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源於它引用的那些重量級哲學傢的名字,這讓我以為它會是一次對現當代藝術哲學思辨的深度挖掘。我期待看到對現象學、符號學等工具如何被用來解構那些看似永恒的道德規範的論述。然而,全書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更偏嚮於一種“社會學式”的描述,而非“本體論式”的探討。它詳盡地記錄瞭哪些藝術品在哪個曆史時期被社會主流道德機構所排斥或接納,記錄瞭審判庭上的辯詞,記錄瞭報紙上的措辭,這些內容無疑為研究藝術史提供瞭豐富的案例支持。但是,當真正需要深入到“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某些藝術行為在道德上是可疑的?”這一內核問題時,作者的選擇總是迴歸到外部環境的製約上。這就像是詳盡地描述瞭一場交響樂演齣的上座率、樂評人的打分以及觀眾的著裝風格,卻很少觸及到樂譜本身蘊含的復雜和聲與它對聽者情感的根本性觸動。它是一部優秀的曆史文獻匯編,卻不是一本觸及靈魂深處的哲學思辨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坦白地說,讓我感到睏惑和沮喪。作者似乎采用瞭非常規的非綫性敘事,章節之間的跳躍性極大,時而迴到啓濛運動的萌芽期,時而又跳躍到戰後的觀念藝術。我理解,一部宏大的曆史梳理必然需要廣博的視角,但這種跨越常常缺乏必要的過渡和論證鏈條。我原先設想的閱讀路徑,是從古典的模仿論到康德的美學判斷,再到尼采的權力意誌對藝術的重塑,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但是,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更像是隨意翻閱一本百科全書——信息量巨大,但缺乏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綫索來串聯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點。例如,書中對中世紀宗教藝術的道德約束分析得相當透徹,充滿瞭對信仰與圖像學關係的細緻考察,但緊接著下一章卻以一種近乎漫不經心的筆調帶過瞭二戰後觀念藝術對“作品”本身物質性的消解,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對話與比較。對於一個渴望係統性理解這一復雜議題的讀者來說,這種跳躍帶來的不是豁然開朗,而是大量的知識點堆積帶來的認知負荷和迷失感。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帶著一種奇特的“學術疏離感”。它似乎刻意地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築起瞭一道高高的、由晦澀術語構成的圍牆。我嘗試去理解作者試圖為“審美經驗的道德中立性”辯護的論點,但每一次論證都陷入瞭無休止的定義和再定義之中,如同在泥濘中拔腳,每進一步都異常艱難。我注意到書中反復齣現對特定“純粹性”的追求,這種追求似乎是將藝術視為一個可以脫離人類情感與社會責任的獨立實體來加以審視。然而,這種極端的純粹化處理,反而使得書中描繪的藝術與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張力顯得蒼白無力。對於一個普通讀者而言,我們麵對一件震撼人心的作品時,其道德反思往往是本能的、情感驅動的,而不是一套經過層層推導的邏輯推演。這本書未能成功地將高深的理論架構轉化為可供個體體驗和反思的普適性工具,它更像是一份寫給少數精英同行的、內部交流的學術備忘錄,充滿瞭隻有圈內人纔能心領神會的暗語和默認前提。
評分這部作品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挑逗性,那種深沉的鈷藍色調與右下角那一抹近乎血色的硃紅形成瞭一種強烈的視覺衝突,讓人在書店的貨架前都不由自主地駐足。我原本期望它能帶我深入探討藝術作品中潛藏的倫理睏境,比如藝術的邊界、創作者的責任,或者是在極端的曆史背景下,某些“不道德”的創作如何被後世重新審視其價值。然而,打開書頁,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知識的漂移,作者似乎更熱衷於描摹十九世紀歐洲沙龍裏那些衣著光鮮的貴婦們對新銳畫派的竊竊私語,以及他們如何用一套陳舊的道德準則來衡量那些挑戰他們既有審美的作品。全書大量的篇幅被用來細緻刻畫瞭當時社會對“體麵”的執著,以及藝術傢們如何在體製的夾縫中尋求錶達自由。這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探尋“藝術與道德”的深刻辯證,不如說是在品味一幅極其精美但主題略顯散焦的時代風俗畫。我花瞭很久時間纔適應這種敘事節奏,它像是一場漫長的、略帶冗餘的下午茶會,環境優雅,但核心議題卻時常被精緻的甜點和客套話所稀釋,始終無法凝聚成一錘定音的洞見。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的句法結構如同精密的機械裝置,每一個從句、每一個修飾語都精準地咬閤在一起,構建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敘事迷宮。然而,這種對形式的過度迷戀,似乎犧牲瞭內容的銳利度。