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任務型語言教與學》由於內容選擇精當而受到瞭外語界的好評,在科研論文中被廣泛引用,對推動我國外語教學和研究的發展起到瞭重大作用。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擴展和深入,國內學界對研究資料有瞭新的需求,像“任務型教學法”、“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二語習得的跨學科研究”等逐漸成為瞭熱門的話題。
內頁插圖
目錄
Acknowledgements
Preface
1 Tasks in SLA and language pedagogy
2 Tasks,listening comprehension,and SLA
3 Tasks,interaction,and SLA
4 Tasks,production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5 Focused tasks and SLA
6 Sociocultural SLA and tasks
7 Designing task—based language courses
8 The methodology of task—based teaching
9 Task—based assessment
10 Evaluating task—based pedagogy
Glossary
Bibliography
Index
精彩書摘
Information gap: one-way vs. two-way tasks
One-way tasks and two-way tasks are required information exchange tasks that are distinguished in terms of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to be shared is split one-way, i.e. held by a single person or between two or more people.The listen-and-do tasks that we considered in Chapter 2 are one-way tasks (with the teacher holding all the information to be communicated). The same-or-different task in Figure 1.2 in Chapter 1 is an example of a two-way task. In the case of one-way tasks the burden of completing the task successfully is placed on the participant who holds the information,although other participants can contribute by demonstrating when they comprehend and when they do not.s In contrast, in two-way tasks all the participants are obligated to participate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task.
Long (1980) compared the interactional adjustments that occurred in NS-NS and NNS-NS dyads on two sets of tasks. The first set consisted of (1) a narrative task, (2) giving instructions, and (3) discussing the suppose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y are all one-way tasks, classified by Long as '-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second set consisted of (4), a conversation task, and (5) and (6), communication games. They were all two-way and thus '+ information exchange'. Long found that in the one-way tasks the NSS-NS dyads did not engage in significantly more meaning negotiation than the NS-NS dyads but in the two-way task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confirmation checks, comprehension checks, and clarification requests in the NNS-NS dyads. In other words, NSs were much more likely to modify their interaction to take account of NNSs' comprehension problems in two-way tasks than in one-way tasks.
A number of studies, however, have failed to show that two-way tasks promote more negotiation than one-way tasks. Gass and Varonis (1985) compared the NNS-NNS interactions resulting from a describe-and-draw task and a jigsaw listening task, which required participants to shar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work out who had committed a robbery. They found that more indicators of non-understanding occurred in the one-way task,although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Jauregi (1990, reported in Ondarra 1997) also found that a one-way task (describe-and-draw) produced more negotiation work than a two-way task that involved talking about future plans.
What conclusions can we reach? Long (1989: 13) feels confident enough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claim that 'two-way tasks produce more negotiation work and more useful negotiation work than one-way tasks'.However, such a conclusion might be premature given that two studies to date do not bear out this conclusion. Furthermore, no study to date has actually investigated whether any difference in learning results from the use of one-way and two-way tasks. Als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ne-way and two-way tasks may not be as straightforward as it sounds. Gass and Varonis (1985), for example, suggest that it is continuous rather than dichotomous. As we will see later, task implementation variables can also impact on the kind of interac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one-way tasks, making them more or less interactive.
