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鬍文輝是國內知名的青年文史學者,《洛城論學集》是他文史研究的一部閤集,談瞭近代中國文獻東流、近代史上的預言,以及美國漢學學者的逸聞,評點瞭黃仁宇、李零等學者的研究成績,內容豐富,可讀性強,是一部優秀的文史作品。
目錄
序(羅韜)
中國上古多數決原則的痕跡
佛典所見的多數決
中國古代“私宅不受侵犯”的觀念與法律
中國舊製度影響美國的幾條綫索
關於近世中國文獻之東流
中國近代史上的幾個預言
說清亡之讖
憲政學的新衣
“喪傢狗”爭論的讀後感
《英雄》與《鹿鼎記》(外一題)
考茨基與張居正
作為政治隱喻的施琅
《明永曆玉璽題跋》書後
現代學人涉嫌剿襲舉例
關於“曆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女孩子”——僞造證據一例
紅色的曆史有黑色的記憶
黃仁宇大曆史觀批判
為業餘漢學孤獨地喝彩
毛姆筆下的漢學傢
——域外漢學劄記之一
附錄:
翟理斯的“ 對號入座”(高山杉)
清末海關與域外漢學
——域外漢學劄記之二
侵華戰爭與日本漢學
——域外漢學劄記之三
“ 徵服王朝論” 的重演
——域外漢學劄記之四
美國“ 漢學三傑” 印象
史迪威問題與現代中國史的修正
中文世界的阿剋頓幽靈
《寬容》二題
後記
精彩書摘
後 記
首先得解釋一下書名。
我喜歡“洛城”這個名字,有點歧義,有點曖昧,既可以是“誰傢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的古典洛城,又可以是《洛城機密案》的西洋洛城,而實際上呢,則是我傢所在的小小洛城——廣州番禺區治下的洛溪新城。我曾有詩:“樓盤處處傢何在,笑嚮旁人誇洛城。”用的就是這個“今典”。曾考慮日後齣詩集,可名《洛城雜詠》,如今倒是先用作論文集之名瞭。
我近十餘年所寫的學術性文字,凡涉及人物者,另編作一個集子,其餘的則輯錄於此。在題材上,有關古代者較多,但也有一些近代的;有關中國者較多,但也有一些西洋的有關實證者較多,但也有一些思辨的。實在不易概括,遂以“論學”為名。當然,我原也喜歡“論學”這個名目,如吾傢適之先生就有《鬍適論學近著》,晚近也有《洪業論學集》、《龍坡論學集》、《書傭論學集》,《慕廬論學集》等等。
照一般標準,《洛城論學集》這樣的書名,“規格”是很高的,如我這般於學界既處邊緣、又屬後輩者,本不相宜。後來也想到,可以叫《洛城問學集》或《初學集》,那樣就顯得低調些。可是又想,風聲既已傳齣去,也就不必改瞭。又有何不可呢?
