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傢(第2輯)

藏書傢(第2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齊魯書社 編
圖書標籤:
  • 藏書
  • 古籍
  • 善本
  • 版本
  • 書目
  • 收藏
  • 民國
  • 文化
  • 曆史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齊魯書社
ISBN:9787533308728
版次:2
商品編碼:1019315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0-06-01
頁數:16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藏書傢》既不是一本版本知識的普及讀物,也不是研究版本學的學術書籍,更不具有厚古薄今傾嚮。我們的生命剛剛開始,我們願嚮所有的愛書人敞開我們的心扉,在這裏,你們看到的將是書的曆史、書的故事和讀書人的足跡。
  本書是藏書傢的第二輯。 在本輯裏,值得特彆嚮讀者推薦的是我們不惜篇幅刊齣的濟南著名藏書傢張亦軒先生的《濟南書肆記》。張先生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當年曾與已故著名學者王獻唐先生過往甚密。這位飽經曆史滄桑的老人的大半生的藏書經曆及其對濟南舊書肆的迴憶,為後人留下瞭難得的地方文化文獻資料,是值得閱讀和迴味的。至於本輯其他文章,也多美不勝收,廣大讀者自會各有所取、各有所得的。

目錄

友情題辭 於植元梁 修
藏書憶往
黃 裳 斷筒零篇室摭憶
於植元 我的日文藏書
書林一葉
薑德明 學運小書十種
黃 裳 來燕榭書跋(續)
雪泥鴻爪
張景拭 濟南書肆記
劉玉纔 硃彝尊與曝書亭
沙嘉孫 風雅嗜古的劉燕庭
江慶柏 趙烈文與天放樓藏書
書海披沙
韋明鏵 揚州淘書記
止 水 西安訪書記
羅 崗 香港讀書記
辛德勇 天南訪書記
版本談故
黃永年 王士稹跋藏《左氏傳說》及其他
硃金順 搜集新文學初版本的樂趣
謝其章 靜嚮窗前閱《古今》
範景中 “藉書還書”與抄書——兼談《此君軒漫筆》
書市漫步
任中奇 古書價格漫談
學人新語
來新夏 啓元白先生論學書
藏傢寫真
賈二強 共續藏書紀事詩——漫記黃永年先生舶訪書藏書
新著快讀
杜澤遜 四庫存目標注(《讀書敏求記》條)
徐 雁 中國藏書史書話三題
編後記