我帶著對現代主義美學中“惡之美學”的濃厚興趣購入此書,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波德萊爾、甚至更近代的超現實主義對禁忌主題的探索,以及這些探索如何衝擊既有的倫理框架。但遺憾的是,當我們終於似乎要觸及核心時,作者又巧妙地避開瞭,轉而用大段的篇幅去分析一幅具體的、我從未聽說過的、關於田園牧歌的雕塑的肌理細節。這種處理方式,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文學上的“打太極”,它用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理論框架,成功地將一個本應直擊人心的哲學難題,包裝成瞭一篇學院派的、可供安全討論的文本。它安全得近乎乏味,沒有帶來任何智識上的衝擊或不安,讀完後,我隻覺得自己的詞匯量有所增加,但對“藝術與道德”關係的理解卻停滯不前,仿佛置身於一個裝潢考究卻空無一人的劇院。
評分約翰·拉斯金1819年2月8日生於倫敦。他是一個獨身子,其父親是一位成功的蘇格蘭雪利酒商人。他的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他們把所有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約翰·拉斯金身上。他的父親一直鼓勵他從事繪畫和詩歌創作等相關工作,而他的母親卻希望他能做一名牧師。年少的他一般在傢庭和基督教堂學習。每年夏天隨父母遊覽名山大川,參觀古代建築和名畫,培養瞭對自然和藝術的愛好。1836年進入牛津大學基督學院,1840年因病退學。此後兩年在意大利養病,同時搜集資料從事著述。他深深地感受到科學發展的力量,尤其是對地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研究藝術和建築學,並加入瞭拉斐爾派。在拉斯金29歲的時候,依從母命與一個叫艾菲·格雷的女孩結瞭婚。但是埃菲卻一直愛慕著畫傢米萊斯(Millais),拉斯金與埃菲的婚姻隻持續6年便結束瞭。從此拉斯金開始埋頭於工作,長期緻力於威尼斯城建築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研究,他的有關藝術問題的重要作品有《現代畫傢》(第1捲,1843)、《建築的七盞燈》(1849)、《威尼斯之石》(1851~1853)以及論文和演講稿。他認為藝術不能脫離生活,因此在探討藝術問題的過程中,他總是密切注意社會的實際問題。他還批評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要求普及教育。1860年,他完成瞭《現代畫傢》第2、3捲,對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剋時期等不同時期的繪畫藝術做瞭總結和分析,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後結束瞭藝術批評的工作,轉而研究經濟和勞工等問題。1867年曾在劍橋大學講學,獲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871年任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名譽校長。1870年任牛津大學第一任斯萊德講座美術教授。1871年齣資1萬鎊興辦聖喬治會,,企圖實現他的改良主義的社會理想,建立一個烏托邦。他把全部收入都捐獻給這個組織和其他慈善事業,但他所倡導的事業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因此毫無建樹。加之體弱多病,不免於悲觀抑鬱之中夾雜著憤怒情緒。1878年在拉斯金59歲時,遭到幾個人的控訴,他輸瞭官司,聲名大損。1879年隱居於蘭開夏科尼斯頓湖畔的布倫特伍德鎮。其父去世後,拉斯金聲明社會主義者與富裕不可得兼,將所得遺産分贈各傢教育機構。拉斯金死於1900年,留下他所創作的作品(39捲)以及成韆上萬的圖紙和水彩畫,他生前執筆的迴憶青少年時期生活的自傳性作品《往昔》於1885至1889年間時斷時續,未能完稿。他的一生對工藝美術運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喚醒瞭人們對工業革命之後藝術現狀的反思。[5]拉斯金的代錶作有《時至今日》(1862)、《芝麻與百閤》(1865)、《野橄欖花冠》(1866)、《勞動者的力量》(1871)和《經濟學釋義》(1872)等。在這些作品中他提齣瞭自己的倫理主張和經濟主張。他認為資産階級的政治經濟原則是違反人性的。他反對英國的維護剝削製度的立法,認為勞資間的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資本傢不應榨取工人的血汗。他還認為機械技藝的發展扼殺瞭工人的主動性。他把中世紀手工業勞動加以理想化,主張迴到古老的前資本主義時代。他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前期的藝術作品,否定文藝復興的現世的和肉欲的藝術。這樣的藝術觀同他的社會觀是一緻的。總之,他認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過於醜惡,沒有藝術,沒有美
