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的故事》是房龍最有代錶性的著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房龍用生動流暢的文字,將人類數韆年的文明發展史呈現在讀者的麵前。它的故事從遠古的時候講起,講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源起,講述希臘與羅馬時代的輝煌,沿著宗教興起的綫索講述到中世紀社會的發展和演變,從城市的興起、文藝復興、講述到世界性的變革和各國的革命。在追溯到一些主要國傢的曆史綫索時,也講述瞭一些重要曆史人物的故事,評述他們的功過。
作者簡介
作者:(美)房龍 譯者:夏欣茁 亨德裏剋·威廉·房龍(1882~1944):荷裔美國人,著名學者。他是齣色的通俗作傢,在曆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麵都有著作,而且讀者眾多。他是偉大的知識普及者,大師級人物。從1913年起,他開始寫書,直到1921年寫齣《人類的故事》,一舉成名,從此飲譽世界。代錶作包括《寬容》、《聖經的故事》、《發明的故事》、《房龍地理》等。鬱達夫曾說。房龍的筆有一種魔力。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麼一寫。變得娓娓動人。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永恒一天人間億年
第二章 舞颱的奠定
第三章 人類的始祖
第四章 史前人類
第五章 象形文字
第六章 尼羅河榖
第七章 埃及的故事
第八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九章 蘇美爾人
第十章 摩西
第十一章 腓尼基人
第十二章 印歐人
第十三章 愛琴海
第十四章 古希臘人
第十五章 占希臘城市
第十六章 古希臘自治
第十七章 古希臘生活
第十八章 古希臘戲劇
第十九章 波斯戰爭
第二十章 雅典與斯巴達之爭
第二十一章 亞曆山大大帝
第二十二章 迴顧
第二十三章 羅馬與迦太基
第二十四章 羅馬的興起
第二十五章 羅馬帝國
第二十六章 拿撒勒人約書亞
第二十七章 羅馬的隕落
第二十八章 教會的興起
第二十九章 穆罕默德
第三十章 查理曼大帝
第三十一章 北歐人
第三十二章 封建製度
第三十三章 騎士製度
第三十四章 教皇與皇帝之爭
第三十五章 十字軍東徵
第三十六章 中世紀城市
第三十七章 中世紀自治
第三十八章 中世紀世界
第三十九章 中世紀貿易
第四十章 文藝復興
第四十一章 錶達的時代
……
精彩書摘
這是整個航海大發現時代最重要的一次探索。它耗時三年,以巨大的金錢和人力損失為代價纔得以完成。但它證明瞭兩件事:一是地球確實是球形的;二是哥倫布所發現的新地域並不是印度的一部分,而是一個全新的大陸。從此,西班牙和葡萄牙都開始大力開發印度和美洲的貿易。為瞭防止這對競爭對手爆發戰爭,教皇亞曆山大六世(唯一一個經選舉而登上至聖寶座的異端分子)不得不以格林威治以西五十度的經綫為界,將世界等分為兩個部分,史稱1494年的托德西亞斯分界綫。葡萄牙人可以在這條經綫以東的地區建立殖民地,而西班牙人則獲得瞭經綫以西的開發權。這就是為什麼整個南美大陸除巴西之外都成為西班牙人的地盤,而所有印度群島和非洲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葡萄牙人,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紀纔被英國和荷蘭殖民者(這兩個國傢都不買教皇的賬)搶走瞭他們的殖民地。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消息傳到威尼斯的裏阿爾托時,那裏號稱是中世紀的華爾街,立即引發瞭一場大恐慌,股票和債券的價格狂跌瞭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但不久之後,情況錶明哥倫布並未真正找到通往中國的海路,威尼斯商人們這纔從驚恐中恢復過來。不過達·伽馬與麥哲倫的探索證明,嚮東由海路到印度群島是完全可行的。到瞭這時,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商業中心——威尼斯和熱那亞的統治者們纔開始懊悔當初沒有聽從哥倫布的建議。不過一切都為時已晚瞭,如今的地中海隻不過是一片內海而已,他們和印度與中國的陸路貿易所占的貿易份額急速縮水到瞭微不足道的地步。意大利的輝煌也步人瞭尾聲,大西洋成為貿易與文明的新中心——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
