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喻世明言》有作品40篇,包括三部分:一是宋元说话人的话本,二是明人的话本和拟话本,三是冯梦龙自己的作品。前两种作品也都经过冯梦龙的加工、修改。《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是宋人话本;《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杨八老越国奇逢》、《木棉庵郑虎臣报冤》、《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明人(含冯梦龙)的作品。 此次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喻世明言》(作者冯梦龙、校注傅成),用明天启初年天许斋本为底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第二卷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第三卷 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第四卷 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第五卷 穷马周遭际卖□媪
第六卷 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第七卷 羊角衷舍命全交
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第九卷 裴晋公义还原配
第十卷 滕大尹鬼断家私
第十一卷 赵伯异茶肆遇仁宗
第十二卷 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第十三卷 张道陵七试赵异
第十四卷 陈希夷四辞朝命
第十五卷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第十七卷 单符郎全州佳偶
第十八卷 杨八老越国奇逢
第十九卷 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第二十卷 陈从善梅岭失浑家
第二十一卷 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第二十二卷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第二十三卷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第二十四卷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
第二十五卷 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第二十六卷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第二十七卷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第二十八卷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第二十九卷 月明和尚度柳翠
第三十卷 明悟禅师赶五戒
第三十一卷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第三十二卷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第三十三卷 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第三十四卷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第三十五卷 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第三十六卷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第三十七卷 梁武帝累修成佛
第三十八卷 任孝子烈性为神
第三十九卷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第四十卷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精彩书摘
第二十六卷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飞禽惹起祸根芽,七命相残事可嗟。奉劝世人须鉴戒,莫教儿女不当家。话说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武林门外北新桥下,有一机户,姓沈名昱,字必显,家中颇为丰足。娶妻严氏,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年长一十八岁,未曾婚娶。其父专靠织造段匹为活。不想这沈秀不务本分生理,专好风流闲耍,养画眉过日。父母因惜他一子,以此教训他不下。街坊邻里取他一个浑名,叫做“沈鸟儿”。每日五更,提了画眉,奔入城中柳林里来拖画眉,不只一日。忽至春末夏初,天气不暖不寒,花红柳绿之时。当日,沈秀侵晨起来,梳洗罢,吃了些点心,打点笼儿,盛着个无比赛的画眉。这畜生:只除天上有,果系世间无。将他各处去斗,俱斗他不过,成百十贯赢得。因此十分爱惜他,如性命一般。做一个金漆笼儿:黄铜钩子,哥窑的水食罐儿,绿纱罩儿。提了在手,摇摇摆摆,径奔入城,往柳林里去拖画眉。不想这沈秀一去,死于非命。好似:猪羊进入宰生家,一步步来寻死路。
当时沈秀提了画眉,径到柳林里来。不意来得迟了些,众拖画眉的俱已散了,净荡荡、黑阴阴,没一个人往来。沈秀独自一个,把画眉挂在柳树上,叫了一回。沈秀自觉没情没绪,除了笼儿,正要回去。不想小肚子一阵疼,滚将上来,一块儿蹲到在地上。原来沈秀有一件病在身上,叫做“主心馄饨”,一名“小肠疝气”,每常一发一个小死。其日想必起得早些,况又来迟,众人散了,没些情绪,闷上心来。这一次甚是发得凶,一跤倒在柳树边,有两个时辰不醒人事。
……
前言/序言
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初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有几个值得重视的地方。