評分隻有在藝術觸犯瞭道德戒律的時候,纔會齣現道德底綫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提齣首先就是假定藝術在道德的邊界內是自由的,因為藝術的本質是自由的,但是這種自由不是無限的,是道德給予它的自由,一旦藝術偏離瞭道德的軌道,藝術就會成為道德的敵人而被驅逐。藝術作為道德的僕人,不管是在宗教還是在政治的幌子下,從來不被質疑,就像棠樾的貞潔牌坊一樣,藝術為道德樹立的血腥的紀念碑,至今還在作為美德來頌揚。藝術對於道德其實是無能為力的,隻是當權者以道德的名義利用藝術來為權力服務。丹托說過:“無論如何,是爵士樂造成瞭爵士樂時代的道德變化嗎?還是爵士樂隻是它的標誌?是披頭士樂隊造成瞭60年代的政治騷亂嗎?還是它隻是其預兆?”(《藝術的終結》,歐陽英譯,江蘇人民齣版社。)藝術與道德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道德是從慣例與習俗中産生的,是公眾認可、接受並受其製約的行為準則,如果藝術的功能隻是為人們提供娛樂的話,藝術傢的工作就是寓教於樂,這樣的藝術自然是無害的,藝術傢就隻是一個工匠,就隻是按照權勢者的命令製作道德掛圖,這些掛圖還可以製作得很優美。柏拉圖在把藝術驅逐齣理想圖的時候,實際上看到瞭藝術的危險,他把藝術從本體論上降低到無關緊要的地位,“哲學史就時而選擇分析性的努力,來使藝術曇花一現,並消除它的危險……”(引自上書)。偉大的哲學傢往往是製度的維護者,“悠悠萬事,惟此惟大,剋己復禮”;偉大的藝術傢則可能是製度的破壞者。黑格爾把藝術放到與哲學差不多同等的地位,因為藝術是理性的感性顯現。藝術按照理性的指令來把握世界,它無法超越理性的邊界。馬剋思真正把藝術解放齣來,藝術和哲學一樣都是人類從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既然已經有哲學的把握,為何還要藝術?丹尼爾·貝爾指齣:“現代文化的特性就是極其自由地搜檢世界文化倉庫,貪婪吞食任何一種被抓到手的藝術形式。這種自由來自它的軸心原則,就是要不斷錶現並再造‘自我’,以達到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在這種追求中,它否認經驗本身有任何邊界。”(《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三聯書店。)現代文化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在經濟-技術體係的基礎上構造的社會製度,這個製度有效地保證經濟的發展,它的核心原則是功能理性,調節方式是效益,即以最少的成本換迴最大的收益。這個領域的構造方式是官僚等級製度,這個製度是按照産齣效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權威的指令通過這個製度以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到生産層麵。因此,在該製度中各個層麵上的人都隻體現為一種工具的職能,人的本性為技術理性所淹沒。這個製度的受益者也是製度的維護者,在經濟的迅速發展中,日益擴大的中産階級和白領階層也正在創造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從每天充斥於報紙上的娛樂、購房、買車、旅遊,以及那些風花雪月般的小品文,都可以看到技術理性不僅通過對消費的追逐製造瞭一個小資社會,同時也把人改造成物化的人,消解“自我”的存在。然而在另一方麵,卻是理性的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那就是生活在邊緣的弱勢人群,他們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但他們在爭取自身權利的時候卻是與主流文化對抗的力量。藝術的把握就是感性、感情、個人存在、個人價值、個人經驗在藝術作品上的反映,它對抗於製度化、機器化、理性化的權勢與利益,它不是為小資們製造溫情雅緻的CD和飯後茶餘的談資,不是網上的聊天和自駕車的旅遊,是人在邊緣的體驗與呼喊。藝術的感性本質決定藝術與理性的對立,它漂泊於經濟-技術的功能理性之外,它關注生存、生態、弱勢、邊緣,它的齣走決定瞭它無止境的漂泊,它的自由決定瞭它的孤獨與悲涼。它觸犯瞭道德,必定受到道德的製裁,但這種觸犯卻永無終結。道德不是普泛的,它是機器理性的一部分。機器理性從文化的對抗中吸取活力,但決不容許這種對抗超齣它的底綫。藝術的悲劇也在這兒,它的自由挾帶著盲動,卻為自由付齣代價。社會雖然可能從文化對抗中受益,就像杜尚的文化虛無主義最終成為資産階級文化的一部分一樣,但在當時卻是對道德的最無情的觸犯。
評分(英)羅斯金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非常喜歡,他的書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小孩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藝術與道德,很值得看,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書的內容直得一讀,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在每一類藝術中,這三點(技巧、美感和實用性)都必須相互平衡、相互協調。藝術中所有的主要失誤都在於這三個元素中有一點缺失或誇大瞭。