由此可以看齣,人類文明的發展是遵循著怎樣一條奇特的軌跡啊!五韆年前,尼羅河榖的居民們開始用文字來記錄他們的曆史。接著,文明從尼羅河流域傳播到瞭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又一路從剋裏特到希臘再到羅馬。地中海這片內海變成瞭世界貿易的中心,沿岸的城市則成為瞭孕育藝術、科學、哲學和教育的搖籃。十六世紀,文明再次嚮西轉移,大西洋沿岸的國傢開始成為瞭世界的新霸主。
有人曾斷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歐洲大國之間的自殺性戰爭已經大大削弱瞭大西洋國傢的重要地位。他們預言文明將跨過美洲大陸,在太平洋找到新的傢園。對此,我持懷疑態度。
隨著西部航綫的拓展,船隻的體積也在逐漸增大,航海傢們的經驗更是日益豐富。來自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平底船逐漸被腓尼基人、愛琴海人、希臘人、迦太基人以及羅馬人的帆船所取代。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又將它們改良為橫帆的帆船,直到英國人和荷蘭人駕駛著滿帆的帆船到來,纔把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船隻趕下瞭航海舞颱。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仰賴於船隻的先進程度瞭。飛機已經取代並將繼續取代帆船和輪船的地位。下一個文明中心會齣現在哪裏,完全要看誰擁有最強大的空中和水上運輸能力。海洋將再次成為小魚們的寜靜傢園,正如它們當初與人類的始祖共同生存在大海深處時-樣。
……
前言/序言
《地球的史詩:從太初之光到文明之巔》圖書簡介 這是一部橫跨億萬年的宏大敘事,它不是講述一個物種的興衰,而是描摹一個星球的呼吸、演化與覺醒。 《地球的史詩:從太初之光到文明之巔》 是一部旨在超越傳統曆史編纂範式的綜閤性巨著。它將目光投嚮瞭比人類起源更為深遠的宇宙洪荒,追溯瞭構成我們存在的一切物質與能量的源頭,並以此為基石,構建瞭一部關於“存在”的完整編年史。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單一文明或人類社會的發展脈絡,而是以地球係統科學、宇宙學、地質學、生物化學等交叉學科的視角,描繪齣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動態畫捲。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代錶著地球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一個能量形態或物質組織層級的質變。 --- 第一部分:宇宙的熔爐與行星的誕生(The Cosmic Crucible and Planetary Genesis) 本部分始於時間本身的誕生——“大爆炸”的餘波。我們不再把宇宙視為一個靜態的背景,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劇變和化學閤成的動態過程。 核心內容聚焦於: 元素煉金術: 恒星的生命周期,特彆是超新星爆發如何成為播撒重元素(碳、氧、鐵等構成生命和行星的基石)的宇宙工廠。我們詳細分析瞭太陽係形成初期的混亂與吸積過程,探討瞭地球原始內核、地幔和地殼是如何在引力、熱能與放射性衰變的作用下分層固化的。 “撞擊紀元”的洗禮: 重點闡述瞭冥古宙(Hadean Eon)時期,月球的形成撞擊、火星大小天體的撞擊如何塑造瞭地球的初始形態,並為早期水循環和大氣層的形成提供瞭必要條件。這不是簡單的地質事件羅列,而是對這些極端物理條件如何孕育齣化學復雜性的深入探討。 原始海洋的化學湯: 追溯瞭水圈的形成,以及地質活動釋放的火山氣體如何構成瞭早期大氣。重點描繪瞭早期海洋內部,在深海熱泉口、富含礦物質的岩石錶麵,有機分子如何剋服熵增的挑戰,開始進行自我復製的嘗試。 --- 第二部分:生命的黎明與藍色的革命(Dawn of Life and the Azure Revolution)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硬件”的構建,那麼第二部分則是對“軟件”——生命——起源與早期形態的細緻解剖。 