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区域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合理利用班级空间规划区域?
如何投放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的发展?
如何对待“冷门区”和“热门区”?
如何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意识?
如何指导和评价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
如何将区域活动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
……
现在的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区域活动,但区域活动不是一件时髦的外衣,谁穿上都漂亮。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困扰,《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会帮助大家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作者简介
董旭花,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国家级精品课程“幼儿园游戏”负责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幼儿园游戏》(主编)、《让宝宝爱上幼儿园——妈妈问·专家答》(合著)、《幼小衔接——帮孩子轻松上小学》(合著)、《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主编)。
韩冰川,山东省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三幼儿园业务园长,淄博市特级教师,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王翠霞,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与宋文霞合作主编《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小区域里的大学问
一、什么是区域活动
二、倡导区域活动的几个理由
三、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
四、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
五、区域的种类
六、几种常规区域的主要功能
七、如何确定区域的种类和数量
八、区域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九、我的区域谁做主
十、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十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保障
上编 区域环境创设
第一章 合理的空间布局
一、以幼儿为本的区域空间
二、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割
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四、区域空间规划的要点
第二章 区域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一、活动区材料分析
二、投放适宜的材料
三、有层次地投放材料
四、各区域常规材料
下编 区域活动组织与指导
第三章 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规则与自由
二、区域规则从哪里来
三、区域规则有哪些
四、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五、区域选择
六、冷门区与热门区
七、推介新材料
八、作品管理
九、交流与分享
第四章 区域活动的观察与记录
一、为什么要观察
二、观察什么
三、观察的方法
四、观察的记录
五、对观察记录的分析与反思
六、观察与记录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区域活动的指导
一、区域活动指导的特殊性
二、区域活动指导的注意事项
三、区域活动指导的一般策略
四、人际纠纷
五、各区域指导要点
第六章 区域活动的评价
一、对区域环境的评价
二、对区域中的幼儿的评价
三、对区域中的教师的评价
四、对区域管理保障的评价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割
空间布局的质量不仅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和持久性。有研究指出,教室空间的分隔会影响幼儿在区域内活动的效果,还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因此,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班级的空间有多大、无论把活动室分割成几个区域,空间的布局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具体规划。
1.区域的数量与大小要适宜
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的活动室不仅要用来开展区域活动,同时还用来进行集体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因此,班内设置多少个活动区,哪个区域的面积要大一些、哪个区域的面积要小一些,区域活动面积与集体教学活动场地如何协调共存,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区域数量的选择与活动室空间的大小、班级幼儿人数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不能一概而论。空间大的活动室,活动区域自然就可以多设几个;空间小的活动室,数量就得适当减少。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区域所承载的活动目标的重要程度、一次进区人数的多少、幼儿在区内的活动频率、活动幅度等指标来具体确定。通常情况下,承担近期重点目标的区域面积比非重点区域的面积要大,以确保重点目标的落实;一次进区人数多的区域面积比人数少的面积要大;幼儿进区率高的区域面积要比进区率低的面积大;活动幅度大的区域比活动幅度小的区域面积要大。这样设置不仅带来活动上的支持,同时兼具空间视觉上的美感,切忌平均用力。
当然,对于区域的数量及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幼儿的选择不断加以调整。
2.“动区”与“静区”要避免相互影响
区域“动区”和“静区”要有意分开,避免其间的相互干扰。相对安静的阅读区、益智区、美工区宜相邻而设,并与相对热闹的角色区、建构区、表演区隔开一定的距离。
阅读区应该是所有区域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因此,适合靠窗而设,远离表演区、角色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益智区、美工区同为较安静的区域宜相邻或相对而设,既可产生联系又互不影响;建构区较为嘈杂,和其他区域联系不多,可以设置在离其他区域较远一点的地方,如阳台、走廊尽头等相对独立的边角空间,一方面保证了较宽敞、平整的搭建空间,避免幼儿因来回走动破坏搭建的物品,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搭建活动的连续性,可以将上午没有搭完的东西下午继续搭。
3.开放与封闭程度要有所差异(因需而设)
因教育功能的不同,不同区域对开放与封闭程度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教师可以选用玩具橱柜、纸箱、桌椅等做出适当的隔离。一般情况下,表演区、角色区、运动区等“动区”的空间,可以设计成开放或半开放的形式(见图1、图2),有利于幼儿往外延伸活动,保证幼儿有充分活动的空间,也有利于幼儿的区内交往;而阅读区、益智区、美工区等“静区”的空间则需要相对封闭,确保同时开展的各个活动互不影响,不被干扰。比如:表演区最重要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的活动场地以利于幼儿的自主表现,而美工区则让幼儿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有序地取用材料和工具进行自主创作。
……
前言/序言
《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 内容概述 《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是一本系统探讨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著作。本书紧密围绕“区域”,以其为核心,深入阐述了如何在有限的幼儿园空间内,通过精巧的设计和灵活的组织,创设出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的学习区域。同时,本书也聚焦于如何在这些区域中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积极探索。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核心理念与价值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认识到“区域”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划分,更是幼儿学习、探索、互动、发展的“场域”。每一个区域都承载着特定的教育目标,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以幼儿为中心: 书中强调,区域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所有设计和活动的开展都应以幼儿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为出发点,鼓励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游戏化学习: 区域活动的核心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具有游戏特性的区域,以及如何在游戏中融入教育目标,让幼儿在玩乐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 环境的教育功能: 本书深刻揭示了环境的隐性教育力量。