
6.4 反应性鉴别
6.4.1 鉴别标准
6.4.2 试验方法
6.5 腐蚀性
6.6 浸出毒性鉴别标准
6.6.1 浸出毒性保护目标体系
6.6.2 浸出毒性模拟模型
6.6.3 浸出项目和标准值的确定
6.7 急性毒性初筛鉴别标准和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标准
6.7.1 急性毒性初筛鉴别标准
6.7.2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标准
6.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6.8.1 鉴别对象
6.8.2 样品采集
6.8.3 样品的检测
6.8.4 检测结果判断
6.9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修订建议
第7章 中国危险废物鉴别技术方法
7.1 金属的浸出特性和方法研究
7.1.1 方法比对实验
7.1.2 提取剂和酸度
7.1.3 HNO3/H2S04提取剂的配比
7.1.4 浸出时间
7.1.5 液固比
7.1.6 振荡方式
7.1.7 浸出后的放置时间
7.1.8 滤膜
7.1.9 消解
7.2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浸出特性和方法研究
7.2.1 不同浸提剂的比对研究
7.2.2 pH值的影响
7.2.3 液固比的影响
7.2.4 浸提时间的影响
7.2.5 粒径的影响
7.2.6 厌氧环境的影响
7.2.7 实验的质量控制
7.3 浸出毒性的浸出方法建立
7.3.1 模拟的场景
7.3.2 浸提剂
7.3.3 液固比
7.3.4 浸提剂的pH值
7.3.5 浸提剂类型
7.3.6 渗滤液的pH值
7.3.7 浸出时间与浸出后的放置时间
7.3.8 粒径
7.3.9 振荡方式
第8章 中国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鉴别管理
8.1 固体废物鉴别管理
8.1.1 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机构名单
8.1.2 固体废物属性鉴别程序(试行)
8.2 危险废物鉴别管理
8.2.1 江苏省
8.2.2 重庆市
8.2.3 浙江省
8.2.4 河北省
8.2.5 青海省
8.2.6 甘肃省
8.3 危险废物鉴别管理建议
第9章 固体废物鉴别案例分析
9.1 固体废物鉴别目的与发展形势
9.2 固体废物鉴别案例
9.2.1 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被抛弃的产品类废物
9.2.2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类废物
9.2.3 环境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9.2.4 以固体废物为原料加工处理之后的固体废物
9.2.5 用于物质原始用途不作为固体废物
**0章 危险废物鉴别案例分析
10.1 危险废物鉴别的目的与依据
10.1.1 鉴别目的
10.1.2 鉴别依据
10.2 危险废物鉴别的工作程序
10.2.1 鉴别委托
10.2.2 鉴别方案编制和论证
10.2.3 采样和检测
10.2.4 出具鉴别报告
10.3 “名录鉴别”方法
10.3.1 危险废物混合后判定原则
10.3.2 危险废物处理后判定原则
10.4 “名录鉴别”案例
10.4.1 依据《**危险废物名录》直接判定
10.4.2 利用混合原则和衍生原则判定
10.5 危险特性鉴别案例
10.5.1 某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泥危险废物鉴别方案
10.5.2 某汽车厂废石灰危险废物鉴别方案
10.5.3 某汽车用摩擦片生产公司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方案
附录
**危险废物名录
关于印发《江苏省危险废物鉴定工作程序(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重庆市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程序》的通知
关于规范危险废物鉴别管理程序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明确危险废物鉴别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印发《青海省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程序(试行)》的通知
关于公布甘肃省危险废物属性鉴别机构名单及鉴别程序的通知
后记


土壤污染修复与可持续农业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土壤污染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为环境科学、农业工程、土壤学、生态学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框架。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从污染的识别、评估到先进的修复技术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农业管理策略。 第一部分:土壤污染的成因、特性与风险评估 本部分首先对土壤污染的来源和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们首先界定了何为“污染土壤”,并系统梳理了污染物的类型,重点关注重金属(如铅、镉、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包括多环芳烃PAHs和农药残留)、以及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和抗生素)。 污染源解析: 详细阐述了工业活动(采矿、冶金、化工)、农业不当使用(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以及大气沉降等主要途径如何导致土壤污染。特别地,对不同工业区位和农业模式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吸附/解吸、络合、氧化还原反应等关键过程。 污染表征与毒理学基础: 书中详细介绍了表征土壤污染状况所依赖的关键指标体系,包括全量、有效态及生物有效态的测定方法。同时,引入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风险评估模型部分,重点阐述了基于暴露途径和毒性效应的定量评估方法,例如接触剂量评估(DCA)和基于风险的筛选水平(RSL)的确定,为后续的修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影响: 探讨了土壤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地下水和土壤气体向大气扩散的生态传递途径。特别分析了污染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养分循环效率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作物产量、品质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第二部分:先进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原理与应用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侧重于介绍和比较当前主流及前沿的土壤修复技术,强调其适用性、效率和经济可行性。技术分类清晰,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类方法,并着重介绍了集成化和可持续性的修复策略。 物理修复技术: 固化/稳定化技术: 重点阐述了利用水泥基材料、螯合剂和矿物吸附剂(如粘土、沸石)降低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原理和现场工程案例。讨论了添加剂的选择对长期稳定效果的影响。 土壤洗脱技术: 详细介绍了水洗、酸洗、表面活性剂辅助洗脱等方法。针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对比了不同洗脱剂的选择标准、操作流程及其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次生影响。 热力学修复技术(热脱附): 阐述了高温热解析技术处理有机污染物的高效性,并比较了原地和异位处理系统的设计要点和能耗分析。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氧化还原技术: 深入分析了芬顿/类芬顿氧化、过硫酸盐氧化等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的反应机理。重点探讨了催化剂的负载技术以提高反应效率和持久性。针对还原性污染物,介绍了零价铁(ZVI)的应用及其在提高氧化还原潜力方面的作用。 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 这是一个重点阐述的可持续技术。详细介绍了植物的五种主要机制:植物提取(Phytoextraction)、植物稳定化(Phytostabilization)、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和植物固定化(Phytostabilization)。书中提供了适合不同污染类型的目标作物选择指南,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基因工程和土壤改良来增强修复效率。 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聚焦于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降解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氯代烃)。详细介绍了生物刺激法(Biostimulation)和生物强化法(Bioaugmentation)的实施方案,并讨论了厌氧和好氧降解途径。 土壤酶促修复: 探讨了外源添加固定化酶来催化特定污染物的转化或降解。 集成化与可持续修复策略: 强调单一技术往往难以应对复杂污染场地的现实,本书推崇多技术耦合的集成化修复方案,例如“洗脱预处理 + 生物修复”的组合模式。 第三部分:可持续农业背景下的土壤质量维护与管理 本部分将视野从污染场地修复扩展到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健康管理,旨在指导如何构建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维护土壤环境质量的农业系统。 污染后农田的利用与安全: 针对已受到轻度或中度污染的农田,提出了风险管控策略,包括:种植低富集型作物、土壤改良剂的长期维护性投入、以及建设安全缓冲带。讨论了土壤污染物向作物籽实、根茎和叶片转移的机制模型,为制定安全采食阈值提供科学基础。 土壤健康指标与监测: 提出了超越传统养分含量的“土壤健康”概念,纳入了土壤有机质动态、微生物活性、团聚体稳定性等生态学指标。