核心內容聚焦於: 從無機到有機: 探討瞭生命起源的多種理論模型,特彆是對早期遺傳物質(可能是RNA世界)的結構穩定性、能量獲取機製(如原始光閤作用或化能閤成)的化學分析。不涉及任何宗教或哲學思考,純粹基於分子生物學和化學動力學。 原核生物的統治與“大氧化事件”: 詳細描述瞭藍細菌(Cyanobacteria)的齣現,這被視為地球曆史上最重大的環境工程項目。我們分析瞭氧氣從一種有毒副産品,如何逐漸積纍並徹底改變瞭地球化學循環——氧化瞭地錶礦物,改變瞭海洋的顔色,並為需氧生物的爆發性進化鋪平瞭道路。這部分將氧氣視為一種地質力量,而非僅僅是呼吸的産物。 真核生物的內共生奇跡: 深入研究瞭綫粒體和葉綠體通過內共生(Endosymbiosis)進入原始細胞,如何極大地提高瞭能量轉換效率,這是復雜生命結構得以齣現的關鍵物理化學飛躍。 --- 第三部分:多細胞的崛起與寒武紀的爆發(The Rise of Multicellularity and the Cambrian Explosion) 這一部分標誌著生命形態的復雜化進入一個全新的維度,從單細胞的“微生物圈”躍升至宏觀生物的時代。 核心內容聚焦於: 全球氣候的冰封與解凍: 詳述瞭“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事件,即多次全球性冰期對生命進化的壓力與選擇。探討瞭冰蓋下的極端環境如何促進瞭新的代謝途徑的齣現,以及冰期結束後,營養物質被釋放到海洋中,為生命的大爆發積蓄瞭化學勢能。 身體藍圖的定型: 聚焦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關鍵的形態發生基因(Hox Genes)的齣現如何允許生物體發展齣多樣化的身體軸、附肢和器官。我們以地質記錄中發現的早期奇特生物群(如埃迪卡拉生物群和更晚的早期節肢動物化石)為例,分析瞭硬殼、骨骼等礦化結構對捕食與防禦的進化影響。 陸地的徵服: 描述瞭植物和真菌如何首先走齣水域,改變瞭陸地的風化模式和土壤的形成過程,從而為後來的動物登陸創造瞭生態位。這被視為生物圈對岩石圈和大氣圈的第一次大規模化學重塑。 --- 第四部分:超級大陸的漂移與生命的大篩選(Supercontinents and the Great Filters) 本部分著眼於地質構造運動(闆塊構造)與生物圈的周期性互動,特彆是五次“大滅絕”事件對進化樹的修剪作用。 核心內容聚焦於: 闆塊構造的驅動力: 解釋瞭地球內部的熱對流如何驅動瞭盤古大陸(Pangaea)的聚閤與分裂。重點分析瞭大陸漂移對洋流、氣候模式和生物地理分布的長期影響。 “大滅絕”作為進化的催化劑: 詳細分析瞭二疊紀末期(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和白堊紀末期(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事件的地球物理或外來衝擊成因。我們著重於分析這些災難性事件如何清空瞭生態位,使得幸存的譜係得以快速輻射演化,例如恐龍時代的興起及其終結。 脊椎動物的崛起與多樣化: 敘述瞭從海洋魚類到兩棲動物、爬行動物,以及最終哺乳動物和鳥類在不同大陸格局和氣候背景下的適應性輻射。 --- 第五部分:生物圈的復雜化與地質時間的縮影(Biosphere Complexity and the Temporal Miniature) 本部分將視角收迴到近期的地質時間尺度,關注哺乳動物時代的演化路徑,並探討生物圈對大氣化學的持續影響。 核心內容聚焦於: 冰期鏇律與生態係統的重構: 描述瞭新生代(Cenozoic Era)中,全球冷卻趨勢如何導緻草原的擴張和森林的收縮,以及這如何塑造瞭現代哺乳動物的形態和行為特徵。 化學循環的再平衡: 分析瞭生物活動(如碳的生物泵、土壤的形成)如何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含量,從而影響瞭地球的平均溫度,展示瞭生物圈作為恒溫器的角色。 時間尺度的感知: 最後一章通過將數十億年的地質時間壓縮到可感知的尺度,引導讀者反思任何單一生命形式在宏大時間河流中的短暫性。本書的結尾迴歸到對地球係統作為一個整體的敬畏,強調其內在的物理法則和化學定律所驅動的、永不停止的演化動力。 --- 《地球的史詩》 是一部為所有對“我們從哪裏來”這一根本問題感興趣的讀者準備的地圖集。它沒有神話,沒有英雄,隻有能量、物質和時間在極端條件下的深刻互動。它描繪瞭行星本身如何成為其上一切事物的最終塑造者。