所有偉大藝術的目的不是為瞭給人類生活提供支持,就是為瞭使其愉悅——通常兩者兼具。它們的高貴之處以及它們最終的存在則依賴於理解,內容也很豐富。,一本書多讀幾次,偉大的藝術——形成瞭人類技巧的完美體係,在這個體係中,我們不應該認為一個會比另一個更高貴,盡管它可能更加精細——藝術曾經有,或者將來會有三個主要的目標第一,強化人類的宗教信仰第二,完善人類的道德水平第三,為人類提供物質服務。我敢斷定你會吃驚於我說藝術的第二個功能隻是用來完善人類的道德水平,而通常認為藝術會毀壞人類的道德水平。高級藝術不可能被引入不道德的境地,除非為其賦予與高級無關的特性,或者將其給予無法感覺到其高級的人。無論誰意識到瞭都會為之激動。人們一直認為藝術是傳播宗教教義和情感的最閤適的方式,但我現在必須說,迄今為止,藝術這方麵的功能是否隻在做壞事而非做好事,還有很多疑問有待解決。接下來的講座中,我將努力嚮各位展示人類藝術的這三方麵的功能與人類生命的重大關係。我隻能粗略講講這些內容,這一點你們完全可以想象,因為這些主題中的任何一個都需要數年的時間而非數小時的時間來消化。隻是請記住,我已在這些主題上花費瞭數年,而我將要講述的內容隻是因為它們對於我們在一個明確的基礎上開展工作非常必要。現在,你們可能沒看到講這些基礎理論的任何必要性,認為我應該立刻將畫筆和紙張交給你們。關於這一點,我需要簡單迴答,請暫時相信我,也想請你們記住——這與先後順序完全無關——我在這裏的實際作用不是教你們繪畫或雕塑或製陶技術的大師,而是嚮你們展示到底什麼東西使這些藝術成為高級的藝術或不高級的藝術,本質上好的藝術或本質低劣的藝術。你們不用害怕我會說些不實際的內容。。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藝術與道德,超值。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隻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隻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瞭感嘆一番也就丟下瞭。所在來這裏買
評分約翰·拉斯金1819年2月8日生於倫敦。他是一個獨身子,其父親是一位成功的蘇格蘭雪利酒商人。他的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他們把所有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約翰·拉斯金身上。他的父親一直鼓勵他從事繪畫和詩歌創作等相關工作,而他的母親卻希望他能做一名牧師。年少的他一般在傢庭和基督教堂學習。每年夏天隨父母遊覽名山大川,參觀古代建築和名畫,培養瞭對自然和藝術的愛好。1836年進入牛津大學基督學院,1840年因病退學。此後兩年在意大利養病,同時搜集資料從事著述。他深深地感受到科學發展的力量,尤其是對地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研究藝術和建築學,並加入瞭拉斐爾派。在拉斯金29歲的時候,依從母命與一個叫艾菲·格雷的女孩結瞭婚。但是埃菲卻一直愛慕著畫傢米萊斯(Millais),拉斯金與埃菲的婚姻隻持續6年便結束瞭。從此拉斯金開始埋頭於工作,長期緻力於威尼斯城建築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研究,他的有關藝術問題的重要作品有《現代畫傢》(第1捲,1843)、《建築的七盞燈》(1849)、《威尼斯之石》(1851~1853)以及論文和演講稿。他認為藝術不能脫離生活,因此在探討藝術問題的過程中,他總是密切注意社會的實際問題。他還批評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要求普及教育。1860年,他完成瞭《現代畫傢》第2、3捲,對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剋時期等不同時期的繪畫藝術做瞭總結和分析,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後結束瞭藝術批評的工作,轉而研究經濟和勞工等問題。1867年曾在劍橋大學講學,獲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871年任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名譽校長。1870年任牛津大學第一任斯萊德講座美術教授。1871年齣資1萬鎊興辦聖喬治會,,企圖實現他的改良主義的社會理想,建立一個烏托邦。他把全部收入都捐獻給這個組織和其他慈善事業,但他所倡導的事業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因此毫無建樹。加之體弱多病,不免於悲觀抑鬱之中夾雜著憤怒情緒。1878年在拉斯金59歲時,遭到幾個人的控訴,他輸瞭官司,聲名大損。1879年隱居於蘭開夏科尼斯頓湖畔的布倫特伍德鎮。其父去世後,拉斯金聲明社會主義者與富裕不可得兼,將所得遺産分贈各傢教育機構。拉斯金死於1900年,留下他所創作的作品(39捲)以及成韆上萬的圖紙和水彩畫,他生前執筆的迴憶青少年時期生活的自傳性作品《往昔》於1885至1889年間時斷時續,未能完稿。他的一生對工藝美術運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喚醒瞭人們對工業革命之後藝術現狀的反思。