精彩書摘

  這時候,我想到“威海於植元書法藝術聯誼會”,這是我的故鄉,批熱心人建成的民間組織,他們有專人主持日常工作,他們用巨資齣版瞭我的書法作品集,並請許多海內外知名人士舉行瞭一個隆重的首發式,他們辦瞭學校並著手派齣留學生……。事業正在發展,我應當把這批書捐贈給他們。就這樣,我下瞭決心,他們派專人將這批書運到威海。從重量看,因為竹下登贈我圖書時,實際重量超過四噸,所以,雖然丟失瞭將近三韆冊之多,現在還保有四噸左右。隻是冊數隻剩下8724冊。初步略作分類,按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分為三大部分,涉及X個科目,包括:政治、曆史、黨派、宗教、地理、天文、氣象、農林、水利、畜牧、經濟、外交、軍事、法律、教育、文學、藝術、建築、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等。其中三分之一是昭和十四年(1939)以前齣版。這些書,初步按分類上架,闢專館存放,稱為“於植元日文藏書部”,嚮社會開放,供各界藉閱參考。
  威海市領導對贈書一事極為重視,1999年8月1日,在威海舉行一個贈書儀式,由司法部門予以公證,並同時開放,至今運行良好。
  大概因為我齣訪日本次數較多,交往較廣,而日本朋友贈給我的圖書也連綿不已,小批量的就不多說瞭,除上述的一次達四噸以上者外,尚有幾次也值得一提。比如開始時提到的日中長期友好研究會,他們在1986年曾一次贈給我新版的日本小學教材三韆馀本。除不贈曆史教材外,其馀各科皆備。我把這些圖書分贈給有關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和研究部門,供他們參考研究。又如田中內閣時的參議院議長木村睦男先生,也曾將他的自傳《春來鞦逝》上下兩捲贈給我五十部。這位多年來從事中日友好事業的學者型老政治傢,他的自傳貫穿瞭近六十年來的日本曆史,以及他本人和中國的密切關係,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我對他的這些贈書以極為慎重的方式予以處理。我刻瞭一方“木村睦男贈書”的專用章,每部書加蓋此一印章後,我題上受委托贈送字樣,分贈給國內各大圖書館,並請他們在我提供的接受函上簽字為證,再請他們直接寄信給作者錶示感謝。在半年之內,將此事處理完畢。我為什麼對木村睦男先生的委托如此重視?當然有一定的因由。此人幼時傢貧,弟兄六七人,幾乎難以維持傢計。哥哥到大連打工謀生,將他帶到大連,在當時伏見颱小學讀書。彆的同學中午有人將麵包牛奶送到學校,而他卻必須快跑迴傢吃一口冷飯。他說:“是當時的中國人幫我養大,所以我有兩個故鄉。”直到七八十歲以後的暮年,常常對傢人說:“我得迴去看看!”這裏所說的“迴去”即指到大連。他作過交通大臣,對日本的鐵路建設有曆史性貢獻;在田中內閣時,他努力勸說田中首相早日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有人阻攔說,一旦邦交正常化,日本在許多方麵多齣一個競爭對手。他迴答說:“多一個競爭對手是好事,可以互相促進,……”可以說,中日邦交正常化木村先生是與有力焉。他任參議院議長時,曾在北戴河會見鄧小平同誌,一起討論過一國兩製的問題。所以,他委托我的事,我願意認真做好。他已是將近九十高齡的耆宿,和我多年來保持著友好往來。
  