……
《語言教學前沿探索:方法、策略與實踐》 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基石,其學習和教授的過程一直是教育學和語言學研究的核心議題。在不斷發展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浪潮中,語言教學方法也在經曆著深刻的變革與創新。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更加注重學習者主體性、強調交際能力培養的理念所取代。這本《語言教學前沿探索:方法、策略與實踐》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旨在匯集當前語言教學領域最前沿、最有效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為廣大語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全麵而深入的參考,幫助他們理解並掌握新一代的教學理念與技巧。 本書並非局限於某一種單一的教學理論或方法,而是力圖呈現一個更加多元化、係統化的視角。我們深知,語言教學的復雜性在於其多維度、多層次的特質,它不僅關乎語言知識的點滴積纍,更在於思維方式的轉變、文化理解的深化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書在內容編排上,遵循瞭從理論基礎到具體策略,再到實踐應用的邏輯脈絡,力求做到理論有據、策略可行、實踐有力,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核心理念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支撐現代語言教學的關鍵理論框架,為讀者構建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語言習得 我們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語言是如何被大腦理解、存儲和運用的。這一章將重點介紹: 概念隱喻與轉喻:探討人類如何通過具象化的比喻來理解抽象的語言概念,以及這在語言教學中如何被有效利用,例如,通過“時間是金錢”這樣的隱喻來教授時間錶達,或通過“身體部位”來學習抽象詞匯(如“head”ache)。 句法與語義的動態交互:揭示句法結構並非僵化的規則,而是與意義緊密相連,並且可以根據交際語境進行靈活調整。討論如何引導學習者在實際語境中感知和生成符閤語用規則的句子,而非死記硬背語法條文。 學習者的認知加工過程:分析學習者在接收、處理和輸齣語言信息時的認知機製,包括注意、記憶、工作記憶、元認知策略等。強調理解這些過程對於設計高效教學活動至關重要。例如,如何設計能夠吸引學習者注意力的活動,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編碼和提取語言信息。 語言的意象圖式:介紹語言中蘊含的意象圖式,如“容器”、“路徑”、“力量”等,並闡述這些圖式如何影響詞匯的意義和用法。教學中如何利用這些意象圖式幫助學習者更直觀地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和引申意義。 第二章:社會文化理論與語言教學 本章將聚焦於語言教學的社會文化維度,強調語言學習並非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深植於社會文化環境中的互動過程。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ZPD)理論:深入闡釋ZPD概念,即學習者在有能力者(教師、同伴)的幫助下能夠達到的發展水平。重點在於如何設計“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提供恰到好處的提示、引導和支持,使學習者能夠完成超齣其獨立能力範圍的任務。 社會互動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強調通過對話、閤作和協作學習來促進語言能力的提升。分析不同形式的閤作學習(如配對活動、小組討論、項目式學習)如何激發學習者的語言輸齣,促進他們對語言結構和用法的內化。 語言與身份認同的建構:探討語言學習如何影響學習者的身份認同,以及學習者如何通過語言來錶達和建構自己的身份。在教學中,如何鼓勵學習者自信地使用目標語言,將其融入自身身份的一部分。 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滲透:強調語言教學不應脫離文化背景,而應是文化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探討如何通過語言教學傳遞目標語言國傢的文化價值觀、社會習俗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敏感性。 第三章:過程性語言教學觀 本章將轉嚮語言教學的內在過程,強調教學活動的設計應關注學習者的思維過程、情感體驗和策略運用。 從“産品”到“過程”的視角轉變:討論如何從僅僅關注語言“産齣”(如語法正確性、流利度)轉嚮關注語言“學習過程”本身,包括學習者如何思考、如何解決語言問題、如何嘗試和犯錯。 學習者的元認知策略:深入剖析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可以運用的各種元認知策略,如計劃、監控、評估、反思等。強調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引導學習者發展和優化自身的學習策略,使其成為更獨立、更有效的學習者。 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影響:分析情感(如焦慮、動機、興趣、信心)對語言學習成效的關鍵作用。探討如何通過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降低學習焦慮、激發學習動機來提升學習者的參與度和學習效率。 錯誤分析與誤用糾正的藝術:重新審視學習者錯誤的功能,將其視為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且有價值的環節。討論如何進行有效的錯誤分析,並采用恰當、有建設性的方式對學習者的誤用進行糾正,避免挫傷學習者的積極性。 第二部分:創新教學方法與策略 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本部分將著重介紹一係列當前備受推崇的、行之有效的語言教學方法和策略。 第四章:語境化與情境化教學 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語境和情境,使語言學習更具意義和實用性。 語境的定義與分類:區分語言學意義上的語境(如上下文、語用語境)和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語境。分析不同類型語境對語言理解和運用的影響。 “意義先行”的教學原則:強調在引入語言點之前,應先創設富有意義的交際情境,讓學習者在真實或模擬的交際需求中感知語言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創設的方法與技巧:提供多種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問題解決、模擬真實場景(如購物、問路、麵試)等。重點在於如何設計能夠促使學習者主動運用目標語言來完成具體任務的情境。 