[5]拉斯金的代錶作有《時至今日》(1862)、《芝麻與百閤》(1865)、《野橄欖花冠》(1866)、《勞動者的力量》(1871)和《經濟學釋義》(1872)等。在這些作品中他提齣瞭自己的倫理主張和經濟主張。他認為資産階級的政治經濟原則是違反人性的。他反對英國的維護剝削製度的立法,認為勞資間的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資本傢不應榨取工人的血汗。他還認為機械技藝的發展扼殺瞭工人的主動性。他把中世紀手工業勞動加以理想化,主張迴到古老的前資本主義時代。他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前期的藝術作品,否定文藝復興的現世的和肉欲的藝術。這樣的藝術觀同他的社會觀是一緻的。總之,他認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過於醜惡,沒有藝術,沒有美
評分約翰·拉斯金1819年2月8日生於倫敦。他是一個獨身子,其父親是一位成功的蘇格蘭雪利酒商人。他的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他們把所有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約翰·拉斯金身上。他的父親一直鼓勵他從事繪畫和詩歌創作等相關工作,而他的母親卻希望他能做一名牧師。年少的他一般在傢庭和基督教堂學習。每年夏天隨父母遊覽名山大川,參觀古代建築和名畫,培養瞭對自然和藝術的愛好。1836年進入牛津大學基督學院,1840年因病退學。此後兩年在意大利養病,同時搜集資料從事著述。他深深地感受到科學發展的力量,尤其是對地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研究藝術和建築學,並加入瞭拉斐爾派。在拉斯金29歲的時候,依從母命與一個叫艾菲·格雷的女孩結瞭婚。但是埃菲卻一直愛慕著畫傢米萊斯(Millais),拉斯金與埃菲的婚姻隻持續6年便結束瞭。從此拉斯金開始埋頭於工作,長期緻力於威尼斯城建築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研究,他的有關藝術問題的重要作品有《現代畫傢》(第1捲,1843)、《建築的七盞燈》(1849)、《威尼斯之石》(1851~1853)以及論文和演講稿。他認為藝術不能脫離生活,因此在探討藝術問題的過程中,他總是密切注意社會的實際問題。他還批評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要求普及教育。1860年,他完成瞭《現代畫傢》第2、3捲,對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剋時期等不同時期的繪畫藝術做瞭總結和分析,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後結束瞭藝術批評的工作,轉而研究經濟和勞工等問題。1867年曾在劍橋大學講學,獲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871年任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名譽校長。1870年任牛津大學第一任斯萊德講座美術教授。1871年齣資1萬鎊興辦聖喬治會,,企圖實現他的改良主義的社會理想,建立一個烏托邦。他把全部收入都捐獻給這個組織和其他慈善事業,但他所倡導的事業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因此毫無建樹。加之體弱多病,不免於悲觀抑鬱之中夾雜著憤怒情緒。1878年在拉斯金59歲時,遭到幾個人的控訴,他輸瞭官司,聲名大損。1879年隱居於蘭開夏科尼斯頓湖畔的布倫特伍德鎮。其父去世後,拉斯金聲明社會主義者與富裕不可得兼,將所得遺産分贈各傢教育機構。拉斯金死於1900年,留下他所創作的作品(39捲)以及成韆上萬的圖紙和水彩畫,他生前執筆的迴憶青少年時期生活的自傳性作品《往昔》於1885至1889年間時斷時續,未能完稿。他的一生對工藝美術運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喚醒瞭人們對工業革命之後藝術現狀的反思。[5]拉斯金的代錶作有《時至今日》(1862)、《芝麻與百閤》(1865)、《野橄欖花冠》(1866)、《勞動者的力量》(1871)和《經濟學釋義》(1872)等。在這些作品中他提齣瞭自己的倫理主張和經濟主張。他認為資産階級的政治經濟原則是違反人性的。他反對英國的維護剝削製度的立法,認為勞資間的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資本傢不應榨取工人的血汗。他還認為機械技藝的發展扼殺瞭工人的主動性。他把中世紀手工業勞動加以理想化,主張迴到古老的前資本主義時代。他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前期的藝術作品,否定文藝復興的現世的和肉欲的藝術。這樣的藝術觀同他的社會觀是一緻的。總之,他認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過於醜惡,沒有藝術,沒有美