一个精心创设的区域环境,能够 tự nhiên (zìrán - naturally) 地吸引幼儿,激发其探索欲,引导其思考,并促进其社会性、认知性、情感性、身体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角色的转变: 区域活动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观察者。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帮助教师理解如何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理解幼儿、支持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反应调整环境和活动。 整合性与连贯性: 区域环境的创设并非孤立的,而是需要与课程目标、幼儿发展需求以及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理念相结合。本书强调了区域之间、区域与活动之间的整合性,以及在不同年龄段幼儿教育中区域的连贯性。 本书结构与内容亮点 本书在结构上力求系统性与条理性,内容上力求深度与广度兼具。 第一部分:区域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第一章:区域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深入剖析了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发展探究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依据。 结合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阐释了区域环境创设的科学依据,说明了环境如何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第三章:区域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区域环境创设的八大核心原则,包括:以幼儿发展为中心、激发幼儿兴趣、提供丰富探索材料、满足幼儿多方面需求、促进幼儿互动交流、安全实用与美观和谐、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支持、与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不同年龄段幼儿区域环境创设的特点与差异。 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如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 第二部分:具体区域的创设与活动指导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详细介绍了幼儿园常见的几种核心功能区域的创设策略与活动指导。 第五章:建构区。 创设: 提供了多种材料选择(积木、纸板、瓶盖、废旧物品等),以及不同尺寸、形状、质地的材料搭配建议。讨论了区域空间的布局、收纳方式,以及如何营造一个鼓励尝试与挑战的环境。 活动指导: 强调教师如何引导幼儿从模仿到创造,如何鼓励幼儿在建构过程中进行协商、合作,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诸如“建造一座小桥”、“设计一个动物之家”等主题活动。 第六章:美工区。 创设: 介绍了多种绘画、手工、泥塑、剪纸等艺术活动所需的材料,如颜料、彩笔、纸张、粘土、各种废旧包装材料等。讨论了材料的摆放、工具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艺术氛围。 活动指导: 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感受色彩、线条、形状的美,鼓励幼儿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书中提供了“想象中的动物”、“我最喜欢的食物”等主题活动案例,以及如何引导幼儿欣赏和评价作品。 第七章:科学区(或益智区)。 创设: 涵盖了自然观察(植物、小动物)、简单物理实验(磁力、光学)、数学认知(数数、分类、测量)等内容。介绍了各种探索工具(放大镜、量杯、天平等)和益智玩具(拼图、积木、配对卡等)的配置。 活动指导: 强调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提供了“种子发芽的秘密”、“玩转水的奇妙”、“认识形状和颜色”等活动指导。 第八章:语言区。 创设: 介绍了绘本、故事书、识字卡片、图画字典、角色扮演道具(如小剧场、玩偶)等。强调了区域的舒适性,如柔软的地毯、靠垫,营造温馨的阅读和交流氛围。 活动指导: 旨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书中提供了“角色扮演童话故事”、“一起编故事”、“有趣的识字游戏”等活动方案。 第九章:角色扮演区(或生活区)。 创设: 提供了家庭生活、医院、商店、邮局、工地等不同主题场景的道具,如家具、厨具、医生工具、收银机、制服等。强调道具的逼真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区域的活动空间。 活动指导: 核心在于让幼儿在模仿成人角色和生活情境中,发展社会性、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书中提供了“开个小超市”、“我的小医院”等活动案例。 第十章:建构玩具区/积木区(独立章节,强调其重要性)。 (此处为示例,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可能整合进建构区,也可能独立成章) 创设: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积木(如木质积木、塑料积木、磁力积木)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如何根据幼儿年龄和能力提供不同难度和数量的积木。 活动指导: 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进行三维空间建构,发展空间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解决结构性问题的能力。例如,“合作搭建一座高楼”、“设计一个动物园”。 第三部分: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实践策略 第十一章: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与支持策略。 详细阐述了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材料提供者、环境评估者的多重角色,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如提问、示范、鼓励、介入等。 第十二章:区域材料的投放与管理。 探讨了材料投放的原则(多样性、适宜性、开放性、可操作性),材料的收纳与整理,以及如何引导幼儿爱护材料、物归原处。 第十三章:区域活动的观察与评估。 提供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如轶事记录、行为事件记录、焦点观察等,以及如何利用观察结果进行区域环境的调整和活动内容的优化,促进幼儿的个体化发展。 第十四章:家园共育在区域活动中的作用。 强调了家长参与区域环境创设和支持幼儿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家园沟通和合作的有效途径。 第十五章:区域环境的动态发展与创新。 鼓励教师不断反思和创新,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变化,对区域环境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保持区域活动的生命力。 本书的特色与贡献 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本书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落脚于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范例和方法。 体系性强,覆盖全面: 从宏观的理论原则到微观的具体区域创设和活动指导,本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针对性强,指导性高: 针对幼教工作者在区域环境创设和活动指导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方案。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假设本书包含插图或照片)通过丰富的案例图片,直观地展示了区域环境的创设细节和活动场景,使内容更易于理解和借鉴。 强调反思与创新: 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不断观察、反思、调整,从而实现区域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本书的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教师、园长、幼教专业学生、幼教研究者,以及关心幼儿教育的家长。通过阅读本书,教育工作者能够系统地掌握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结语 《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是一本凝聚了作者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的力作。它如同一个宝库,为每一位投身幼儿教育的同行者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实用的工具。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幼儿园区域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健康、快乐、富有创造力的下一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