一是它汇集了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为中国古代小说宝库提供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二是冯氏通过他自己的三篇序言以及他编辑的这些小说本身,阐明了他对白话小说的社会意义、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
三是通过《施润泽滩阙遇友》这样描写小商品生产者发家致富的故事,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渐现的市民意识与正处于衰落时期的封建伦理意识的矛盾冲突。它标识着市民文学的萌蘖。
四是经过冯梦龙的编辑加工等创造性劳动,使得这些小说中不少篇章成为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之作,从而使通俗文学达到了社会认可的程度。
在这些小说中有少数章节涉及男女性爱的描写,摹其本意,或者是为了歌颂封建社会里那些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大胆热烈的爱情,或者是为了揭示封建礼教束缚下被扭曲的魂灵,或者是为了揭露那些满嘴仁义道德、暗地男盗女娼的无耻之尤,或者是为了展示那些荒淫无耻、残酷摧残女性的统治者的丑恶灵魂。除了极个别地方有较露骨的性描写外,其他都还是较含蓄、隐蔽的,而且大多意存规劝,暗寓警饬。相信读者能以批判的眼光对待这些描写。
本书以上海古籍社影印的《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为底本校点出版。
《尘缘》 一、 命运的蛛丝马迹 故事的开端,便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宿命感。在那个饱经风霜的江南小镇,有一户姓沈的人家,家境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过着寻常百姓的日子。沈家唯一的儿子,唤作沈知书,自幼聪慧,眉宇间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灵气。然而,他的降生,却伴随着一些奇怪的预兆。据说,沈知书出生之夜,天上罕见地出现了三月同辉的奇景,又或是有流星划过,直奔沈家屋顶,种种异象,都为这个孩子的未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沈知书的母亲,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自幼便对佛法有着虔诚的信奉。她时常告诫儿子,要心怀慈悲,广结善缘。而沈父,则是一个务实的生意人,平日里教导儿子识文断字,也盼着他日后能继承家业,光耀门楣。然而,沈知书的心思,似乎并不完全系于功名利禄。他对人间的悲欢离合,对世间的因果轮回,总是充满了莫名的好奇与探究。 他年少时,便常常独自一人,去到镇子外的古寺,坐在那棵千年古树下,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香客,听着僧侣们低声诵经。他会在那些饱经沧桑的脸庞上,捕捉到岁月的痕迹,在那些虔诚的眼神中,读懂对未知的敬畏。有时,他甚至会对着古井中的倒影,若有所思,仿佛在寻找着什么,又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长大一些后,沈知书的聪慧愈发显现。他读书过目不忘,作诗写赋也颇有造诣。然而,他对待功名却显得格外淡然,即便在科举考试中屡次高中,也未曾激起他半点争强好胜之心。他更喜欢在书斋中,翻阅那些古老的史书、佛经,或是与那些饱学之士,探讨人生的真谛、宇宙的奥秘。 他的性情,也渐渐变得有些孤僻,不喜与人争执,也不屑于逢迎拍马。有时,他会不顾一切地去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哪怕因此触犯了权贵,也毫不在意。他的这种行为,在一些人眼中是愚蠢,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难得的赤诚。 二、 尘世的爱恨情仇 沈知书二十岁那年,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女子出现了。她叫柳如烟,是镇上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的小姐。柳如烟不仅容貌秀丽,更有着过人的才情。她精通音律,擅长绘画,尤其是一手精湛的针线活,更是让镇上的姑娘们望尘莫及。 沈知书与柳如烟的相遇,并非戏剧性的情节,而是在一次偶然的诗会上。当沈知书吟诵出那首描绘江南烟雨的诗句时,柳如烟在一旁轻轻地哼唱起一段清雅的曲调,与诗句完美契合,仿佛是诗句中走出的灵魂。那一刻,沈知书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心中涌起从未有过的悸动。 两人一见倾心,很快便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情,如同江南的梅花,淡雅而坚韧。他们一同赏月,一同品茶,一同在书斋里研读古籍,一同在园林中漫步。柳如烟的出现,让沈知书原本有些孤寂的心灵,找到了归属。他开始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美好,也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与烦恼。 然而,命运的齿轮,似乎并不愿意让他们安然度过一生。柳如烟的家族,因为早年得罪了当地的一个恶霸,生意被强行夺走,家道中落。柳如烟的父亲,因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撒手人寰。年迈的母亲,也因此染上了重病。 面对家庭的巨变,柳如烟不得不肩负起照顾母亲的重担。她一边要操持家务,一边要为母亲寻医问药。沈知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尽自己所能,变卖了一些珍贵的古籍,为柳如烟筹集医药费,也时常去帮助柳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沈知书的身份,让他无法直接迎娶柳如烟。他虽然家境尚可,却终究是一个读书人,而柳如烟的家族,已经没落到需要攀附权贵的境地。沈知书的父母,也因为这层顾虑,对这段感情持反对态度。 此时,一个阴险的角色出现了。他是镇上一个颇有权势的官宦的儿子,名叫王公子。