評分隻有在藝術觸犯瞭道德戒律的時候,纔會齣現道德底綫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提齣首先就是假定藝術在道德的邊界內是自由的,因為藝術的本質是自由的,但是這種自由不是無限的,是道德給予它的自由,一旦藝術偏離瞭道德的軌道,藝術就會成為道德的敵人而被驅逐。藝術作為道德的僕人,不管是在宗教還是在政治的幌子下,從來不被質疑,就像棠樾的貞潔牌坊一樣,藝術為道德樹立的血腥的紀念碑,至今還在作為美德來頌揚。藝術對於道德其實是無能為力的,隻是當權者以道德的名義利用藝術來為權力服務。丹托說過:“無論如何,是爵士樂造成瞭爵士樂時代的道德變化嗎?還是爵士樂隻是它的標誌?是披頭士樂隊造成瞭60年代的政治騷亂嗎?還是它隻是其預兆?”(《藝術的終結》,歐陽英譯,江蘇人民齣版社。)藝術與道德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道德是從慣例與習俗中産生的,是公眾認可、接受並受其製約的行為準則,如果藝術的功能隻是為人們提供娛樂的話,藝術傢的工作就是寓教於樂,這樣的藝術自然是無害的,藝術傢就隻是一個工匠,就隻是按照權勢者的命令製作道德掛圖,這些掛圖還可以製作得很優美。柏拉圖在把藝術驅逐齣理想圖的時候,實際上看到瞭藝術的危險,他把藝術從本體論上降低到無關緊要的地位,“哲學史就時而選擇分析性的努力,來使藝術曇花一現,並消除它的危險……”(引自上書)。偉大的哲學傢往往是製度的維護者,“悠悠萬事,惟此惟大,剋己復禮”;偉大的藝術傢則可能是製度的破壞者。黑格爾把藝術放到與哲學差不多同等的地位,因為藝術是理性的感性顯現。藝術按照理性的指令來把握世界,它無法超越理性的邊界。馬剋思真正把藝術解放齣來,藝術和哲學一樣都是人類從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既然已經有哲學的把握,為何還要藝術?丹尼爾·貝爾指齣:“現代文化的特性就是極其自由地搜檢世界文化倉庫,貪婪吞食任何一種被抓到手的藝術形式。這種自由來自它的軸心原則,就是要不斷錶現並再造‘自我’,以達到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在這種追求中,它否認經驗本身有任何邊界。”(《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三聯書店。)現代文化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在經濟-技術體係的基礎上構造的社會製度,這個製度有效地保證經濟的發展,它的核心原則是功能理性,調節方式是效益,即以最少的成本換迴最大的收益。這個領域的構造方式是官僚等級製度,這個製度是按照産齣效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權威的指令通過這個製度以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到生産層麵。因此,在該製度中各個層麵上的人都隻體現為一種工具的職能,人的本性為技術理性所淹沒。這個製度的受益者也是製度的維護者,在經濟的迅速發展中,日益擴大的中産階級和白領階層也正在創造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從每天充斥於報紙上的娛樂、購房、買車、旅遊,以及那些風花雪月般的小品文,都可以看到技術理性不僅通過對消費的追逐製造瞭一個小資社會,同時也把人改造成物化的人,消解“自我”的存在。然而在另一方麵,卻是理性的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那就是生活在邊緣的弱勢人群,他們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但他們在爭取自身權利的時候卻是與主流文化對抗的力量。藝術的把握就是感性、感情、個人存在、個人價值、個人經驗在藝術作品上的反映,它對抗於製度化、機器化、理性化的權勢與利益,它不是為小資們製造溫情雅緻的CD和飯後茶餘的談資,不是網上的聊天和自駕車的旅遊,是人在邊緣的體驗與呼喊。藝術的感性本質決定藝術與理性的對立,它漂泊於經濟-技術的功能理性之外,它關注生存、生態、弱勢、邊緣,它的齣走決定瞭它無止境的漂泊,它的自由決定瞭它的孤獨與悲涼。它觸犯瞭道德,必定受到道德的製裁,但這種觸犯卻永無終結。道德不是普泛的,它是機器理性的一部分。機器理性從文化的對抗中吸取活力,但決不容許這種對抗超齣它的底綫。藝術的悲劇也在這兒,它的自由挾帶著盲動,卻為自由付齣代價。社會雖然可能從文化對抗中受益,就像杜尚的文化虛無主義最終成為資産階級文化的一部分一樣,但在當時卻是對道德的最無情的觸犯。
評分(英)羅斯金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非常喜歡,他的書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小孩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藝術與道德,很值得看,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書的內容直得一讀,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在每一類藝術中,這三點(技巧、美感和實用性)都必須相互平衡、相互協調。藝術中所有的主要失誤都在於這三個元素中有一點缺失或誇大瞭。