  主人呂川升,字小舟,綽號呂狠子,曆城東鄉人,後宰門街某書店學徒齣身。父呂隨舟,業碑帖,早卒。肆設南門內舜井街南首路西,門市房一間,專營古舊書籍,兼營碑帖字畫。南門內外多舊傢老戶,如本街之陳冕、南門外東燕窩之範之傑、南關新街之鄒允中、南關後營坊之鬍小琢,皆富收藏,身後藏品大量散齣,近水樓颱,多就便與友竹山房交易。又吳友石傢藏品,懷古齋鄭靜軒既被得罪,亦持來求售,故營業尚不惡。抗戰勝利後,營業擴大,租賃對過門市房二間,並齣資於附近葛貝巷購房一所另居。濟南戰役,南門一帶,適當其衝,遭池魚之殃,充棟之書,盡付劫灰。平定之後,重整旗鼓,遷迴路西故址。公私閤營,並入古籍書店,退休後病卒,年八十歲。餘十許齡時,讀書於南城根街之師範附屬小學,課馀常往友竹山房就近購書。嗣後交往頻繁,垂七士年,書林舊友,無有如餘兩傢曆史之長者。
  呂賈嘗以自拓錢譜乞王獻唐先生題識,先生題曰,“呂狠公以販書起傢,然較他人尚不甚狠”。餘謂呂狠子居然升公爵,加官晉級。先生援筆續書曰,“以子爵升公爵,連升三級”。相與大笑。呂賈繼以錢譜求欒調甫先生題,調甫題為“佷公”。又使餘題,餘題作“很公”,蓋欲使其從犬到人。獻唐先生曰,狠公可傳。
  蓬萊欒調甫先生,以無學曆又無資曆由學校學生推舉而被聘在齊魯大學國學係執教,課馀常步至書肆,往往挾書而歸,歸則調硃研墨,伏案批注,孜孜不倦。積書盈室,仍日事搜求。嘗笑餘收書好買奇奇怪怪,然調甫先生其後收書亦好買奇奇怪怪。
  陳冕,字冠生,占籍濟南,光緒間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藏書頗富,兼及書畫,室名“小墨墨齋。”《書畫過目考》著錄其所藏書畫多種,所謂“陳冠生殿撰”即其人。故宅在城內鞭指巷北首路西,大門內舊懸“狀元”二字匾額。南門內舜井街路西為其東宅。
  鬍小琢,名春華,濟南人,以收藏金石書畫名於時。身後所遺書畫多歸泰州宮子行本昂。子行歿後又歸廉南湖泉,南湖之妻吳芝瑛手書《帆影樓紀事》,其中著錄之“四王惲吳”繪畫精品數十件,幾全屬鬍小琢傢舊物。
  鄒允中,字心一,湖北武昌人,宦遊山東,定居濟南。工書法,善繪事,收藏碑帖書畫書籍甚富,歿於南新街寓所,所藏皆散齣。
  範之傑,字雋丞,又字痞公,彆號曆山農。原籍浙江紹興,人濟南籍,光緒二十九年進土,授翰林院編修。人民國,任山省議會副議長、湖北高等審判廳廳長等職。擅詩文,工書法,宗蘇東坡,自號“佞蘇居士”。收藏書籍字畫多精品。五十年代初,所藏由其侄輩經友竹山房呂賈手賣齣,其中楊守敬先生舊藏日本捲子本一批,大都歸餘。時範雋丞先生尚健在,客居上海,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濟南傢中藏品斥賣罄盡,尚懵然不知。1957年卒於上海,年八十五歲。
  蔡新雨,字元瀚,濟南人;善屑文,尤工於詩,所至為騷壇盟主。好聚書,所收多集部文學書類,藏書室名“撫壯室”。年廿二歲時任《新魯日報》編輯。以畢業於法政學堂,服務於司法界,然值世亂,播遷無寜日。晚歲居上海,執教於盧灣中學,退休後迴裏,藏書蕩然,或雲為傢中所用之保姆所竊賣,疑莫能明。後以肺心病卒於南門外順城街寓所,年七十歲。餘與新雨中錶親為尊行,呼餘為二叔而年長於餘八歲,餘十馀齡時授我以詩古文數十百篇,皆熟讀成誦,架上書隨意藉讀,實不啻為餘之良師益友。著有(紫桐花館詩草》、(餾口文存》。
  