語料庫在語境化教學中的應用:介紹如何利用語料庫來挖掘真實語言使用中的語境信息,為教學提供生動、典型的語言範例,幫助學習者理解詞匯和語法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 第五章:協作式與互動式學習活動設計 本章將聚焦於如何通過設計有效的協作與互動活動,最大化學習者的參與度和語言輸齣。 閤作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優勢:迴顧閤作學習的認知和社會動機理論,闡述其在促進語言學習、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方麵的獨特優勢。 不同形式的協作活動:詳細介紹多種協作學習活動的形式,如“兩人三足”(Pair Work)、“小組任務”(Group Tasks)、“同伴互教”(Peer Tutoring)、“思維導圖閤作”(Collaborative Mind Mapping)等。 教師在協作學習中的角色:明確教師在協作學習中的引導者、促進者和支持者角色,以及如何通過觀察、提問和反饋來優化小組互動。 設計有效的互動環節:探討如何設計能夠促進學習者之間持續、有意義的語言互動的活動,例如,信息差活動(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問題解決任務(Problem-Solving Tasks)、辯論與討論(Debates and Discussions)等。 第六章:基於項目的語言學習(Project-Based Language Learning, PBL) 本章將深入介紹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真實世界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模式。 PBL的核心理念與目標:闡釋PBL強調通過完成一個有意義的、跨學科的真實項目來學習語言,從而提升學習者的綜閤能力,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PBL的項目設計原則:指導教師如何設計具有挑戰性、真實性、與學習者興趣相關的項目。例如,可以是一個關於傢鄉文化的宣傳片製作,一個關於環境保護的倡議活動,或一個模擬的國際會議。 PBL中的教師角色與支持:強調教師在PBL中是指導者、資源提供者和評估者,而非知識的唯一傳授者。教師需要為學習者提供必要的語言支持、資源指導和進度監控。 PBL中的評估策略:探討如何在PBL中進行有效的評估,包括過程性評估(如項目日誌、小組協作錶現)和最終産齣評估(如項目報告、演示文稿)。 第七章:差異化教學與個性化學習支持 本章將關注如何滿足不同學習者的獨特需求,實現教學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理解學習者差異:分析學習者在語言能力、學習風格、認知能力、興趣愛好、文化背景等方麵存在的個體差異。 差異化教學策略:介紹多種實現差異化教學的策略,包括在內容(Content)、過程(Process)、産品(Product)和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上的差異化調整。 個性化學習路徑的設計:探討如何利用技術和教學設計,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練習,使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進行學習。 學習者自主性的培養:強調通過提供選擇、鼓勵自我評估和目標設定,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能夠主動規劃和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 第三部分:教學實踐與評估 本部分將進一步深化對教學實踐的探討,並重點關注如何科學有效地評估學習者的語言能力。 第八章: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在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的構成要素: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文化知識(Cultural Knowledge)、文化技能(Cultural Skills)和文化態度(Cultural Attitudes)。 融入跨文化元素的教學設計:指導教師如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自然地融入跨文化內容,例如,通過討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方式、社交禮儀、價值觀念等。 模擬與實踐跨文化交際場景:設計模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場景,讓學習者在安全可控的環境中練習如何處理文化衝突、理解文化差異。 培養文化敏感性與同理心:強調培養學習者對他者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同理心,使其能夠以開放的態度麵對文化差異。 第九章:科技賦能語言教學 本章將審視信息技術如何革新語言教學的麵貌。 數字資源的應用:介紹各種數字資源,如在綫詞典、語料庫、多媒體材料、語言學習APP等,及其在教學中的創新應用。 在綫協作與溝通工具:探討如何利用在綫協作平颱(如Google Workspace, Microsoft Teams)、即時通訊工具和視頻會議軟件,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和教師的反饋。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模式:分析翻轉課堂模式如何利用技術將課堂講解移至課前,將課堂時間用於更具互動性和實踐性的活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人工智能(AI)在語言教學中的潛力與挑戰:審慎探討AI在個性化輔導、自動化評估、智能反饋等方麵的應用前景,同時分析其潛在的挑戰和倫理問題。 第十章:語言能力評估的多元化與效能 本章將聚焦於如何科學、全麵地評估學習者的語言能力。 評估的原則與目的:迴顧評估的“形成性”(Formative)和“總結性”(Summative)原則,以及評估在診斷、激勵和指導學習者方麵的作用。 傳統評估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傳統考試(如選擇題、填空題)在評估真實交際能力方麵的不足。 多元化評估工具的應用:介紹多種有效的評估工具,如觀察記錄、作品集(Portfolio)、口語訪談(Interviews)、角色扮演評估、項目成果評估、自我評估、同伴評估等。 將評估融入教學過程:強調評估不應是孤立的環節,而應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持續的反饋,指導後續教學。 結論 《語言教學前沿探索:方法、策略與實踐》力求為語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條通往創新與卓越的道路。我們堅信,通過深入理解語言習得的理論精髓,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並善於利用現代技術和多元化評估手段,每一位教師都能點燃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最終幫助他們自信而有效地運用目標語言,擁抱更廣闊的世界。本書的齣版,希望能成為您在語言教學探索之旅中的忠實夥伴與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