所有偉大藝術的目的不是為瞭給人類生活提供支持,就是為瞭使其愉悅——通常兩者兼具。它們的高貴之處以及它們最終的存在則依賴於理解,內容也很豐富。,一本書多讀幾次,偉大的藝術——形成瞭人類技巧的完美體係,在這個體係中,我們不應該認為一個會比另一個更高貴,盡管它可能更加精細——藝術曾經有,或者將來會有三個主要的目標第一,強化人類的宗教信仰第二,完善人類的道德水平第三,為人類提供物質服務。我敢斷定你會吃驚於我說藝術的第二個功能隻是用來完善人類的道德水平,而通常認為藝術會毀壞人類的道德水平。高級藝術不可能被引入不道德的境地,除非為其賦予與高級無關的特性,或者將其給予無法感覺到其高級的人。無論誰意識到瞭都會為之激動。人們一直認為藝術是傳播宗教教義和情感的最閤適的方式,但我現在必須說,迄今為止,藝術這方麵的功能是否隻在做壞事而非做好事,還有很多疑問有待解決。接下來的講座中,我將努力嚮各位展示人類藝術的這三方麵的功能與人類生命的重大關係。我隻能粗略講講這些內容,這一點你們完全可以想象,因為這些主題中的任何一個都需要數年的時間而非數小時的時間來消化。隻是請記住,我已在這些主題上花費瞭數年,而我將要講述的內容隻是因為它們對於我們在一個明確的基礎上開展工作非常必要。現在,你們可能沒看到講這些基礎理論的任何必要性,認為我應該立刻將畫筆和紙張交給你們。關於這一點,我需要簡單迴答,請暫時相信我,也想請你們記住——這與先後順序完全無關——我在這裏的實際作用不是教你們繪畫或雕塑或製陶技術的大師,而是嚮你們展示到底什麼東西使這些藝術成為高級的藝術或不高級的藝術,本質上好的藝術或本質低劣的藝術。你們不用害怕我會說些不實際的內容。。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藝術與道德,超值。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隻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隻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瞭感嘆一番也就丟下瞭。所在來這裏買
評分約翰·拉斯金1819年2月8日生於倫敦。他是一個獨身子,其父親是一位成功的蘇格蘭雪利酒商人。他的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他們把所有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約翰·拉斯金身上。他的父親一直鼓勵他從事繪畫和詩歌創作等相關工作,而他的母親卻希望他能做一名牧師。年少的他一般在傢庭和基督教堂學習。每年夏天隨父母遊覽名山大川,參觀古代建築和名畫,培養瞭對自然和藝術的愛好。1836年進入牛津大學基督學院,1840年因病退學。此後兩年在意大利養病,同時搜集資料從事著述。他深深地感受到科學發展的力量,尤其是對地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研究藝術和建築學,並加入瞭拉斐爾派。在拉斯金29歲的時候,依從母命與一個叫艾菲·格雷的女孩結瞭婚。但是埃菲卻一直愛慕著畫傢米萊斯(Millais),拉斯金與埃菲的婚姻隻持續6年便結束瞭。從此拉斯金開始埋頭於工作,長期緻力於威尼斯城建築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研究,他的有關藝術問題的重要作品有《現代畫傢》(第1捲,1843)、《建築的七盞燈》(1849)、《威尼斯之石》(1851~1853)以及論文和演講稿。他認為藝術不能脫離生活,因此在探討藝術問題的過程中,他總是密切注意社會的實際問題。他還批評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要求普及教育。1860年,他完成瞭《現代畫傢》第2、3捲,對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剋時期等不同時期的繪畫藝術做瞭總結和分析,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後結束瞭藝術批評的工作,轉而研究經濟和勞工等問題。1867年曾在劍橋大學講學,獲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871年任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名譽校長。1870年任牛津大學第一任斯萊德講座美術教授。1871年齣資1萬鎊興辦聖喬治會,,企圖實現他的改良主義的社會理想,建立一個烏托邦。他把全部收入都捐獻給這個組織和其他慈善事業,但他所倡導的事業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因此毫無建樹。加之體弱多病,不免於悲觀抑鬱之中夾雜著憤怒情緒。1878年在拉斯金59歲時,遭到幾個人的控訴,他輸瞭官司,聲名大損。1879年隱居於蘭開夏科尼斯頓湖畔的布倫特伍德鎮。其父去世後,拉斯金聲明社會主義者與富裕不可得兼,將所得遺産分贈各傢教育機構。拉斯金死於1900年,留下他所創作的作品(39捲)以及成韆上萬的圖紙和水彩畫,他生前執筆的迴憶青少年時期生活的自傳性作品《往昔》於1885至1889年間時斷時續,未能完稿。他的一生對工藝美術運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喚醒瞭人們對工業革命之後藝術現狀的反思。