王公子早就对柳如烟的美貌垂涎三尺,见柳家落魄,便趁机逼迫柳如烟嫁给他。柳如烟宁死不从,却也无力抵抗。 沈知书得知此事,勃然大怒。他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或者找一些有权势的朋友来帮助柳如烟,然而,在那个腐败的官场,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他甚至因为冲撞了王公子的势力,而遭到了一番毒打,险些丢了性命。 这场危机,让沈知书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道的黑暗。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那些所谓的才情与抱负,在绝对的权力与金钱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三、 佛法的渡化与觉醒 在经历了家族的变故和爱情的磨难后,沈知书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开始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茫,对世间的荣华富贵感到厌倦。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望着窗外的落叶,回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苦涩与无奈。 一天,他偶然翻阅到一本佛经,书中关于“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教诲,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仿佛看到了另一条出路,一条能够让他解脱烦恼,获得安宁的道路。 他开始更加频繁地去寺庙,与老僧交流。他向他们请教关于轮回、业力、解脱等问题。他发现,那些饱经风霜的僧人,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平静与智慧,那是他在尘世中从未见过的。 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的指引下,沈知书开始尝试打坐修行。起初,他的心非常散乱,杂念丛生,难以专注。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次又一次地调整自己的呼吸。慢慢地,他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烦恼与痛苦仿佛被这股宁静的力量所冲淡。 他逐渐领悟到,人间的爱恨情仇,固然真实,但也如同一场梦境,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而那些执着于名利、情欲,更是将自己囚禁在痛苦的牢笼中。 在一次修行中,沈知书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他要离开这个让他备受折磨的红尘,去寻求真正的解脱。他想到了柳如烟,心中充满了愧疚与不舍。然而,他也明白,对于柳如烟而言,或许放手,才是对她最好的成全。 他写了一封信,托付给一个可靠的朋友,信中诉说了他对柳如烟的思念与祝福,以及他即将远行的决定。他希望柳如烟能够好好地活着,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四、 归隐的禅意与超脱 沈知书在告别了俗世的一切之后,踏上了漫游四方的旅程。他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随着心意而行。他游历名山大川,参拜古寺名刹,与各地的僧人、隐士交流。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一处远离尘嚣的山林,那里有一座破旧的茅草庵。庵中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尼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沈知书被这里的宁静与祥和所吸引,便请求在此停留。 老尼姑并没有拒绝,只是淡淡地说:“随缘而居。” 沈知书便在茅草庵旁,自己动手搭建了一间更加简陋的草屋,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白天在庵旁的菜园里耕种,晚上则静心修行。他不再思念过去的种种,也不再担忧未来的得失。他只是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知书的脸上,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忧郁与烦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详与平和。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而澄澈,仿佛能够看透世间的虚妄。 有一天,他独自一人,爬上了茅草庵后的一座高山。站在山顶,俯瞰着连绵起伏的山峦,遥望着远方模糊的尘世。他突然感到一阵释然,仿佛所有的执念,所有的牵绊,都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烟消云散。 他低声念诵起佛经,声音空灵而悠远,回荡在山谷之中。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归宿,找到了真正的宁静。他不再是那个在尘世中挣扎的沈知书,而是已经融入了这片山林,融入了这片天地的“无我”。 故事的结尾,并未有明确的结局。有人说,沈知书最终得道成仙,有人说,他将一生都隐居在那山林之中,与山为伴,与水为伍。但无论如何,他的故事,都为那些在红尘中迷失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放下与超脱的启示。他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证明,真正的解脱,并非来自外界的给予,而是源于内心的觉醒与放下。他的生命,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留下了无尽的禅意,让后人去品味,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