  《呐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說集,也是新文學的最豐碩成果。它的初版本,也是我多年尋找的目標。
  《呐喊》1923年8月由新潮社初版,為周作人編的《新潮文藝叢書》之第三種。該書為大32開毛邊本,道林紙印,內收短篇小說十五篇,魯迅先生那些燴炙人口的名篇,多收其中。因為魯迅先生親自校對過,書中錯字極少。同年12月再版發行。《呐喊》從第三版起,改由北新書局齣版,為魯迅編的《烏閤叢書》之一種。後來一直由北新齣版,到1930年1月,齣十三版時,抽去《不周山》,重新排版,開本、版式沒有改動,但誤字卻較初版為多。直到1938年《呐喊》收入《魯迅全集》時,已印過二十三版瞭。
  在五十年代,北新版毛邊本《呐喊》,在舊書店時有發現,而新潮社本《呐喊》,則極難見到。某次,在東安市場舊書鋪裏,我終於尋到瞭一本新潮社本的《呐喊》,雖然它是1923年12月再版本,而且有些殘缺,我還是趕緊買下瞭。我知道這是世間珍貴的一個版本呀!經與初版相比較,它是用初版紙型重印的,唯版權頁上所署印刷者有改動。初版為“京華印刷局”,再版的印刷者改為“京師第一監獄”瞭,其他則相同。《呐喊》初印本,不僅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而且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這裏舉一個例子。《呐喊》的版式是直行排,每頁十二行,每行三十字。各篇的標題占三行,有標題的一頁,正文為九行。書中《孔乙己》一篇,在21—29頁。初版和再版的《呐喊》,在《孔乙己》中有一處拼版錯誤,這是它的版本特徵。在第21頁標題“孔乙已”三字,占瞭兩行,正文卻有九行;第28頁,全頁僅十一行,恰恰少瞭一行。名篇《孔乙己》裏,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在結束時有一句類似的話:“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瞭快活的空氣。”《呐喊》歸北新齣版後,不知什麼時候,發現瞭拼版錯行問題,並做瞭改動。將21頁多齣的一行,逐頁推後,直到28頁也成為十二行止。但在移行過程中,第23頁錯瞭一個標點符號,將上引第四段(在第23頁第十行)的冒號,變成瞭分號。於是類似的一句話,標點符號卻不同瞭。這一錯就是幾十年,從北新版《呐喊》,到二十捲本《魯迅全集》,又延續到十捲本《魯迅全集》,同時還影響到據“全集”選的各種選本和教材,直到1981年版的十六捲本《魯迅全集》,纔得到糾正。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近日有一部《魯迅自編文集》齣版。將魯迅先生自編的十九部文集,匯輯影印齣版,並聲明所據為初版本。由於影印時去掉瞭原書的版權頁和扉頁,為我們的考訂增加瞭睏難。其中的《呐喊》一書,收小說十五篇,《不周山》沒有抽掉。但第23頁第十行,那句話的標點是分號而不是冒號。因此可知,影印本《呐喊》的底本,不是新潮社的初版或再版本,而是北新書局第十三版之前的一個版本。這是由新潮社本的版本特徵可以證明的。
  初印本的《呐喊》,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在上述考據之中,藏者使得到瞭極大的樂趣。
  ……
《墨韻流芳:中國古籍善本鑒賞與流傳》 一、 序言:字裏行間的韆年迴響 在中國漫長的文明史中,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藝術的結晶,是曆史的見證。從竹簡的古樸,到紙張的輕盈,再到精美的裝幀,每一部古籍善本都凝聚瞭時代的智慧、工匠的心血和文化的傳承。它們如同沉睡的靈魂,靜待有心人喚醒,在字裏行間訴說著韆年的故事,流淌著不朽的墨韻。 《墨韻流芳:中國古籍善本鑒賞與流傳》並非一本單純的藏書目錄,也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古籍靈魂的深度交流。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籍善本的奇妙世界,從鑒賞的角度,去領略那些曆經滄桑卻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的珍貴文獻,並追溯它們跌宕起伏的流傳脈絡。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更多人認識到古籍善本的價值,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並激發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更多思考。 二、 捲一:鑒賞之眼——洞見古籍之美 鑒賞一部古籍善本,絕非易事。它需要博學、細緻,更需要一雙能夠穿透時間、洞見其內在生命力的眼睛。本書的這一部分,將從多個維度,層層剝繭,教你如何“看懂”一部古籍。 (一) 紙張的溫度與質感: 紙,是古籍的肌膚。宋代的宣紙,紙質細膩,吸墨性強,使得宋版書的印刷墨色濃重,層次豐富;明代的竹紙,則略顯粗糙,但質地堅韌,承載瞭更多活潑的民間文化;清代的連史紙,精細潔白,印製效果更為清晰。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所使用的紙張特點,從紙張的顔色(如宣紙的微黃、綿紙的泛灰)、厚薄、韌性、吸墨程度等方麵,幫助讀者辨識古籍的年代和産地。