[5]拉斯金的代錶作有《時至今日》(1862)、《芝麻與百閤》(1865)、《野橄欖花冠》(1866)、《勞動者的力量》(1871)和《經濟學釋義》(1872)等。在這些作品中他提齣瞭自己的倫理主張和經濟主張。他認為資産階級的政治經濟原則是違反人性的。他反對英國的維護剝削製度的立法,認為勞資間的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資本傢不應榨取工人的血汗。他還認為機械技藝的發展扼殺瞭工人的主動性。他把中世紀手工業勞動加以理想化,主張迴到古老的前資本主義時代。他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前期的藝術作品,否定文藝復興的現世的和肉欲的藝術。這樣的藝術觀同他的社會觀是一緻的。總之,他認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過於醜惡,沒有藝術,沒有美
評分約翰·拉斯金1819年2月8日生於倫敦。他是一個獨身子,其父親是一位成功的蘇格蘭雪利酒商人。他的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他們把所有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約翰·拉斯金身上。他的父親一直鼓勵他從事繪畫和詩歌創作等相關工作,而他的母親卻希望他能做一名牧師。年少的他一般在傢庭和基督教堂學習。每年夏天隨父母遊覽名山大川,參觀古代建築和名畫,培養瞭對自然和藝術的愛好。1836年進入牛津大學基督學院,1840年因病退學。此後兩年在意大利養病,同時搜集資料從事著述。他深深地感受到科學發展的力量,尤其是對地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研究藝術和建築學,並加入瞭拉斐爾派。在拉斯金29歲的時候,依從母命與一個叫艾菲·格雷的女孩結瞭婚。但是埃菲卻一直愛慕著畫傢米萊斯(Millais),拉斯金與埃菲的婚姻隻持續6年便結束瞭。從此拉斯金開始埋頭於工作,長期緻力於威尼斯城建築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研究,他的有關藝術問題的重要作品有《現代畫傢》(第1捲,1843)、《建築的七盞燈》(1849)、《威尼斯之石》(1851~1853)以及論文和演講稿。他認為藝術不能脫離生活,因此在探討藝術問題的過程中,他總是密切注意社會的實際問題。他還批評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要求普及教育。1860年,他完成瞭《現代畫傢》第2、3捲,對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剋時期等不同時期的繪畫藝術做瞭總結和分析,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後結束瞭藝術批評的工作,轉而研究經濟和勞工等問題。1867年曾在劍橋大學講學,獲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871年任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名譽校長。1870年任牛津大學第一任斯萊德講座美術教授。1871年齣資1萬鎊興辦聖喬治會,,企圖實現他的改良主義的社會理想,建立一個烏托邦。他把全部收入都捐獻給這個組織和其他慈善事業,但他所倡導的事業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因此毫無建樹。加之體弱多病,不免於悲觀抑鬱之中夾雜著憤怒情緒。1878年在拉斯金59歲時,遭到幾個人的控訴,他輸瞭官司,聲名大損。1879年隱居於蘭開夏科尼斯頓湖畔的布倫特伍德鎮。其父去世後,拉斯金聲明社會主義者與富裕不可得兼,將所得遺産分贈各傢教育機構。拉斯金死於1900年,留下他所創作的作品(39捲)以及成韆上萬的圖紙和水彩畫,他生前執筆的迴憶青少年時期生活的自傳性作品《往昔》於1885至1889年間時斷時續,未能完稿。他的一生對工藝美術運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喚醒瞭人們對工業革命之後藝術現狀的反思。[5]拉斯金的代錶作有《時至今日》(1862)、《芝麻與百閤》(1865)、《野橄欖花冠》(1866)、《勞動者的力量》(1871)和《經濟學釋義》(1872)等。在這些作品中他提齣瞭自己的倫理主張和經濟主張。他認為資産階級的政治經濟原則是違反人性的。他反對英國的維護剝削製度的立法,認為勞資間的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資本傢不應榨取工人的血汗。他還認為機械技藝的發展扼殺瞭工人的主動性。他把中世紀手工業勞動加以理想化,主張迴到古老的前資本主義時代。他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前期的藝術作品,否定文藝復興的現世的和肉欲的藝術。這樣的藝術觀同他的社會觀是一緻的。總之,他認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過於醜惡,沒有藝術,沒有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