介绍了基于遥感、光谱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农田土壤健康进行快速、大尺度监测的前沿方法。 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点讨论了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便、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特别是安全堆肥和厌氧发酵技术在实现养分回收和抑制病原体、提升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分析了污泥安全施用对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累积风险和控制措施。 政策与法规框架: 简要概述了国际上主要的土壤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演进,并强调了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规划、污染源头控制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书图文并茂,结合大量国内外真实工程案例和实验数据,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从事土壤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农业研究与实践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我平时就对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很感兴趣,总觉得我们日常产生的那么多垃圾,到底去了哪里,又会产生什么影响,一直是个谜。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它简洁明了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固体废物鉴别与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这名字就透着一股专业和系统,感觉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书,而是真的能深入到“鉴别”和“管理”这两个核心环节。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中的插图和图表非常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对复杂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比如,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的形态、成分、潜在危害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甚至还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随手丢弃的垃圾,在专业人士看来,竟然是如此“五颜六色”且有着不同“性格”的。而且,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这是什么垃圾”的层面,更进一步讲了“如何管理”,这个“管理”二字,我感觉包含了太多学问。从源头减量、回收再利用,到最终的无害化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让我对固体废物整个生命周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垃圾”这个词的理解都升华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是颠覆了我以往对“垃圾”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垃圾就是扔掉就完了,没想到它背后牵扯到如此多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书中的“鉴别”部分,让我惊叹于固体废物分类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而是基于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潜在的毒性、可燃性等多种维度进行划分,这对于后续的有效处理至关重要。举个例子,书中对危险废物的鉴别标准和检测方法讲得非常详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废弃物需要特殊的处理方式,而不能随意丢弃。而“管理”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固体废物处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从前端的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到中端的处理技术,比如焚烧、填埋、堆肥,再到后端的资源化利用,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资源化利用的部分,书中列举了许多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产品的案例,比如利用塑料废弃物制造再生塑料,或者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燃气。这让我意识到,固体废物并不仅仅是“负担”,更是“资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支持可持续的废物管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它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固体废物的世界。一开始,它清晰地界定了什么是固体废物,并根据不同的性质和来源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能够快速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随后,书中深入探讨了固体废物的特性,例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生物特性,这部分内容让我了解到不同类型废弃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差异,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鉴别方法,从宏观的形态观察,到微观的成分分析,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技术,帮助专业人士准确地识别废弃物。这种严谨的鉴别过程,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垃圾分类如此重要,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看似无害”的垃圾,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环境危害。在鉴别之后,书中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管理层面,从政策法规的制定,到具体的操作流程,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固体废物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它在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固体废物重要性的认识。在过去,我可能只将它们视为需要处理的“麻烦”,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固体废物不仅对环境构成威胁,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资源潜力。书中的“鉴别”部分,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说明了不同废弃物成分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后续的处理方式和环境风险。例如,书中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鉴别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我对电子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特殊垃圾的危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管理”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从政策法规的制定,到具体的技术应用,再到社会公众的参与,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源头减量”的讨论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减少废物产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管理策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固体废物的管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垃圾探险”。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将固体废物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分析。例如,在介绍焚烧技术时,它不仅讲解了焚烧的原理和流程,还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能源回收。同样,对于填埋技术,书中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填埋场的选址、设计、运行以及填埋后的环境监测等,让我了解到看似简单的填埋,其实也蕴含着许多科学的考量。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许多创新性的废物管理模式,例如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和政策的结合,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这些内容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未来的固体废物管理充满了希望。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也适合所有关心环境、希望了解垃圾处理知识的普通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