我們會引用大量具體例證,例如某部宋版書的“紙壽韆年”的傳說,或者某本清代筆記小說中對紙張的細緻描繪,讓讀者在觸摸紙張的同時,仿佛也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氣息。 (二) 墨色的濃淡與暈染: 墨,是古籍的靈魂。古人的用墨,講究“濃淡枯濕,麯盡其妙”。宋版的“烏絲欄”,墨色如漆,清晰勁挺;元版的“行格”,則更顯飄逸灑脫;明清時期,印刷技術的進步,使得墨色更為均勻,但有時也會失去一些古樸的韻味。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時期印刷所用的墨料成分、製作工藝,以及其在紙張上的呈現效果。我們將通過對比分析,例如將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放在一起,觀察其墨色的差異,從而展現印刷技術演變的軌跡。我們還會提及一些特殊的墨色現象,如“飛白”、“渴筆”等,並解釋它們為何能夠成為鑒賞古籍的重要依據。 (三) 字體與書法的韻律: 漢字,是古籍的血脈。書法,更是賦予瞭古籍以生命。宋代的雕版印刷,字體規整,工整秀麗,被稱為“宋體”;元代的字體則更為奔放,帶有楷書的筆意;明代的宋體,更加成熟,印刷字體也趨於規範;清代的字體,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發展齣一些新的特點。本書將詳細介紹曆代主要字體(如宋體、楷體、行書、草書)在印刷品中的演變,以及它們所體現齣的不同時代審美情趣。我們會邀請書法傢和版本學傢,對一些經典字體進行解讀,分析其筆畫結構、結字特點,讓讀者體會到漢字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我們還會提及一些著名的刻書世傢和他們的代錶性字體,如徽州刻書的“徽州體”等。 (四) 刻工的精細與刀法的力量: 刻工,是古籍的血肉。精湛的刀法,能夠將墨跡中的神韻一絲不苟地雕刻下來,甚至有所升華。從早期刻本的樸拙粗獷,到宋代的精雕細琢,再到明清的日臻完善,每一個時代的刻工都留下瞭獨特的印記。本書將深入研究不同時期刻工的技藝特點,分析其綫條的粗細、轉摺的力度、字的深淺,以及對細節的處理。我們會通過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刻本,例如宋代的《禮記正義》、明代的《永樂大典》殘捲,來展示不同刻工的風格。我們還會探討一些特殊的刻印技術,如“活字印刷”在曆史上的發展,以及它對古籍版式和字體的影響。 (五) 版本學與校勘的智慧: 版本學,是鑒賞古籍的靈魂工程。同一個文本,在不同的年代、由不同的抄寫者或印刷者所呈現,便會産生不同的版本。校勘,則是通過比對不同版本,還原最接近原作的文本。本書將介紹版本學的重要概念,如“祖本”、“母本”、“鈔本”、“刻本”、“活字本”等。我們將詳細講解校勘的方法,如“異文校勘”、“聲類校勘”、“句讀校勘”等。我們會通過一些著名的版本爭議事件,例如《紅樓夢》的不同版本,來展示校勘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我們還會介紹一些古籍中的“校勘記”、“跋語”,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能夠為我們理解古籍提供重要的綫索。 (六) 裝幀的藝術與時代的風尚: 古籍的裝幀,不僅是保護書籍的手段,更是反映時代審美與工藝水平的重要載體。從先秦的簡牘,到漢魏的捲軸,再到隋唐的冊頁、宋代的“蝴蝶裝”、“經摺裝”,明清的“綫裝”、“包背裝”,每一種裝幀方式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巧思。本書將詳細介紹中國古籍主要的裝幀形式,分析其特點、優缺點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將通過精美的圖片,展示不同裝幀方式的細節,如“函套”、“書簽”、“書衣”等,並講述一些與裝幀相關的趣聞軼事。例如,宋代的“蝴蝶裝”,為何被譽為“最愛惜字句”的裝幀方式,以及它背後蘊含的對文字的尊重。 三、 捲二:流傳之路——探尋古籍的命運軌跡 一部古籍善本,其價值不僅在於本身的精美,更在於其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從文人的案頭,到皇傢的收藏,再到士人的流轉,乃至今天的博物館與圖書館,古籍的流傳之路,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曆史。 (一) 宮廷的收藏與禁毀: 皇室的收藏,是古籍得以保存的重要途徑。曆代帝王對書籍的重視,直接影響瞭古籍的保存數量和質量。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搜盡天下圖書”,再到宋徽宗的《崇文總目》,宮廷收藏不僅積纍瞭大量的珍貴文獻,也通過統一的編纂和著錄,推動瞭版本學的發展。然而,宮廷的政治風波,也常常導緻書籍的禁毀。本書將詳細梳理曆代宮廷收藏的製度、重要書目,以及一些因政治原因被禁毀的經典,展現宮廷收藏與古籍命運的緊密聯係。 (二) 士人的藏書與雅集: 文人雅士,是古籍善本的另一批重要守護者。他們傾其所有,搜羅名傢手稿、古版善籍,修建藏書樓,並常常以書會友,舉行雅集。這些文人的藏書活動,不僅豐富瞭社會上的文化資源,也催生瞭許多著名的藏書傢和他們的藏書故事。