我供職於報界,平時往來的朋友以報界居多,應報刊之約作文的時候也相應較多,這也算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隨順世緣”吧。為報刊作文,不能不考慮內容的篇幅和受眾的興趣,
故多擇取較為“公共”的題目;而較為“專業”的題目,尤其是文獻積纍更多者,可以寫成正式論文者,則仍多置諸屜中。——這麼說,並不錶示這些已寫齣的文章就不重要,事實
上,就思想本位而言,這些文章是更為重要的。其中有若乾文字,尤其是刊於《南方周末》上的幾篇,竊覺可以自負,王元化先生所謂“有思想的學術”,庶幾近之。
至於文章的體裁是否學術,在我看來倒無關緊要。有些題目適宜寫作學院式的論文,有些題目則適宜寫作評論、劄記,甚至隨筆,原不必求其一律。說到底,學術與否,並不取決於文體。而這本集子裏的文章,也確實體裁不一,有些算不上“論學”,隻因主題有所關聯,也就一並收錄瞭。文章大體按性質分作幾類:第一部分有關古代製度,第二部分有關近代史,第三部分有關曆史想像與影射,第四部分有關學術規範與曆史觀念,第五部分有關域外漢學,第六部分有關自由主義入華。文章以刊發在《南方周末》者最多,其餘則是《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 上海書評》,還有已停刊的《東方》雜誌等,這要分彆感謝負責編輯的劉小磊、劉煒茗、劉錚、陸灝、李公明諸位。
所錄文章的標題和內容,較之發錶時或不無差彆,有些是恢復原狀,有些則是發錶後略有修正。但一般情況,凡有新材料或新想法,都另寫“補記”附於後,而不改寫正文。采取這種方式,一方麵是為瞭省事,另一方麵也是為瞭存真,希望讀者不嫌其零碎。
在注釋體例方麵,原來想規範一些,一律作尾注。但由於很多篇都有“補記”,引證相當密集,而“補記”卻不宜另作尾注,故全部改作隨文注。
《為業餘漢學孤獨地喝彩》在發錶前後,都承王丁兄提供意見;《毛姆筆下的漢學傢》中衛三畏、翟理斯所編辭典的譯名,承周振鶴先生指正。此外,《毛姆》一篇經高山杉糾謬,結論本不妥當,但考慮到文章仍有一點獨立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則小個案,很可見史實人事考訂的復雜性,故仍收錄進來,並附以高山杉的迴應和我的兩則“補記”,以見學術商榷的益處。
羅韜有通識,有最難得的思想均衡感,已為我的《陳寅恪詩箋釋》、《現代學林點將錄》寫過序跋,而我更覺得,這本書尤其非他作序不可。
能齣版這部學術性的論集,當然要感謝高峰楓、高山杉兄弟的器重。而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齣版這部論集,則要感謝周運的寬諒。
2012 年夏寫於廣州洛城
前言/序言
序
羅韜
若說文輝的舊著《陳寅恪詩箋釋》是“發覆”之學,那這部論學集,則可概括為“解蔽”之學。(我這裏用“解蔽”一詞,不是海德格爾那個哲學的抽象層麵的解蔽,而是源於荀子
用於學術史的經驗層麵的解蔽。)發覆主要是發世塵之覆,解蔽則主要是解成見之蔽——揭發被掩蔽的史實,去除既定的曆史成見。
成見本來無代無之,但我們今天所置身其中的百年曆史劇變,波瀾未定,其偏蔽之見另有其特性,可謂積“蔽”尤多,加“蔽”尤固。陳寅恪早在九十年前就說“托身於非驢非馬之國”,這個謔評,其實包含瞭他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政治形態和思想意識形態的深刻感受和形象描繪。而今,非驢非馬、半驢半馬的思想意識也烙入我們許多人的觀念之中。一百多年來,中國分受歐美思潮與蘇俄體製的影響,或墮一偏,或行其極,或受抽象史觀的左右,更有史料文本的遮蔽。藉用一下佛傢的慣用語,就是既患“事障”,更患“理障”,這二障同時積澱為我們的曆史成見。而先除“事障”,再除“理障”,大抵就是文輝這部文集的精華所在。
比如,本書收入的《中國上古多數決原則的痕跡》與《佛典所見多數決》,以及《中文世界的阿剋頓幽靈》等數篇,是探討民主原則、自由思想在中國的曆史命運的大文章。這幾篇文章以紮實的文獻考證和基於史實之上的識力,為我們展示瞭或者說破除瞭種種事障與理障,環環相扣地呈現齣一係列的解蔽過程:他在文章中追尋久湮世塵的中國曾有過的“多數決”的民主原則和思想,去除瞭認為“中國政治史上從來缺少古典民主製度”的偏見;同時也申說“多數決”隻是民主手段,並非“民主政治”本身。他以劉少奇被錶決開除黨籍、希特勒被選舉為德國總理為例,打破對程序性工具性的迷信,從而指齣“少數服從多數”是初級民主,而“尊重少數”纔是高級民主。文輝還對“尊重少數”的觀念與現實之差詳作分析,例舉瞭“文革”中關於“尊重少數”、“保護少數”的論述,如何成為紅衛兵暴力的護符,並最終演變成為普遍的少數對多數的暴行。凡此都充分展示瞭曆史的吊詭以及民主進程的艱難。此外,他對泛憲政主義,對“紅色記憶”,對黃仁宇的“大曆史觀”,對某種具體語境局限之下的言說之偏,都有一番評析。
從晚清以來,對一些具有所謂普適性的觀念或製度,保守派往往喜歡標榜“古已有之”,而忽視對“何以失之”的辨析;而西化說者則無視於“古已有之”,而陷入“無從續之”的窘境。文輝有異於二者,不但實事求其是、證其有,更重視實事察其變。而這察變之法,也使他的考證較傳統樸學更上層樓,從“古已有之”,到“何以失之”,再到“何從造之”,成就一種貫通之論。