本書將介紹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藏書傢,如宋代的李清照、明代的錢謙益、清代的姚鼐等,講述他們的藏書理念、藏書方式,以及他們與古籍之間的感人故事。我們將重點關注這些藏書傢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一批批珍貴的古籍得以流傳。 (三) 寺廟的藏書與抄寫: 佛教寺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傳播中心。許多寺廟擁有大量的經藏,並組織僧人抄寫佛經,保存和傳播佛教文化。這些寺廟藏書,不僅是佛教文獻的寶庫,也為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提供瞭豐富的史料。本書將探討寺廟藏書的特點,以及寺廟在古籍保存和流傳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將提及一些著名的寺廟藏書,如藏傳佛教的唐卡、漢傳佛教的大藏經等,並講述它們在曆史上的流傳過程。 (四) 刻書業的繁榮與變遷: 刻書業,是古籍能夠批量生産和廣泛傳播的關鍵。從早期的手工雕版,到後來的活字印刷,刻書業的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深刻地影響瞭古籍的傳播範圍和形式。本書將介紹中國古代主要刻書中心(如徽州、南京、福建建陽等)的刻書特點,分析不同時期刻書業的興衰原因,以及刻工、坊刻、官刻等不同類型的刻書對古籍流傳的影響。我們將重點介紹一些著名的刻書坊,如汪氏世傢、葉氏傢族等,以及他們所刊刻的經典。 (五) 戰亂與離散: 戰爭、動亂、自然災害,都是古籍命運的無情殺手。無數珍貴的古籍,在曆史的洪流中被毀,被散失。然而,也正是在這些動蕩之中,一些古籍被有識之士拼死保護,得以幸存。本書將講述一些因戰亂導緻古籍散失的悲壯故事,以及一些在戰亂中保護古籍的傳奇人物。我們會提及一些在動亂中轉移古籍的艱難過程,以及一些古籍在海外的流散與迴歸。 (六) 現當代保護與傳承: 隨著時代的變遷,古籍善本的保護與傳承,進入瞭新的階段。博物館、圖書館、高校等機構,成為瞭古籍的重要守護者。數字化的浪潮,也為古籍的傳播提供瞭新的可能。本書將介紹現代化的古籍保護技術,如防蟲、防潮、修復等,以及古籍的著錄、整理和研究。我們還將探討古籍數字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如何讓古籍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四、 結語:墨香永恒,傳承不息 《墨韻流芳:中國古籍善本鑒賞與流傳》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口,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瑰寶的深情迴望。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不僅能夠欣賞到古籍善本的藝術之美,更能感受到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與力量。每一部古籍,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守護古籍,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傳承古籍,就是守護我們的民族精神。願這墨香永恒,傳承不息。 本書特色: 詳實論述,圖文並茂: 本書將引用大量的珍貴古籍圖片,並配以詳細的文字說明,讓讀者直觀感受古籍之美。 理論與實踐結閤: 既有版本學、書法學等理論知識的講解,又包含具體的鑒賞案例分析,實用性強。 故事性與人文關懷: 在講述古籍知識的同時,穿插引人入勝的藏書傢故事、流傳故事,增強閱讀趣味性。 專業視角與大眾解讀並重: 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力求語言通俗易懂,適閤廣大古籍愛好者閱讀。 關注傳承與時代意義: 在介紹古籍價值的同時,強調其在當代社會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文學、曆史、藝術、文化、版本學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對古籍收藏、鑒賞有初步瞭解或希望深入學習的愛好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一本關於“藏書”的書,如果排版粗糙或者字體選擇讓人閱讀起來感到疲憊,那無疑是對內容本身的一種褻瀆。我希望《藏書傢(第2輯)》能延續那種沉穩、雅緻的版式設計,字裏行間要留有足夠的呼吸空間,讓讀者在吸收那些密度極高的信息時,不會感到窒息。紙張的質感也很關鍵,那種略帶粗糲感、能夠經得起反復翻閱的紙張,纔能承載住這些珍貴的知識。我購買實體書,很大程度上就是為瞭這種“儀式感”——用雙手觸摸曆史的痕跡。如果這本書能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讓每一頁都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手工藝品,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知識讀物,更是一件可以長期珍藏的物件本身,這對於“藏書傢”這個主題來說,是最高的贊譽。

評分

這本《藏書傢(第2輯)》的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心頭一震,仿佛已經能聞到那種陳舊書頁散發齣的特有香氣。我一直是個對“藏”這個字有著特殊情結的人,不僅僅是收集實物,更是對知識、對曆史、對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智慧的珍視。所以,當看到這本續作時,我毫不猶豫地就把它納入瞭我的書架。不過,真正吸引我的,是封麵設計那種低調而又充滿神秘感的質感,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張牙舞爪地推銷自己,反而像一位老友,靜靜地候在那裏,等著懂它的人來開啓。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人沉浸其中,暫時忘記外界喧囂的閱讀體驗。希望它能像第一輯那樣,帶著我們穿梭於不同的年代和領域,去探尋那些被主流視野所忽略的角落。如果它能像我預期的那樣,展現齣紮實的考據功底和獨到的選書眼光,那麼它無疑將是我書架上又一顆璀璨的寶石。畢竟,對於一個真正的“藏書傢”來說,發現和擁有一本好書,纔是最頂級的享受,而這本書,從名字到氣質,都預示著一場不俗的旅程。

評分

這次的“第二輯”,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地域性的拓展,或者說是主題的深化。第一輯可能側重於宏觀的梳理,那麼續作是否能將鏡頭拉近,聚焦於某一特定時期,比如明清之際的江南藏書世傢,或者近代上海灘那些新興的知識分子圈子如何構建自己的圖書館?這種深入挖掘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為曆史的趣味性往往藏在局部的、微觀的敘事之中。我非常欣賞那種能夠把冰冷的文獻信息,通過生動的敘事和細節描摹,還原成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的能力。如果書中能齣現一些鮮為人知的信件往來,記載著藏書人之間關於某本書的交流或競爭,那就太棒瞭。這本書的價值,不應該隻停留在“有什麼書”,更在於“這些書是如何流傳下來的”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當時的人”。我希望它能提供這樣的“幕後故事”。

評分

坦白講,我購買這套書,其實也是在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共鳴。在這個信息爆炸、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能靜下心來讀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挑戰。《藏書傢(第2輯)》如果能成功,它必須提供一種力量,一種能夠對抗“速食文化”的沉穩力量。我期待看到作者對“知識的價值”以及“如何對待知識的傳承”進行更深層次的哲學探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物件層麵的羅列。比如,在數字化浪潮麵前,實體書的意義究竟何在?或者,一個真正的藏書傢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精神內核?如果這些宏大的思考能巧妙地融入到具體的案例分析中,讓讀者在讀故事的同時,也能進行自我審視和提升,那麼這本書的份量就超越瞭一般性的文化普及讀物,而成為瞭一部值得反復咀嚼的案頭書。我期待它能提供這種超越時間限製的思考維度。

評分

說實話,我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帶著一絲審慎的敬意的。因為第一輯給我的震撼是實實在在的,它不是那種零散的讀書筆記集閤,而是一種構建起來的知識體係的展現。這本書,我希望它能繼續保持那種對“物”與“史”之間微妙聯係的敏銳洞察力。我特彆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的,比如某個版本書籍的裝幀工藝,或者某一時期文人墨客對某種稀有文獻的爭奪。我甚至期待看到一些關於古代圖書館管理或者私人藏書樓興衰的側麵描寫。這需要作者具備極強的跨學科視野,不僅要懂版本學,還要對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如果內容能夠深入到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收藏背後的艱辛與樂趣,那纔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這本書如果僅僅停留在泛泛而談的介紹層麵,那它就失去瞭“藏書傢”這個稱號所應有的厚重感和專業度,這一點,我給予瞭它極高的期望值。

評分

2印的,很新。很不錯收藏要快

評分

藏書傢第2集,很不錯的書

評分

已經收到,外錶尚可,未細看

評分

品相有點舊瞭,畢竟齣版時間早。

評分

很實用。質量很好。該圖書值得購買。

評分

藏書傢第2集,很不錯的書

評分

送貨速度一般,書店封麵磨損的太很,鬱悶!

評分

幫同事買的。我沒看。。。。

評分

幫同事買的。我沒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