重在察變,使他更著意抗拒固有概念的遮蔽,保持著一種對抽象理論的警惕。讓事物顯示其自身;曆史有實事而無定理。史學就是對史實的言說,而在言說的過程中,論者難免要藉助一些概念、一些原則來錶史之義,申己之意,但這僅是時段之理,相對之理,而絕非一定之理。無論這個理多麼有魅力,它都隻能在事實之下。譬如馬剋思的“亞細亞生産方式”、韋伯的“中國城市是沒有自治的官僚駐地,鄉村是沒有官僚的自治聚落”、魏特夫的“治水社會論”等等針對“東方”的論斷,盡管能啓人深思,但也不盡符實。所謂“理定則物易割”,“理”往往隻是史料的外衣,且永遠是一件小一號的外衣,隨著史料的挖掘、角度的改變,那些“理”最終必然捉襟見肘,成為一種“蔽”。當今之學人尤其需要去除的,正是各種話語霸權之下所産生的“理蔽”、“理障”。
對抽象的概念原則的警惕,其實即是對概念原則統治的警惕,是對“以理限事”的思維方式的警惕。而這些警惕,必然落實為對於具體事實的充分尊重。隻有通過抽事實之絲,纔能剝理論之繭;通過更多地占有材料,纔能破除執一理以總萬殊的偏見。錢锺書在《管錐編》評說不同流派各有所見又各有所偏時說:“無見於彼正緣有見於此,‘見’乃所以生蔽也。”又說:“歌德稱談藝者之‘見’曰:‘能入,能遍,能透。’遍則不偏,透則無障,入而能齣,庶幾免乎‘見’之為蔽矣。”文輝在能入、能遍、能透上是下瞭大功夫的。他的解蔽之學,選題有著鮮明的當代問題意識,而考證則有竭澤而漁式的論據,我相信,至百年而後,仍將是認識我們這個非驢非馬年代的思想標本。
不作“神州袖手人”,文輝的文章不是寫給抽屜的。他的古學寄寓瞭對現實的關懷,西學寄寓瞭對中國的關懷,闡揚先賢之學則寄寓其對自己安身立命的關懷。這一部論學集,不徇世俗之見,不徇主流之見,不徇權威之見,其中自有一種嶽嶽不就之氣。陳寅恪在1955 年緻唐長孺信函有這樣一句話:“以閉門造車之學,不希強閤於當世”,而文輝則可以說是“以齣門違轍之說,不避見異於當世”,這是與陳寅恪及其時代微異的地方。然而,其中決不麯學阿世的“獨立之精神”,卻是前後相通的。“解蔽”之學,已不是一個純學理的問題,其中實隱含著文化與道義的承當。
《洛城論學集》:思想的熔爐,智慧的星辰 《洛城論學集》並非一本簡單的學術論文集,它更像是一座思想的熔爐,匯聚瞭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視角、不同時代的智慧火花。它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人類文明深邃探索的記錄,一本邀請讀者一同參與思考、激發洞見的哲學與藝術的交響。這本集子,以洛杉磯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為精神坐標,象徵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新舊思想的碰撞,以及對未來無限可能的追尋。 一、 跨越學科的邊界:多元視角的審視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打破瞭學科之間的壁壘,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曆史學、文學、藝術、哲學乃至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知識體係。每一篇文章都力求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揭示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邏輯。 例如,在經濟學領域,本書不拘泥於傳統的宏觀微觀分析,而是關注後工業社會中個體價值的重塑、虛擬經濟對現實世界的影響、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商業實踐中的應用。讀者將看到,經濟學不再是冰冷的數字遊戲,而是與人的情感、社會結構、以及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 在社會學層麵,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社會麵臨的挑戰,如信息爆炸帶來的認知失調、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衝突與認同危機、以及技術變革引發的社會分化與不平等。它提齣的並非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復雜動因,培養批判性思維,從而更深刻地認識社會運行的規律。 心理學部分,則著眼於個體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心理健康,理解情緒的根源,探索潛意識的奧秘,以及提升人際溝通的藝術。它將科學的研究成果融入生活情境,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自我,理解他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曆史學章節,則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曆史事件,不僅關注“發生瞭什麼”,更追問“為何發生”,以及這些曆史事件如何塑造瞭當下的我們。它強調曆史的連續性與斷裂性,鼓勵讀者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轍。 二、 藝術與哲學的對話:喚醒感官與靈魂 《洛城論學集》的一個重要亮點在於其對藝術與哲學的深刻融閤。它認為,藝術不僅僅是美的載體,更是思想的錶達,是人類情感與精神世界的獨特語言。本書中的文章,常常從藝術作品中汲取靈感,分析藝術創作背後的哲學思考,從而揭示藝術作品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 例如,對某位現代藝術傢的分析,可能不僅僅是對其技法的評價,更是對其作品所摺射的時代精神、個體存在的睏境、以及對人類未來的隱憂的深入解讀。同樣,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評論,也可能上升到對其哲學意蘊的探討,例如對自由意誌、道德選擇、或生命意義的追問。 哲學部分,則以貼近生活的語言,探討那些人類永恒的命題。它不迴避復雜抽象的理論,但更注重將哲學思想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引導讀者在日常生活中體悟哲學的魅力。無論是對存在主義的思考,還是對後現代思潮的審視,本書都力求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鼓勵讀者形成自己的哲學觀點。 三、 時代的前沿與未來的展望:洞察趨勢,啓迪未來 身處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技術革新與社會變遷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洛城論學集》敏銳地捕捉到瞭這些時代的脈搏,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瞭深刻的洞察。 在科技領域,本書關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對人類社會可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它不落入技術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片麵論調,而是從倫理、社會、甚至存在的角度,審視技術發展的雙刃劍效應,引導讀者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與技術共存,如何利用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福祉。 此外,本書也對全球化、氣候變化、人口結構等宏觀議題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嘗試提齣一些建設性的思考。它鼓勵讀者超越國界與地域的限製,以一種更加宏大的視野看待人類共同麵臨的挑戰,並思考個體在其中能夠發揮的作用。 四、 思想的碰撞與個體價值的迴歸 《洛城論學集》並非宣揚某種單一的真理,而是倡導一種開放的、包容的思想氛圍。它匯聚瞭不同觀點,鼓勵讀者在閱讀中進行批判性思考,與作者的思想進行對話,甚至産生碰撞。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知識,更在於激發讀者的思考,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 在高度同質化的信息時代,本書格外強調個體價值的迴歸。它關注如何在群體壓力與社會規範之下,保持個體的獨特性,如何發掘和實現自身的潛能,以及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 五、 寫作風格與閱讀體驗 《洛城論學集》的寫作風格力求嚴謹而不失可讀性,深刻而不乏趣味性。作者們運用生動的語言、翔實的案例、以及富有啓發性的邏輯,將復雜的思想娓娓道來。閱讀本書,將是一次智識上的愉悅之旅,一次心靈的洗禮。 本書的結構設計也經過精心安排,使得不同領域的文章之間既能相互呼應,又能獨立成篇。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順序,也可以逐章深入,體驗思想的層層遞進。 結語 《洛城論學集》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思考、追求真理、渴望理解世界與自我的人們的書。它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世界;它更是一次邀請,邀請您加入這場永無止境的思想探索,與智慧同行,共赴未來的遠方。這本書,或許不能直接提供問題的答案,但它一定會點燃您探尋答案的熱情,啓迪您發現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